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一词的异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1:37:38
  


 

“同志”一词的异变

 

毛牧青/文

 

近来公交集团新近实施了“公交文明用语”等七项规范,其中有公交车上取消“同志”称呼,改为“先生、女士”等称谓,也引起一番议论。

    “同志”一词历来不陌生。其最早源于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晋语四》里“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也说“所与交友,必也同志”,都特指志同道合含义。实际后来形成的“同志”,严格讲是舶来品,附加了浓厚意识形态党派的色彩,成为同党内人员互称“同志”的传统,有时对“党的同路人”或“友党”也称同志,像大革命初期国共两党合作也互称同志。“同志”称呼不是共产党的专利,早在几个世纪前国外就有。早年司汤达《代妮娜·代尼尼》和伏尼契《牛虻》等著名小说中,意大利烧炭党和青年意大利党的成员就互称“同志”;而我国早年孙中山领导的反清组织“中华同盟会”,以及辛亥革命前夕的四川等地成立的“保路同志会”,也是我国用于斗争团体的称呼。

在意识形态很讲究的国度里,后来它的意义早已超出党内专用,由符号变得深邃,不但是一种“优越社会制度”下的人际间的互称,而且还带有强烈阶级斗争烙印倾向。也就是说,除了敌人,凡属人民范畴的人都叫同志。当年一个人被称呼同志,不但亲切而且还属同一战壕的阶级兄弟姐妹。一个当年被化成“右派”的人,多年后一旦甄别通知书宣布其为“XXX同志”时,往往会使该同志痛哭流涕大有重返“大家庭”的感恩戴德样子。于是一声“同志”称谓,顿时让陌生人间倍感亲切温暖,也就缩短了彼此的距离。——这可都是历史事实啊。

后来,“同志”一词开始异化,使用范围极度缩小。这得益于意识形态淡化和外来因素影响。“同志”称呼的淡化,从某种意义看并非坏事,说明称呼多元化了,特指范围含义的回归。不过,在一个利欲横流的社会,理想和信仰没了,也使“同志”含义时过境迁变了味道。党内志同道合者远没有不同派别和私利勾结的“同志”来得实在,此刻的“同志”称呼就仅剩下一张蛊惑的毛皮变得虚伪。毛泽东当年说的“党内有派,党外有党”当大约就是这层含义。现如今形形色色带着各类桂冠的人粉墨登场时,“同志”就更显得千篇一律没了层次和档次,人们也便对“同志”显得不屑一顾。党内早就有文对领导要称呼“同志”,现实中你看看,哪个下级或百姓敢对领导直呼其名加同志?还不让人以为你疯了太拿自己的材料了?于是称官衔成了社会一道尊官风景无人敢对抗。同样,现在除了党内或“红头文件”经常出现或任命外,民间再称“同志”也有些世俗不与时俱进。如今称呼他人为“同志”,还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以为你在骂他——因为“同志”早已沦为“同性恋者”的代名词了。

于是,当社会“小姐”称呼被认为是“性工作者”、“同志”称呼被认为是“同性恋者”,尤其是“同志”这个曾经高尚的专用词,如今与同性恋共存同一字眼派生歧义,你说,这个社会是不是很热闹啊?

本帖我想继续写下去,忽然想起自己10年前在报纸发表过一篇《称呼乱弹》的文章,便翻出再看。除了对“同志”没有新的诠释外,其余如今照旧,也就免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顺便把这个旧文附后。而这以上的啰嗦,算是补充吧。

     2010年6月3日下午

 

 

附10年前旧文:称呼乱弹

 

●毛牧青

 

 称呼,古来有之,如称父母为“爹、娘”,称姊妹为“哥姐弟妹”,称祖父母为“爷、奶”……“爹的爹,叫爷爷;娘的娘,叫老娘”,论资排辈,亘古不变。这些不在鄙人此处谈的称呼之列。所谈称呼是随时代而嬗变的一些称呼,写出来供诸位玩味。

 最先流行“同志”称呼。同志者,志同道合者也。一个政党,一个社会团体,同仁间相互称同志,是亲密和庄重的表示。建国后,大家都“参加革命工作”了,再加上学苏联“老大哥”,便满马路言必称“同志”,无论遇男女老少,只要在“同志”前面加一个“男、女、老、小”即可,既省事又亲切,人们间倒也习以为常适应了几十年。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满街又衍生出“师傅”的称谓,这大约与刚刚从“左”的氛围中挣脱出来又面临改革开放有关,人们一下子还适应不了新形势而笼统借用的一个过渡称呼。其实,师傅称呼古来有之,或曰“师父”,如孙猴儿称唐三藏为“师父”,学徒称技术传授者为“师父”,其妻便为“师娘”,似有长辈加老师的成分。后来泛称“师傅”,即对有技术的人员的尊称。随着“同志”称呼的淡化,满街师傅叫破天。一个司机被警察扣了执照,就跟在警察屁股后喋喋不休地叫着“师傅师傅,行行好,下次一定注意”。那时也不觉的有什么不对味的,大家自我感觉还行。叫师傅还有个好处,可以消除因地位年龄等方面的尴尬。譬如我二十几岁时,母亲的一位刚三十出头的同事来我家,母亲叫喊“X叔叔”,我有自尊叫不出口,慌忙中脱口叫“X师傅”,既含尊重对方又保住自己的面子。大约人们相互称师傅,都与我相处的窘境不无关系。

 师傅和老师称呼几乎长期并存。“师傅”与“老师”称谓,实际上是不同岗位上异曲同工的词。按鄙人先后在企业、事业和机关待过的体会,发现在企业一线,或者说在“蓝领”阶层,多称“师傅”,而在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文化教育部门及“白领”阶层,如果你没什么职务,或年长或资历长,便称“老师”的多。好象二者的区别是技术和文化的差异而已。

 八十年代中期又兴“先生”称呼,这与对外开放有关。中国古时称先生多为文化人,或教书先生,也是对有钱有地位男性的尊称。“先生”与“老师”在一定场合通用,主要在学生对恩师的称呼,不过“先生”比“老师”更显庄重威严罢了。后来先生泛指男性,无大小贵贱之分。如外国,一个年轻人可以称未来的泰山爷为“先生”,老泰山未必不高兴。现在时尚女人对老公亦称“先生”。于是,“先生”现在也叫得价天响。大约国人男性太自尊,同辈中叫“先生”似乎远不如叫异性“小姐”来得遛到。

 由于国人敬畏官场,叫职务称呼的无处不在,古往今来,沿袭至今,鄙人不再赘言。但改革开放伊始,一夜间便冒出无数的“经理”“厂长”来,一个人办个小卖部或两三个人办个公司小厂什么的,便自诩为“官”——这也难怪,人家注册登记合法,弄个“衔”洋相洋相又不违法,你能怎么的?

 瞬间变化比较多的是叫“科长”、“主任”称呼的多起来了。如今一个业务员推销员或跑龙套的,便可在生人面前由介绍人吹嘘为“科长”“经理”,反正你也不摸底细,酒席一过“飞鸟各投林”,没人去较真,而且场合上既好听又抬高身价。至于那些没职务的机关科员办事员,有求者一律统称其为“主任”。“主任”与“主人”谐音,外来办事者给对方没个称呼便可能导致被求者脸鼻错位,乐得个逢场作戏一番。作秀呗!

 最有意思的是“小姐”称呼。过去一称“小姐”,使人感觉是大家闺秀或才女。如今小姐也叫贬了值,满脸皱纹可当自己老娘的女士,有时也被枉喊成“小姐”,弄得老大姐还以为你涮她。酒店服务员更可怜,几个酒鬼酩酊之际大呼“小姐,拿酒来,菜快点上”。此刻“小姐”称谓便有“丫鬟”之嫌了。近些年色情的东西多起来,便又出现“坐台小姐”、“按摩小姐”等等称呼,大城小镇的卖淫女被称为“小姐”,令许多当年对小姐称谓感觉良好的清高女性却对他人称自己“小姐”转为反感,似乎她们也成了青楼的婊子。“小姐”一犯忌,喊她们的人犯了愁。怎么办?叫“女士”吧——没结婚的咋办?叫“大姐”吧——正触动女人怕老的敏感带。叫“女生”吧——太酸太碜。叫“宝贝”耶——有暧昧关系怎么着?把“小姐”压成青岛土语,雷同“小哥”的叫法——弄不好别人还以为是黑道。无所措手足,真真难煞人。

这个世界变化快,想得没有做得快。当今称呼嬗变轨迹,既反映了国人的文明和进步,又透露出人们的浮躁和功利。孰是孰非,任人评说。很难说将来还会蹦出个什么新名词。  

                                                              2000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