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IPO】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08:29
农行澄清集资规模不变 基金富豪争相入股

  
【综合报道】市场传农业银行或将削减集资规模达一百亿美元,由三百亿美元降至约二百亿美元。不过,农行发言人日前澄清集资额未曾改变,即仍然介乎二百亿至三百亿美元。该行表示,根据其前期与投资者的接触,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的投资者都对该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多家大型央企、海外主权投资基金、对冲基金以及香港富豪等,都有望成为战略投资者或基础投资者。

  根据农行上周在证监会发布初步招股文件,将发行二百二十二亿股A股及二百五十四亿股H股(未计超额配股权,下同),发售规模相当于上市后总发行股本一成五。由于市场盛传该行招股价或会定于一点六倍市帐率,即每股约二点五元,故以此计算,相当于集资规模大缩水。

  不过,农行透过发言人澄清,早前关于其集资额可能缩水的报道完全无理论依据支撑,该行集资额未曾改变。农行副行长潘功胜重申,其上市发行价格将根据路演的情况、公司内在价值、市场供求关系、资本市场整体状况等综合考虑,目前尚没有定价,更无所谓减价之说。

  市传农行将于本周进行上市聆讯,若进展顺利,预计六月三十日在港H股将公开招股,香港挂牌时间则为七月十六日,较A股迟一天。

  放贷狂潮后遗症困扰银行 农行IPO是该克制下

  【综合分析】中国各大银行的提款机正开始出现故障。投资者在过去五年里投入大约1000亿美元(包括中国工商银行220亿美元的创纪录上市)后,感觉已经“吃饱”,而且还有不止一点点腻烦。四大银行中最后上市(同时也是最差的)的中国农业银行,已被迫将筹资3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缩减三分之一。汇丰(HSBC)持有部分股份的交通银行,则已将其计划进行的配股规模缩减五分之一,至不到50亿美元。

  早该如此了。没错,银行是经济增长的代表,而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非凡。但银行也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点是可能适得其反的。放贷狂潮——今年头六个月达到5850亿美元,恰好与政府刺激方案的规模相同,而去年全年放贷已达1.4万亿美元——到头来肯定将困扰中国各银行,就像它们此前困扰日本各银行一样。

  资本充足率并不具有特氟龙涂层;市场新参与者农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质量很低的。这些是规模庞大的银行,难以从放贷这一主营业务向其它领域拓展,却仍被指望吸收政府债券,无论其收益率多么微不足道。中国各银行理论上有政府充当后台,提供牢不可破的安全网;但那已不再是一种独特属性。

  所有这些都给中国各银行的较高估值带来问号;以香港股价计算,中国各上市银行的市净率约为1.6至2倍。美国银行业固然遭受了重创,但中国某家银行的估值真的理应两倍于摩根大通吗?尽管这个十年早些时候围绕中国各大银行的上市出现了种种炒作,但根据彭博社数据,三家上市银行在过去三年带来了每年5%至15%的总回报,远低于利润增长。尽管不怎么样,但克制来得正是时候。

  农行IPO应随行就市 不应以规模来衡量成功与否

  
【综合报道】中国农业银行正在为沪港两地上市做最后冲刺,今天中国证监会将审核农行A股的上市申请。农行上市是今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一是因为其筹资模大,预计超过等值200亿美元;二是其选择上市的时机微妙——中国经济充满不确定因素。

  农行管理层对上市表现出了较高的期望,一是希望上市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今年三季度内完成;二是希望发行定价水平能比肩国内同业,即市价/净资产之比能向工行、中行等看齐。对于中国经济和股市未来的走向,市场当下存在很大分歧。在此背景下,中国上市银行的估值水平,不论从市盈率还是市净率的角度衡量都接近历史最低的水平。

  农行在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等,即推迟IPO的时间表,也可以选择逆势而上。两者区别是,前者将农行超过10万亿规模的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完全留在政府手中,后者则是把相当一部分风险与市场分享。当然,农行的IPO并非强买强卖,其中有风险也有机会。既然农行实现尽早上市的决心已下,那么市场关注的焦点就落在定价上。

  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和市场的背景,农行在IPO的规模上表现了相当的灵活性。农行招股书计划筹资的规模已经比市场预期的300亿美元要小不少。按照筹资额的上限计算,农行新股定价上限对应发行后1.6倍市净率。这一估值较目前工行2倍的市净率有所折让,但比中行的1.5倍还要略高一些。然而从过去几年的经营绩效和公司治理水平衡量,农行比已经上市多年的工、建、中三行还显得薄弱。

  对于农行IPO而言,是否打破工行保持的纪录,获得世界第一的光环并不重要。农行上市的成败,不应以IPO的定价和规模来评判。上市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为了提高农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包括国有股东和公众投资者在内的所有股东带来回报。什么样的新股定价才是合理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随行就市,尊重市场的估值水平。2009年的一系列大型IPO,上市公司在新股发行阶段追求高估值,其副作用已经显现——2009年的沪市IPO几乎全面跌破发行价,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大批被套。其中教训,值得农行和参与农行IPO的承销券商,询价机构和所有申购新股的投资人深思。

  农行难成全球最大IPO 特殊使命折损其吸引力

  
【综合报道】中国农业银行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可能不会迎来其当初所预期的大丰收。农行筹资额很可能只有此前广泛预期的300亿美元的一半多一点。这或许反映了疲弱的市场状况。但这也跟农行服务中国八亿农民的特殊使命有关。

  农行IPO曾一度被传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一宗IPO。相反其可能只能成为第四名。3月农行账面价值为540亿美元,如按照1.5倍市帐率定价,再加上行使超额认购权,农行此次所发行股份的筹资额约为170亿美元。1.5倍的市帐率相比盈利能力更强的中国银行折价12%是合理的。

  市场不稳定也是原因之一。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农行服务于收入不高的中国农民这点不怎么具有吸引力。农行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警告称,其接到要求,三年内将对农业的贷款扩大一倍,这可能损及其挑选利润丰厚客户和取得强劲业绩的能力。

  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贷款都是小额贷款,且每笔贷款耗费的人力都很大。中国农民一年的收入通常只有700美元,而农行资产中约三分之一是农业贷款。这使得农行的成本/收入比达到43%,远高于其同业。其次,农行的员工队伍是全球最大的,但农行称其不能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

  第二,贷款利率不够高,不足以弥补较高的风险。以孟加拉国为例,该国农业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高20%,在中国只高10%。由于土地改革不完全,中国农民不能用土地作为抵押品。银行可能希望调高贷款利率,但这样做在政治上可能很难。

  这样小规模的融资难以帮助其打造集中化的银行业框架。农行行长项俊波曾表示,在商业利益和搞三农金融服务的使命之间取得平衡,就像是要设法把水火融为一体。农行缩水的IPO表明潜在投资者对此信心不足。

  农行IPO“船大难掉头买进银行类股或还需等待

  
【综合分析】现在这段时间,资金经理们该为其暑期休假倒记时了,但中国农业银行超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是否将破坏他们的假期?

  本次中国农行上市或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IPO,香港及上海两地募股最高可达300亿美元,促成这项任务怎么看都像是野心勃勃,即便在股市震荡不稳及欧元债危机扩散之前亦如此。上周英国保诚集团终止收购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友邦保险一事提醒人们,市场对风险的胃口不佳,特别是对规模较大的风险更是如此。除非有特别令人无法抗拒的题材,其它地方的许多IPO也已取消。

  预计农业银行将于本周获得中国内地和香港监管者的批准,为其为期两周的投资者路演及很可能在7月进行的IPO做好准备。

  销售任务将十分艰巨。尽管农业银行是最后一个上市的中国大型国有银行,但不幸的是,最好的却没留到最后。这家主要为农村地区服务的银行或许有3.5亿名客户,但在盈利性、效率和贷款投资组合方面却被认为是中国国有银行中最弱的一家。

  时机也很不幸,但北京方面显然决心要推动这家主要的政策性银行上市,意味着其IPO的规模和价格均经过认真审查。现在看来,招股价的市净率很可能接近1.3至1.5倍,而不是原先所说的接近两倍。

  农行召集了一系列基础投资者以吸纳其数量巨大的股票发行,据了解,中国社保基金、中国人寿以及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华人置业集团和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等香港公司背后的大亨均同意进行投资。

  这将有助于促成农行的IPO,但其中可能也有照顾的成分,而非仅仅是对IPO的无限热情。先前一些热门国有企业上市时,同一批大亨作为基础投资者得到了优先认股权,赚了个盆满钵满。

  现在是买入银行股的好时机吗?对于那些未受类似的国家责任感驱动的投资者而言,更为根本的问题是:现在是买入中国银行类股票的好时机吗?

  目前,中国内地的银行按市值计或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但随着今年的信贷紧缩,他们的股价也随之下挫,跌幅超过20%。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的银行是躲避全球金融问题的避风港,并受益于相对强劲的国内增长。中国的封闭性资本账户为内地的银行圈起了一道有效的屏障,保护中国的银行系统免受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等外部问题的侵扰。随着对希腊或匈牙利国债违约的担忧重新浮出水面,并可能对欧洲的银行造成重击,这道屏障将发挥其效用。对欧洲危机的担心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上周末在韩国釜山召开的20国集团(G20)会议在实施更严厉的资本要求方面进展缓慢。

  但中国仍可能有其内在的金融问题需要考虑。在去年创纪录的9.5万亿元人民币的大规模放贷之后,许多人担心内地银行将面临坏账的风险,这也驱动着银行进行融资。据报道中国的上市银行计划融资2,870亿元人民币,因此,此次IPO不仅对农业银行十分重要,它也将成为银行板块的晴雨表。

  中国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中出现坏账的可能性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日前,一名中国高官就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风险发表了评论,此类焦虑更难平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实际上比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英国住房市场的问题要更为根本,也大得多。

  然而,部分分析师对中国的银行经受房地产市场调整的能力相当乐观。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所做的最新分析显示,只要内地房价跌幅不超过30%,对中国银行业信贷质量的影响将微乎其微。

  对北京而言,这次IPO或许是“船大难掉头”。但投资者会问,此刻匆忙上阵的原因是什么?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提供中国农业银行、内地银行业及其潜在坏账等的透明信息。

  投资者应当相信谁?是推销这次IPO的银行家,还是警告中国房市存在美式问题的内地官员?对选择后者之人而言,先休个假并坚持等着今年晚些时候估值下跌之后再出手将是明智之举。

  李伏安:银行业资本质量史上最好或为农行IPO打气

  
【综合报道】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在FT中文网2010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下文根据他的发言整理而成。

  近五年里,中国银行业的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简单地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风险管理的理念和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业务本身的发展战略和生存模式更加注重风险;第三,跟中国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第四,能够更加客观地选择和学习国际上的最佳做法。

  因此,近五到八年,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发生了明显的改观,甚至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中国银行业已经完全改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以支持地方项目建设为主要目的、把信贷资产质量放在次要位置的做法。现在,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项目,在参与这些项目的时候,银行开始把项目的质量状况和风险状况放在决策的第一因素上。过去,一个信贷部主任或者一个行长就可以做决定。现在,改为由统一的信贷评审委员会的方式进行评审,有的甚至已经上升到区域性的评审中心,实现了前期调查和贷款审查发放完全隔离。这些机制,从决策程序上确保了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

  在过去10年、20年乃至30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信用风险。到今天,仍然是信用风险,是贷款的质量。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是历史转型的成本,一些旧的贷款没有彻底化解。另一方面,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导致银行贷款成为新的不良贷款。因此,从风险管理方面,需要银行提高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关注贷款的趋势、提供相应的贷款拨备。这一点,中国银行业在近五年左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风险分类方面,我们做了更加严格专业的培训和更加全面系统的检查。在贷款风险拨备方面,五年前不到60%、70%,现在逐步提高到100%、120%甚至150%。可以说,中国银行业风险抵补的能力,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如果贷款审核准备金不够的话,银行抵偿损失的最后防线就是银行的资本金。经过近五年左右的公司治理、股份制改革、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等各种形式的融资,现在银行业资本金的充足率和质量应该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资本充足率是10%,有的大型银行达到11%、12%。因此,总体上来讲,中国银行业抗击和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在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