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管理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10:26

 

晋 一

 

  内容提要:本文从“三才之道”的角度论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探讨了21世纪知识分子的管理创新。

  关键词:三才之道 以人为本 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晋一,男,河南灵宝人,1966年4月生,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20世纪,管理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0倍,比如著名的泰勒的科学管理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体力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减少,从事知识工作者的人数直线上升,成为每个组织中的主要力量。在21世纪,管理要作出的贡献与20世纪相类似,主要是以人为本,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

  一、“三才之道”与“ 组织三阶层”

  1、“三才之道”的内涵。从自然现象看,上为天,中为人,下为地。天有天的用途,人有人的使命,地有地的功能。三者各不相同,各有所长,各具特性。因此古人称之为“三才”,代表三种不同的才能。三种不同的才能互相配合,彼此发挥所长,造成了宇宙的生生不息,这一道理叫做“三才之道”。 从空间看,天高高在上,处于这样的位置,形象十分重要;地低低在下,居于基础位置,坚实可靠相当重要;人居天地之间,必须体认天体刚、地体柔,做到刚柔并济,合理行事。从时间看,天象重在未来预测,以“时”为主;地理重在过去成果,以“利”为主;人则重在珍惜现在,以“和”为主。一句话,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2、“组织三阶层”的使命。一个组织可以分为三个阶层,上层是领导层,中层是管理层,下层是员工层。配合“三才之道”作为“ 组织三阶层”应做到:第一、高层依天道,应仿效天的样子,深藏不露,以“时”为主要使命,要把握全局,预测未来,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所以领导层应遵从道家。第二、中层依人道,应仿效人的样子,要积极作为,自强不息,既要能管理,又要能实干。要以“和”为主要使命,力求和谐互助,彼此合作,合理解决问题,完成预定目标,所以管理层应遵从儒家。第三、下层依地道,应仿效“地”的样子,生长万物,注重实干和实效,所以基层应遵从墨家。一句话,一个组织实际上就是道家、儒家、墨家相互配合的方式管理运行的。

  3、三阶层之间的关系。上层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如果没有中层和下层的话,也显不出上层的高来。相应地,上层虽然看起来高高在上,但是如果没有中层的承上启下,其命令也不一定能够贯彻到基层。而假定没有基层的执行,上层的理想也未必能够得以具体实现。尤其是作为下层的员工位于组织的基础位置,如果不够稳定实在,中层和高层也将不够安全,组织也就难于发展。另外,作为“组织三阶层”的分工是截然不同的。领导层重人性面,必须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员工,讲求适时变通,及时沟通,提倡求同存异,尊重少数,不服从少数,争取谅解而不是强求别人信服。管理层重制度面,必须面对现实,负责从制度上实施具体管理。作业层重技术面,主要是根据工作规范把自己的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白,组织要发展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时时刻刻依靠人民群众,千万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

  运用“三才之道”,结合新时代,在管理方面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处理好领导与管理的关系。现代管理面临着组织庞大、制度僵化、公事公办三大难题,处理好这三大难题最要紧的就是要处理好领导与管理的关系,提高领导的比重。通过加强领导、重视领导和有效的领导来促进彼此沟通,寻求相互包容与谅解。由将心比心到意志集中,以建立共识。经由合适的领导,促进大家的共同合作,在和谐的氛围中顾全大局,而不计较个别的得失。一方面遵守制度,另一方面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做出衡情伦理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领导之所以比管理更重要是因为:第一,人性化管理比法制化更有效。西方式管理是以人为中心,而我们中国式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在我们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制度化管理,更重视人性化管理,只有做到宽严有度,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管理只能管好例行事务,例外事务只能由领导负责处理。也就是说领导强调柔性,管理侧重刚性,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如果站在差异的角度,管理更趋近于科学,领导更趋近于艺术。尤其是在我国,人性化大于法制化,柔性化大于刚性化,决定了领导比管理更重要,说明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白,管理以事为中心,领导以人为主轴。过渡管理,难免视人尤物。只有重视领导,才能充分发挥人员潜力,适度地应变,做到以人为本。

  2、要做到由“理人”到“安人”。人只能“理”而不能管,“理”就是“看得起”,“看得起”人家,人家就“看得起”你,这就叫做“敬人者人恒敬之”。领导越关心职工,职工就越听从领导者,组织的目标也就越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如果达到了“安人”的境界,上级即使不理睬员工,他也会安心,自尊自爱,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员工不安,不外乎“不会做”、“不肯做”、“不敢做”、“不多做”、“不当做”。 “不会做”的 不安,是由于能力不足、技术欠佳、过程不明了,或者标准不确定,必须“教他”;“不肯做” 的不安,是由于待遇低、工作多,同事之间相处不愉快,必须“知他”;“不敢做” 的不安,表现在怕做错事,怕挨骂受罚,务必要“谅他”;“不多做” 的不安,则是内心恐惧,生怕越权,功高震主,必须“信他”;至于“不当做” 的不安,无非已经做错了事,惟恐从此不再受到信任,必须“用他”。这“教他”、“知他”、 “谅他”、 “信他”、 “用他”就是安人之道,“安人之道”的核心就是以“诚”为本,只有一颗诚心,就会“仁者无敌”。 一句话,人重在“理”而不在“管”,“理人”的最高境界是“安人”。

  三、提高知识分子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结合知识分子的工作实际,大力实施人性化管理,不断提高知识分子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首先,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工作质量比工作数量更重要。在体力劳动中,质量也非常重要。质量不高是有缺陷的质量,我们必须为体力劳动设定某种最低的质量标准,比如企业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减少低于这个最低标准的产品。但是在大多数知识工作中,质量不能有最低标准,也不能因为工作数量而忽视质量。比如在判断教师工作绩效的时候,我们不能问老师教了多少学生,而应该问有多少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这就是关于质量的提问。因此,在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方面,我们首要的目的是取得最佳质量,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问完成了多少工作量。这就意味着提高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出发点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其次,必须让知识工作者自己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在体力劳动中,由于工作任务是明确的,他的工作是事先能够安排好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的。所以我们不问体力劳动者应该做什么,而应问应该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但是,作为知识工作者而言,关键性问题恰巧是“知识工作者的任务是什么”,因为科学家做实验需要不断的尝试,我们不能给他限定实验方法与步骤。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问知识工作者自己:你的任务是什么?你的任务应该是什么?组织希望你做出什么贡献?什么事情妨碍了你完成这些任务?你应该放弃哪些事情?如果知识工作者能够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得出正确答案并采取措施符注行动话,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可以翻一番。

  再次,应把知识工作者视为固定资产。企业通常把体力劳动者看作成本,总是设法减员增效,降低成本。但是要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我们不能象对待成本一样对待知识工作者,而应该把知识工作者视为固定资产,不是减少,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增加这个资产。这是因为工人的流失对企业不会造成多大损失。但是,工程师掌握着企业的技术秘密,在他们大脑中存储着企业大量资料。他们的流失,就会把企业的无形资产带走,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同时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会大幅度衰减。在如今时代,没有技术,企业将寸步难行。所以,作为知识工作者,组织对他们的需要程度超过了他们对组织的需要程度。作为管理组织资产的管理者,当知识工作者个人的知识成为组织的资产时,我们就不能象对待体力劳动者那样来对待知识分子,而应该把他们视为组织的财富,留住他、培养他、发展他。

  2、 不断加强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学会利用“反馈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将自己的实际成果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和原因,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了,也可以发现哪些因素妨碍了自己优势的充分发挥。然后就能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学习增强优势,克服劣势。

  其次,要学会通过分析自己的“个性品质”来了解自己的做事方式,从而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工作,做出成效。比如:自己属于阅读型还是倾听型,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属于记录笔记型还是自问自答型等等,这些方式对做事方式都要产生影响。

  再次,要学会与别人融洽共事。通过了解别人做事方式和工作需求,尽可能为对方提供帮助,同时要主动告诉对方自己的做事方式和工作需求,寻求别人的帮助。就是说在一个组织中,我们依赖着每一个人,反过来每一个人都依赖着我们。只有团结协作,和睦相处,才能取得巨大成就,组织才能迅速发展。

  总之,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单位,必须善于学习,尤其是要善于学习管理知识,并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运用,不断吸收转化创新,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上升成自己的管理艺术。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2)李雪峰《中国管理学——融通古今的管理智慧》.
  (3)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
  (5)杨先举《老子管理学》.
  (6)曾仕强《中国式管理》.
  (责任编校 黄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