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将领授衔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02:31
 几多欢乐几多愁:1955年高级将领授衔浅析
  
1955年军衔制,是军史爱好者永恒的热门话题。直到今日,某人该授何衔的话题仍充斥于网络,其中以臆测成分居多。本人试就与授衔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方面作简要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个别数据材料存在争议,以个人判断为准,欢迎批评指正。 
      
一、1952年干部评级与1955年授衔的关系 
      
相当一部分爱好者对1955年授衔情况津津乐道、耳熟能详,但并不很清楚1955年授衔基本原则依据。所以经常有某人是否低授、某人是否高授的评判,有的多少有理,有些则谬之远矣。这主要是他们不了解1955年授衔基本以1952年干部评级为依据的缘故。 
      
(一)1952年干部评级 
      
1950年11月全军第一次干部大会决定:我军干部先评定排连营团等军队级别。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评定个人级别,并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初步基础。主要评级依据是"德、才、资"。1952年3月确定军队干部级别分9等21级: 
      
一等:军委主席、副主席、总司令级 
      
二等: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军委委员级 
      
三等: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 
      
四等: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 
      
五等:正师级,副师级,准师级 
      
六等:正团级,副团级,准团级 
      
七等:正营级,副营级 
      
八等:正连级,副连级 
      
九等:正排级,副排级 

部队及领导干部评级幅度(军委委员级及以上未作具体规定) 

职务与评级标准 
      
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长、干部部长:一般应在正副准兵团级内确定,个别资深的副司令员、副政委得评为军委委员级。 
      
大军区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副部长、干部部副部长:一般应在正军级至准兵团级范围内确定,个别不适应者应酌情降低。 
      
兵团及相当于兵团之二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一般应评为正兵团级,个别不适应者应酌情降低。 
      
兵团及相当于兵团之二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一般应评为副兵团级,个别不适应者应酌情降低。 
      
兵团及相当于兵团之二级军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长、干部部长:一般应评为正军级至准兵团级,个别不适应者应酌情降低。 
      
兵团及相当于兵团之二级军区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副部长、干部部副部长:一般应评在准军至正军级范围内评定,个别不适应者应酌情降低。 
      
军、师、团三级干部:各按正、副、准三级评定,各级正副参谋长、政治部正副主任一般应评为准级;副职干部一般应评为副级;正职干部一般应评为正级。但因其德才条件不同,亦可按现职高评或低评一级。 
      
营、连、排三级干部:各按正、副两级评定,但因其德才条件不同,可酌情按现职评高或评低一级。  
   
(二)当时高级将领评级情况如下(仅列举1955年9月27日授衔者):
 
军委主席、副主席、总司令级(3人): 

朱 德(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彭德怀(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林 彪(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7人): 

刘伯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贺 龙(西南军区司令员) 

陈 毅(华东军区司令员) 

罗荣桓(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长兼中南军区第一政委) 

徐向前(总参谋长) 

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 

叶剑英(中南军区代司令员) 

军委委员级(8人): 

粟 裕、徐海东、黄克诚、陈 赓、谭 政、萧劲光、张云逸(据说因资深高评为大军区司令员级,待考证)、罗瑞卿 

正兵团级(36人): 

王树声、许光达、萧 克、张宗逊、王 震、许世友、邓 华、杨成武、傅 钟、萧 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陈锡联、陈士榘、宋时轮、叶 飞、杨得志、黄永胜、谢富治、杨 勇、李 达、周士第、韦国清、朱良才、王新亭、周 桓、李志民、赵尔陆、董其武、陶峙岳、陈明仁、徐立清 

副兵团级(42人): 

李克农、彭绍辉、张爱萍、韩先楚、李 涛、傅秋涛、王 平、吕正操、洪学智、郭天民、周纯全、杨至成、陈再道、陈奇涵、刘 震、陈伯钧、钟期光、唐 亮、李天佑、萧向荣、张经武、张 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谭希林、莫文骅、刘道生、陶 勇、吴法宪、成 钧、程世才、李天焕、廖汉生、郭化若、唐延杰、张南生、杜义德、王必成、王近山、贺晋年 

准兵团级(57人): 

贺炳炎、万 毅、王 诤、孙 毅、朱 明、王宗槐、蔡顺礼、邱会作、张令彬、饶正锡、倪志亮、梁必业、李作鹏、赵启民、方 强、罗舜初、王秉璋、罗元发、聂凤智、曹里怀、周赤萍、邱创成、匡裕民、向仲华、谭家述、李寿轩、崔田民、欧阳毅、冼恒汉、王恩茂、张国华、萧望东、丁秋生、赖 毅、邝任农、林维先、周贯五、刘先胜、刘培善、彭嘉庆、黄火星、刘兴元、文年生、詹才芳、梁兴初、吴克华、毕占云、陈正湘、彭明治、姚 喆、杜 平、甘渭汉、曾思玉、郑维山、袁也烈、解 方、段苏权 

另有正军级203名,副军级215名,准军级345名,正师级446名。  
  
二、1955年评衔 
      
(一)评衔标准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应以干部1952年评定级别为主要依据,并参照编制军衔的规定,进行全面衡量。规定: 

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 

副、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 

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 

副师、准师级,多数可评为上校; 

正团级,多数可评为中校; 

副团、准团级,多数可评为少校; 

正营、副营级,多数可评为大尉;
 
正连级,多数可评为上尉; 

副连级,多数可评为中尉; 

正排级,多数可评为少尉; 

副排级,担任军官职务的可评为少尉,担任军士职务的可评为准尉。 
      
另根据苏联军事顾问意见:首次授衔应压低一、两级,为以后晋升留余地,不过谁也没想到将官居然10年不晋升。  
      
(二)干扰因素 
      
从后来实际授衔结果来看,90%以上的高级干部是按照本人1952年评定的军队级别并参照编制军衔规定执行的。出现例外不外乎是以下几种情况: 
      
1、将官名额限制:1955年授衔时将帅名额是有限制的,从后来结果看,1955年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高级将领合计250名;少将800名(其中1955年9月27日授798名,年底授2名)。所以并不是所有够级别的人都能获得同级主要编制军衔,总会有人作出牺牲。 
      
2、山头派系平衡:典型的如王树声、许光达,级别正兵团,按资历、战功应该授上将,因为照顾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两个大"山头"被授予大将军衔。 
      
3、个人条件及其它因素:同级别干部,因个人"德、才、资"及其它原因,高评或低评一级军衔都属正常。如贺晋年、段苏权等在授衔时因受一些问题牵连导致低授。 
      
(三)评衔结果 
      
军委主席、副主席、总司令级和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全部被授予元帅军衔;军委委员级全部被授予大将军衔。 
      
36名正兵团级干部中,王树声、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徐立清被授予中将军衔,其余33人都被授予上将军衔。 
      
42名副兵团级干部中,李克农、彭绍辉、张爱萍、韩先楚、李 涛、傅秋涛、王 平、吕正操、洪学智、郭天民、周纯全、杨至成、陈再道、陈奇涵、刘 震、陈伯钧、钟期光、唐 亮、李天佑等19人被授予上将军衔;萧向荣、张经武、张 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谭希林、莫文骅、刘道生、陶 勇、吴法宪、成 钧、程世才、李天焕、廖汉生、郭化若、唐延杰、张南生、杜义德、王必成、王近山等22人被授予中将军衔;贺晋年1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57名准兵团级干部中,贺炳炎1人被授予上将军衔;万 毅、王 诤、孙 毅、朱 明、王宗槐、蔡顺礼、邱会作、张令彬、饶正锡、倪志亮、梁必业、李作鹏、赵启民、方 强、罗舜初、王秉璋、罗元发、聂凤智、曹里怀、周赤萍、邱创成、匡裕民、向仲华、谭家述、李寿轩、崔田民、欧阳毅、冼恒汉、王恩茂、张国华、萧望东、丁秋生、赖 毅、邝任农、林维先、周贯五、刘先胜、刘培善、彭嘉庆、黄火星、刘兴元、文年生、詹才芳、梁兴初、吴克华、毕占云、陈正湘、彭明治、姚 喆、杜 平、甘渭汉、曾思玉、郑维山等53人被授予中将军衔;袁也烈、解 方、段苏权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203名正军级干部中,王尚荣、苏 静、刘少文、刘西元、孔石泉、袁子钦、傅连暲、韩振纪、李 耀、邓逸凡、汤 平、余秋里、陈庆先、刘 忠、孙继先、张 藩、徐斌洲、韦 杰、滕海清、庄 田、刘浩天、杨秀山、周希汉、顿星云、周仁杰、康志强、方正平、饶守坤、王辉球、常乾坤、曾国华、朱辉照、余立金、吴富善、黄志勇、胡奇才、周 彪、彭 林、刘昌毅、韩练成、张贤约、郭 鹏、刘金轩、张达志、钟汉华、秦基伟、孔从洲、范朝利、谭冠三、李成芳、陈 康、张才千、张翼翔、覃 健、鲍先志、皮定均、周志坚、张祖谅、廖容标、刘 飞、梁从学、钱 钧、张仁初、饶子健、陈仁麒、杨国夫、晏福生、吴瑞林、杨梅生、田维扬、欧阳文、张池明、刘转连、孔庆德、谭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韩 伟、袁升平、王道邦、王紫峰、赵 镕、萧新槐、吴信泉、周玉成、曾泽生、温玉成、曾绍山、陈先瑞、旷伏兆、李雪三、谢有法、张天云、卢 胜、黄新廷、吴先恩等96人被授予中将军衔,其余107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副军级干部215名、准军级345名全部被授予少将军衔。 
      
446名正师级干部中有125名被授予少将军衔,其余绝大部分被授予大校军衔,后来大多晋升少将。  
      
另外,王建安、李聚奎2位正兵团级干部,分别在1956年和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乌兰夫、阎红彦2位上将按地方行政级别套级,相当于正兵团级。准兵团级干部聂鹤亭1956年补授中将。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措饶杰、赛福鼎艾则孜三人因在地方上有行政职务,所以均套用地方行政级别,如果套用军队级别,相当于正军级。 
      
(四)统计数据(限1955年9月27日授衔者) 
      
被授予大将军衔的10人中,军委委员级8人,正兵团级2人。 
      
被授予上将军衔的55人中,正兵团级33人,副兵团级19人,准兵团级1人,无军队级别2人。 
      
被授予中将军衔的175人中,正兵团级1人,副兵团级22人,准兵团级53人,正军级96人,无军队级别3人。 
      
被授予少将军衔的798人中,副兵团级1人,准兵团级3人,正军级107人,副军级215人,准军级345人,正师级125名,无军队级别2人。  
   
三、小结 
      
本计划对1955年授予中将及以上军衔的正、副、准兵团级及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正军级干部主要经历、三个历史时期代表性任职、1952年定级时任职及1955年授衔情况作一一分析简评,后发现工作量太大,仅就一些典型个案作简要分析。 
      
(一)军衔相对高授者: 
      
1、王树声:1905年生,1926年入党,1927年参加领导黄麻起义。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太行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军区司令员。1952年任湖北军区司令员,1955年任总军械部长,授大将军衔。后两个历史时期职务一般,正常情况应授上将,但凭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资历,考虑平衡因素,授大将也说得过去。 
      
2、许光达:1908年生,1925年入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红三军师长,八路军120师独立二旅旅长,一野第二兵团司令员。1952年任装甲兵司令员,定正兵团级,1955年授大将。资历、战功即使在上将中也不算出众,还去苏联呆了几年,若不是考虑山头平衡关系,应该是上将。二方面军的山头背景对许光达成为大将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到了"文革"却又成了他被迫害致死的最主要原因。 
      
3、贺炳炎:1913年生,1929年入伍并入党。代表性任职红二方面军师长,八路军江汉军区司令员,一野一军军长。1952年任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定准兵团级,1954年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成为唯一一名准兵团级上将。贺炳炎是一员虎将,战功彪炳,只是解放战争时期职务稍低,否则不会只定准兵团级。以前也有网友戏言彭帅不会做人,本来一野架子就小,成立两个兵团却不安排几个副司令员,一兵团还是王震兼政委,搞得象彭绍辉这样的老资格都只当军长。贺炳炎能授上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贺龙的红三军嫡系中没有合适的上将人选,本来副兵团级的廖汉生更有希望,但他一来是政治干部,二来是贺龙的外甥女婿,反复权衡之下,还是贺炳炎胜出。 
      
(二)军衔相对低授者: 
      
1、徐立清:1910年生,1929年入伍,次年转党。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新四旅政委,一野二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一兵团政委。1952年任总干部部副部长,定正兵团级,1955年授中将军衔。如果仅就级别论,他和贺炳炎的军衔应该调个个才合理。徐立清坚辞上将,确实显示了高风亮节。 
      
2、贺晋年:1910年生,1928年入党,1930年入伍。红二十七军军长(政委王平),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警三旅旅长,四野十五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四十八军军长。1950年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2年定副兵团级。由于受高岗牵连,1955年仅授少将。1957年任装甲兵副司令员。贺晋年应该是最倒霉的一位开国将军了,本来论战功、资历、级别,授上将都不会有争议。同时另外一个人"捡了便宜", 连军队级别都没有的阎红彦临时被拉出来作为陕北红军代表授上将,并被紧急任命为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贺将军的军衔是他一生永远的痛,上层对此了然于心,在他去世后的讣告中压根没提"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话。 
      
3、袁也烈:1899年生,1925年入党。资历极老,早年就和聂荣臻、叶剑英等一同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南昌起义时任团参谋长,后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22师59团团长。抗战时期任渤海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许世友、政委康生),1952年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定准兵团级,但很快就降任海军副参谋长,1955年授少将。袁也烈主要是因为有一段脱队经历,影响了个人发展和授衔,后来的降职也是个迷。 
      
4、解 方:1908年生,1936年入党。早年参加东北军,官至少将师参谋长。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最高任职为四野十二兵团参谋长,后与兵团第二副司令韩先楚一起到40军分兼正副军长。1950参加抗美援朝,由十三兵团参谋长直接擢升为志愿军参谋长,1952年定准兵团级。1955年授少将偏低,可能主要原因是缺乏土地革命时期资历,另外东北军出身的中将已经有万毅作代表了。 
      
5、段苏权:1916年生,1930年人团并转党,1932年入伍。红军黔东独立师政委,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分区政委,东北野战军八纵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参谋长。1950年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2年定准兵团级,1955年授少将。主要原因是黔东独立师被打散后脱队的历史问题影响。权延赤说他该授上将是胡扯,且不说资历与战功,就是级别也不足以授上将,授中将比较合适。 
      
总而言之,个人认为:当时正兵团级干部授上将,副兵团级干部授上将或中将,准兵团职务干部授中将,正军职干部授中将或少将均属正常范围,搞不懂为什么有那么多将军被"热心"的网民判定为"本该授......将"?如陈康,正军级,战功突出,授中将本来很恰当,有人硬说他该授上将。可是仔细看看,有哪一个正军级干部授了上将?又如张震,副兵团级,战功、红军时期资历略不足,授中将属正常,不能光看到"三野参谋长"一个职务就叫嚷授低了。希望我们高层次的军史爱好者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全面思考,综合衡量,应该不难得出合理的结论。最后,祝愿将军政要网更加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