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智服王千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5:40:36
2009年05月26日 13时34分 来源:孙巨才
(小董武林大会的情缘)   孙巨才收集整理
在日本侵略军进驻小董村之前,小董村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至四月十六日都要举办为期五天的武林大会。在这个武林大会上,照例都要髙搭擂台,举行推手、角力、摔跤等赛事。各路英雄,齐聚小董,免费食宿,以武会友。武林好汉,踊跃赴会,争相大展其能,一决雌雄。周围村庄的各个武学、武社都要敲锣打鼓,肩扛标枪、大刀,列队前来,汇聚到一起,耍老虎,撂单挑,演对打,各自显摆看家本领,以求在武林中博得较高的地位和名声。若是碰上了立过生死状的赌命决斗,或是撞上了比武招亲的趣事,则更是盛况空前,人山人海。由此而引来的吃食饭摊、武术器械、农用铁器、日用百货、地方特产等各种买卖更是异常兴隆。方圆百里的老百姓为了一饱眼福,在大会上拥挤不动,水泄不通,每次大会结束,光是踩丢的鞋儿都要集中几十箩筐。
追寻武林大会的起源,走访村中长老,找到了以下说法:一是按老黄历讲,四月十二日、十六日这两天宜祭祀,十三、十四、十五这三天不宜嫁娶、修造、动土、栽种,农民不想闲也得闲着;二是按农活讲,这五天相当于公历的5月6日至10日,正是农闲时节;三是按气候讲,温度适中,穿着简单,便于演武。最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是汉孝子董永初次展示高超武艺的神圣日子。小董历史上是武术发展中心,水旱码头,交通便利。举行武林大会是为了永远不忘董永的传奇武林故事。
那是在西汉成帝元延年间(公元前11年),年已18岁的董永在傅村傅员外家看把式(当长工),16岁的傅家千金小姐傅金花偷偷地爱上了英俊潇洒的董永。傅员外的老婆看出了迹象之后,认为贫富悬殊,门不当户不对,害怕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要出丑。为了让女儿攀高枝,享富贵,就托干姐妹王媒婆赶紧为女儿金花找个称心如意的好女婿。
王媒婆说:“俺娘家就在内都城,俺的娘家侄儿王刚在军中当官,武艺出众,有百夫不当之勇,十六岁从军,从伍长、什长升为百夫长,最近又因军功荣升为千夫长,离升将军已是不远,现年才交二十八岁,少年得志,前程无量,本名人倒不常提起,大家都尊称他为王千夫。侄儿眼界甚高,未曾婚配。金花如此美貌,您家如此富有,真是天赐良缘,保准一说就成。”
傅员外虽然财大气粗,也想找个朝廷军官仗仗权势,就喜上眉梢,套好马车,给足盘缠,央求王媒婆快去内都城说媒。谁知王千夫年轻气盛,趾高气扬,听说是土财主的女儿,根本不屑理会。王媒婆回来后为了掩饰真情,就对傅员外言讲:“家侄军务繁忙,将军阅兵在即,不便前来相亲。是否能让金花前去内都城观看演武盛会,以便两人在人群中相见,暗地偷相,成与不成,均不伤大雅,岂不更好。”
傅员外一听,也觉在理。于是就和老婆带着女儿金花坐上马车,和王媒婆一道去了内都城。内都城在秦朝为河内郡首府,在西汉末期为军事重镇,驻有重兵。傅村西去内都城(今博爱县内都村)有六十多里,有官道直通,来去甚是方便。
在刀枪闪亮、队伍雄壮的内都演兵场上,精悍干练的王千夫长在将军的指令下,带领部下千余军士认真操练。王媒婆颇为自豪地指点着侄儿,让傅员外老两口远远观看,老两口十分满意,哈腰拱手恳求王媒婆玉成婚事。傅金花不知就里,只知兴高采烈地观看军演。操演间隙,王媒婆叫出侄儿王千夫,指点着演武场边上马车旁的傅金花,低问此女如何。王千夫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的少女,不由得神情越看越呆,眼光越看越直。只见傅金花斜依在车杆外面,正啃着一串冰糖葫芦,娇憨十足,天真浪漫,樱桃小口上沾了一丝糖稀,红艳艳的,湿漉漉的,生怕淡化了口红,就翘起嘴唇,轻咬一口冰糖葫芦,露出两排洁白的贝齿,真个是唇红齿白,艳丽无比。那长相真是让人越看越耐看,瓜子脸庞,一双柳眉飞入鬓角,丹凤眼顾盼生辉,浅浅一笑,两个酒窝若隐若现。虽是土冒财主的小家碧玉,确属天生丽质。真是一个有着沉鱼落雁之美、闭月羞花之貌、勾魂摄魄之能的俏丽娇娃。更妙的是,傅金花并不回避王千夫直勾勾的目光,反而喜笑颜开,秋波频传。王千夫看得嘴儿越张越大,不由得叫出声来:“好,好!就要这个。”王媒婆一看侄儿这般模样,觉得亲事成了八九,就商定侄儿军演结束后,多备彩礼,三天后前去傅员外家过礼订婚。
四月十二日这天,风和日丽,百花盛开。王千夫喜气洋洋,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八个卫士,来到了傅家大院。傅员外一看未来的姑爷架势气派,彩礼厚重,绸缎悦目,金银耀眼,傅员外心里乐开了花,急忙恭让王千夫入了上座,亲手捧上香茶,并吩咐夫人快去请来女儿相见。
谁知傅金花听了母亲讲明亲事,摇头摆脑,一百个不愿意。她对母亲说:“女儿从小娇生惯养,自在惯了,不能受人闲气。若嫁与官员,如同为奴作婢,免不了挨打受气,受一辈子委屈。若嫁与穷家小子,如同当上女皇,一辈子自由自在,高高在上,有享不完用不尽的天大福气。”听完此言,气得母亲勃然大怒,狠狠打了女儿一个巴掌。金花死嘴不倒,倔强地说:“除了董永那样的人,其他人再好,我也是不嫁。
王千夫左等右等,不见心仪美人露面,从王媒婆口中得知内情后,气紫了脸皮,认为自己位高势大,竟然比不上一个小小穷汉,是可忍,孰不可忍!决计教训穷小子一番。他的坐骑是一匹红鬃烈马,见生人就踢,被踢者非死即伤。他得知董永去为主家买豆腐待客,即将归来,于是就牵了烈马迎上前去,要让烈马替他报此怨仇。
董永生怕耽误主家待客,两手端着豆腐匆匆赶来,走到烈马旁边,只听王千夫一声口哨,烈马像听到了军令,提起后腿,闪电般地向董永踢去。说时迟,那时快,董永将豆腐朝上抛起,左掌挡了马腿一下,又将豆腐迅速接回掌中,动作之快,旁观者谁也没有看得出来。
王千夫正洋洋得意,欲想目睹董永倒地惨状,谁知董永没倒,烈马却倒在了地上,哀鸣不止。王千夫大惊失色,截住了董永,责令董永赔马。围观的人群议论纷纷,越聚越多。
董永说:“我双手端着豆腐,从此路过。你的马突然发病倒下,与我何干?若你依仗官高势大,欺辱草民百姓,草民也只好伏地领刑。可怜我唯有这件破褂,打坏了甚是可惜,让我脱下妥存,以免人多丢失,也好以后再穿。”说完就脱下褂子,用手搬起道旁千余斤重的大石磙,把褂子压在了石磙下面。然后董永说:“请大人用刑。"围观人群,七嘴八舌,纷纷为董永打抱不平。王千夫一看董永有如此神力,细想刚才董永伤马有高强功夫,又看见众怒难犯,只好悻悻走开。
王千夫回到客厅,左思右想,越想越气,不甘心就此罢休,得知董永一个人去偏僻的地块犁地,心想偏僻之地,无人在旁,凭着自己的超人武艺,拳脚功夫,人不知鬼不觉,修理他一番,也好出出心中的恶气。
王千夫到了地头,只见董永赶着两头并犑黄牛,正犁着大墒沟,就挑衅地说:“得知你功夫不错,特来领教一二。”董永微微一笑说:“只剩两趟地了,不巧犁楔子丢了,让我用手指充当犁楔,犁完这两趟我再向你讨教。”董永犁完了地,停下了牲口。王千夫一见董永手指不红不肿,如同寻常,心中暗暗称奇。后悔自己没带帮手,生怕一对一自己吃亏,于是就说:“你劳累过度,还是到院里歇罢再说吧。”
回到傅家大院,董永从井台上担水,准备回长工屋冲洗。王千夫一见,觉得时机难得,心想董永纵有再高武艺,绝不会连屁股眼也练上功夫,我若一指头将他抠倒,就省了拼命打斗,岂不解了我的心头之恨。于是王千夫就趁董永不防,从背后将右手食指插入董永屁眼,突然发力,要将董永扳倒。谁知董永听到背后有风声,早已防备,将全身功力聚于屁眼一处,紧锁住王千夫的手指,担着水桶,照样健步如飞。王千夫抽不出手指,为了不被拖倒摔伤,只好随着董永身后弯腰飞跑,模样狼狈,痛苦不堪。董永到了长工屋,倒完水桶,才装着刚刚发现了王千夫,松开了他的手指。王千夫脸色通红,知道董永难斗,就心倒口不倒地说:“这是你的一亩三分地,不便讨扰。我三日后在内都设宴接待,再行领教。”他心想董永肯定推辞,不敢应承,自己也好强撑门面,借机下台。谁知董永却拱手答谢:“多承美意,十六日准时拜访。”
到了四月十六日那天,董永在中午准时赶到了内都军营门前。王千夫隔着军营丈二高的栅栏,门也不开,招手请进。董永拱手说:“承让承让。”随即后退了几十步,从腰上解下了两丈多长的绳镖,耍开了,抡圆了,飞跑起来,借着绳镖的冲力,一跃跨过了栅栏,稳稳当当地站到了王千夫的面前,并将王千夫的帽缨递到了他的手中。王千夫一摸自己的盔顶,不禁大惊失色,傲气不觉收敛了许多,拱手询问董永缘故。董永道:“我的绳镖与众不同,镖头两侧都有倒钩,平时缠于腰间,便于携带,利于防身。使用开来,两丈之内,指哪打哪,丝毫不差,如囊中取物。”王千夫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领着董永进了军帐,分宾主坐定。主席上放着大盘的肉块,每一块肉上都扎着一把闪亮的小刀子。客席上只放有大碗的浊酒,请董永享用。董永正饮酒间,王千夫拿起一块肉来,冷不防向董永口中掷去。董永用口咬住刀尖,吞下肉,将刀子用力一吐,明晃晃的小刀子颤巍巍地钉在帐中支柱上。董永起身拱手说:“你我素不相识,地位悬殊,受此厚待,使人迷惑不解。”王千夫道:“念你也是英雄,名人不做暗事,我将与傅金花成亲,你为何夺我所爱?”董永恍然大悟,不由得笑出声来:“真是天大的误会,我已与贫妇结为姻缘,同在傅家打工顶债。傅家小姐嫁与不嫁,与我毫不相干。董永同类穷汉甚多,岂能单指董永一人。请大人明鉴。”
二人解除了误会,王千夫换了笑脸,真诚招待董永,两个人真是不打不相识,反倒成了知心朋友。王千夫害怕董永返家天晚,就用快马亲自陪着董永回到了傅家大院。然后二人执手相送,拱手拜别。
原先长工们认为董永不听劝告,逞匹夫之勇,单人赴会,定是凶多吉少,却不料有此美好结局,实在大出意料。大家纷纷询问董永,你有如此高强武艺,到底是从何处学得。董永笑道:“自幼随父出外逃荒,在平阳、长安遍投名师,学成此技,只为防身健体,因此只在深夜独自演练,不曾露于人前。此次争斗,实出无奈,惊扰了大家,万望海涵。”
大家把董永高尚的武德和高超的武艺,纷纷传为武林佳话。此事越传越神,越传越广。人们为了纪念这段武林传奇,就在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在小董举行武林大会,以武会友,广结善缘,以武兴村,广开财源,这就是小董武林大会的真实起源。
在董永的武德影响下,小董村英雄辈出,代代都涌现出了许多着名的武学家和武林高手。在明朝末期,小董村出现了闻名天下的英雄两兄弟。早在朱元璋三洗怀庆时,董永后人四散避祸,两兄弟的祖辈迁徙到江南,历经六世后,不忘故土,父亲董忠又携两子回归故里小董居住。在两个儿子中,哥哥名叫董秉乾(1580——1679),生于明万历八年,卒于清康熙十八年,享年九十九岁。精于董家拳一百零八式和十八般武艺,中过武举,当过千总,因不满官场黑暗,愤而出家,在唐村千载寺太极宫担任道长,以教授武林弟子为乐(现有古碑为证)。最着名的弟子有李岩、王仲锦、陈王廷等人。后来,李岩成为李自成部下重要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王仲锦创编了王堡神枪,全国闻名。陈王廷创编了太极拳,流传至今。弟弟名叫董秉坤(1581——1664),生于明万历九年,卒于清康熙三年,享年八十三岁。精通董永拳和董家枪。他走过江湖,当过保镖,惯使双刀,所向无敌,名震山东、河北,江湖上人称董双刀。他后来金盆洗手,退隐乡间,贩猪贩羊,屠宰卖肉,开有乾坤肉店。还充分利用卖肉所余和猪羊下水,又开了四季春饭庄。饭庄所做菜肴,味道美,油水多,份量足,价格低,顾客盈门,获利颇丰。两个生意互相连带,节节高升,日进斗金,家财万贯。美中不足的是年过四旬,膝下无儿,弟兄俩只有一个独生姑娘,虽非随风轻拂的杨柳,倒像雍容华贵的牡丹,起名就叫董牡丹。她面若桃花,脸似满月,飒爽伶俐,力大健美,女人身男人心,不习纺织女红,倒喜枪棒拳术,深得董氏家传,练就一身武艺,打遍乡里无敌手,惯使鸳鸯双剑,舞得虎虎生风,风雨不透,人送外号花牡丹。其父因偌大家业无人继承,早有“招养老"(上门女婿)之意。但在那个年代,招养老倍受歧视,规矩甚严,须立下字据,写明小子无能,家庭贫困,走投无路,甘愿改姓换名,入赘到女家为子,一生无悔,侍奉二老,养老送终。这种规矩使男人非常难堪,难以接受。因此,董牡丹虽人才出众,家庭富有,本领超群,但自己看中的男人,人家不愿来;愿意来的男人,牡丹又看不中。高不成,低不就,不知不觉就耽搁成了二十二岁的老姑娘。眼看闺女越误越大,董秉坤着急上火,只好改变主意,放宽条件,不招养老,决定为女儿比武招亲。
到了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十二日,小董村长春观广场上髙搭擂台,两边悬挂着比武招亲的招牌。这消息轰动了四里八乡,众多青年才俊贪慕董牡丹的姿色与财富,齐集台下,争相上台与董牡丹过招。从清晨一直比到正午,上台者不下六十人,不是被董牡丹几拳就逼到台下,就是被董牡丹一脚踢下台来。牡丹发愁无人可匹配,正欲下台歇息、用饭,不料一个穿着长衫的白面书生,一个旱地拔葱,跳上台来,稳稳落在牡丹面前,要与牡丹比武。牡丹一看是个文弱书生,嫣然一笑,请他下台。书生却将长衫挽起,系于腰间,拱手说道:“小生远道而来,闻知姑娘武艺高强,岂有不行讨教就回之理。”牡丹只好过招。几个回合下来,董牡丹香喘连连,浑身出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白面书生为顾姑娘脸面,也是点到为止,见好就收,猛跳下台,扬长而去。董秉坤如获至宝,岂容走去,就叫众人围追堵截,好不容易才把白面书生请入四季春饭庄,好生款待,待为上宾。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董秉坤问起书生来历。书生如实答道——小生姓陈,学名可从,祖源山西。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由泽州东土村经千载寺迁居温县北冷附近,始迁祖陈卜,起村名为陈卜庄。两年后,洪武七年(1374年)又向南十几里迁到常阳村,后因人丁繁衍,家口众多,于康熙四年(1665年)改村名为陈家沟。始迁祖陈卜一生以耕读习武传家,家规甚严,六世同堂,到第七世上才分了家。陈卜生有五子,现居陈家沟的陈姓都是陈卜第三子陈纲的独生子陈琳这一支人的后代。陈琳生六子,其长子志生一子隆,隆生一子阳,阳生二子思夏、思见。家父思夏为陈氏第七世,生有四子可从、可容、可安、可守。我就是陈家第八世、长子陈可从。吾从小遵循家规,演习家传长拳一百零八式,聊以敷衍,技艺不精,现在学堂攻书,文不成武不就,请勿见笑。董秉坤得知陈可从乃名门之后,顿时肃然起敬,忙问陈可从青春几何,是否婚配。陈可从脸色一红,低头答道:“小人虚长一十九春,忙于攻读,家境贫寒,未及谈婚。”董牡丹在屏风后偷听,得知此话,喜不自胜,忙叫人请父亲到后堂商议,表明心迹,非陈可从不嫁。董秉坤喜笑颜开,在席上向陈可从挑明亲事。并叙述自家也是汉孝子董永后人,祖传董永拳和董家枪天下闻名,男女双方门当户对,女大三,抱金砖,可称为天赐良缘。陈可从思虑再三,点头应允,言明回家禀告父母,三日后再来小董与董牡丹成亲。
三天过后,到了四月十六日,陈可从在父母和三个弟弟的陪同下,来到了小董村董秉坤家中送礼认亲。日当正午,比武擂台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欢声雷动,唢呐齐奏,董牡丹和陈可从在台上举行婚礼大典。台下人山人海,交口称赞。此事被传为武林佳话,越传越远,因此武林大会越办越是红火。后来,在董牡丹和陈可从的主持下,每年的武林大会久盛不衰。
董秉坤老两口下世后,董牡丹一手掌管乾坤肉店和四季春饭庄生意,陈可从入乡学为文庠生,夫妻二人白天各自忙于生计,夜晚共同练拳习武,自得其乐。后生一子兴祖为陈家第九世,兴祖生一子为第十世学先。陈家沟陈家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在家传长拳的基础上创编了太极拳,陈兴祖到陈家沟跟堂哥陈王廷学到了太极拳真谛,回家又教会了其子陈学先,打那以后,陈式太极拳就在小董村落地生根。陈家历代都有太极拳高手。到了近代,陈家十五世陈振君、十六世陈怀馨、十七世陈玉成(小名陈全)都是太极拳行家,在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气。小董村陈家发展到如今,已传二十一世,共有五十三户,三百五十四人。小董村陈家以武兴族,声名显赫,被称为陈社,人口虽少,却雄居全村六社之首。陈氏家祠中悬挂有对联,上联是“韶音千秋乐(1),明初迁常阳,八世再徙小董,时阅四百余载”;下联是“高风百尺楼(2),历代出人龙,数年联续不紊,衍庆二十一传”。【(1)陈姓出于大舜,而含追祖之意。(2)后汉陈珪、陈登父子家有百尺楼。】这副对联就是对小董陈家四百多年历史的高度概括。
小董村武林大会在陈家的张罗下,每年按期举行,历代兴盛。时间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小董武林大会宣传抗日,动员参军,选拔了许多武林高手,充入各个部队担任武术教官,为抗日前线做出了很大贡献。小董村因为有如此良好的群众武术基础,也曾一度成为共产党的抗日县政府所在地。后来,日本侵略军对小董村极端仇视,于1943年冬天,派遣了一位长着长驴脸,外号叫“毛驴太君”的家伙,带领七十多名日本武士进驻小董,残酷镇压抗日武装力量。三九寒冬,每天黎明,七十多名日本武士光着上身,冷水冲澡,蹦跳腾跃,呐喊对练,大演空手道,向小董人示威。每个白天,挨家挨户,上门搜查,认为可疑之人,一律关押审讯。很多夜晚,对抗日百姓冷枪不断,实施暗杀。小董的抗日志士为了报国仇家恨,远离家乡,奔赴到抗日前线作战,小董武术大会在日军的高压下就此停办。悠久的比武历史到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解放后,历史传统,没有改变,每逢四月十二、十六日,四方百姓仍按千年老习惯到小董参加物资交流大会。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的需要,扩伸到每月十二、十六成会。改革开放后,小董经济飞速发展,大街上店铺林立,百业齐全,商品琳琅满目,市场昌盛繁荣。根据群众需要,又扩展为每月逢二、逢六成会。就这样,每个月就有了六个大会,把小董村装扮成了小城市一般。虽然说小董村的武林大会已不复存在,但前来小董赶会的老者们却对小董武林大会有着难以忘怀的情缘,依然记得小董大会的来历,有的人还会顺口说起“董永智服王千夫,牡丹比武大招亲”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讲述人: 陈永昌,男,101岁,小学,退休职工。
陈乃馨,男,75岁,师范,退休教师。
陈树富,男,68岁,初中,农村干部。
陈宏新,男,59岁,初中,肉店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