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幸福人生 顺乎自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32:39

引用 幸福人生 顺乎自然

引用修学启示 wuxin20070717幸福人生 顺乎自然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辩我,浮世穿凿不相关。
       这是潭州龙山禅师所写的诗偈,以简洁的文句,生动的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
       龙山禅师是说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粗糙的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以及人间的善恶是非,了解“荣华富贵”的短暂性和虚妄性,自能心地明朗适其所安;那么,茅屋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蔬食也是珍膳佳肴,因为心中悟道超然物外,世界是宽敞无碍海阔天空,此时世间万种的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来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千方百计的钻营巧取,也与我们毫不相干了。充分表现了龙山禅师,将世间名利置之度外的精神,享受一种超然绝尘的生活。
       我们现代一般人,对于人生观有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盲目追求世间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纵情任性无法自拔。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正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
       “纵欲”与“禁欲”这两种态度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因为一个人过份的纵欲,一味地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良知,随着欲望而转移浮沉;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无底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最后只有死于非命。而物欲的快乐是不实在的,相对性,纵欲的快乐,跟随而来的就是身心的疲累,人格的堕落,所以谚语说“乐极必生悲”,所以“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也可以说是一颗包着糖衣的毒药。
       “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但是“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萎而亡。如果恰到好处,花草能得到适量的清水滋润,就可以长得茂盛美丽。
       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也就是说:既不纵欲也不禁欲,要顺乎自然地自在的人生。
       众生称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尚有善恶之分,善的欲望可以激励人们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认为“节欲”才合乎中道的生活。
       正信的三宝弟子,当我们修到某种境界的时候,虽然住于欲尘中,也不会为欲尘所污染,正如维摩诘菩萨:“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所谓五欲六尘之所以形成束缚,那是因为众生的愚痴造作。
       有位比丘尼到处云游访道,后来开悟后作了一首诗偈:“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述说我们求道好比寻找春天一样,从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到春天的踪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心灰意懒之下,回到家里,看到庭院中早开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的一嗅,喔!原来春天早就悄悄地绽开在寒梅枝树上了。
       这首诗偈也说明了,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慧,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内心去寻找。提示出“心内世界”与“心外世界”的差别;一般人还认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
       苏东坡也曾咏哦:“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如果我们不去用心领悟,纵然芒鞋踏遍岭头的云朵,也不过是“一瓶一钵垂垂下,千山千水得得来”。终究茫然无得而已。道无所不在,处处可以体会,甚至吃饭、睡觉、走路、行进之间都有道的存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佛法,犹如寻兔角”,我们一般人要过幸福的人生,能有如此的体会,春天就在你身边。

 幸福人生  顺乎自然

                                星云法师

 

佛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