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莺:在异性世界中获取辉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2:48:45
 

[人物名片]

叶莺,一位姓“叶赫那拉”的满族女子。1948年生于北京,现任美国纳尔科公司(NALCO)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自台湾大学毕业以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她始终处于领军人的位置:做记者时,叶莺是美国新闻界响当当的人物,访问过各国政要;做外交官时,叶莺是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性;几年后,叶莺的名字出现在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花名册上,出任柯达全球副总裁。2009年,61岁的叶莺华丽转身,加盟纳尔科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本文由海汇润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特约刊出)

叶莺出现的那一刻,我的双眼被她一袭红装和不凡点燃了:红色套裙,很短;红色丝袜,很酷;红色高跟鞋,很高;红色手袋,很小;红色钱夹,很亮;艳丽而不俗气,醒目而不突兀。大胆,激情,浪漫,除此之外,叶莺的生活中还贯穿着这样的名词和动词:创新,果敢,红色,真诚,善良,坚强,坚韧,正是这些我们耳熟能详、顺手捻来的词汇点亮了叶莺的人生。

美国著名电台和电视台记者、美国驻缅甸大使馆和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官员、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商务参赞、柯达公司亚太区副总裁、纳尔科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表面上看,那些令人目眩的头衔是叶莺的光环所在,但实际上它们只是叶莺丰富人生经历和其作为成功女人的附属品。谈起人生,叶莺不止一次这样告诉媒体:“如果要谈我的人生,我可以坐下来谈三天三夜。”叶莺一直都在一个男性的圈子中打拼,并且取得了令异性也刮目相看的业绩。

报纸记者获取新闻的渠道

叶莺出生在中国,2个月大时被父亲带到了美国。在叶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没有再婚的父亲将叶莺带大。很少向媒体透露家庭背景的叶莺有些伤感,这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入侵者,像一只猛兽残酷地撕咬着别人的痛楚。但在叶莺的身上,我没有寻找到缺少母爱的后遗症,正像叶莺所说:“父亲给了我最好的教育,是他令我变的坚强,果敢,自主,独立。他是这个世界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身后的一双大手在支撑着,推动着我。”感受着叶莺的坚定,我才发现自己被叶莺极女性的外表蒙蔽了,在那身华丽的红下,我分明触摸了她的坚强和果敢,也正是凭借着这点,叶莺在16岁的时候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辉煌。

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叶莺去了台北,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上高中时,所有的同学都在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只有叶莺还很有闲情逸致地抽空写写杂文。很快,叶莺的才思得到了当时一些“很潇洒的自由撰稿人”的赏识,叶莺成了协会里最小的文人。在人杰汇集,思想超前的沙龙,叶莺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也遇到了在她生命中除了父亲之外第一个赏识自己并信任自己的人——王大空。王大空是台湾广播局的主任,当时他正用猎人的眼睛和直觉四处搜寻能够讲流利英语的人,叶莺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加入进入了传媒界。16岁的叶莺成了当时台湾惟一一个跑要闻、跑政治跑外事的女记者。没过多久,一个活动让叶莺流利的英语派上了用场,但也就是那一次、叶莺犯了一个错误,但第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挫败叶莺,相反她越挫越勇,站在了绝对雄性的政治记者队伍的最顶端。“我的运气很好,首先我不是报社记者,不必每天清晨为头条和自己没有挖到头条而伤神。那时,台湾已经实现了新闻滚动播出,而且只要有新闻,有大型的活动,就会有我施展的舞台。而且我自己有一个节目,每天7点钟的黄金档播出半个小时有关政要、名人的访谈。那时有很多报社的男同仁都会在7点钟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我的节目,看我访问了哪些人,能够给他们提供怎样的信息资源。”表面的光鲜无法掩饰实实在在的苦:“记者很苦,因为记者要等。我曾经碰到过本来预期一个小时的谈判,但一天过去了,也没有任何结果。另外碰到一些突发事件时记者必须随时整装待发……”

因为名人,叶莺也成了名人,那时只要你遇到了难事,提叶莺是最干甜的救命药丸。

事实上,叶莺的记者生涯应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少女时代,而另一个是青年时代。1978年,叶莺结束了新加坡的工作后,重新投入到初恋情人的怀抱——电视台,不过谈恋爱的场景发生了变化,这是约会的地点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是的,正像叶莺所说的那样,事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情人,如果想要一个美满的婚姻,就必须有挑剔的眼光。就在叶莺准备遗弃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时,邓小平访美,这对叶莺来说又是一个机遇。“我有机会代表美国的三大电视网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赵忠祥合作采访邓小平。”虽然节目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但叶莺并没有被掌声冲昏头脑,即使在今天,叶莺也对那次的采访有诸多遗憾:“当时对邓小平的了解现在回头看很浮浅,我很后悔当时没有对他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如果老先生还健在,我还可以采访他的话,那么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节目会不一样。因为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巨人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巨人。”叶莺的遗憾是难以言表的,自省有时是很难做到的,但对叶莺而言自省似乎已经成习惯。欣赏着眼前语言逻辑性惊人,很富煽动的叶莺突发奇想,如果当初叶莺没有选择离开,那么今天的她一定是迈克·华莱士第二。

美国第一个女性公使衔商务参赞

上学期间做记者的经历对叶莺的影响很重要,通过与政界要人的交往,叶莺受益匪浅;“听他们说话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睿智,看问题的透彻,思想上的真知卓见。我想如果能像他们一样就好了。可是想来想去像他们说到底只是像,不如做他们。”于是每采访一个政界要人,叶莺就在心里告诉自己一次要做他们。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叶莺参加了美国国务院的考试并且以优异的成绩加入了美国国务院的外交官行列。叶莺实现了”做他们“的梦想,这个梦想从1970年开始一直做了17年。

叶莺最初是在缅甸做过外交官,从缅甸去了香港。1976年,叶莺辞去了美国驻香港外交官,孑然一身来到了新加坡,并以旺盛的经历和大胆的创新投入到当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倡导的双语言轰动,1978年,她再次回到美国重新加入了记者的行列。几年后,叶莺重返政治舞台,她以外交官的身份来到了中国的广州。当时广州只有日本和美国两个总领事馆,其中最活跃的是美国领事馆,而最活跃的商务外交官便是叶莺。活跃的叶莺用自己的热情、真诚和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沟通着中美之间的关系,促进美国的企业界和广东企业界之间的联系合作。

1995年叶莺因为成绩斐然,被调到美国驻华使馆任职,成为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性。在北京工作的两年是叶莺外交生涯最辉煌的时光,同时也意味着她职业外交官梦想的实现。叶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是个使者:传递中美信息使者,她可以驾驶着“使·0004”自如出入包括中南海在内的北京各大机构,可以随时通过外交渠道会见政府要员;叶莺的工作性质也注定了她是个见证者,她的眼像摄象机,她的脑像电脑硬盘,时刻沟通着,刻录着,承载着中美两国的关系。

1997年,叶莺放弃了外交官的辉煌,加盟柯达公司。叶莺的选择总是惊世骇俗,从表面上看她的取舍与她甘做中美桥梁的理想相差甚远,但“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理想和信念不变,选择任何道路都可以实现目标。正如叶莺所说:“如果说,到这个世界上来,我的生命冥冥中有一个使命的话,这个使命就是做一条桥。我可以于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之间,东西方感情和理智的挣扎之间取得一个共存的空间。这一共存的空间就制造了合作的条件。我在这样的使命中扮演一个角色,这一点我很感激。”

500强第一华裔女性

抛弃理想信念单单就生活品质而言,从外交官到商人,从享受特殊待遇到变成普通人,强烈的落差具体到每一件小事,但叶莺忽视了这些外在的变化:“从记者到外交官,一直到从商,只是包装上的改变,只是我名片的头衔上的改变,我的生活内涵以及诉求方面,这个改变并不是很大。”

叶莺和柯达的总裁裴学德先生都是被挖过去的,只是裴学德先被挖,而后裴学德又挖走了叶莺。

那时叶莺在台湾做商务组组长,很多跨国公司的总裁都是叶莺的坐上宾。当时摩托罗拉在台湾生意做的很大,时任摩托罗拉总裁的裴学德先生有很多业务经常停留台湾,叶莺的干练,聪慧,创新,吸引了很多跨国公司的总裁邀请她加盟,裴学德先生也是其中的一个。但当摩托罗拉这个全球最大的通讯总裁向叶莺发出邀请时,叶莺所毫不犹豫说:“NO。”裴学德先生说:“你想都不用想。”那时她心中已经有了目标,叶莺已经获知自己即将就任美国驻中国的商务参赞,这是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性。在叶莺看来这是一个圆梦的好机会:“我是中国人,回到祖国,为它的发展出一份力,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桥梁。听起来就好听,那做起来就更过瘾了。所以我当然不能放弃。”为了理想,叶莺非常执着,但惜才如命的裴学德先生同样执着,他努力“追求”着叶莺,这份执着和努力燃烧了两年,终于在裴学德先生本人被柯达挖走后,他也圆了与叶莺共事的梦。

每一个女人都是浪漫的,每一个女人都渴望和一个真正的男人生活,而在叶莺的心中,乔治·伊士曼就是这样的人:他可以在弹琴师的脚下放满鲜翠欲滴的百合,只为挡住琴师的双脚;他可以为了寡母在家中安装滚梯和升降梯;在100年前,乔治·伊士曼就坐着带轱辘的凳子;乔治·伊士曼懂得尊重女性,100年前,柯达的广告中就出现了女性的身影。叶莺的乔治·伊士曼情节是她加盟柯达的基础。

由叶莺参与达成的中外瞩目的“98协议”彻底改变了中国感光行业的格局,在98协议的基础上,柯达成功地获准在华投资12亿美元建立感光材料生产基地,创造了轰动一时的“柯达模式”。

无论是改变中国感光行业格局还是创造柯达模式,叶莺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的是勇气、智慧,但是面对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柯达仅仅靠勇气、智慧是不行的,还要有打破旧的创建新的的胆识和豪情。叶莺曾经半开玩笑的说,柯达公司员工的薪水不是公司发的,也不是老板发的,而是顾客给的,只有顾客满意了,其他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柯达快速彩色影像服务店在中国已经超过8000家,遍布700个城市,成为中国最大的影像服务网络,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短短几年之内,不能不说这是叶莺给柯达带来的一个奇迹。

在很大程度上,叶莺打破的不仅仅是柯达的观念,还打破了一个社会的观念。其实改变一个社会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也不需要什么言辞说教,一个很小的细节就可能彻底改变人的观念和一个社会的观念:用绸缎做剪彩道具已经受到诸多的批评,但批评者似乎又拿不出更好的建议,叶莺却做到了。用绿藤做彩带,用鲜花做装饰的剪彩道具一经叶莺创意变立刻成为会议剪彩的时尚。人们的观念有时并不是保守只是想不到或不愿意想,但叶莺却勇于想而且勤于想:比如,小小的会议胸花都是用鲜花或者绢花扎成的,但叶莺就可以用红彤彤的朝天椒和黄色的满天星,不仅创意新而且吻合成都的风俗。如今朝天椒胸花已经被博物馆收藏了。

纳尔科,不是最后一站

2009年5月4日,虽然不属于叶莺的“节日”,但是她还是做了一件再常人看来只有青年人才做的事:告别鲜花和掌声,走上陌生之旅。叶莺正式出任美国纳尔科公司(NALCO)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她说:“我为什么选择纳尔科,就是只要有一息尚存,我必定从吾所好。”叶莺透露,在考虑离开柯达时,她面临很多去向的选择。“有的是利字当头,有的是名字当头。有一个联合国下属机构的工作机会,可总部在欧洲,我考虑了很久。尽管欧洲的生活很吸引人,可我还是舍不得中国。”

叶莺表示,她的“所好”是随时代变迁和社会需要而转移的。“我现在从骨子里知道中国必须要面对如何保护自然生态,如何重视绿色经济,如何为下一代留下一些资源建立更好的明天。这绝对不是谎言和狂言。我有这样的激情、热情和痴情。”加入柯达时,叶莺曾表示,柯达不是自己生涯的“最后一朵玫瑰”。对于加盟纳尔科,她亦做相同的回答。叶莺说:“波神送我看斜阳,浪里露宿又何妨。我已经进入生命的秋天,就算是在风里浪里露宿又何妨。如果能对社会做任何的贡献,不要谈最后一站。”

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叶莺回顾了自己儿提时代,少女时代,青年时代,中年时代的光阴岁月,而我也领略了叶莺少女的娇羞,青年的豪气,长者的宽容,和贯穿起生命的创新、开朗和风趣。当问题涉及到叶莺的感情时,她也很风趣地说:“我有很丰富的感情经历,到时候我会自己出一本书,所以现在我不会把版权卖给你。”采访结束后一个朋友说:“这是外交辞令。”但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希望有那么一天,叶莺能够将自己的感情抒写成书,让所有关心她的,喜欢她的人感触到叶莺情感世界。(本报记者 张鲁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