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段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48:32

《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段解

原文: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彫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简解:

此段重言无为,并进而深入讨论帝道。

帝王之德,帝指人身、万物之体;王为壮旺、强健;德为性质、根本义,即人身之道之所以壮旺的基本原因。

天地为宗,即阴阳为其根本;道德为主,主为主君,当家人;

无为为常,存在、产生皆必虚静无为。前言“虚则静,静则无为”。常,常行常用。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无为必虚静,虚静则道物化而生,故用在天下有余。天下指人身,有余指道,有余除多多义外还有连续不断义。

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有为也是道物用于人身的一种形式途径,但有为之用耗损大,可用之道很快被用光,故为天下用而不足。

古之人,指童幼时期;那时不明世事,精不外泄,神不妄耗,只一无为而已,故无为为贵。

上无为下亦无为,此上下必须明辩,上指心神,确切地说应为本性元神,心神为君故上;下指识神,识神为臣民故下。然心神、识神虽为后天,俱可在后天、先天之间转化,所以“上无为下亦无为”,因为那时的“下”还是“上”心神之臣。而这时同为“无为”之后则不同了,都是无为即是同德,性质一样,没有了先前的君臣关系,故曰“下与上同德则不臣”。

下有为上亦有为,指心神、识神俱为后天有为,这时心神君主的地位也就没有了,同是后天之道,“上下同道”故“不主”,也没有主从之别了。

“下与上同德则不臣”,因为都在先天,下与上平起平坐,故不臣,无君臣之别。

“上与下同道则不主”,因为都为后天,上与下半斤八两,故不主,无主仆之序。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句,用天下,为人身万物之体的长期利用,因为上不无为便失去对下有为的控制,所以上必须无为;为天下用,即满足人身万物之体对道物的及时需要,因为形质时刻都离不开道物,所以总是先天也是不可以的,下还必须得有为。

一者无为,一者有为,相辅相成才能为人身万物之体所用,这就是万物变化之道。

“故古之王天下者”七句,古仍指童幼,王天下者指道物,此时一任道的运化。知为智慧,此知为能力义。落天地,天地万物有是非对待都在后天;不自虑即无为,自虑则有意念主张,虚静无为才有主,才能使下为臣。辩虽彫万物,彫同周,即雄辩到能将万物情形说尽,但是“不自说”,说为后天,意为此时是先天,与下句“不自为”同,皆谓在先天而不是在后天。能虽穷海内,言其能力大。

“天不产而万物化”至本段末,言人身无为道物之大用。天、地、帝王皆比道物,不产、不长皆言无为,无为则天下无不化育、无不有功,有功即是形成形质之体。所以天下没有比道更神的,没有比道更富的,没有比道更大的!

“帝王之德配天地”,此是本段小结,即是说:帝道即人身之道,其实就是天地一阴一阳,配天地即将阴阳天地来作其实质,此句与开始“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句照应,意义相同。

乘天地,天地合为帝道,帝王行此故乘;驰万物,指万物必具,不具不为万物;人群即万物,人群之道即万物之道,言帝道在万物中,万物亦必须有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