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端午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40:21
那是上个世纪的端午时节,农村,大人们每天在生产队里出工。孩子们白天上学,放学回家后帮忙做家务,大一些的孩子带小些的孩子玩,学习认真的还要搬个凳子在门外当桌子坐在石头或者砖块上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大人盼栽田,小伢盼过年”,是那个时代流行的俗语。大人操心一家的生活,有田栽就有收成,有收成就会有饭吃饿不着;小孩子不操那么多心,只晓得过年有糖果吃,还可能有新衣服穿,调点皮家长也可以容忍,据说过年是不应该打孩子的。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除了过年,就是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些节日都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相对而言,乡村的孩子更钟情端午节,倒不是因为端午节和一个爱国诗人屈原有关,那时的孩子似乎根本不知道端午节和爱国之间有什么联系,只知道端午节和包子和煮鸡蛋有关系,可以吃到白面包子和煮的鸡蛋或者咸鸭蛋,这些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食物。

  记忆中,乡村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蒸包子、煮鸡蛋,大人还会到野外割了一种叫艾蒿的植物挂在大门一侧,大人还会给小孩子们的鼻梁或者小脸蛋上点上雄黄酒,很鲜艳的颜色,据说可以驱虫辟邪,孩子们互相看着对方的小花脸,吃着热热的包子,展示着自己挂在脖颈上的网兜里的煮熟的鸡蛋,快乐地说笑。

  在端午节前几天,孩子们热衷的就是自己编织装熟鸡蛋的网兜,最好是用彩色的绒线,编成五彩的小网兜,一个小网兜里一般可以装二三个煮鸡蛋,挂在胸前晃来晃去,很神气。有些人家没有彩线,孩子们就用母亲衲鞋底的白色索子编网兜,算不上漂亮,毕竟也可以装鸡蛋,一样满足。手巧的孩子会帮那些手笨的孩子编织网兜,不会编网兜的小孩子就和过年一样高兴,兴许还会把自己的鸡蛋送一个给为自己编网兜的孩子吃。

  端午节前麦子一般是已经收割了的,将麦子晒干,各家各户拿了箩筐到村子里的禾场上等村子里按出工情况和各家人口数分小麦。大人们将分回家的小麦磨成小麦粉,小麦粉也叫灰面粉,小麦粉用水一调,里面加上头一年做包子留下晒干的“老面”,发酵,发好的面粉就可以做包子了。发酵的过程通常是一个晚上的时间,大人们对时间的掌握是很有经验的,没发好的面做的包子就会很结很硬,发过头的面做包子就会有些酸味,所以必须控制好发面的时间。阿林子非常佩服母亲,母亲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很好地掌握发面的时间,母亲做的老面粑和包子在村子里是一流的,松软可口,有弹性。端午节这天,母亲会将自己做的包子送给左邻右舍品尝,同时母亲也会收到左邻右舍送来的各式各样大小各异的粑或者包子。

  煮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头戏。乡村一般的人家,平时除了来客人或者家中有人生病外,是舍不得吃鸡蛋的,自家养的鸡生的鸡蛋是留着卖的,四五分钱一个鸡蛋。有专门到村子里收鸡蛋的小贩,卖鸡蛋的钱用来购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针啊线啊火柴煤油等等。端午节前的鸡蛋就都留着,煮给孩子们吃,一家通常会煮十几个,除了留给自己的孩子吃,还送给到自己家里来玩的孩子们吃。即使大人们自己舍不得吃,也会把鸡蛋送给邻舍的孩子吃,这似乎是当时的一种习惯。听说,阿林子小时候尤其聪明伶俐,又肯喊人,很讨村子里的婆婆婶婶们喜欢,端午节往村子里一转,收到的煮熟的鸡蛋一大捧,所以每年都会编一个能装五六个鸡蛋的大网兜,网兜里装不完还会装在衣服的口袋里,或者跑回家去把鸡蛋放到家里再去玩,再装。那时以为家中的鸡蛋都是自己拿回家的,不知道其实母亲煮的一大堆鸡蛋也送给了村子里的其他孩子们。那时乡村的端午节,充满温情。

  阿林子喜欢端午节还有一个原因,是可以得到一个漂亮的香包。住在前排的和阿林子年龄相仿的彩芹姑的母亲是个裁缝,会做香包。阿林子喊彩芹姑的母亲喊徐二婆,徐二婆的年龄和阿林子的母亲也相差无几,阿林子也不太懂为什么要喊那么年轻的女人喊婆婆,阿林子认为婆婆应该是很老的,既然母亲说那样喊,阿林子就听母亲的。徐二婆每年端午节都会为她的女儿彩芹做非常漂亮的香包,香包里装着驱虫的香料,香包是小兔子或者小老鼠等动物的可爱造型。只要彩芹姑有香包,阿林子必定也有一个,是徐二婆给阿林子做的,不知是因为阿林子的母亲热情还是阿林子可爱,反正阿林子总是能得到徐二婆做的香包。村子里的其他孩子们是很少得到香包的,因为做香包需要布料,那个年代里的布料是很珍贵的,好像还要用布票才能买到布料,即使是边角余料,也要留下来补旧衣服或者做布鞋的一些料子。

  端午节那天,阿林子还会和母亲一起到野外去割一种叫艾蒿的蒿草,把割回的艾蒿挂在大门外,那时也不懂是怎么回事。后来听母亲说,也是用来驱虫的,端午节时,气候温和,正是各种昆虫和蛇类繁殖、活动猖獗的时候,而小孩子又喜欢漫山遍野地乱跑,如果在孩子洗澡时在洗澡水里放上几片艾蒿叶,可以驱虫,因为虫子不喜欢这种气味,可以避免小孩子被虫咬。擦雄黄酒就可以驱蛇,以前看过《白蛇传》,说是法海使坏,让许仙给白蛇娘娘喝雄黄酒,就现了蛇身。夏天乡村野外蛇很多,晚上一不小心,就有踩到蛇的危险,当然,这是上世纪的事,现在乡村也少见到蛇了。艾蒿还有一种作用,就是点着,让它冒烟,用来驱蚊,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的房子有纱门纱窗,那时乡村里的人们也舍不得买蚊香。

  至于端午节的粽子,阿林子小时候还没见过,可能阿林子的村庄里没种糯米或者是其他原因。

  赛龙舟的场面阿林子小时候也没见过,只见过村子里的戏台上唱楚剧庆祝节日,《宝莲灯》、《打葛麻》、《秦香莲》、《四下河南》等等,唱戏的人是村子里的人,听说是算工分的,唱一场戏记多少工分。

  现在的端午节,孩子们对包子、煮鸡蛋、粽子等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包子、鸡蛋已经成为日常生活餐桌上的家常食物,名目繁多的电视节目和网络牵引了孩子们目光。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的乡村,是不是还会互相送包子送鸡蛋?是不是还会给孩子们额头或鼻尖点上雄黄酒?多年以后,还有多少孩子认得艾蒿这种植物?

  当年乡村端午节中老面粑和鸡蛋中里流动的温情被遗落在何方?

  201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