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38:04
第1章  
好口才:成功领导必备的重要资本


            说话和事业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人力量的主要体现。
                                                ——富兰克林


所谓口才,顾名思义就是口语交际的才能,换句话说,也就是善于讲话。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只所以把舌头比作怪物,是因为它能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誉人,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言辞来诅咒人,它能把蚂蚁说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说成国王。所以,我们才有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古老俗语。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会说话在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起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口才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也已经被全社会所认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国入世过渡期不断推进的关键时期,好口才对于中国各个阶层的领导人员来说,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本。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如今的文明社会,谁能驾驭奇妙的“舌头”,谁就能改变自己的一生。


1.口才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活中,人们靠说话维系着亲情、建立友情、追求爱情,人的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事业上,人们用说话强化和维护着各种关系,拓展了发展空间;个人成长中,人们以说话获取知识,充实并壮大自己,不断追寻或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此等等。正因为如此,马雅可夫斯基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意即精湛的口语表达艺术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富兰克林也曾说,说话和事业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人力量的主要体现。

•口才可以兴邦,抑或亡身、亡国
古往今来,因为口才而邦兴,或是因为口才而亡身、亡国的事例大量存在。
在古代,2000多年前马其顿国王率领军队远征印度,时值盛夏,将士们口干舌燥。国王无奈便派人四处找水,但只找来了一杯水。国王便高举水杯,对将士们喊道:“现在已经找到了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为了找到水源,前进吧!”说完便将那杯珍贵的水倒在地上。而将士们因为受到了国王话的鼓舞,群情激奋,顽强地冲向前线,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我国的孔圣人更是充分运用了他那三寸之舌,播种下了影响至今的“和为贵”的精神思想。
在当代,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生活中善于辞令,口才横溢,不仅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二战时金融家萨克斯通过说服美国总统罗斯福尽快研制生产原子弹,为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今,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变幻,中国经济加速转轨的特殊时期,中肯有力的语言不仅能充分维护国家利益,更能促成外引内联,振兴国家经济。尤其是“中国威胁论”不断地被他人操弄时,中国领导人的不断出访与会谈,都有力地反击了这种论调制造者的别有用心,维护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有利环境。
与之相反,一句话也可能会带来或轻或重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不利局面。三国时期,吕布被曹操擒获。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便向曹操投降,并保证自己以后尽忠于他,曹操爱将心切也有心将其收服。深谋远虑的刘备为了阻止曹操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便对曹操说:“你忘了丁建阳与董卓的事了吗?”曹操顿时凉透了心。因为吕布的干爹丁建阳与董卓都死于吕布这个义子之手。于是,曹操痛下狠心处死了吕布。刘备一句急中生智的话就要了吕布的命。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冷战时期赫鲁晓夫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作过一次感情充沛、内容丰富的演讲。但是,演讲最后因为激动而几乎忘乎所以,他竟用脱下的一只皮鞋代替手掌在讲台上使劲拍打,从而使整个演讲宣告失败。正因为他粗鲁无礼的体态语,使原本比较成功的一次演讲,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为前苏联人留在国际社会中的一大笑柄。 

•口才关乎事业的成功与失败
口才可以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因为,在实际交际环境中,当众说话水平高,能说会道,才能正确地领悟上级的意图并恰当地表达出来。而一个唯唯诺诺、语无伦次的人肯定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只有通过讲话让领导、同事、群众更深层次地了解你,才能让大家信任你,才有机会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胜任更重要的工作,也才有施展才华、事业成功的机会。
如同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所指:“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他甚至断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一项事业的成败,常会在一次谈话中获得效果。如果人出言不慎,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他人的共鸣,也就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合作与帮助。无数成功者的事实都表明,敢于当众讲话,善于说话是成功事业的催化剂,并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1983年元旦,英国女王为多年给首相撒切尔夫人担任顾问的戈登•里斯授以爵位。其主要功绩就有:有效地提高了撒切尔夫人的演说能力和应答记者提问的能力;为撒切尔夫人撰写了深得人心的演讲稿……。一句话,为英国塑造了一位崭新的“风姿绰约、雍容而又不过度华贵、谈吐优雅和待人亲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
目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不把当众说话的水平作为衡量优秀人才的重要尺度,每个公司、企业招聘各类人才,也都要进行口试。在亚洲东方的日本,各大公司的规定都反映了如下的事实:说话与事业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胜任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精明的日本人深知,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这个道理放在我国日益开放、健全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也同样适用。

•口才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风度美  
风度作为一个人气质、性格的外在表现,由人的神态、举止、言谈所构成。特别是对于领导者,人们对其美的风度的崇敬,是由其中潜含着的崇高美而唤起的肃然起敬的美感。领导者以崇高为特征的风度美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美的神态、举止和言谈来体现。诸如神态上的自信、庄重、冷静;举止上的文雅、稳重、洒脱;言谈上的智慧、机敏、诚恳等均利于表现风度中的崇高美。其中自信的神态、文雅的举止和智慧的言词则是老练、深沉、威严和强悍的主要标志。
而智慧的言词又最利于表现领导者的老练。领导者的老练不同于油滑,它是领导者沉着冷静、才思敏捷和富于经验的代名词。体现这种沉着冷静、才思敏捷和富于经验的最主要的形式便是富于智慧的言谈。有人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揭露一场骗局时,言简意赅、语言犀利、切中要害,以至令对手语塞,甘拜下风;有人善于机敏巧妙地回答任何难题,既应对自如,又无懈可击。如此等等,均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他们的沉着和老练。
周恩来总理的风度即如此。在这里引用一个例子:在中美准备建交之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弓着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大都是挺着胸!这是为什么?”只见周总理回答道:“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当然是弓着背的;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的。”说完,哈哈大笑。总理的这个回答,既有反唇相讥的意味,又带着半开玩笑的情趣;既不影响谈话的友好气氛,又符合当时说话的场景和说话者的身份。

•好口才是成功领导必备的重要资本 
所谓领导,众之首也。不管是哪个行业或哪个层级的领导,都指挥和代言着一个群体或团体。实践表明,好口才是一个好领导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本。这是因为,领导要想把人带好,把事情得理好,把物管理好,就必须导之于言而施之于行。也就是说,领导讲话贯穿于整个领导活动和领导过程,离开了领导讲话,领导活动将无法实现,而不善于讲话的领导者也不可能实现其有效领导。
处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每个领导人,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困难与希望。缜密的思维与卓越的口才,无疑是每一个领导者追求成功人生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作为一个领导者,会有大量的公开活动,也经常会成为各种场合和各种活动的焦点和中心,人们也希望能经常听到领导的思想和声音,领导讲话也就成了一种难以推脱和不可缺少的惯例。如果讲话水平欠佳,艺术性不强,不仅会失责失职失身份,严重的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领导者也将要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二战初期,法西斯头目阿道夫•希特勒就是巧妙地运用了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煽动广大不明真想的德国人支持他发动了可耻的侵略战争,并使自己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同样也是因为一段声情并茂的即席讲话,美国战时总统罗斯福获得了民众对其带领美国与日本进行决战的一致支持,并最终取得了对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所以,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口才卓越的领导者,正越来越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优势。正如美国口才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

    发表于 2007-01-29 14:59:37

  • 图书营销 [bookgoodyhx@sohu]   [加为好友] [传小纸条] [送礼物] [回复 [管理]  [加入个人文集] [投诉]  3楼
2.好口才的基本标准 
虽然正常的人都能说话,也天天在说话,但是,有的人说话听了使人全身筋骨都感觉到舒服;而有的人说话听起来则如芒向背,令人极不舒服,甚至感到讨厌。这表明,不同的人所说的话和获得的效果也各不一样,好口才确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境界。

•好口才必备的四种素质
一是思想素质。言为心声。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苦乐观、审美观,常常支配着人的话语品位。如果说某人具有“良好的口才”,除了语言技巧上的赞美之外,也包含着对其说话所表达出来的正确的观念、信念和人格品位的赞赏。
正确的观念、信念、人格品位,是良好口才不可或缺的深层基础。语言的艺术性完全是受正确的观念、信念、人格品位支配的,其中,信念又显得特别重要。当一个人将自己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当作行为动力的时候,信念往往首先从语言上呈现出来。如有一句令人心动的领导人讲话,不仅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更被广大人民所称颂。1998年3月,刚刚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朱镕基在面对中外记者时庄重地讲道:“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至今读起来还能让人感动不已。 
  二是道德素质。道德素养与一个人的说话美丑优劣密不可分,说话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古今中外莫过如此,鲜活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三是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实实在在地决定着人的表达和反应,如同“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所说。而人们常说的“急不择言”就与心理素质、心理因素有着深层次的关系。情绪紧张,不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易受周围环境干扰,就很可能使原本准备好了的话发生障碍,不能顺利讲出。二战期间,荷兰流亡政府总理一次在会见丘吉尔时,刚见面就伸出手友好地说:“Good-bye!”丘吉尔愣了一下,回答道:“先生,我真希望所有政治性会见都如此简短而且切中要害。”这里除了表现出丘吉尔反应的迅速和善意的幽默外,也同时显露出了荷兰流亡政府总理在见到大名鼎鼎的丘吉尔时一点紧张的心情。
四是艺术素质。艺术素质最能提升一个人的讲话水平。这是因为,一个人说话的好坏,首要因素就是发音,这也是说好话的一个基本条件。发音清晰洪亮、吐词清楚、话音美妙动人,所讲的话就能吸引人,打动人。国内著名美学家张道一教授,虽然年过古稀,但音色仍然浑厚、圆纯如男中音,且感情丰沛,每次讲话都能赢得长久的掌声。一次在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上,他的讲话就有两句特别耐人寻味:“牛郎织女每年相逢一次,那是为了爱情,我们每年相逢一次,则是为了美学!”

•好口才必须关注的几个细节
一是言之有物,话语中肯。言之有物,话语中肯,两者相辅相成,是好口才需要讲究的一大细节。《周易•家人》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怕听到的演讲就是言之无物,不知所云。我们经常也能看到一些会议或讲座上,尽管上面讲得很热闹,但下面的听众却已困顿乏味,甚至有的昏昏欲睡。主要原因就是谈话者、演讲者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使演讲显得假大空,虚无缥缈。因此,不管是做讲座,做报告,还是和周围的人聊天,都应避免言之无物、空洞乏味。当然,言之有物应与话语中肯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吸引听众的好效果。古语所讲“至诚足以感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话要说在点子上。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却又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让人听而生厌;有的人喜欢夸大其词,侃侃而谈,满嘴跑火车,话不留余地。这只能造成画蛇添足的恶果。如同“吹笛要按到眼儿上,敲鼓要敲到点儿上”,说话也必须说在点子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并不在多,点到就行。尤其是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听长篇大论?因此,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是好口才必须讲究的一个重要细节。说起话来千万不要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三是讲话应分场合,讲究分寸。一个人的话能否被别人所接受,主要取决于他的可信度,而要提高可信度,除了在形象上要做到衣饰恰当、举止大方、谈吐自然得体、眼神专注、表情沉稳外,还必须注意观察对方,讲究谈话的场和对象。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度都是不同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收到最好的说话效果。一般来说,文化修养层次较高的人,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讲话者应多用抽象的推理;文化修养层次较低的人,则对高深的理论不以为然,讲话者应多用典型性的事例;喜欢自夸的人,讲话者就不必表里如一,应多多诱导;生性沉默的人,讲话者应击其要害,令其激动;而对于思想顽固的人,讲话者就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耐心交流;等等。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引用一个例子:在中美准备建交之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弓着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大都是挺着胸!这是为什么?”只见周总理回答道:“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当然是弓着背的;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的。”说完,哈哈大笑。总理的这个回答,是基于对基辛格这句话准确的判断。即这话虽然不是十分友善,但也没有明显的恶意,说的情况也基本属实,话语本身更带着调侃的色彩。所以,总理的回答也用了调侃的口吻,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既有反唇相讥的意味,又带着半开玩笑的情趣;既不影响谈话的友好气氛,又符合当时说话的场景和说话者的身。 
四是话要说得平凡、朴素、简洁。这是讲话者应讲究的另一个细节。换句话说就是,讲话者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应注重讲话的朴素和简洁。这里可用一个经典的事例来说明。众所周知,林肯讲话用的字句十分简洁和优美。有人就曾这样说过他所写的散文:“竟像音乐一般的悦耳!”然而,在林肯当总统前,一次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当时在场的人期待的答案多数是多少万美元、多少亩田地。然而林肯却扳着手指回答道:“我有一位妻子、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也租了一个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又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惟一可靠的财产就是——你们!”不仅自己这样,林肯也讨厌他人说话故作高深,晦涩难懂,这点特别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

•好口才应有自己的风格
好口才必须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因为,一个人说话有自己的风格,讲话才容易吸引别人,打动别人,并产生独特的魅力。当然,有人认为可以利用自己的长相,或身体某种特殊之处,来引起别人注意,但这只能是暂时的,并不能真正吸引人们,更是远远不够。
现实生活中,我们更是不难发现,一个人的谈话风格,与别人交谈的方式,都能为他的名声和成功带来重要帮助。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对下级讲话趾高气扬,甚至有鄙视的口吻,下级肯定会怨恨他;如果一个人对上级讲话过于谦恭,上级就可能认为他缺乏能力或者没有骨气,不敢委以重任。这其中,讲话的风格不仅仅能看出一个人使用词汇的能力,更能从中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和修养。
要想树立自己的讲话风格,说话就不要试图去模仿别人,更不应变化无常。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学习别人的讲话长处,关键是不要故意去模仿别人的风格或者说话的口吻,把自己当成别人,以免给人一种装腔作势的不良感觉。
除此之外,能够展现自己讲话的独特风格更是好口才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自己的个性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保持真实,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总会受到别人的喜欢,从而慢慢养成自己说话的风格。

    发表于 2007-01-31 10:47:03

  • 图书营销 [bookgoodyhx@sohu]   [加为好友] [传小纸条] [送礼物] [回复 [管理]  [加入个人文集] [投诉]  4楼
3.好口才应遵循的礼仪礼节 
好口才除了必备的要素、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具有自己的风格外,还必须遵循以下的礼仪礼节。这些礼仪礼节是好口才能否发挥重要作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称呼要得体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是言语交际的先导。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就像行个见面礼,不仅能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更能促使交际的成功。反之,称呼不得体就会使交际双方陷入尴尬境地,造成交往的障碍。所以,身负一定职务的领导人或管理者,更需要特别研究人际称呼的技巧。
  其实,称呼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传统,称呼的习惯也会有很大差异;不同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的人,对称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尽一样。不过,有一条却是共同的,即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除此之外,在具体称呼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记住对方的姓名。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很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特别是我们对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的人,总是倍感亲切。这是因为,姓名不仅是将自己与他人的存在予以区别的标志,有的更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自身的理想和抱负。听到别人叫起自己的名字时,大多会感到心理愉悦,与对方的亲切感亦会陡然增加。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领导人、政治家和企业家,只所以在与人寒暄时大多会在“您好”的前面或后面冠以对方的名字,就是深谙其中的道理。
二要符合年龄身份。换句话说,对一个人的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具体情况。如对年长者称呼要热情、谦恭、尊重;对同辈则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好;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喜爱和关心;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则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总之,既表达出你对对方的真诚和尊重,又不卑不亢。
三要做到有礼有节有序。称呼最能体现出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交往技巧。一般来讲,与多人打招呼时,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

•寒暄要得当
寒暄是人与人建立语言交流的方法之一,是交谈的润滑剂,也称为打招呼。适当的寒暄能使朋友在某种场合心领意会,让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把单调的气氛活跃起来,为双方进一步攀谈架设友谊的桥梁。
日常生活中,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两种。
  一是路遇式寒暄。就是在路途上或一些公共场所里遇到熟人,顺便打个招呼。如果是经常见面的熟人,简单说上句“你好”或握握手,即可过去。如果是遇到好久未见的熟人,则要停下来,多说几句。
  另一种是会晤前的寒暄。即在交谈正题之前的问候。这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常见的也是最起码的问候方式,如“您好”“请进”“请坐”等;一是特殊情况的问候方式,如面对病人、师长、好友等情况时,寒暄问候就要入微细致,更多地体现出温暖。
  至于寒暄的内容则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关怀式寒暄。这是常见的寒暄方式。真挚深切的问候,对于加深人际间的感情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二是激励式寒暄。就是在寒暄的几句话中,就能给人以很大的激励。三是幽默式寒暄。幽默诙谐的寒暄,对于协调交际气氛很有成效。四是夸赞式寒暄。夸赞式寒暄能使人保持一天的良好心情。
当然,寒暄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对象。也就是说寒暄要因人而异,不可一个调。二要注意环境。在不同的环境,要进行不同的宣暄。三要适度。特别是夸赞式寒暄要适可而止,不然会给人以虚伪客套的感觉。
•介绍人物要恰当
    介绍包括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自我介绍就是把自己的情况介绍给陌生的交际对象,意在使对方了解自己,尽可能为自己提供方便,并与对方建立联系。一般包括自己的姓名、身份、职业、特长等。介绍他人,则是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的介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介绍语是介绍者认识水平、组织才能和表达才能的外在体现。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我介绍是最常见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社交活动中如果想要结识某人,而又无人引见,就可以向对方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时,除了上文中一般的内容外,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进行增加,但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如果自己并无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作自我介绍时只需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等内容即可。如果因公务、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就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等内容。而如果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作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就需要作些补充。如兴趣爱好,个人经历等。
  做自我介绍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问题。说话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联系时,自我介绍还应注意时间场合。如果遇到对方无兴趣、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强行自我介绍只会令人尴尬。  
介绍他人应注意的问题有如下几个。一是介绍时要注意介绍的顺序和礼节。一般情况下,要将年纪轻、身份低的介绍给年纪大、身份高的,以示对后者的尊重。而介绍多人的一般顺序则是:(1)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如果男士尊于女士,则应把女士介绍给男士。(2)不同辈分、职务的两个人,应将年轻、职务低、知名度低的介绍给年长、职务高、知名度高的。(3)把一对夫妇介绍给他人时,在一般情况下应先说丈夫,后说妻子。(4)同龄人聚会应将未婚的介绍给已婚的,将自己熟悉的介绍给不太熟悉的。(5)客人到家中拜访,应先把客人向家庭成员介绍,然后把家庭成员向客人作简单逐一的介绍。
二是介绍时体态语要自然、协调。介绍时一般应起立,面带微笑,注意礼节手掌朝上示意,切不可用食指指指点点。
  三是介绍语信息量要适中,不可冗长,以能为双方攀谈引出话题即可。
四是介绍语要热情、文雅,切不可伤害被介绍者的自尊心,以达到联络感情,融洽气氛,建立交流关系的目的。
请看下面的一段介绍语,不仅幽默风趣,特点突出,又条理清楚,主旨鲜明,热情洋溢。这是某高校邀请话剧《光绪政变记》中慈禧太后的扮演者郑毓芝来演讲的一个介绍语。主持人是这样介绍她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好不容易把‘老佛爷慈禧太后’请来了。‘老佛爷’郑毓芝同志在戏台上盛气凌人,皇帝、太监、大臣见了都诺诺连声,磕头下跪,在台下却和蔼可亲,热情诚恳。她方才和我谈起,还曾扮演过《秦王李世民》中的贵妃娘娘,话剧《孙中山》中的宋庆龄。她是怎样把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的呢?下面就请听她的演讲。”这一段介绍语一方面赢得了热烈鼓掌,另一方面深深地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可谓收放自如,十分得体。

•不能光顾自己说话
  说话说得好,不如说得巧。大多数情况下话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人不能光顾自己说话,必须顾虑到别人的感受。一个人说话时如果不听别人的反馈,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很可能他的话最终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听得进去,甚至会招来祸端。
  如三国人物杨修虽然机智聪明,但是,由于恃才傲物,只想一味夸耀自己的机智,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好恶,即使面对的是顶头上司,也要处处呈能,从不轻易放过显露语言天份的机会。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被顶头上司曹操所杀,惨遭灭顶的命运。
可见,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语言多么华丽,但是,却总能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表达出听者希望听到的意见。

•找借口要讲究技巧
找借口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所谓借口,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提出的非起初的或假托的理由。在必要的时候,一个讲究技巧的美丽借口,能够促使交际获得良好的结局。当然,再美丽的借口用起来也要慎重,必须有良好的动机,且运用恰当。否则,不仅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成为骗人的口实,恶化正常的人际交往。
一般来讲,借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是隐蔽本意的借口。在交际中,有时不想把自己的真正意图暴露给对方,常常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美丽的借口,即找一个合理的事情来为自己作掩护。这种借口,既可推动交际成功,又不会授人话柄,具有保护自尊的作用。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运用过这种借口。
二是成全他人的借口。一般说来,这种借口具有善意、积极的特点,也多会赢得别人感激。如果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继续在场是多余的,会妨碍他人正常交际时,就会或应该找一个借口适时地退出,以利于别人的交际环境更加理想。这就是成全他人的借口。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的发生。
  三是回避难堪的借口。有时为了避免难堪,或自己不想在某种交际场合待下去,也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借口离开。如某位领导应邀赴约,到场后发现有与自己关系不和谐的人在,为了避免不便和难堪,就会对邀请的一方说:“实在对不起,我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需要处理,必须回去。”邀请的一方自然会知理顺便。
四是拒绝他人的借口。这种借口多用在自己不想参与,却又不便明说的场合。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加以拒绝,既不失礼,又达到了目的。领导人员更多的时候会运用这种借口。如遇到不想赴约的邀请时,用这个借口回绝对方是恰当的。当然,这时的借口必须有看似正当、又不被他人怀疑的理由才算是成功的,反之,则会影响人际关系,破坏交往的氛围。
最后一种就是争取时间的借口。这种借口多用在应对己方处于被动的场合下,特别是多见于谈判场合。如一个人在交际过程中正处于不利态势时,为了寻找转机,就会寻找借口暂时离开现场以求对策。这就是争取时间的借口。

•请客艺术不可少
人际交往中,请客吃饭屡见不鲜,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礼节性的行为。不过,能否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则体现出了一个人的口才艺术水平。
一般来讲,在请客吃饭时,除了要明确宴会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邀请对象外,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确定邀请对象。邀请对象的选择,必须根据交际的目的而定。如同下棋应请棋友,打球当请球友一样。而后还要适当考虑邀请对象的学识、年龄、地位、性格的差异和他们相互间的关系等,尽量避免因被邀人相互间的不和谐而给自己的交际带来不便和麻烦。
其次是采取恰当的方式。采取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交际的性质和对象,要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普通亲友间的一般往来,不必客套,打个招呼、捎个口信儿即可;比较重要的工作联系、业务关系、公关事务,就必须采用相应的公文格式,如发书信、寄请柬等,有的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格派专人传达,以示重视、郑重和尊重。如果是学者、专家、领导等,应考虑到他们大多工作忙、时间紧,所以应提前相约,给他们留出准备的时间;如果是某位要人,应公开邀请,不仅能体现公正无私,也能扩大影响;而如果是朋友相邀,则应尽可能地避开众人视线,以利于交往活动的隐蔽和随意。
第三应注意请客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请客是否可行,邀请是否明确,态度是否真诚,会否给被邀请者带来不便等。如果你的邀请确实给被邀请者带来了不便,应立即改变决定,要么采用其他应对之策,要么尽快取消邀请,以免对方为难,破坏交际氛围。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希望被邀请者担负相应的角色,还需将上述必要事项向被邀请者详细说明,以利于其接受邀请,和进行必要准备。

•说声“谢谢”很重要 
  “谢谢”两字看起来很简单,且常常会被人轻视。但是,“谢谢”却能在瞬间赢得一个人的好感,甚至起到化敌为友、抚平自私心理、提高自尊心的特殊作用。所以,经常说声“谢谢”,不仅能赢得友谊和影响他人,更能助人成功。
“谢谢”既然有如此重要作用,在日常交际中又有哪些谢谢的方式,应该怎样说“谢谢”呢?
一种是说出谢谢。即直接告诉对方,他(她)在哪一方面帮助了你,且这种帮助对你来说确实很重要。如“没有你的帮助,我将会走很多弯路”等。
  二种是予以赞扬。这样做是让对方知道,他(她)为你做的事很特别并值得你珍藏。如“谢谢你的安排,你的想法非常周到”等。
三种是给予回报。这样做是要告诉对方,你很感谢他(她)为你所做的,只有用回报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谢谢你的提前通知,以后有需要的地方尽管说话”等。
四种是书面表示谢意。用简单的一句书面用语,往往比说声谢谢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种是电话致谢。亲自打个电话表示谢谢,不仅能加深感情,更容易沟通想法。
六中是礼物致谢。送什么礼物并不重要,关键是所送的礼物能够非常适当地表达出你的感谢。
七种是传达谢意。当你的谢意通过别人的嘴传到帮助过你的人耳朵里时,其微妙作用只有实践过你才能体会的到。 
八种是提供帮助。即主动帮助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往往能直接让人感受到你真诚的谢意。
九种是请客吃饭。这种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见。通过邀请你要感谢的人去吃顿饭,并表明你的谢意,既能沟通感情,又能巩固相互间的好感。
最后一种就是捐款报答。这种感谢的方式多用于一些公益人员或相关组织。

•错了就得道歉
  如同“谢谢”,道歉的作用同样小可小视。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交往中,都不可能做到从不说错话、从不做错事,甚至还会得罪人。对此如果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主动承担责任,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他人的原谅。反之,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谅解,还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和人格、形象上的损害,从而破坏自己的交际环境。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道歉呢?
简单地说,道歉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要诚恳,二要及时。至于具体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是向对方表示自己已有所醒悟,并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这里可以引用三国时的一个生动事例:公孙渊割据辽东时,因害怕曹操征讨,就给孙权写信假意归顺。孙权不听大臣张昭的反对意见,决定派张弥、许晏带着军队和钱财前去支援公孙渊,并封其为燕王。大臣张昭一气之下,不去上朝,君臣两人的争执开始升级。直到公孙渊杀了孙权派去的人后,孙权这才认识到张昭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孙权先后几次到张昭家认错,还把他让到自己车上,请求张昭的原谅。士为知己者死,最终孙权的诚意打动了张昭,君臣和好如初。
  二是向对方表示捐弃前嫌,并希望得到帮助。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有时会冒犯一些人,甚至还会因此树敌。可是,在某些时候我们又需要这些人的支持或帮助。这时就需要我们主动向对方表示道歉,以捐弃前嫌,并求得对方支持或帮助。这一点对于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当然,这个时候道歉者的态度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真诚如否,将直接影响到道歉的效果,并直接影响到道歉者的目的能否达到。
三是主动向对方表示承担责任,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真正的道歉并不只是认错,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间的关系,而是要勇敢地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通过道歉表示你对这个错误十分重视,并希望重归于好,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增进感情。这里有一个周恩来总理的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上世纪50年代,中国和民主德国拟签友好互助条约时,由于我国记者的疏忽,在条约未签订时,就提前发了消息。而按照国际惯例,公布要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同时进行。周恩来总理在看到报纸后,就立即打电话向正在中国某地访问的民主德国总理表示歉意。随后,他在相关会议上还表示:“我只在国务会议上提醒记者暂不发表,却没在人大常委会上向记者交代,结果出了问题,这是我的疏忽。”周总理这种主动承担责任的道歉方法,不仅取得了民主德国总理的谅解,而且使他深受感动,两国兄弟般的情谊进一步加深。

•赞美的作用很微妙
  赞美,即为称赞,是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优点的喜爱之意。赞美不仅能使人的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更能让人感到愉悦和鼓舞,从而会对赞美者产生亲切感,相互间的交际氛围也会大大改善。因此,喜欢听赞美就似乎成为了人的一种天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在日常交往中,人人需要赞美,人人也喜欢被赞美。如果一个人经常听到真诚的赞美,就会明白自身的价值,有助于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别是当交际双方在认识上、立场上有分歧时,适当的赞美会发生神奇的力量。不仅能化解矛盾,克服差异,更能促进理解,加速沟通。所以,善交际者也大多善于赞美。
1920年,时任上尉的戴高乐,有次在巴黎舞会上邀请汪杜洛小姐跳舞。在优美的旋律下,戴高乐向这位小姐说:“我有幸认识你,小姐,非常荣幸,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荣幸……。”汪杜洛说:“上尉先生,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你的话更动听,比此时此刻的时光更美丽……。”这种相互间的赞美不仅让两人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更使两人一见钟情,心心相印,很快便定下了终身。
从赞美的场合来分,可以将赞美分为当众赞美和个别赞美;从赞美的方式来分,可以将赞美分为直接赞美和间接赞美;如果从赞美的用语上,则可以将赞美分为直言赞美和反语赞美。如一个经常赞美孩子的母亲,可以创造一个充满快乐的家庭;一个经常赞美学生的老师,一定会赢得全体学生对他无限的依赖;一个经常赞美下级的领导者,在下级的心目中,一定是最有威望的。
不过,赞美也要讲究如下原则。
一是赞美要有根据。即赞美并非无中生有的东西,它需要有根有据,有板有眼,否则,就成了阿谀奉承。
二是赞美要有度,要真诚自然。真诚的赞美有纯洁的动机,它不是为了谋求从对方得到什么才赞美。卡耐基说:“如果我们只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那我们就无法给人一些真诚的赞美,那也就无法真诚地给别人一些快乐。”
三是赞美应尽可能有新意。“喜新厌旧”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陈词滥调的赞美,会让人索然无味;而新颖独特的赞美,则会令人回味无穷。

•批评切不可没完没了
对于自己有错,我们要学会道歉,而对于他人有错,我们也会予以批评。特别是作为领导者,批评他人更是司空见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真诚的赞美,更需要善意的批评。
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批评切不可没完没了,更需要讲究用语的选择。换句话说,批评也需要讲究艺术。批评的出发点就在于如何让对方虚心接受批评,让对方更加正确地行事,同时也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相关研究表明,如果一种批评运用适当,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如果反复进行,不仅不会起到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经常会看到有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以为自己占了理,批评起来没完没了。特别是有些领导者,甚至还希望通过反复批评他人来炫耀自己的权威。其实这是很愚蠢的批评方法。因为只图“嘴巴快活”的批评人,只能得到相反的效果。有经验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会适可而止。每次批评时多会只提及一两点,不触及其他,否则大多会使对方难堪。同时,批评的话更不宜反反复复,对方如果已经听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批评的话应即时停止。
另外,在批评他人时,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言辞。因为这会给人一种轻视他人的态度,甚至给对方的人格尊严造成伤害。同时,不讲究批评用语技巧的人,也大多缺乏修养、没有沟通风度。现实交往中,一些有经验的领导者在批评他人时,只会采用各种技巧提出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而不会选择讽刺挖苦的言词和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