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选拔方式利于课改,利于高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6:45:55

什么样的选拔方式利于课改,利于高校?

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试点省份的高考方案备受关注。“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定”也逐步被纳入高招评价体系,并被人们认定是推进课程改革和科学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了从2009年起开始实施的《福建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方案》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对于监督、规范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使这两种评价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学业水平考试抽测制度、校长诚信承诺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等,确保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发挥其在高校录取中的作用。随着中学评价工作的逐步完善,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都将成为高校录取新生的依据。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印证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对于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名为《返回基础》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学生的“高考”(SAT)成绩与其进入大学后的学业成绩并无多大关联,其宣称的对学生未来学业能力的预测功能可能并不存在。

加州大学作为曾经的美国“高考”最大用户,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推动大学入学标准改革。此次报告概括了加州大学十余年来对大学入学标准与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

加州大学对1996年至2001年入学的12.5万名学生进行的研究发现,同“高考”相比,以高中三年学业成绩,即中学成就测验,以及在高中期间的成绩排名为依据的入学标准对申请者在大学的学业成绩预测更为准确,且对弱势群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小。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大学新生第一年的成绩上,而且事关大学四年的学业成绩,甚至毕业。

报告指出,人们一直认为,由于各校采用的标准不一,中学成就测验成绩的可信度不如标准化的“高考”成绩,且预测价值相对较小。但“高考”仅靠一套试卷对各地数万名学生进行三四个小时的考试,而传统学术成就考试,如中学成就测验是基于几年来对学生成绩的重复抽样所得,更能体现学生的各种能力,他们所经历的学期报告、测验、实验、期末考试等环节面临同大学一样的学术挑战,因此,这种评价更具预测价值。

加州大学校长、认知心理学和测量专家理查德?阿特金森指出,尽管“高考”目的是检测学生的语言和数学学习能力,但实际上却成了学生应试技巧的考核,本该让孩子们用来学习各学科知识的时间却浪费在应试技巧的练习上。因此,他批评“高考”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实践性,分散了教育的关注点。

基于以上研究,加州大学不仅改革了招生录取制度,取消所有申请加州大学的学生必须提交“高考”成绩的规定,还实施了面向处境不利学生和薄弱学校的“超越项目”。超越项目表明,同其他考试相比,基于日常课程内容的成就测验不仅可以促进教育公平,让大学招收到更为理想的优秀生源,还有利于推动学校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根据《中国教育报》有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