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同时医改的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06:21
中国和美国医改几乎是同时间进行,中国的医改已经告一段落,但是美国的医改,真的几乎成了奥巴马的“滑铁卢”。中国医改虽然有争论,但是几乎是政府说了算,所以政策出台非常快,但是美国医改,或许应验了邓小平对西方民主的评价:效率低和扯皮。不错,这几周打开电视,CNN几乎是大篇幅报道各方(民众,保险公司,医生,两党,总统,议员们等等)的公开辩论,一片“乱象”。
在公开辩论中,出现诸多敏感甚至是过激的言辞,有位老百姓在媒体上公开说奥巴马是“纳粹”,还有位壮年汉子对着CNN的镜头高呼:“我们要革命”,更有位先生对CNN主持人说“真正的美国人该如何如何。。。。”CNN主持毫不客气地回击“真正的美国人”这个暗含“歧视”的词,回答道:在这里我们都是真正的美国人。
奥巴马的公共医疗政策究竟动了谁的“奶酪”?国内老百姓普遍谴责前些年的医疗市场化,但事实是医疗是个巨大的自由市场,之所以出现漏洞,罪不在市场,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和规范,其实国内的各类市场都是一片乱糟糟,食品,建筑,文化,教育等等,不过医疗人命关天,所以问题凸显。美国的老百姓十分讨厌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干扰市场自由,人们的目标和总统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人看得起病,人人能有保险,但是全权交给政府?姓公?让美国病人像加拿大,欧洲病人那样有个不舒服,做个小小的手术也等上一个月,半年的时间,这是美国百姓非常害怕的一件事。此外,医生医院,保险公司这些市场机制下的参与者都去喝西北风?“公”字管理这笔钱势必要触动中产阶级的税收,许多姓“公”的福利系统正在接二连三地失败。。。。。
CNN在播放医改辩论的中间,插播了一段中国关于中国偏远地区医疗状况的新闻短片,美国记者讲述的是四川一个得了肾衰的农民,因为做不起血透,只能在家躺着,之后是乡村医院,所谓医院其实就是个保健站,只有一位医生,乡亲们自带被褥住院治疗,设备极其简陋,应该说没有设备,不过就是些注射器,简单药物而已,美国记者讲述了中国政府医改的目标,极拭目以待医改后农民状况可望得到改善。
短片中四川的自然环境让人堪忧,多山,没有特别象样的公路,我在想,如果这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得了急病,在乡村诊所没办法处理,怎么才能及时运送出来?时间意味着生命,医疗运输是极其重要的。
后来接连看到国内病人抱怨社区医院没人去,大医院看病难等等的文章。国内老百姓都迷信大医院,因为大医院的技术,仪器,医生专业水平高出一般的小医院,这是不争的事实,医学院校的高材生大约没有愿意去社区医院或者保健站的。
我曾经在美国所谓的偏远地区—方圆几百里渺无人烟的印第安保护区和山区医院工作过。最小的山区医院在山上,所谓的急诊室只有两张床,根本没有医生。美国偏远乡村的医疗和教育与大城市相比,实在令人瞠目,即便如此,我不得不承认,比中国的偏远地区要好得多得多,首先,我不用担心运输,不用担因为浪费时间导致病人会失去黄金治疗时段,遇到紧急状况,虽然没有医生在场,但是可以马上在电话上交流,并且立刻请求调拨直升飞机,再有医院再小,基本的X光,实验室,CT基本设施非常全面,所有的X光,CT影像通过电脑直接送到放射科医生家里阅读,初步诊断是没问题的,治疗仪器和药物更不用担心,只要是是医院,所有的治疗程序和用品都是按照专业委员会规定而配备的。
美国不论是偏远地区就医还是从条件有限的小型社区医院转院,都无须病人操心,只要病人同意转院,剩下的运输和手续全部由医院完成,包括联络直升飞机和救护车等等。此外,不管是在多小规模的医院就医,不会让病人在医院之间跑来跑去找医生,找专家,都是由主管医生提出请求会诊的医嘱,护士们通知专家们,这些专科医生开着车奔走于各种医院之间,因此如果你看到洛杉矶著名的综合医院的肿瘤专家,现在出现在高规模的教学医院,或许深夜2点还会出现在专收穷人的小型社区医院,明天一早也许会显身于中等规模的私人医院,一点都不奇怪,我经常在几家不同的医院碰到同一个医生,因为专家们的病人保险不同,阶层不同,分布在不同的医院,病人又往往就近看医,但是疾病不分人种,阶级,地区,医生也就要不辞辛苦,亲自游走于不同级别的各类医院,服务到家,没有理由让被服务的对象—饱受病痛折磨得患者亲自在医院之间苦苦徘徊。
中国的情形正相反,医生们是固定不动的,一旦坐定大医院就基本终身不变,病人却要自己操心到底应该在哪个医院看病才更能救命,更安全,往往还不得其门而入,抱怨连天。假如不能使得就近的社区医院真正发挥医院的功能,不但难以缓解看病难,误诊,延误治疗更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