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明的视觉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7:23:45

大英博物馆 modern Ionic order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Ionic order
哈佛大学教堂 Doric order


麻省理工学院 Ionic order

最后看看两个意大利以外的罗马遗址如何使用CORINTHIAN ORDERS.



浮屠 (stupas) 是佛教的重要建筑形式,始于印度的孔雀王朝时期 (321-185 BC),广泛发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东方建筑形式。Vaishali的阿难浮屠是最经典的浮屠形式,即一个半球形的砖结构。Sanchi大浮屠建于阿育王 (Ashoka) 时代,后来虽然经过重建,但是也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形式。Sarnath的Dharmaksha浮屠建于笈多王朝 (320-550) 时期,已经出现双层结构。同期的浮屠也有多层结构的,顶部多半有装饰。印度最大的浮屠是Kesariya浮屠,据信也是阿育王时代所建,但在结构上显示出Dharmaksha浮屠的影响。从上面几个基本的南亚类型逐渐衍生出东南亚、东亚和藏族地区的几种不同类型。为了方便读者,我将各种主要类型及其发展途径归纳于一张图中。应该指出这些途径仍然属于假设性质。另外,每个类型都有许多变化,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中国早期的塔 (如大雁塔) 相信是吸收了传统塔楼结构和印度的浮图设计才产生出来的,并非纯粹的浮图。后来的塔 (如小雁塔) 则是从早期的塔中逐步演变出来的。马尾罗星塔比较特殊,属于平顶结构,行人可上塔顶。顶部中央是一个铁制半球,显然是印度早期浮屠设计嫁接到了中国石塔之上,估计是来自海上的南亚影响。

 

佛教圣地Sanchi (印度)


Borobudur (印度尼西亚)

缅甸Bagan



  

Sukhothai (泰国)

曼谷



日本

Vin?a文化 - 欧洲石器时代文明?
─兼论贾湖刻划符号

Vin?a文化是“老欧洲文化”的一部分,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7400-6300年。这个文化发源于多瑙河领域,是塞尔维亚考古学家 Miloje M. Vasi?在1908年发现的。Plocnik遗址发掘显示在7500年前已经使用紫铜工具。这个考古文化的最大特点是符号的使用,包括器皿上面和黏土板上面的符号,最初由Zsofia Torma发现于1875年。M. Gimbutas将其归纳为223个类型。其中不少还非常图像化,是否称得上符号是有疑问的。另外一些符号与其它地方 (包括黄河领域) 的新石器时期刻划符号类似。目前历史学者喜欢用趋同倾向来解释这种类似性,尽管这种解释本身是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大部分 (85%) 的Vin?a符号是单独使用,和其它地方零星出现在器物上面的符号类似。因为这些符号在Vin?a文化范围内反复出现,某些学者认为它们不象人名。当然,这个说法不是十分可靠,因为我们对于新石器时代的人名一无所知。还有人认为这些符号代表了某种宗教信仰。这倒是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符号在新石器时代结束的时候也就消失了,因为欧洲青铜时代的开始伴随着新的入侵者、新的考古文化和新的信仰体系。


与零星出现在器物上面的符号不同,1961年在罗马尼亚T?rt?ria出土的7300年前 (或曰6500年前) 的黏土板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早期文字,无论是两河、埃及、印度河还是米诺亚的都是以黏土为刻划载体的。由于这些黏土板块除了记载文字之外别无它用,所以我们就不能说那仅仅是器物主人或者制造者的名字或者价格标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T?rt?ria黏土板上面的Vin?a符号是成组使用的,或许可以视为语言的纪录。这些Vin?a符号和其它早期文字有着某些重要的共同点:(1) 它们出现在专用载体上面 (如黏土板块、龟甲),而不是像“丁公陶文”之类的随便刻在陶器碎片上面;(2) 符号的排列规律符合早期黏土板的特点,而不是简单模仿近代文字排列 (如“丁公陶文”那样模仿扇面排列);(3) 符号结体严谨,刻划清晰有力,不像“龙虬庄陶文”那样模仿英文连写书法,也不像“三星堆玉器文字”那样歪歪扭扭;(4) 符号的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与考古文化平行,而不是孤立出现在一地一物之上,也不是像“丁公陶文”和贾湖刻划符号那样模仿千年之后和千万里之外的少数民族文字。


这里必须指出希腊的Dispilio黏土板也有类似符号,距今7260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T?rt?ria黏土板都很接近,估计有一定的相关性。通常认为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欧洲新石器文化 (或者文明) 很早就消失了,与后来的中近东文明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有人将Vin?a符号与五千年前的Jemdet Nasr原始文字比较后发现有类似之处。另外,比较Vin?a文化地层出土的陶制人形雕塑和西亚和南亚的早期雕塑可以发现有很强的相关性。由此可见,Vin?a文化与两河文明是否有传承关系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在得到更多的考古证据和分析之前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
中国发现刻画符号的仰韶、双墩等考古文化的情况可能与欧洲差不多,主要差别是至今还没有发现过文字专用载体,表明其发展层次要明显低于T?rt?ria和Dispilio的黏土板。至于受到若干史家极力吹捧的贾湖刻划符号虽说估计年代更早,但是其中一部分符号透露出现代汉字的结体痕迹。比如说有一个符号很像简体字“头”,还有其它一些符号也像成熟汉字的结构,完全不像任何已知新石器时代的符号。这些怪异特徵极为明显,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令人生疑,而且也确实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过质疑。我相信有必要对于贾湖刻划符号本身 (而不仅仅是对其载体) 作系统性的客观的物理方法测定才能评价其意义。当贾湖刻划符号与殷墟甲骨文关系全然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轻易宣布贾湖刻划符号“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只能证明有关研究人员受到先入为主的成见的蒙蔽而丧失了客观评判的能力,这是非常危险的。维基百科对于贾湖刻划符号有如下评价:
…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a direct cultural link between Jiahu and the Shāng culture, and the five-millennium gap between the two makes connections unlikely; as renowned oracle bones scholar David Keightley told the BBC: “There is a gap of about 5,000 years. It seems astonishing that they would be connected,” and “We can't call it writing until we have more evidence”, though these signs appeared to be highly "schematised" or stylised which is a feature of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s.

全球早期文明
如果我们把老欧洲文明纳入文明的范围,那么全球早期文明共有七个。因为老欧洲文明还不是共识,姑且编号为0,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仍然是1号,埃及文明是2号,印度河领域文明是3号,米诺亚文明是4号,黄河领域文明是5号,中美洲文明是6号 (按照时间顺序)。


历史上主要城市 (按照人口统计) 在各区域兴起的顺序是西亚、非洲、南亚、欧洲、东亚、北美、南美,这个顺序与文明在各区域兴起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说明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出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历史周期性理论不认为存在一个所有文明都必须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因而所谓发展阶段就不是其基本特征。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同的文明可以采用不同的社会发展途径。大致来说,有大陆农业文明与海洋商业文明两种类型。大陆农业文明属于孤立文明的形态,在建成中央集权制之后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除非与其它文明发生碰撞。与此相反,海洋商业文明则是在周期性的兴衰过程中不断地从一种形态向着另一种形态转变:早期的等级社会、城邦与世袭王权、直接民主、区域性帝国、封建制度、绝对王权、代议制共和国。不断的演变和自我改造使得海洋商业文明比起大陆农业文明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当大陆农业文明与海洋商业文明在历史上发生碰撞的时候,后者总是把前者吞噬并整合成为自身的社会文化体系的边缘部分,从而保证自身的不断扩张。


前面提到早期的等级社会、城邦与世袭王权、直接民主等西方主流文明的不同发展时期,是否可以看作不同的发展阶段呢?从政体的角度来说,可以这么讲,但是这跟文化发展、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之间未必有什么必然的对应关系。比如说米诺亚的早期等级社会属于铜器时代,而同样是铜器时代的埃及则是中央集权制,中国则是联邦制。米诺亚的生产方式我们尚不清楚,但是与古埃及肯定是不同的,因为古埃及是一个典型的阶级社会,而米诺亚则不是。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集权国家出现在铁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的集权国家出现在铜器时代早期后段,而埃及的统一发生在铜器时代的前夜。显然,技术本身不足以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查,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同;宣称生产力决定一切并以生产方式来划分社会形态未免流于简单和粗暴,是经济学家们的学术帝国主义的表现。
从主要西方文明出现的顺序来看,克里特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国为中心的中世纪欧洲、现代欧洲和美国分别代表了海洋商业文明史上的四个发展高峰,分属于四个周期。克里特岛上产生的米诺亚文明属于地中海早期国家形态,它既不是奴隶制的,也不是一个阶级社会,尽管它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等级社会。古希腊城邦及其民主制度则是古代爱琴海地区的独特创造。这种制度不但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古文明中不曾见过,而且也与国家和帝国形成过程的权力不断集中的总趋向背道而驰。古希腊多元文明兴起的关键是爱琴海地区族群冲突和地理阻隔,这两个因素阻止了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民主制度是多元文化发展的逻辑结论。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经一体化的制度。上述各种制度,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均没有构成普遍性的历史发展阶段。按照同样的道理,资本主义作为上述海洋商业文明的自然延伸是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定结果。许多人喜欢问“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你也可以问“美索不达米亚为什么没有先发展出资本主义?”或者“埃及为什么没有先发展出资本主义?”或者“印度为什么没有先发展出资本主义?”或者“墨西哥为什么没有先发展出资本主义?”。凡此种种均属于伪命题,没有讨论的意义。大陆农业文明只有当整合到西方主流文明的时候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即使在整合之后,原来的农业文明仍然不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文明,而是充当起边缘的角色,而首先建立现代西方文明的国家则充当起中心的角色,从而实现一个中心-边缘全球化体系。到目前为之,所有的古文明发源地都早于中国被整合了,而且无一例外地遵循上述规则。
上述问题之所以是伪命题,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其出发点是首先认定资本主义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归宿,而这从来就没有被证明过。使用未经证明的假设作为大前提来推理,其结论自然是伪学术。这是史学丧失其学术独立性的必然结果。跟那些坚持大胡子理论的人辩论社会发展如同跟教士辩论物种起源,简直就是跟风车决斗。真正的科学是实证性的,伪科学则是相反。当现实与理论不符的时候,学者要问的是理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伪学者则要问现实世界出了什么问题 (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之类),因为在伪学者心目中,教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检验学术真伪的试金石。
“早期文明的视觉历史”一文缘起

我们这里只谈文明的兴起,以早期铜器时代为主。从视觉角度来看,可以避免理论疲劳,毕竟大部分网友都不是靠历史/考古吃饭的。我自己在西方搞过理科和工科,自以为科学方法论是普遍适用的,把它拿来检验一下历史理论,发现问题不少,所以就动笔了,跟大家交流而已。中国最缺乏的是挑战“权威”的勇气,而业内人士往往以专家自居,动不动斥责别人没有“资格”谈论他们的专业,其实绝大多数人不过技术操作员而已,对于科学方法论乃是门外汉,谈不了理论,于是人云亦云,实不知其所云 (英文的说法是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自郭沫若以降,史学沦为意识形态的附属品,其学术独立性尽失殆尽。近年来,在复活的传统影响下,在“走出疑古”的鼓噪声中,考古又沦为史学的附属品,以解释古籍 (主要是儒家经典) 为目的,以赶时尚为己务,学术风气日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官本位的顽疾和中国文人的软骨病的表现,同时又是当前社会道德底线的失守在学术界不可避免的反映。学术问题始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乃实用主义,所谓猫论者是也。由于实用主义的影响,中国人自古没有重视基本的理论问题,对于人的本质、人性的本质和宇宙的属性都没有给予深入的思考。子不语怪力乱神,老庄学派谈过一点抽象概念,但是最终归于不可知和无为。这有一点好处,就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宗教裁判所和十字军远征,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中国历史并没有因此而少了内乱和流血,更没有缺少各种文字狱。不好的方面则更大。当希腊人在埃及测量地球直径之后上千年,中国人依然在谈论天圆地方。数学方面稍强一点,但是也没有上升到欧氏几何那样的理论高度。唐朝的强盛不等于中国领先世界。唐宋的学术从来没有超越过先前的希腊和罗马,商周更不可能超越铜器时代的埃及和巴比伦。
其实,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抱残守缺,具体体现在“中学为体”的信条中。当欧洲学者从望远镜里面看到木星的四大卫星的时候,中国文人依然故我地以为“天不变道亦不变”,以充当肉食者的工具为荣。鲁迅对此痛心疾首,乃创吃人说与阿Q说。今日浅薄者以为鲁迅在洋人面前丢中国人的脸,犯了家丑不可外扬之大忌,于是群起而攻之,殊不知洋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与鲁迅没有半点关系。早在明清时代,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大批涌入中国,亲眼目睹中国社会的积弊、文化的衰败、人性的冷酷和虚伪,遂写成书籍昭告于世,于是中国的衰落便成为世界的共识。
一位名叫Evariste Régis Huc的法国传教士在广东看到一对兄弟吵架的事情,不可不谓之经典。节日的一天,故事的主人公受到他的兄弟的拜访,于是他就满脸堆笑地寒喧一番,然后就跑进厨房,说是他去煮蛋招待客人,然后回来跟他兄弟继续闲聊。过了好一会儿,主人仍然没有去取蛋,于是他的兄弟就问他蛋煮好了没有。主人听到此话勃然大怒,骂道:我说去煮蛋是出于华夏的礼仪,你以为我真有钱请你吃蛋啊?你早就该推辞说你吃得很饱了,赶快走掉才对,没想到你还有脸向我讨吃的,你这是从那个蛮邦学的礼仪?不象一个中华礼仪之邦教化出来的人。他的兄弟连忙赔不是,然后抱头鼠串。接着他又目睹了朝廷官员如何对犯罪嫌疑人使用酷刑逼供的过程,这里就不必引述了吧。洋教士初到伊始便领教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之惊叹不已。他记述的这两个事例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儒家提倡的礼仪和等级尊卑关系(怪不得美国人读了论语之后说皇帝一定喜欢孔子),也可以作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一个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