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实用类文本——新闻(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31:56
实用类文本--新闻 (一) 阅读下面新闻,完成1-3题

  潘建伟和他的六个世界首次

  在短短几年里,中国科大的一个人数不多的研究小组竟然能够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36篇论文,对于高水平论文非常稀缺的中国科学界来说,是极为罕见的。在当今中国,发表一两篇高质量、原创性的论文可能并不稀奇,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科学的前沿牢牢地占据一个立足点乃至制高点,是弥足珍贵的。而这个小组的领军人物潘建伟教授今年才36岁。

  第六个"世界首次"

  在刚刚过去的10月,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领导的小组成了首次在《自然?物理》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的中国科学家。在这项最新成果中,潘建伟和杨涛、张强等人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该项成果是"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长足进展。"《自然》杂志网站称赞道。"这是为装备量子效应在通讯和计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这种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在将来的某一天使得强大的量子计算机成为可能。"

  这是潘建伟小组在量子通信领域内取得的第六个"世界首次"。

  "他的工作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不然会感到更强的震撼力。"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介绍说,潘建伟教授进行着最前沿、最具原创性的基础研究,研究每年都有突破,显示出很强的创新能力。

  "现在为了对一个500位的阿拉伯数字进行因子分解,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将耗时上百亿年,而量子计算机只需大约几分钟。人们一旦拥有了一台量子计算机,目前的密码系统将很快破解,毫无保密性可言!"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陈增兵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

  量子信息专家郭光灿院士则指出,量子通信在未来的国家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谁掌握了这个手段,谁就掌握了先机。

  不怕输的精神

  1970年3月出生在浙江东阳的潘建伟,从小却是个爱玩的孩子。他曾对别人说,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对他能力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感谢我的父母把家搬到了县城,因为到了初中,才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基础很差,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初中后才第一次写作文,结果班主任老师只给了40分,当时我是班长,觉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把英语学好,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语文、英语就在那时打下了基础。"潘建伟说。

  到了中国科技大学,他更有机会接受全面的教育。"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就是受大学同学的影响。全面发展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很擅于向别人学习,同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欲速则不达。"我愿意循序渐进地学习、工作。成功了,当然很高兴;不成功,也不觉得失去了什么。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拼着命学。"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时就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一个年轻、成功的团队

  2001年起,潘建伟在中国科技大学负责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该实验室现在已经成为筹建中的合肥微尺度物质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技大学很早就比较重视量子信息研究,因为有学校的支持,我们才能够深入做下去。"

  潘建伟和他的团队成员都是30岁左右的青年学者,1969年出生的杨涛教授是年龄最大的一位,杨涛教授介绍说:"五个教授虽然学科背景不同,但大家在一起工作很愉快。潘建伟在理论和实验领域都有研究,我的学科是电子学,陈增兵、郁司夏偏重于理论,杜江峰研究核磁共振和量子博弈,我们的知识是互补的,在学科交叉中才有新的生长点。"

  在团队里,潘建伟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同事陈增兵教授说,潘建伟很有激情,很会鼓励大家愉快地工作。作为一位领军人物,他的眼光独到,具有前瞻性。

  陆朝阳是潘建伟的博士生。在他眼里,潘老师和蔼、亲切,第一次见面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本来没有报他的研究生,和他交谈以后,我就修改了志愿。在这个团队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做科研。"

  "我从来不限制他们,关键是激发并培养他们对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些学生都要送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从事一项事业,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潘建伟了解国际量子通信的研究动向,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到国外最领先的研究小组学习,潘建伟刚毕业的博士张强现在已经到斯坦福大学深造,陆朝阳也将不久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国外的研究小组都很乐意接纳他的学生。

  良好的科研气氛,先进的设备,与国际前沿小组联系紧密,加上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年轻的潘建伟带领着年轻的团队,将我国多粒子纠缠态实验研究带入了国际领先水平。

  整体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在未来20年内量子通信会有大规模运用,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都非常重视这一领域。

  郭光灿院士说,"在原创性研究领域,第二都是失败!中国人要在科学研究上争第一。从整体上讲,我国量子通信研究处于部分领先,整体发展才是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有更多的人多做一些事,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中国的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量子信息研究正朝着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量子存储三个方向发展,目前潘建伟正在思考,如何让量子通信的整体研究能力得到提升。此时,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潘建伟和国外同行进行着量子存储合作研究,因为进行量子通信研究,没有量子存储这个技术基础,研究将无法深入下去。

  "我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参与合作研究,是为了学习量子存储技术,在那里可以提高自己,在量子存储研究方面,海德堡大学是世界四个最高技术小组之一。三年的合作研究,我们已经在量子信息存储研究方向上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从明年开始,我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国内,以期早日在国内完成量子信息传输技术和存储技术的综合。"潘建伟教授说。(2006年11月2日《南方周末》,记者姚忆江,有删改)

  1、 下列对本则新闻理解和分析,错误的的两项是(4分)

  A、 潘建伟小组在量子通信领域内取得的第六个"世界首次"是运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研发了量子计算机。

  B、 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对一个500位的阿拉伯数字进行因子分解将耗时上百亿年。

  C、 潘建伟认为做事要有耐心,欲速则不达,对学习和工作应当循序渐进。

  D、 潘建伟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到国外最领先的研究小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团队的精神,因为从事一项事业,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E、 因为进行量子通信研究,必须有量子存储这个技术基础,所以,潘建伟和国外同行进行着量子存储合作研究。

  A、D(A是说法绝对和偷换了概念;D是强加因果)

  2、文章的标题是《潘建伟和他的六个世界首次》,但在文章里只提到了第六个"世界首次",其它五次并没有提到,你认为标题和内容是否有出入,为什么?(4分)

  没有出入,(1分)因为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迅报道,报道侧重点应在潘建伟教授,第六次"世界首次"是他带领的科研小组新近取得的成绩,所以是报道的一个内容,(2分)而其他五次是在很早以前就取得的成果,不是报道的重点内容,因而可以省略。(1分)

  四、能力提升

  读下面的新闻报道,完成1-3题。

  感动南京的背影

  --两民警为救自杀母女被烧成重伤

  网上一张民警烧伤后拖着烧焦的警服光着半个身子跑动的照片,深深地感动了一名网友。他说:"看到那衣服被烧成碎片的背影时,我哭了。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

  "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7月2日中午12时许,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南京市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孙伟华、王昭勇接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指令,湖南路裴家桥单元楼内有人要自杀,接警后,二人迅速赶至现场。经初步了解,一楼徐家母女因家庭房产纠纷欲在家中自杀。

  由于徐家门窗紧闭,无人应答,院子的铁门从里面反锁着。于是孙伟华和王昭勇从隔壁的院子翻墙进入院内,叫母女俩开门。听到喊话的母亲徐秀珍随后打开了屋门。顿时,一股浓浓的液化气气味扑面而来。

  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两民警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这时屋门口烧水的火炉引燃了液化气,火苗一下子蹿出来。孙伟华一把将徐秀珍拉了出来并交给王昭勇保护。当得知屋里还有一人时,孙伟华不顾液化气发生爆炸的危险,又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屋里。

  就在这一瞬间,由于浓度过高,液化气突然发生爆燃,两民警顿时咸了"火人"。由于用背保护徐秀珍,王昭勇的警服被烧咸孔状,后背大块皮肤脱落,而孙伟华则被烧得只剩下皮带和腰间的警具。当二人将屋里的女子救出并带到隔壁院子后,身受重伤的孙伟华再也没有力气翻出院墙了。王昭勇忍着剧痛翻出大院呼叫救人。

  随后赶来的民警和群众将孙伟华救出的时候,他全身衣服早已被烧光,发出惨烈的喊声。而他此时还不忘告诉同事:"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

  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诊断,孙伟华全身95%面积严重烧伤,其中45%是三度烧伤,其余是深二度烧伤。而王昭勇浑身烧伤的面积也达60%,其中11%是三度烧伤。目前,二人虽已平稳度过休克期,正在接受植皮手术,但病危通知单仍未撤销。

  "我还能不能上班?"

  两位民警身受重伤,还牵挂着被救的母女和工作。在医院,两位民警见到大队领导后的第一句话,竟分别是"人救出来没有?"和"我以后还能不能上班?"。听到这些,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大队长袁志刚眼泪一下予就冒出来了。

  孙伟华今年才23岁,去年才从警官学院毕业。31岁的王昭勇是今年6月26日才转业到鼓楼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的,上班还不到一周。他妻子孔志英告诉记者,丈夫转业前其实有很多机会去政府其他部门,但他就喜欢警察这个职业。"手术前他担心毁容了不能继续工作,我就在病房外让护士递纸条鼓励他会回到大队的。"孔志英一边说一边流泪。

  "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

  出事当天,休克的孙伟华醒来后,看到坐在床边的母亲,艰难地吐出几个字:"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第二天早上,孙伟华的眼睛已经肿得睁不开了,他又小声对母亲说:"妈妈,你帮我把眼睛扒开,让我看一下。"听到这里,母亲已泪流满面。

  两位民警救人受伤的消息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市民自发赶到医院探望。由于英雄民警仍未脱离危险期,不能探视,他们就在过道里不断张望,有的就在休息室等消息。

  9日,记者在医院抢救领导小组的,临时会议室,看到了一大堆花篮和水果,都是素昧平生的市民送来的。事发小区的30多位居民执意要见两位民警的家属,在医院大门口被拦了下来,最后只好派了几位代表。"他们是英雄。要不是他们俩,我们小区要遭殃了。这样的警察,我们需要!"小区居民唐业华说。

  "穿上制服,他是警察,脱下制服,他就是个孩子啊!"一位市民这样说。

  我以前对民警了解不多,他们不要命地去救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警察。""祝两位英雄民警早日康复!"市民们用各种各样的话语表达对民警的敬意和祝愿。

  1.文章第一段说"那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伟大的背影",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1)这个背影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人格升华到极致;(2)这个背影将警察面对危险毫不退缩以及关键时刻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职业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2.作者以人物的三句话作为文章的三个小标题,试分析这三句话分别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里面还有人,快去救人":关键时刻,孙伟华考虑更多的不是个人的生命安危,而是他人的生命,群众的利益。

  "我还能不能上班?":表现两位民警对警察职业深深的热爱。

  "妈妈,对不起您,我是在做好事":作为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还让母亲操心,心里感到歉疚;但自己做的是好事,希望得到母亲的理解,写出了一个儿子的孝心、爱心。

  好处: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以人物语言作标题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英雄的伟大人格。

  3.文末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祝愿,形成又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时代心理?

  (1)体现对"救死扶伤,助人为乐"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可与颂扬;(2)呼唤从英雄身上体现出的职业道德。

  阅读下面的报道,完成1-4题。

  追寻青藏铁路精神

  唐宋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之际,上千名中外记者踏上吉祥的天路,去掀开神山圣水的神秘面纱。一位在美国定居的华侨特意飞回祖国买票,她要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坐首趟列车翻越昆仑山,去感受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旅程。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河源昆仑,是炎黄子孙不可磨灭的情结和象征。在绵延50m多年的浩瀚历史中,很多朝代都曾探源三江源,这种历尽艰险的探索,是对地理方位的考察,对神话传说的验证,更是对民族之根的探求,对理想精神的追寻。

  今天,在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铁路矫若游龙,飞舞于世界屋脊。建设青藏铁路过程中锤炼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精神,镌刻在地球之巅,激荡于江河之源。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世界上穿越冻土区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桥……青藏铁路建设者以科技创新挑战世界极限,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很多人感喟,如果没有雄厚的国力,没有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就不可能创造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高原铁路的人间奇迹。

  "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口号中,人们看到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面对生命禁区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面对技术更复杂,条件更恶劣,保)章更困难,任务更艰巨的严峻考验,十万筑路大军没有退缩,没有气馁,用长达五年的艰苦奋战,改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酷。"铿锵有力的宣言,以苦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在十万筑路大军中,有眼睛肿得睁不开依然坚守岗位的隧道工程指挥者,有在昆仑山地震时冲进隧道与塌方作抗争的班长,有放弃国外高薪的工作机会选择青藏线的大学生,有参加过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老铁道兵"的儿子,有接到孩子的电话就忍不住流泪的母亲……这些无私奉献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怎不让人由衷赞叹,感佩不已?!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两千年前的屈原,留下了脚踏祥云游览昆仑的梦想。"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1935年,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翻越岷山,面对如海的雪峰,毛主席写下了《念奴娇?昆仑》,抒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和抱负。而今,奔驰在雪域高原的列车昭示世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走一趟青藏线吧,去感受古老而现代的昆仑文化,去丈量中华民族的精神海拔,去追寻荡气回肠的青藏铁路精神。

  1.《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颁给"青藏铁路建设者",结合文章分析"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什么精神感动了中国?

  答:挑战极限、勇创一流;以苦为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无私奉献。

  2."青藏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指的是什么?结合全文,联系历史与现实,说一说长城有哪些方面是不能与青藏铁路媲美的?

  答:①指的是青藏铁路改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②从所起的作用来说,长城重在防护,却把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抵挡在外,这种消极的闭关锁国不能与将各民族联系得更加紧密的青藏铁路媲美;从赢得的民心来说,修建长城劳民伤财,民怨沸腾,这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精神不能相媲美。

  3.文末说"去感受古老而现代的昆仑文化",作者为什么说昆仑文化"古老而现代"?

  说它古老是因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的昆仑山文化绵延了中华民族文化史;说它现代是因为青藏铁路矫若游龙,飞舞于世界屋脊,将河源昆仑带人崭新的时代。

  4.《感动中国》给"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中写到"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本文为什么没有详细写"建设者"如何呵护生命?

  "呵护生命"是青藏铁路建设者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的其中一方面,是青藏铁路挑战极限精神的一部分,作者追寻的青藏铁路精神远不止这些,如果详细描写,就无法突出青藏铁路的其他精神,就会冲淡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