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修养系列谈之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0:05:53
领导干部修养系列谈之八 [ 2010-05-24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领导干部修养系列谈之八
田永清
     1930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专门讲反对教条主义、搞好调查研究。后来这篇文章在反“围剿”时丢了,毛泽东一直为之惋惜。直到1957年2月,福建省上杭县一位农民把自己珍藏了27年的一本油印小册子捐献出来,这篇重要文献才失而复得。毛泽东高兴地说: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可见他对调查研究之重视。
   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然而,有的领导干部却沾染上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不重视调查研究。官僚主义喜欢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糊弄官僚主义,调查研究自然被弃之不顾。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要纠正这些不良作风。
   首先,要深入下去。这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前提。有的领导干部被群众称为“三拍干部”:“决策拍脑门,执行拍胸脯,失误拍屁股。”要避免这种倾向,就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而要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下基层调研,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既要下得去,更要蹲得住,不能“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中午吃顿饭,临走说声‘好好干’,什么事也没办”。更不能追求“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上有名”。因为,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调查研究,不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还会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要摸清情况。这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关键。现在要真正摸清基层情况,并不容易。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外,有的领导干部下去后,往往受人摆布,去的地方早已安排好,看的东西是指定的,受访对象是安排好的,汇报内容是排练过的;更有甚者,有些受访“群众”是当地干部扮演的。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你“眼见”的情况未必真实。要防止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下去调研时,事先不发通知,不兴师动众,不妨来个“微服私访”或“突击检查”,这样或许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当然,如果你打了招呼,也可临时改变行程,去看人家没准备的地方,与群众直接交流。领导干部应当把握好这种“自主权”,中央领导同志就经常这样做,很值得效法。
   领导干部平时要多往“下”看,多与群众交朋友。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跟群众有多近,群众跟你就有多亲。你只有走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打开群众心扉,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领导干部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毛泽东不仅自己经常下去调查研究,还安排身边工作人员回乡调查,仔细听他们汇报,询问了解到的情况,对其调查给予鼓励。
   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提供了新的渠道,应当经常上网,和“网民”交朋友。要把上网作为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倾听“网民”声音,体察社情民意,了解真实情况。要以平等、理性、宽容的心态,对待“网民”的言论。诚然,有些“网民”的意见不准确,甚至是粗话、怪话、牢骚话,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从中汲取有益的意见和鉴戒,指导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应当坚持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调查研究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必须通过深入研究,使得来的材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研究不会一劳永逸,原有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必须反复深入调查研究。要在调查研究中,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第三,要着力解决问题。这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研究是过程、是手段,解决问题、做好工作才是目的。机遇只有在“做”中才能抓住,办法只有在“做”中才能落实,问题只有在“做”中才能解决。在这方面,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沈浩在小岗村6年间,写了29本“民情日记”。为了解民情,他刚到小岗村时,就跑遍了全村108户人家,谁家缺粮少米,谁家收入低、有困难,他都记在心上,设法帮助解决。村民说:“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亲近。”沈浩知道乡亲们想什么、盼什么、爱什么、怕什么。他扑下身子,把调研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积极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小岗村人的爱戴。沈浩倾听民声、潜心为民解忧的精神,也是对发扬党的注重调查研究传统的最好诠释,值得各级领导干部借鉴。(完)
   (中国廉政网——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