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学习的描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50:26
http://www.online-edu.org/index.php/3501/action_viewspace_itemid_9224
2006-12-31 18:23:21 / 个人分类:网志环境
1.非正式学习情景描述
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课题中,一年级语文教师A需要进行《比尾巴》一课的教学设计。她先通过搜索引擎,用“比尾巴”、“教学设计”、“教案”这些关键词组合搜索,阅读和收集了一些资料,在这过过程中,她还发现了几个很好的语文教学网站;然后她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自己初步做了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她想找人帮她提提意见,于是就在即时聊天工具QQ上,把方案传给了课题组指导老师B,随即两人就通过QQ对这份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步讨论。此次交流,教师A感觉不仅《比尾巴》的教学设计方案有了更好的改进思路,同时指导老师B跟她交流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如何思考的过程对她也很有启发。
以上过程中类似情景,经常会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碰到问题,上网搜索一下,或找人讨论询问一下。在此过程中,有时还会有些意外收获,比如发现一些好站点收藏起来,与他人讨论时,发现他人说的某句话对自己有启发,甚至能够感触到他人思考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等。这些都可以统称为非正式学习。
2.非正式学习的形式与内容
《非正式学习:激发创新与提高绩效本质之路的再发现》(《Informal Learning:Rediscovering the Natural Pathways that Inspir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一书作者Joy Cross用“公共汽车vs.自驾车/自行车”[1],对非正式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隐喻。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就好比使用自驾车或者自行车向目的地的方向前进。而交通工具公共汽车提供的服务,其特点有固定起止时间段、固定行程线路。使用自驾车或者自行车,其时间路线都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来具体确定,可以灵活变化调整。概言之,乘坐公共汽车,人随车行(You go where the bus goes),使用自驾车或自行车,车随人行(You go where you choose)。
从学习形式与学习内容组织来说,非正式学习主要指发生在学校正规教育课程(Formal education)、非正规教育课程(Non-formal education)教学之外一切的学习活动[2]。正规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体制组织提供的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高度体系化的课程。非正规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发生在正规学校教育体制之外的有组织的课程或者培训计划,比如各种英语学习班、驾驶培训、计算机培训课程等。与以上学校体制的规范课程或者各种有组织的培训课程相比,非正式学习既无固定形式亦无固定课程式规划内容。这里有一点需要明确指出,非正式学习是针对正规或非正规课程的系统化组织而言,而不是针对学校或培训机构而言。在学校或相关培训机构环境里,非正式学习同样存在。
非正式学习的发生过程有时有明确意向,有时没有;非正式学习的发生过程有时能为学习者所察觉,有时表现为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比如以上列举非正式学习情境描述中,教师A进行《比尾巴》教学设计,去网络上搜索参考已有的一些设计方案,这是有明确意向的非正式学习行为;在搜索过程中发现的个别学科教学好网站,这种学习的发生有时又伴有偶发性特征;与课题指导人员之间的讨论,更是具有生成性的学习发生过程,有些生成的结果当时就能够为学习者感觉到,比如对于设计方案如何改进的思路方法,而有些生成的结果在当时不一定就能够立即感受到。
3.非正式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非正式学习发生无处不在。最常见发生形式就是观察与谈话。我们随时都在感受周围环境、感受自己内心世界,只是不同的人,表现敏感程度与观察体验角度不同。我们随时都在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谈话,与同事谈话、与学生谈话、与家长谈话,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谈话。谈话可能是面对面,也可能是通过电话甚至网络。谈话可能是分散个别的,也可能是多人参与集中的。比如某次会议中,三五成群与会者聚在一起谈话。其它各种参观访问、听课评课、日常读书读报等都可以纳入到非正式学习范围。
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源于技术与教育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从教育角度来看,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过程终身化,知识更新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维度。从技术角度来看,促进支持用户共献(User Contribution)与社会互联(Social Networking)是网络应用的发展主流与未来方向。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各种移动终端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有利于个体贡献与社会互联。正是现代技术与教育相互作用的背景与未来趋势,使得非正式学习的作用与价值愈显其重要。已有的相关研究正以不同形式展现出非正式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来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1995年提出的知识创造与应用SECI(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模型,指出社会化过程是实现知识创造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作用是实现新的隐性知识通过经验共享在个人之间的传递。经验共享是社会化过程中隐性知识转化的关键,是通过共同活动,如一起工作、休息或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等途径来实现。这种社会化过程中隐性知识传递,很多属于非正式学习发生过程。因此,社会化过程中非正式学习对于知识创造与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如何促进非正式学习发生、如何有效管理非正式学习过程已经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再如从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来说,采用系统视角把组织机构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致力于变革组织内部学习文化建设,达到持续增强组织的生存力与竞争力的目的。组织内部学习文化建设关键是从把个人看作组织有机组成的部分,不同个体通过知行合一、知识与行动转化的改变,在自我超越向着共同愿景目标前进过程中,实现组织的不断改变。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核心是不同层次的学习,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都存在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学习,对于内部思考的审视自检学习,以及在此基础上螺旋展开不断学习过程。学习型组织,把组织看作一个有持续学习能力有机整体,非正式学习发生与有效利用程度,则是衡量组织学习持续能力的重要方面。
以上所列举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造与转化研究与学习型组织生存建设研究,相互联系,不同只是观察的出发点与视角不同,前者围绕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螺旋转化的创造与应用过程,后者是围绕组织如何作为整体适应环境的学习生存问题。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从社会的视角来研究学习、研究知识,而非从孤立个体来研究认知的内部发生过程。非正式学习价值与意义亦在此,非正式学习更关注群体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发生与有效管理,它与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密不可分。如果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组织,则其中非正式学习发生与有效管理则是衡量社会这个有机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社会知识创造与应用转化程度的重要尺度。
4.非正式学习运用策略
如何促进非正式学习发生、如何有效利用与管理非正式学习,已经成为提升学习力、创新力关注的重要一面。Joy Cross提出促进与管理非正式学习发生,可以从提升个人学习技能与营建协作支持的组织文化着手,这种思路与方法同样适用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非正式学习过程的引导。
对于教师个人而言,由于其工作主要是与人交流,如与学生的交流、与家长的交流、与同事交流,包括与家人交流,因此,提升教师个人的观察力、敏感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对这些感触信息的条理化分析提炼能力。根据Joy Cross在“非正式学习:合理的投资”(《 Informal Learning: A Sound Investment》)一文中提出的策略建议,促进与组织管理教师群体中非正式学习发生方法如:
尽可能明晰教师工作可能涉及的重要环节以及每一环节操作的主要技巧,如除了常规课堂上课之外,可能还存在与学生沟通问题、与家长沟通问题,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学生如何赢得家长跟自己的配合,来共同实施教育,开展工作; 为典型教学问题处理提供经验分享的途径,如听课、评课,或者教师新手与老教师之间建立师徒传帮带的机制; 整理每位教师优势特长,并形成“who-know-what、who-know-why”的分享途径矩阵结构,并设法使得每位教师能够知道和获取到这些信息; 罗列出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
从学校组织文化建立上,促进协作支持的组织学习文化建设方法如:
对非正式学习所需费用进行预算与投入; 将非正式学习与工作绩效考核、职位提升进行结合; 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的学习实践社团; 鼓励创新,鼓励学习关系形成; 在认识上防止将非正式学习等同于可有可无或随机操作的行为,需要将非正式学习常规化,并形成必要的对非正式学习的承诺。
具体操作过程可以参照:
在工作中提供非正式学习的时间; 创建有用的、同行评价投票的常见问题解答FAQ和知识库; 提供聚会和学习场所; 进修等专门培训之外要增补自我导向的学习; 提供24X7工作非正式信息问讯服务; 建立网络、知识库、BLOG、WIKI来促进新发现; 使用一些好工具来促进合作与构建社会网络; 鼓励跨职能部门的聚会。
2006-12-31 18:23:21 / 个人分类:网志环境
1.非正式学习情景描述
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课题中,一年级语文教师A需要进行《比尾巴》一课的教学设计。她先通过搜索引擎,用“比尾巴”、“教学设计”、“教案”这些关键词组合搜索,阅读和收集了一些资料,在这过过程中,她还发现了几个很好的语文教学网站;然后她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自己初步做了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她想找人帮她提提意见,于是就在即时聊天工具QQ上,把方案传给了课题组指导老师B,随即两人就通过QQ对这份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步讨论。此次交流,教师A感觉不仅《比尾巴》的教学设计方案有了更好的改进思路,同时指导老师B跟她交流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如何思考的过程对她也很有启发。
以上过程中类似情景,经常会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碰到问题,上网搜索一下,或找人讨论询问一下。在此过程中,有时还会有些意外收获,比如发现一些好站点收藏起来,与他人讨论时,发现他人说的某句话对自己有启发,甚至能够感触到他人思考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等。这些都可以统称为非正式学习。
2.非正式学习的形式与内容
《非正式学习:激发创新与提高绩效本质之路的再发现》(《Informal Learning:Rediscovering the Natural Pathways that Inspir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一书作者Joy Cross用“公共汽车vs.自驾车/自行车”[1],对非正式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隐喻。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就好比使用自驾车或者自行车向目的地的方向前进。而交通工具公共汽车提供的服务,其特点有固定起止时间段、固定行程线路。使用自驾车或者自行车,其时间路线都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来具体确定,可以灵活变化调整。概言之,乘坐公共汽车,人随车行(You go where the bus goes),使用自驾车或自行车,车随人行(You go where you choose)。
从学习形式与学习内容组织来说,非正式学习主要指发生在学校正规教育课程(Formal education)、非正规教育课程(Non-formal education)教学之外一切的学习活动[2]。正规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体制组织提供的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高度体系化的课程。非正规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发生在正规学校教育体制之外的有组织的课程或者培训计划,比如各种英语学习班、驾驶培训、计算机培训课程等。与以上学校体制的规范课程或者各种有组织的培训课程相比,非正式学习既无固定形式亦无固定课程式规划内容。这里有一点需要明确指出,非正式学习是针对正规或非正规课程的系统化组织而言,而不是针对学校或培训机构而言。在学校或相关培训机构环境里,非正式学习同样存在。
非正式学习的发生过程有时有明确意向,有时没有;非正式学习的发生过程有时能为学习者所察觉,有时表现为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比如以上列举非正式学习情境描述中,教师A进行《比尾巴》教学设计,去网络上搜索参考已有的一些设计方案,这是有明确意向的非正式学习行为;在搜索过程中发现的个别学科教学好网站,这种学习的发生有时又伴有偶发性特征;与课题指导人员之间的讨论,更是具有生成性的学习发生过程,有些生成的结果当时就能够为学习者感觉到,比如对于设计方案如何改进的思路方法,而有些生成的结果在当时不一定就能够立即感受到。
3.非正式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非正式学习发生无处不在。最常见发生形式就是观察与谈话。我们随时都在感受周围环境、感受自己内心世界,只是不同的人,表现敏感程度与观察体验角度不同。我们随时都在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谈话,与同事谈话、与学生谈话、与家长谈话,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谈话。谈话可能是面对面,也可能是通过电话甚至网络。谈话可能是分散个别的,也可能是多人参与集中的。比如某次会议中,三五成群与会者聚在一起谈话。其它各种参观访问、听课评课、日常读书读报等都可以纳入到非正式学习范围。
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源于技术与教育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从教育角度来看,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过程终身化,知识更新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维度。从技术角度来看,促进支持用户共献(User Contribution)与社会互联(Social Networking)是网络应用的发展主流与未来方向。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各种移动终端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有利于个体贡献与社会互联。正是现代技术与教育相互作用的背景与未来趋势,使得非正式学习的作用与价值愈显其重要。已有的相关研究正以不同形式展现出非正式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从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来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弘高(Hirotaka Takeuchi)1995年提出的知识创造与应用SECI(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模型,指出社会化过程是实现知识创造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作用是实现新的隐性知识通过经验共享在个人之间的传递。经验共享是社会化过程中隐性知识转化的关键,是通过共同活动,如一起工作、休息或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等途径来实现。这种社会化过程中隐性知识传递,很多属于非正式学习发生过程。因此,社会化过程中非正式学习对于知识创造与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如何促进非正式学习发生、如何有效管理非正式学习过程已经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再如从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来说,采用系统视角把组织机构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致力于变革组织内部学习文化建设,达到持续增强组织的生存力与竞争力的目的。组织内部学习文化建设关键是从把个人看作组织有机组成的部分,不同个体通过知行合一、知识与行动转化的改变,在自我超越向着共同愿景目标前进过程中,实现组织的不断改变。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核心是不同层次的学习,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都存在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学习,对于内部思考的审视自检学习,以及在此基础上螺旋展开不断学习过程。学习型组织,把组织看作一个有持续学习能力有机整体,非正式学习发生与有效利用程度,则是衡量组织学习持续能力的重要方面。
以上所列举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造与转化研究与学习型组织生存建设研究,相互联系,不同只是观察的出发点与视角不同,前者围绕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螺旋转化的创造与应用过程,后者是围绕组织如何作为整体适应环境的学习生存问题。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从社会的视角来研究学习、研究知识,而非从孤立个体来研究认知的内部发生过程。非正式学习价值与意义亦在此,非正式学习更关注群体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发生与有效管理,它与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密不可分。如果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组织,则其中非正式学习发生与有效管理则是衡量社会这个有机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社会知识创造与应用转化程度的重要尺度。
4.非正式学习运用策略
如何促进非正式学习发生、如何有效利用与管理非正式学习,已经成为提升学习力、创新力关注的重要一面。Joy Cross提出促进与管理非正式学习发生,可以从提升个人学习技能与营建协作支持的组织文化着手,这种思路与方法同样适用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非正式学习过程的引导。
对于教师个人而言,由于其工作主要是与人交流,如与学生的交流、与家长的交流、与同事交流,包括与家人交流,因此,提升教师个人的观察力、敏感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对这些感触信息的条理化分析提炼能力。根据Joy Cross在“非正式学习:合理的投资”(《 Informal Learning: A Sound Investment》)一文中提出的策略建议,促进与组织管理教师群体中非正式学习发生方法如:
尽可能明晰教师工作可能涉及的重要环节以及每一环节操作的主要技巧,如除了常规课堂上课之外,可能还存在与学生沟通问题、与家长沟通问题,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学生如何赢得家长跟自己的配合,来共同实施教育,开展工作; 为典型教学问题处理提供经验分享的途径,如听课、评课,或者教师新手与老教师之间建立师徒传帮带的机制; 整理每位教师优势特长,并形成“who-know-what、who-know-why”的分享途径矩阵结构,并设法使得每位教师能够知道和获取到这些信息; 罗列出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
从学校组织文化建立上,促进协作支持的组织学习文化建设方法如:
对非正式学习所需费用进行预算与投入; 将非正式学习与工作绩效考核、职位提升进行结合; 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的学习实践社团; 鼓励创新,鼓励学习关系形成; 在认识上防止将非正式学习等同于可有可无或随机操作的行为,需要将非正式学习常规化,并形成必要的对非正式学习的承诺。
具体操作过程可以参照:
在工作中提供非正式学习的时间; 创建有用的、同行评价投票的常见问题解答FAQ和知识库; 提供聚会和学习场所; 进修等专门培训之外要增补自我导向的学习; 提供24X7工作非正式信息问讯服务; 建立网络、知识库、BLOG、WIKI来促进新发现; 使用一些好工具来促进合作与构建社会网络; 鼓励跨职能部门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