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03:58
 国家博物馆藏品欣赏[组图] 2008年06月24日 14:53 中国经济网 

    欢迎您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中国国家博物馆遵奉竭诚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以征集、保管珍贵历史文物、举办高水平的文物与艺术展览、开展文物、考古、博物馆学及文物科技保护研究为基本职责,在中国的文物博物馆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向公众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加深各文化间的理解,促进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今天,科技的发展使其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浏览我们的网站,获得信息。我们会用我们丰富的内容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访问者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同时,通过交互式服务,您可以将您的需求告诉我们,以便为您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当您浏览完网站后,欢迎您在方便的时候亲自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来参观,我们的陈列可以使您真正感受到五千年以来中国历史和文化是多么的辉煌和灿烂,而这也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乐趣的所在。(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综合 隆绪元年王阿善造像  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27.8厘米。宽27.5厘米 
    这是一尊道教造像,发愿人王阿善为女信徒。此像刻于隆绪元年(公元527年)。“隆绪”是南朝齐明帝萧鸾第六子萧宝夤的年号,“隆绪元年”相当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道教造像远比佛教造像稀少,“隆绪”年号的更为罕见。
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

    战国时期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出土
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
    这件铜辕饰呈马首形,其头、颈错金饰卷毛纹、鳞纹,制作精美,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魏在春秋时代是晋国的一个大贵族,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公元前471年,韩、赵、魏三家消灭其他势力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为战国时期中原的强国。魏的疆域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初,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改革,加速了魏国的封建化进程,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有名的强国。辉县固围村大墓是形制规模很大的“中”字形墓(两墓道的墓),周围有陵园,类似诸侯陵墓的规格,所以出土的车辕饰异常精美。

 记里鼓车模型

    记里鼓车是晋代创制的一种机械车辆。它利用车轮在地面转动时带动4种齿轮的转动,变换为凸轮杠杆作用,拉动木人右臂,每行1里车上的木人即击鼓1槌。车前驾2马并行。这辆记甲鼓车模型是根据《宋史舆服志》卢道隆所传造法,并参考东汉孝堂山画像石鼓车图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制的。

骨哨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长6~10厘米
    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还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用以调节声调。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其中鹿科动物居多,仅鹿角即有400多件,可知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类。河姆渡氏族获鹿丰厚,与骨哨的使用关系甚大。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吸引异性,伺机诱杀。
 
蔡侯申甬钟

    春秋时期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同时出土的甬钟l2件,其中8件比较完整,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者通高79厘米,最小者高约48厘米。钟上有铭文,每件铭文字数不一,有的自名“歌钟”,有的自名“行钟”。该墓出土器物中还有钮钟一套,亦有铭文。蔡虽是小国,但蔡候申墓中随葬器物却多得惊人,这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坏乐崩”,诸侯可僭越礼制。
 秦半两钱及钱范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以黄金(金饼)为上币,以铜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为下币,通行全国。同时废禁六国旧币。秦半两钱直径3—3.6厘米,重8克左右,面铸篆书阳文“半两”2字,史称“重如其文”,即实重为秦衡制中的“半两”。这种圆形方孔币的形状一直延用至20世纪初。钱范为铸造“半两”钱的模具。
 狮纹金花银盘

    唐朝时期
 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八府庄东北出土高6.7厘米、口径40厘米
    唐代书籍中已有“金花银盘”的名称,指饰有镏金花纹的银盘。由于受到中亚、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后期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时期,金银器已十分流行,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江南地区制造金花银器的手工业亦相当发达。在唐代,金银器的加工普遍使用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还使用了手摇脚踩的简单车床,可见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技术相当精湛。这件大型银盘作葵瓣形,具三足,单个动物纹饰,周边没有辅助纹样,盘缘的花纹松散,正是盛唐时期金花银盘所具有的特征。
 高足金杯

    隋朝时期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5.7厘米、口径5.7厘米、重49.4克
    此金杯为大口,口沿外翻,上有凸弦纹一周,系用一圆环焊上。其下为高足,中空,作喇叭状,足柄及底缘亦各有焊上的凸弦纹一周。足柄上端先粘焊一圆片,然后再焊合于杯身。
雍正斗彩海水江山团花天球瓶
 

    清朝时期
高52.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6.5厘米 
    人们把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的瓷器,称之为天球瓶。斗彩又名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种装饰艺术。明宣德时景德镇始创,成化时非常发达,清雍正时有进一步发展。斗彩先以釉下青花在坯上描绘勾勒,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填涂或点涂成完整的花纹,使用的彩料主要含铁、铜和钴,成品色彩丰富、鲜明,绘画内容亦多种多样。
白瓷长颈瓶
 

    唐朝时期 
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22.2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7.2厘米 
    唐代白瓷生产以北方地区为盛,邢窑在今河北省临城县、内丘县一带,其产品色泽如雪似银,叩之铿锵有声,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此外,河南巩县窑烧造白瓷的时间长,产量大,品种多,公元8世纪是其高峰,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和西市遗址曾发现巩县窑的产品。河北曲阳窑烧造白瓷的时代较晚,但其产品胎质洁白,釉色白净光润,晚唐时已取代了邢窑的地位。这件白瓷长颈瓶的造型,在唐代瓷器中实属罕见。

 青瓷香熏
 

    三国两晋南北朝
1953年江苏省宜兴市出土
 高19.5厘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贵族喜欢使用香料去除污浊气味。后赵执政大臣石虎便在居室帷帐四角放置金香炉;南朝齐国皇帝萧宝卷以麝香涂地,取悦爱妃;南朝高贵的青年文官普遍用香熏衣,贵夫人出行则有专人捧香炉跟随。当时的香料品种很多,有些名贵香料来自外国。居室使用香料时,放在香熏中点燃,香气即从香熏孔隙释出。

龙梁瓷壶

    战国时期1955年浙江省绍兴市漓渚出土
高18厘米、口径7厘米
    此壶由夹砂硬陶制作,圆口、斜肩、鼓腹,肩上有一龙形提梁。龙身有锯齿形脊背,以龙首为短流,底部有3个兽形蹄足。此壶胎质坚硬,薄釉,腹及盖顶饰指甲纹,是中国早期原始青瓷中的佳作。原始青瓷是汉代成熟的青瓷的前身,汉代青瓷的主要产地是今浙江上虞、绍兴一带。目前,在绍兴附近已发现烧制原始青瓷的战国窑址多处,说明两者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清宫推背器

    清朝时期
    长14.1厘米、宽13厘米 
    这件推背器是清代宫廷所用的医用物理治疗器具,可隔衣在身体上滚摩,治疗肌肉酸疼,促进局部或全身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筋骨、活气血的目的,并能助药力,起到药物之所不及的作用。

 椭圆形玻璃瓶

    隋朝时期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2.5厘米
    这件玻璃瓶的瓶口和腹部的俯视面均为椭圆形,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器壁极薄,形态为中国传统造型。经化验,其质地为高铅玻璃和碱玻璃,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吹制技术的水平。
 镶金边白玉杯

    隋朝时期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玉凤

    商朝时期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3.6厘米、厚0.7厘米
    玉凤呈黄褐色,浮雕成侧身回首状。喙、冠如鸡,圆眼,短翅,长尾,尾翎分开,翅上雕琢出阳线翎纹。胸前有两孔,腰间有一突起的圆钮,上有小孔,可佩带。凤身上的小孔反映出了商代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镂空、钻孔、抛光技术。镂空有“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两种。钻孔方法一为管钻,多用于璧、环和镯的中心部位;二是桯钻,多用于为佩带而设的小穿孔。玉器之所以有晶莹的光泽,大概是用兽皮或丝织品蘸水加细砂对玉面进行了抛光。

玉人  

    商朝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7厘米
    玉人呈黄褐色,圆雕。跪坐,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同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头像共10余件。通过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饰,一种为交领,窄口长袖,衣下缘至踝,腰束宽带,衣上有云纹。另一种为后领较高,长袖窄口,衣下缘至臀部,衣上有云纹。蔽厀多为长条形,有的中腰较窄,有的上窄下宽,都系于腹上,下缘垂至于膝。冠有圆箍状、圆箍前加一卷状饰,以及高冠或稍低的冠等多种形式。从中可以了解殷人的衣、冠和殷代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玉壁
 

    新石器时代
    直径17厘米
    玉壁中间有圆孔,通体扁平,古人把玉璧中间的穿孔称作“好”,四周的宽边称作“肉”,“肉”的宽度要达到“好”的直径的一倍以上,才可称作璧。《周礼》云:“苍壁礼天。”东汉学者郑玄解释为“璧圜像天”,大概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故做成圆的玉璧来祭天。近年来在良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玉璧。这些玉璧又大多成批地出现在墓葬中,有的玉壁制作粗糙,璧形不圆甚至有缺损,这样的璧显然不可能是祭天的礼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类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粗糙的玉璧是为赶埋葬时间而匆忙制作出来的。

玉琮

    新石器时代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
    高4.4厘米
    《周礼》上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宗教用具。学者认为,玉琮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7号墓的主人拥有精美的玉琮,说明他是具有巫师职能的人。

  偶方彝
 

    商朝时期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60厘米、口长69.2厘米、口宽17.5厘米、重7l千克
    铜方彝始见于商代,器形为四方直壁,也有长方形的,下部有方圈足,上部有屋顶形盖,盖上有钮,器体有直腹、曲腹、腹旁带耳的。个别器物形似两彝联成一体,口呈长方形,称“偶方彝”。这件偶方彝的器盖似屋顶,两端有对称的短柱钮,长边各有7个方形盖和7个尖形盖,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盖与器身装饰饕餮纹、夔纹、鸟纹、三角形纹等,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方彝的形制有所变化,浅缩颈,腹微鼓。有的器物上还铸有铭文。

  南宫柳鼎 

    西周时期
    传陕西省宝鸡市出土
    高38.8厘米
    鼎腹内壁铸有79字铭文,大意是作器者南宫柳接受周王任命,管理“六□牧阳”和“羲阳”的田赋,并得到命服等赏赐物。

司母戊鼎

    商朝时期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铜爵

    19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带流长14.5厘米、高13.5厘米、重0.75千克
    这件铜爵是采用复合范铸造而成的青铜酒器。器壁单薄,纹饰简单,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  
 刘修墓金缕玉衣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182、肩宽49厘米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墓出土        玉衣是汉代上层统治者死后穿在身上的专用葬服,和人体形状一样。汉代盛行厚葬,迷信“玉能寒尸”,“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认为玉能起到使尸体永保不朽的作用。这件金缕玉衣包括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左右足套等部分。各部分别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共用玉片1203块,金丝约2567克。这是目前所见玉片最大、数量最少的一件金缕玉衣。出土时左右裤筒的下部均截下一段,展开后盖在腹部;死者胳膊比袖筒短,两手放在袖筒内,可见这套玉衣比穿者身材略大。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眼盖2件、玉鼻塞2件、玉耳塞2件、玉蝉形口琀1件、玉肛门塞1件、玉生殖器罩1件等九窍塞及长方形玉枕1件、玉握2件。墓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第五代孙中山怀王刘修,死于公元前55年,在位时间15年。

  我国目前已出土金缕玉衣的墓葬共有10多座,保存较完整、已复原的金缕玉衣有5套。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使用玉衣作葬服,目的是使尸体不朽,期待来世转世再生,但结果适得其反,埋有玉衣的墓葬,即使没被盗墓毁尸,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也化作了一捧泥土,这说明永生之梦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鉴于此,222年,魏文帝曹丕吸取了汉代诸陵由于殓以玉衣而被盗掘的教训,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击鼓说唱陶俑东汉
高55厘米
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

头部特写
击鼓说唱俑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周,前额上打一花结,额前布满皱纹,眯缝双眼,上身裸露,下身穿长裤,赤脚,呈活泼诙谐憨厚之态。说唱俑左臂抱一扁鼓,翘起的右脚,扬起的握着鼓槌的右手,都刻意表现出一位神采飞扬的说唱人的滑稽形象。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

说唱表演
虽然人们并不了解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 青铜器 突目铜面具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85.4、宽78厘米
1986年四川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宗庙重器
 “作册般”铜鼋yuán)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10、长21.4、宽16厘米,重1.6千克
传河南出土
礼器, 受赐的器物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战国-西汉(公元前475~公元25年)
通高34.4、长58.1厘米
1963年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
酒器 人形铜灯战国.齐(公元前475~前379年)
通高23.9、盘径11.5厘米
1957年山东诸城葛埠口村出土
灯具,生活用具 彩绘雁鱼铜釭(gāng)灯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通高52.6、长34.6、宽17.8厘米
1985年山西平朔照什八庄出土
灯,生活用具 青铜天亡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
通高24.2、口径21、宽18.5厘米
陕西岐山礼村出土
宗教礼仪用器  祭祀场面铜贮贝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通高53厘米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M12出土
滇人的贮钱罐青铜匽侯盂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通高24.3、口径33.8、足径23.3厘米
1955年辽宁凌源县海岛营子村出土
古代盛食器或盛水器  青铜素命镈春秋.齐(公元前770~476年)
通高66、口长44、口宽34.8厘米
传1870年山西荣河县庙前村后土祠旁出土
乐器 四羊方尊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58.6厘米
1938年湖南宁乡月山铺(现为黄材镇龙泉村)出土
祭祀用品,礼器 五牛铜枕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高36.4、长70、宽13厘米
1972年云南江川县李家山滇文化墓出土
枕头,生活用具 虎纹兽面纹大铙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71、口长47.2、宽38.3厘米
1959年湖南宁乡县老粮仓出土
乐器 鎏金“中国大宁”铜镜新莽(9~23年)
直径18.6、厚1.3厘米
1952年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
铜镜,生活用具 王子午铜鼎春秋.楚(公元前770~476年)
通高67、口径66、腹径68厘米
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生活用品 乳钉纹铜方鼎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100、口径62.5厘米,重86.4千克
1974年郑州市张寨南街出土
炊器,也是祭祀仪式中的重要器物  鸟形铜鼎春秋.燕(公元前770~476年)
通高15.7、口长11.9、口宽15.3厘米
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
礼器 “妇好”铜方斝(jiǎ)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66.7、径25厘米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酒器   曾仲斿父铜方壶春秋.曾(公元前770~476年)
通高66.7、底长30.8、底宽23.8厘米
1966年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
古代盛酒器或盛水器 “妇好”铜鸮(xiāo)尊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45.9、口径16厘米,重16.7千克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礼器 铜尊缶战国.曾(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高124.5、口径48.4、足径69厘米,重327.5千克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大型容酒器,兼用作盛水器   陶瓷器 黑釉三彩马唐(618~907年)
高66.5厘米
1972年河南洛阳关林出土
艺术品 黑陶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4900~4100年)
高24.5厘米
1975年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
盛储器 青瓷羊三国.吴(222~280年)
高24.9、长31.7、宽15.5厘米
1958年江苏南京北京路出土
烛台,生活用品 朱绘兽耳陶壶战国.燕(公元前475~前222年)
高70.2厘米
1964年北京昌平松园村出土
壶有盛酒与盛水之功能 青瓷骑俑晋(265~316年)
通高24、23.5厘米
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
丧葬用品 三彩天王俑唐(618~907年)
高61.5、53.5厘米
1955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出土
随葬品
骑马武士陶俑北魏(386~420年)
高38.5厘米;马长34.5厘米
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
丧葬用品 青瓷莲花尊南朝(420~589年)
高49.5、口径17.3、底径6.8厘米
传河南上蔡出土
随葬器 武士陶俑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高190厘米
1974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
丧葬用品  鱼鸟纹彩陶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
高21、口径2.1厘米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
水器 骑马指挥陶俑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高46、长36厘米
1965年在陕西杨家湾长陵陪葬墓出土
丧葬用品  渦纹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年)
高50、口径18.4、底径15.9厘米
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遗址出土
盛储器 陶船东汉(25~220年)
全长54、通高15厘米
1955年广州先烈路出土
随葬品。陶船模型,现存世界上最早使用舵的船 白陶鬹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500年)
高14.8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原始先民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   骑马指挥陶俑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高67~68.5、长61~64.4厘米
1965年在陕西杨家湾长陵陪葬墓出土
丧葬用品 步兵陶俑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高48~51厘米
1965年在陕西咸阳杨家湾长陵陪葬墓出土
丧葬用品 玉石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五代(907~960年)
高113.5、宽58、厚11.7厘米
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
镇墓石刻 虎纹石磬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长84、宽42、厚2.5厘米
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
打击乐器 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
高7.2、宽5.2厘米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出土
佩饰品 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
高49.7、上宽6.4、下宽5.6厘米
传山东出土
礼器 云纹兽纹青玉璜战国.魏(公元前475~前225年)
长20.5、宽4.8厘米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佩饰品 青玉簋(gǔi)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12.2、口径20.7、足径14.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礼器 蜷体玉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
高26.5、最宽26厘米
1971年内蒙古翁特牛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宗教祭祀用器 “司辛”石牛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14、长2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随葬品  金银器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战国.魏(公元前475~前225年)
长18.7、宽4.9厘米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服饰饰件  “滇王之印”金印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高1.8、边长2.3厘米,重89.5克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滇王墓(六号墓)出土
随葬品 狩猎纹高足银杯唐(618~907年)
高7.6、口径6.2厘米
1963年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
酒器 花鸟纹鎏金银香球唐(618~907年)
球高5.1、直径4.8、链长14.8厘米
1963年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
薰香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