把玩闲情是董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41:24
借着董桥新书《今朝风日好》出版的机会,走进董桥在香港半山麦当劳道的家,仅个把钟头,却着实理解了风雅。
他笑着指墙上挂的中国画,细看竟是出自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他说自己早年才花了几万元买到。墙上的徐悲鸿小画,是徐悲鸿送给曾跟自己要好的女学生的。董桥津津有味地讲背后的趣事。几案上粗朴的笔筒、小件摆设,问来竟是明清的文玩。董桥说自己的人生不可复制,只此一家。
故国旧梦里的童年
福建晋江,对于董桥,只是父辈们生活过的地方。“那时福建乡下地方很穷,没有什么生路。父亲一早就跟当地许多百姓一样,下南洋闯荡,上世纪20年代左右在印尼落脚。”1942年,董桥出生在印尼。最让他精神上受益的是父亲与舅舅合伙开书店,做商务印书馆的代理商,这让他从小就能泡在书堆里。父亲后来转而开办工厂,这让童年的董桥,在物质上也过得相当富足。“我上小学时,家里就有私家车接送。比同辈的同学生活优越很多。”
“我父亲喜欢藏一些旧书,而且喜欢书法,算得上书法家。生意上成功以后,他把钱拿出来资助学堂办教育。”董桥曾经写过一篇叫《书房窗外的冷雨》的文章,回忆印尼家中书房里,父亲对少年董桥的一番训话。文章大半描摹父亲书房里雅致、古典的气氛:紫檀书桌,乌木书橱,窗外荷塘蛙鸣,一丛幽篁,墙上“南云望气千重紫,华露罗香万亩兰”,还有“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的对联……这位异乡客,俨然在南洋建出了一个心灵故国。文末寥寥几句教训的话:“国家多难,生活更应该朴素,专心向学。”一位严父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才多少明白,为什么有人评价董桥身上有种挥之不去的传统中国文人意趣,笔下带着明清文人的优雅与贵族气。可能是童年生活打下的印记太重了吧。
“一天干过三份工”
父亲书房内是静谧,书房外却正值多事之秋。从出生到少年,董桥身处的社会大环境是战乱频仍。“读到高中,便读不下去了,只能考虑转到台湾读书。”1959年,17岁的董桥,只身来到台湾求学。在台湾,董桥攻读下成功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的科班。太太是董桥在外文系的同班同学,“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董桥笑着说。1964年刚毕业,他俩便结了婚。“当时年轻气盛,早早就把自己拴住了,一拴就是四十多年。”董桥表面上是无奈,内里却透着幸福。
因为在台湾找不到像样的工作,董桥带着妻子到香港找谋生机会。“当时香港经济还不景气,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干三份工作。因为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我什么都干。当过商铺记账的,干过公司文书。日子过得很艰难。”一个偶然的机会,董桥在一间英文杂志社找到了份翻译工作,生活这才多少安定了下来。
文人的英伦情结
大女儿出生后,经济压力增加,董桥不得不寻找更高薪水的工作。“有朋友劝我,干翻译这行,没留过学会吃亏的。刚巧英国广播电台在香港招聘,既能去英国,也算一份优差。于是去考试,没想到考上了。”上世纪70年代初,董桥一家迁往英国伦敦。董桥半工半读,开始了在英国的8年留学生涯。
工作之余,董桥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了文学硕士。“英国8年,是我下工夫苦读的8年。狠命啃英文书,中英文的功夫都有了大长进。”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董桥开始在香港、台湾的报纸上写一些杂文专栏。
董桥在英国似乎找到了曾经的绅士生活记忆。在伦敦郊区,一家人住在清幽的乡间别墅里。小儿子在英国出生了。董桥对书的收藏雅好也在英国发展起来。生活的安逸,精神的充实,让他在英伦找到了另一个心灵的安居之地。“我喜欢喝下午茶,我觉得这是英国人挺好的一个习惯,很惬意。”董桥笑年轻时写的文章《中年是下午茶》幼稚,却不否认下午茶的美妙。英国书卷气的熏陶,加上儿时的中国意境,让董桥找到了自己,行间字里也成就了自己。
功成名就,把玩闲情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到70年代末,董桥动了回香港的念头。回港后,金庸邀请董桥办《明报月刊》。接下来的二十多年,董桥差不多一直在跟报纸、杂志等媒体打交道。董桥在《明报月刊》干了6年,接下来便收到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太乙的邀请,主持香港版的《读者文摘》杂志,后来又再回《明报》。1995年,董桥去了香港公开大学当了三年校长助理。1998年,又回到报业,直到今天。
上世纪80年代,董桥的散文集《这一代的事》出版,引发轰动。2000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将他1995年到1997年在《明报》所写的专栏作品一口气推出了《天气是文字的颜色》、《红了文化,绿了文明》、《竹雕笔筒辩证法》、《锻句炼字是礼貌》、《给自己的笔进补》、《酒肉岁月太匆匆》等六本集子。同年,牛津出版社也将他1999年所写的专栏结集成《没有童谣的年代》出版。在这以后,每年,董桥都会将自己当年的文章结成小集子。2007年的结集《今朝风日好》,也在2008年年初出版。
正踱向古稀之年的董桥,古玩、字画、珍本书,如今是他把玩的对象。他的收藏口味透着自己的雅致文人气质,问起他的藏书,他说自己只藏一些版本珍贵,装帧、插图精美的英文旧书,当然还要是自己欣赏的作者。“收了一百多本,心目中看上的市面上应该还有一百多本。”问及价钱,他天真笑道:“太贵了,不能告诉你。”(2008.03)
作者:杨东城编辑 点击次数:650
出处:《广州日报》 上传日期:200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