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爱情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51:21
唐诗以豪迈著称,宋词以缠绵见长。
词这种诗歌形式,起源于隋唐五代。当时被称为“曲子”或“曲子词”,是依照乐曲的节拍采用长短句,主要用于应歌,本是随同隋唐燕乐的流行而兴起的一种音乐文艺。词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它主要通过声乐传播,这就需要得到社会各阶层包括中下层的热烈回应,方能广为传唱,风靡一时。我想这就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差不多少,必须有无数歌迷为之捧场,否则一首歌是怎样也红不起来的。
宋词的兴起也正是契合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摹美景抒柔情,甚至于书写壮志指点江山,柔则柔到极处,豪则豪到顶点,丽则丽到极致,有雅有俗,雅俗共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词在宋代空前兴盛起来,成为独步宋代文坛的文艺形式。而宋词或婉约,或豪放,或慷慨,或低徊,无不张显着个性,无不注入深深的个人情感。我想词比诗更能感人的地方也正因为在词中加入了更多的感情因素。情往往是藏在文字中的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好比是一首词的灵魂。宋词中有很多名篇都是描写的爱情话题,这也正是因为以情动人的原因。爱情是古今中外一切文学作品的主要题材,是经久不衰的内容。宋词里的爱情很少能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精彩片断,往往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它给人们留下更多空白,可以让人们通过自己的想像去补充。
每一首成功的爱情词都有自身的出众之处,这就如一朵朵娇美的花儿,虽说品种不同,形态各异,但都很漂亮,各有特点。宋词的大花园中何其繁茂,争奇斗艳的名葩就不计其数。读宋词时,总是沉浸于其中留连忘返,那字里行间透出的芬芳往往萦绕于心,久久不肯散去。这里我随意采撷一朵,就是寇准的《踏莎行?春色将阑》。
原词是这样的: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这首词应该更象电影中的一个场景,画面描绘非常到位,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不但画面清晰,声音描摹形象,而且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好一幅仕女倚楼相思图!
在暮春时节的一个烟雨濛濛的日子里,女主人百无聊赖,满腹心事找不到人倾诉,独自倚楼伤怀。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中,雨好像都是伤情的诱因,点点雨滴就如人的眼泪,一颗颗从天而落,总会让感伤的人更痛心。在这样一个丝雨细如愁的场景中,女主人眼看着春天就要离自己远去了,曾经娇美的朵朵花儿已被雨打风吹去!春的离去怎不让人想到红颜易老?自己曾经如花的容颜也将在这时间的流逝中一天天凋零!“春色将阑”,春将去,春将去!那清脆的鸟啼似乎也随着春光的消逝而透出了苍桑,入耳再也不是良辰美景时的百媚千娇了。女主人的目光掠过远方,只见无边无际的绿已逐尽了芳踪,心中对春的留恋与伤感越发浓重。收拢目光,细看楼前的梅树,早已是红英落尽,再也看不见春日的满树繁花,小小的青梅已从枝叶间探出头来,似在无言地告诉女主人春已随落花流水远去了,任多么伤情的心也挡不住时间的脚步!
看楼外,春的离去让女主人伤心欲绝,而楼内呢?却是“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本来就幽静的画堂,在满天烟雨的映衬下,更显出了无限凄清,而半掩的绣屏遮住了兰香,只见袅袅香烟萦绕在堂内,让这安静的画堂平添了几许凄迷与悲凉。想当初男主人没有离去时,这精美的画堂该是何等快乐的地方!两情缱绻,比翼齐飞,可以一起吟风咏月,一起弄墨调丹。只是此际人去楼空,睹物思人,更让人愁肠百结。这烟雨濛濛中的画堂,这余香袅袅中的屏山,物是人非,情怀难遣,怎不让女主人悲从中来?
昔人已去,所有说过的话都如石沉海底,正是“密约沉沉”,“海誓山盟言犹在,奈何却有别离时”,一切都是人意无法改变的,哪怕再不情愿,哪怕还有太多的理由,时空的阻隔都让一切变得虚幻!不能牵手,没有音信,心爱的人现在何方?如果女主人生活在现代,有了信息高速,两地分离的恋人还可以凭借现代化通信手段来慰藉相思,而在遥远的古代,不能相守的两个人除了用想像来安慰自己,还能有什么办法?所以那离别的情更切,恨更深。因为“密约沉沉”,更觉得“离情杳杳”,长久没有音信,让曾经的感情都变得渺茫起来。虽说“密约”仍在,但什么时候才能聚首?这看不见希望的守候怎么不让女主人终日恹恹,慵于梳妆?都说“女为悦己者容”,爱人早已离去,自己的容颜又有谁能怜惜?对镜只能伤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镜中的自己一天天变老,还不如自欺欺人!让它“菱花尘满”!对爱人的刻骨思念,深深感情,只在“慵将照”三字中就表露无遗,因为心爱的人不在,才没心思梳妆,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爱人喜欢,没有了欣赏自己的爱人,自己所做的还有什么意义?情切切,意真真,“菱花尘满慵将照”,直让闻者落泪。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因为情重,才会思深。女主人倚楼而望,恨春光易逝,容颜易老,而心上人却音信茫茫,何日是归期?花儿谢了可以再开,春天走了可以再来,而人的青春呢,一旦不在了,却再也不会回来!想到自己遥遥无期的等待,可能真的要等到“鬓发染白霜”,怎么不“黯然销魂”?而这深深的相思、无尽的离愁又能向谁诉说?只能是“倚楼无语欲销魂”,心中有苦不能言,所有的痛只能默默承受!这愁这恨就如“长空黯淡连芳草”一样,没有尽头,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芳草连天的画面,形象地揭示出女主人缠缠绵绵无穷无尽的相思。
整首词通过暮春时节,女主人倚楼而望的画面,表现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词以情写景,景皆带情,情思缠绵,虽只是一个画面,但极具表现力,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仕女相思的图画,让我们读到了一颗为爱而跳动的心。虽然时间早已流逝,这画面早已让时间雨打风吹去,但这唯美的感情,却永驻人间,让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为之感动。
宋词中的爱情2
深深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牵手,是人生一种永远无法远离的伤悲,这样的爱情总是更能打动人。悲剧比喜剧更有感染力,就是因为那种有些残酷的美更能引发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涟漪,让人的心海为之起伏,从而引起灵魂上的共鸣。很多成功的文学作品在表现爱情时,很少让爱情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而是让相爱的两个人因为种种无法抗拒的原因最终走向分离,那种生命都难以承受的爱的疼痛,会让每一个读者为之动容,从而对造成悲剧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就得到了彰显,作品也就取得了成功。爱情本来就是开在尘世间最美的花朵,她总是会牵动无数人的目光。如果正在盛开的娇美的爱情之花遭受了风吹雨打,怎么会不让人心碎!表现一往情深的爱情之美,表现被迫分离的爱情之痛,正是林逋的《相思令?吴山青》的主要内容。
原词的内容是这样的: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这首词,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描写了江上送别的场景,全词以景写情,入情于景,情思缠绵,回环宛转,语短而情长。
早在《诗经》中就有用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方法,景之美更反衬出情之悲。林逋这首表现痛苦离别的词同样采用了这种写法。
“吴山青,越山青”。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离别的场景,这送别的场景美如画卷。钱塘江两岸的秀美风光用这两句词概括得很清晰:连绵起伏的山峰一片郁郁葱葱,北岸的吴山南岸的越山染碧流翠,青山夹碧水,碧水映青山。这自然的美景本来应该让人产生无限的怡悦,但如此美丽的地方却成了女主人公与心爱的人分手的地方!景再美,因为离愁也让人无心去赏,分手后,所有的回忆都会写满痛苦,这些自然的美景也因曾经负载了离愁而成了记忆中不可触摸的景致。这就如唐明皇失去杨贵妃后,“行宫见月伤心色”一样。月儿总是美丽如初,但因为当初曾把这月儿当作伊人的脸,而今伊人已魂飞天外,永远不可能相见,看见月儿必定睹物思人,更增伤感!“吴山青,越山青”,这么美丽的风光,偏偏要与心爱的人分别,从此再没人与自己同攀青山,同游碧水,怎么不让女主人公伤心欲绝!
青山有知,应该也会感染离愁。“两岸青山相送迎”,把青山人性化,赋予了它人的性格。青山千古静立,曾看过多少送往迎来,曾历过多少生离死别!两岸青山目睹过无数人间悲喜剧,早已不再为人的感情而大喜大悲,或许只是礼节性地“相送迎”,所以面对这送别场景,依然静默。这不能不让女主人公生出“谁知离别情”的深深感叹!青山看似多情在替人送迎,却对这离愁别恨毫无知觉,对情侣间的分离毫不在意。其实不止青山不解离别情,就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又谁能有那深刻的体验?这离别的痛楚只有自己才清楚,别人是不可能体会得那么真切的,那种痛彻心肺的感觉只会萦绕在恋人的心中,只会让自己伤心欲绝!“谁知离别情”这一句反问,形象地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痛苦已极,却无处倾诉,只能深深被痛苦啃噬而无力自拔的内心情状,言简而意长。
整首词的上片用景色优美的送别场景,反衬了离情的凄切,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情的目的。而词的下片则直接写分别的画面,更加沉痛缠绵。
这对有情人分手在即,从此就要天各一方,再难相见,就是望断天涯路,也望不到心上人,这情这景怎么不让人泪湿衣衫?“君泪盈,妾泪盈”,因为爱之深,才会痛之切。“莫道男儿心似铁,对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挥手而去后,相见只能在梦里头,这深深的别离之痛,任铁石心肠的人也难抑眼中热泪!泪眼相对,不知还能说什么语言,也许什么语言都成了多余的,都成了苍白的。这痛苦不是任何语言可以安慰得了的,只有牵住手,不分开,才能没有了伤心,但那又是不可能的,看来只能是含泪凝眸,把这最后的画面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人生总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多么深厚的感情也不可能完全阻住分离,太多的理由让人不得不选择离去,哪本文来自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张广祥的博客怕眼泪流成河!“君泪盈,妾泪盈”,多么伤心而感人的画面,想一对有情人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情这景怎不让人痛断肝肠!
虽然两个人是那么相爱,却难结连理。“罗带同心结未成”,本来君有情,妾有意,两个人心心相印,可现实总是有理由让两个人不能走到一起,不能永远相守,只能分离。虽然这一对爱侣早已把对方看成自己的爱人,早已暗结同心,彼此表示过忠贞不渝,但现实却让两人被迫分开,从此天各一方,容颜难见!分手后,回想这段情缘,只能泪湿枕畔,只能在梦中再把手牵!
送别!送别!多么不想放他走,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多么想留下来,也只能狠狠心离开她。纵使有一万个理由不能分开,也会有一万零一个理由让他们分手。“江头潮已平”,潮水已退去了,还有什么借口不登船而去呢?那退去的潮水如消逝的希望一样,让女主人公更加伤情,爱人马上登船远去,茫茫江面上,将只看到水天一色,连那带走心爱的人的船也将无影无踪,自己伫足江边,就是望成石头,也不会看到归舟,这一次分手已经写上了永别的绝望!
再也不可能有什么音信,再也不会看到对方的身影,只是这情这爱怎么可能就此了结?从此后,女主人公将如何度过这漫长的人生?是不是还会怀着一颗绝望的心来江边寻找分手的痕迹?是不是还会在每一个夜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所有的一切,词中没有交待,只是让读者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空白,语尽而意无穷。
林逋的这首词,虽说语短,却是情长,道尽了恋人永别的伤心之痛。像所有宋词一样,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送别图,让见者落泪,知世间真情无价!
宋词中的爱情3
说起范仲淹,首先就会想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忠正为国,从不计个人得失。想来文人出身的范公应该是个铁血男儿,他在延州守边时,被西夏称为 “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从西夏人对范仲淹的称谓中,可见他那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他的边塞词一扫花间派的柔靡风气,开豪放一派词风。但“铁血柔情”一词并不是空穴来风,范仲淹不光能吟出慷慨激昂的边塞词,他同样能写出缠绵悱恻的爱情词,而且“铁石心肠人做柔情语”,别有一种深挚的滋味。
范仲淹描写爱情的词只存一首,就是《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首词,像古代很多爱情词一样,都是通过一个女子的口吻,写相思之情。但这首词因为出自范仲淹之手,虽然也是缠绵已极,却并不流于软媚,其中隐隐透着几分英姿飒爽的苍莽气度。
词的上片也是从写景入手,首句点明时间。“纷纷坠叶飘香砌”,漫天飞舞的落叶显示出节令已是深秋,曾经繁茂的枝头再也牵不住片片树叶,只能任其纷纷飘落。这红衰翠减的深秋景色,总让人想到流逝的日子如风一样吹过,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能抓住一点影子。青春就如那昔日浓绿欲滴的树叶不得不萎去,不得不离开枝头一样,眼看着一点点逝去却无可奈何!秋夜听落叶纷纷离开枝头的声音,怎么会不心生感慨!那飘落在台阶上的片片枯叶,不就如自己曾握在手中的青春嘛!秋所以总是带给人伤感,其实并不是秋景本身带有这种感情色彩,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自己所珍惜的东西不能把握,而与秋天将带走美好的事物这种现象相契合而产生的感情体验吧!女主人公在秋夜里,听到“纷纷坠叶飘香砌”,想到自己流逝的青春年华,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自然会袭上心头,从而为整首词打上感伤的烙印。
“夜寂静,寒声碎”,这句词告诉我们秋夜已深,一切喧嚣都已归于无声。夜深人静,本该休息了,可女主人公却不能进入梦中,甚至还没有睡下。这落叶飘离枝头的声音虽然如此细小轻微,但在这极静的夜里却声声传入耳中,让自己的心不得安宁。想秋带走满树的繁华让自己伤感,听叶落之声更添愁绪,叹自己空看时间流逝,空生无限情思,却找不到知音,无处可诉心中的情结。夜的静,反衬出内心的波涛汹涌,心海的不平静,又怎么能让人安睡?虽说夜已深,夜已静,却只能让自己感到加倍的孤独!
在深秋带着凉意的夜里,听着那凄凉的落叶声,看自己华美的居所,虽说是“真珠帘卷”,可装饰再精致也难抵“玉楼空”,这空寂的楼阁更加深了环境的清冷。缺少温暖的“玉楼”只能让女主人更生出凄寒入骨的秋愁,只能让她更怀念昔日爱人与自己同在时的快乐!昔人已去,物是人非,睹物更加思人,更何况那亮如白昼的月华!“天淡银河垂地”,月光明亮,天空高远,而银河缓缓垂落到大地,与大地相接。每年今夜月色都皎洁如一,总是“月华如练”,月光就像雪白的丝绸,只是这柔美的月光中,心上人却总是远在千里之外,看着迷人的月光,想着不能相见的爱人,更感觉“玉楼空”。“长是人千里”明确揭示出女主人公内心不能平静,听叶落伤秋声的原因。因为“人千里”,才更觉“寒声碎”,而听到“寒声碎”,深恨“玉楼空”,少了心上人,无论是“凄凉的秋声”还是“华美的玉楼”,还是“如练的月华”,都染上了浓浓的离愁!看来心中有愁,才会入耳目而无不带愁,自然景色所折射出的只是人的内心啊!移情入景,景才会生情!
范仲淹这首词整个上片基本都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已融入了浓浓的秋思与秋愁,让读者感受到女主人公秋夜难以排遣的情思。而下片则直接一层层表现离思与离愁,既写出了离思之深,又写出了离愁之长。
秋夜月光如水,女主人公愁思萦绕于心头,看来只能借酒消愁了。可是却“愁肠已断无由醉”,本来想用酒来麻醉自己,让自己暂时忘掉这排解不掉的离愁,可这一愿望也不能达到!范仲淹在《苏幕遮》中,曾写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看来酒不能化解相思,只不过会更加重离愁而已。而这首词中,酒越发不能给人以安慰,先点明“愁肠已断”,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让自己麻醉呢?所以“酒未到,先成泪”,点明举杯销愁却让愁思愈加深重。记得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此深重的“万古愁”都能举杯同销,可是那刻骨的思念却让人永远无法摆脱!举起杯来,酒未入口,却已是泪流满面!
这充斥于内心的离愁,借酒不能消除,那么只能满怀愁绪在若明若灭的灯火中斜靠着枕头睡下了。“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但残灯下,只有自己孤苦一人,心上人远在千里之外,这独眠的滋味早已让自己心力交瘁,这深深的离别之痛只能独自担负!女主人公在这没有希望的等待中一天天煎熬着,就如周杰伦在歌中唱的一样:
沉默年代
或许不该
太遥远的相爱
我送你离开
天涯之外
你是否还在~~
琴声何来
生死难猜
用一生去等待
在那样的时代,离别就等于断了所有的联系,一切都只能在回忆中鲜活,这太遥远的相爱让有情人时时忍受离愁的折磨。不知爱情是否飘走,不知爱人是否还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只能靠心中不灭的信念维系,用自己的一生去默默等待!身在爱中的人,即使心中深情的记忆能让自己坚守爱情,但那深重的离愁却也是与日俱增,那长时间的独守也会让心疼痛伤悲!
因为心太伤太痛,所以才会有“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是啊,太多太多的离愁,早已不是能轻易掩饰住的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如春水一样滔滔不绝的离愁,自然是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了。这三句,将抽象的离思离愁具象化,虚实相生,别有情致。后来李清照的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出于此,但却少了几分刚气,多了几分软媚。爱太深,愁才会太浓,从这无由解脱的离愁中,我们看到的是女主人心中那深深的爱,那浓浓的情。
爱情永远没有时代距离,作为人类最深挚的感情,她永远不会过时。今天我们来读这首爱情词,依然会被女主人公那深沉的爱所感动,依然会与她产生共鸣,依然会祝福她的心上人能够感应她的期待,能够回来与她团聚。
真爱永存人间!
宋词中的爱情4
柳永作为宋代最有人气的词作家,他的爱情词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仔细想想,能在大众中流行最广的词只能是爱情词,这就如今天的流行歌曲几乎都是歌唱爱情的一样。因为爱情是人世间最纯的一种情,总是带着几分绝尘脱俗的特点,能让人对人性生出更多的希望,能唤起人内心深处最高尚的情感体验,从而净化人的心灵。柳永因为长期生活在花街柳巷,情感经历自然比一般人更丰富,爱情体验自然也更深刻,他的词对爱情的表现也更符合生活本来面貌。
柳永似乎一生都生活在飘泊中,离别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他生活中要经常面对的事。像他这样一位多情而又才华出众的诗人,长期为艺妓作曲填词,自然容易获得美人的芳心,而他因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份真情可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生慰藉,他的感情也应该是至真至纯。正因为这种深植于心的感情,才使他表现离愁别恨的爱情词打上真挚的烙印,以真情直透人心,具有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柳永的名篇《雨霖铃   寒蝉凄切》,把恋人的离别之痛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传颂的爱情名篇。
原词是这样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表现的是作者离京南下时的长亭送别情景,上片述别,下片抒怀。词中无论是离别的场景,还是分手的画面,都融入了作者深刻的内心体验,情蕴于景,写尽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绵绵愁思。
别离发生在秋雨初停的傍晚。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别本来就给人以无限的伤感,更何况离别在深秋!对于现代人来说,分别之痛可能并不深刻,因为有太多的联系方式可以让分居两地的人体会到“天涯若比邻”,可以洒脱地说“距离产生美”,如果分开后真的是音信全无,对方的一切情况只能在想象中,这离别不知又有几人能够潇洒?尤其是深深相爱的两个人,分开后那份浓浓的情思将如何排遣?这眼前的分别如何不让恋人痛断肝肠?但无论相爱的人如何不想分开,人生的分离也必须面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心中有情,所见之景无不染上心中之情。分手在即,心中的伤痛是无法言说的,自然入眼入耳皆是悲凉。冷冷的秋风中,蝉还在唱个不停,在词人看来,蝉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凋零,歌声中怎么会不融入凄凉?而这凄凉的歌声传入即将分手的恋人耳中,更增添了离别的悲伤。蝉本无情,它的鸣叫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作者情移于蝉,才让蝉的歌声那么凄切。在蝉声中,将要远行的人面对供行人休歇的长亭,心中自然涌起了远走天涯之感,而此时已是日暮,恼人的晚来秋雨刚刚停下。“雨送黄昏”,本来就让人凭添几分哀愁,更何况,因为雨已停了,该走的人再也没有理由拖延,只能挥手道别离,心中的不舍一定会如潮水一样汹涌。
此情此景,饯行的酒宴能有什么心情去享用呢?“都门帐饮无绪”,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勉强举杯,却总是无精打采,心中的离愁用酒是销不掉的,李白早就说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面对送行宴,只能更深切地感觉走已没有一丝回旋的余地。
多想再停一会儿,再看看这里的一切,再与心上人共渡一刻时光,却是“留恋处,兰舟催发”!词人不想登舟离去,想再捱一会,可是雨已停了,船要起航,频频催促登舟。柳永在《采莲令  月华收》里曾写过兰舟“贪行色,岂知离绪”,不是身陷情中之人,如何能体会离情多伤多痛?
真的是没有什么办法不走了,送行的酒已喝过了,船也要起航了,分手成了唯一的选择。“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相爱的人分手,心中有多少情要诉,嘴中有多少话该说,可偏偏只是“流泪眼对流泪眼”,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紧紧地抓住对方的手,只愿时光在这一刻永恒,让分手永远不会来!这两句词,如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在读者眼前凸现出一个清晰的画面,仿佛千年前那依依送别的两个人穿透了历史时空,飘到了你面前一样。“执手”、“泪眼”、“无语”、“凝咽”,多少离别的痛苦包含在这些字词中!痛、痛、痛,直让读的人跟着伤心不已!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执手相看泪眼也好,无语凝噎也罢,什么都不能阻住行程。想想漂泊的路,似乎太过遥远,两个“去”字把距离拉得更长----千里烟波,望不到尽头,那里正是船要驶去的地方,也正是行人将去的地方,那里对这里来说不就是天涯吗,即使望穿秋水,也不可能望到爱人。行程远越发反衬出离别之痛,越发说明相见的遥遥无期。而此时虽说已是暮霭沉沉,天空依然辽阔,但这满天的沉沉云气却让人的心情变得压抑,对未来生出更多的沉痛与伤悲。
整首词的上片都是在描述离别送行,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一对恋人难分难舍的情态,语言明白晓畅却情丝深蕴。下片则完全是抒怀,是对离别后行人愁苦生活的揣想,带着挥之不去的悲凉。
离别总是让人伤感,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啊,离别对多情之人来说就已是伤痛不已,更何况是在天气寒冷万木摇落的深秋分手!词人的心中涌起万千古来离别的画面,那凄凉的画面却不能敌今天深秋中的离愁!凄凉的景,凄凉的情,两相重叠,这痛苦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一个“更”字把离别之痛推向极处!
词人已饮过了送行的酒,已登上兰舟,踏上了行程。这融入离情的酒已让词人进入醉乡,虽然“都门帐饮无绪”,但俗话说的好,“酒入愁肠半杯多”,醉倒词人的与其说是饯行的酒,不如说是离别的痛! “今宵酒醒何处”呢?醉眼朦胧中登上船,犹不能忘却的还是离愁!想到深夜酒醒,船早已航离了分手之处,心上人早已没了踪影,那里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词人想那一定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垂柳依依的岸边,只有清晨的冷风,只有残缺的月儿。月不圆,人成单,站在凄清的晨风中,无边的离愁向谁谈?“今宵”二句被历代词家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虽为想象,但虚实结合,这样的场景有着深刻的现实性,更因为这虚景融入了词人浓浓的离情,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今宵的离愁如此深重,是不是只因为刚刚分离?时间能不能改变心情?词人的回答却是不可能。“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此后,一年年光阴荏冉,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再有怎样好的日子,怎样美的景色,对自己来说都已经没有意义,没有心上人与自己共度时光,良辰好景岂不成空?心中的恋情缠缠绕绕,结成千千结,又能向谁来倾诉?这几句铺排,把词人心中的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同时又与上片遥相呼应,“千种风情”遥对“千里烟波”,“更与何人说”遥对“无语凝噎”,让整首词前后贯通而又回环往复,写尽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刻骨相思。
千百年尘世风吹雨打,却不能凋落真情之花!柳永的这首《雨霖铃  寒蝉凄切》所表达的深挚感情,一直在感动着读者,在读者心中为爱树起了一座丰碑。
宋词中的爱情5
宋代词人中,柳永的名气可以说在当时无人能及。尽管柳词缺少苏词的豪放与雅致,也不及周词的清丽与精严,更难比肩辛词的“英雄之气”,但事实是柳永在宋代的民间有着巨大的市场,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那了不得的人气可能就与现在当红的流行歌手差不多。想柳永这样一位才气过人出身书香门第的读书人,不想博取功名才怪呢,所以他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进士,但残酷的现实却击碎了他的仕途梦。他的一曲《鹤冲天》愤而咏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从此浪迹天涯,以作曲填词为生。柳永一生作词无数,在艺术上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和白描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
柳永一生大部分时间为歌妓制曲填词,长期“倚红偎翠”的生活使他对爱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感受,柳词中大量名篇都是爱情词。柳永的这些爱情词雅俗共赏,用语浅白却意境深远,时人难以望其项背。他的《曲玉管?陇首云飞》就明显地体现了刘熙载所说的“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的特点。
全词是这样的: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柳永一生四处漂泊,对羁旅之愁苦自然比别人多了几分体会,所以他“工于羁旅行役”。这种漂摇不定的生活,使他的生命中有了无数次分离。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每一次分手,感情之海都会波起云涌,一些不想放弃而又只能远离的东西都会让人内心疼痛。这些东西就沉积在心灵深处,即使自己不去回想,但只要一点诱因,心海就难以平静,历过的人经过的事就会如潮水一样席卷而来,让人不得不生出新的感慨。柳永这首词就是因登高而伤怀,由悲秋进而抒发了自己难以排遣的离愁别恨。
这首慢词共分三片。上片虽说全是写景,但在景中已渗着作者的内心感受。其实任何文字都会带着作者的印记,不同人的不同心理自然会让文字染上不同的色彩。柳永那如浮萍一样的生活,自会让内心缺少一种闲适安稳,而这种心理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作品风格。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这是一个秋日的傍晚,作者独自凭栏良久,入眼所见,却只是触发内心深处的离愁。“陇首云飞”,此句化用南朝柳恽的名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暗暗点明时令已是秋天,远处山头上片片浮云飘来荡去,就如自己四处流浪没有依凭,找不到可以久留之地。景与情合,感慨由心而生,看浮云叹飘泊,羁旅之愁苦自然浮于心间。远景如此,收拢目光看江边却已是日晚,让人不免生出时光不与我待的感叹。落日无论多么壮美,总易使人感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嘛!这乱云落日加上江面上的浩渺烟波,入眼皆是悲凉。这所见使作者伤怀,为什么还要“凭栏久”呢?想来必有缘由。
作者凭栏良久,看尽了“陇首云飞”,看过了“江边日晚”,同样看够了“烟波满目”,而望穿这些秋景,又会是什么呢?“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极目远眺,却是更为萧瑟。“一望关河萧索”,一眼看过去,千里关河不可能尽入眼底,这是由实而虚,把实看与所想合而为一。能够入眼的所在已是萧索凄清,由此推想,还有哪里不如此呢?这无边无际的秋景,正汹涌着包围着独自凭栏的人儿,这由景而生的愁苦正折磨着那颗孤独的心。独凭栏,伤清秋,怎不让人“忍凝眸”?“忍凝眸”出自李商隐的“敛笑凝眸意欲歌”。其实景再愁也只是由心而生,心愁才会感应到景愁,移情入景,景尽带情。既是“忍凝眸”,为什么还要“凭栏久”?这个中的缘由正是“愁”字的来路!
词的上片极写秋景的萧瑟,把羁旅之愁蕴于景物描写之中,整片词五句写景,只是最后一句用“忍凝眸”三字,将内心活动融入所见景物中。
词的中片由“悲秋”转入“伤别”,直接“忍凝眸”三字,由写情落笔。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原来“凭栏久”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在遥望那“杳杳神京”的“盈盈仙子”啊!自己的心上人远在那极目远眺之外,在那遥远的汴京。“杳杳”两字,写尽了自己与所思念的人相距之远,既难见容颜,又不通音信,甚至于思念都有些飘渺。“盈盈仙子”则极写心上人的娇美如花,却也暗示了她的身份。因为唐人诗中习惯上以仙女作为美女之代称,但一般用来指娼妓或女道士。而词中的这位“仙子”一定不是女道士,那么可以肯定作者的这位心上人就是汴京的一位妓女了。柳永长期给歌妓写曲填词,在一起日久生情是一种必然。但他这样一个灵魂自由的人,是不可能被感情束缚住的,他的生命已打上漂泊的烙印,他永远不会停住自己的脚步,虽然分别也会很痛,但对远方的憧憬总会让他舍弃握在手中的一切,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
虽说两人当时感情甚笃,但却是“别来锦字终难偶”。这“锦字”用了前秦的苏蕙回文寄书与窦滔的典故,当时窦滔获罪被流放到流沙,他的妻子苏蕙作回文诗,织在一块彩锦上寄给他以慰相思。而柳永在这里反用其意,分别这么长时间了,那“仙子”没有只言片语传来,看来这“锦字传情”的事终究难以遇到,“偶”在这里作“遇”解。
但两人感情确实很深,虽然得不到对方的一点消息,作者也坚信这感情并没变质。“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这三句若虚若实,点出自己思念的人没有寄来“锦字”的原因,是因为天各一方。本来可以有鸿雁传书,但这“断雁无凭”却让人绝望,它们虽然“冉冉飞下汀洲”,却并没能象传说中一样传来书信。作者由大雁悠然飞落联想到飞雁传书,而自己与心上人却音信两绝,自然感到更深的离愁别恨。而“思悠悠”直写作者由“断雁”“冉冉飞下汀洲”而生出的愁肠百结,更与上片的“忍凝眸”照应,将离别之恨推向更深的层次。
词的中片直接写情,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心上人的一片深情。
作者观秋景,想“仙人”,禁不住思绪飞扬,回忆起昔日与心上人相守时的情景。下片实际就是对“思悠悠”的具体化。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刻骨相思?那是因为昔日两情深深。默默回想与心上人在一起的日子,那无数的快乐怎么能数的清!把往事一件件忆起,怎不让人深深怀念相聚的时光?但世事变化总是出人意料,聚散离合总是难以把握,如此情深的一对情侣偏偏要分开,那如海一样的深情而今变成了绵绵不断的别恨离愁,让两个人心的天空阴雨笼罩。独自凭栏,回忆昔日的快乐,却只倍觉眼下的凄凉。这几句看似平铺直叙,其实暗藏起伏,当初聚会之乐,正衬出今日离别之悲。
为什么满目萧索的秋景还要凭栏久,为什么不忍凝眸却还要凝眸?就因为心中无法远离的深情挚爱啊!
只是回想往事,却只能“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那永远不能排遣的离愁别恨,那无法言说的内心痛苦,到底让人不能承受。“阻追游”三字,包含了无数难以描述的辛酸。本来登山临水可以尽情享受这自然的美景,但却是“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这山水可能正是昔日之乐的附着物,而分手后如何不睹物思人?那不敢触摸的往事本已埋在心底,却被这一次次的“登山临水”所“惹起”,这痛苦怎样才能停止?
看来只能“阻追游”,“却下层楼”了!什么也不再看,什么也不再想。不看可以“却下层楼”,但不想又如何能做到?“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所有的往事涌上心头,让自己黯然销魂,刻骨的思念更是在心中缠缠绕绕,而心上人又在千里之外,这相思无处可诉,只能郁结心底,“永日无言”才是唯一的选择!不是不想说,而是无处说,不是不想看,而是不忍看!“阻追游”几句把内心的痛苦推向了更深一层,也把对心上人的深情表达得更为深婉。“却下层楼”遥对“凭栏久”,从而让全词首尾呼应,气势贯通。
宋词中的爱情词,很多都是以女子的口气写出,叹息红颜易老青春不在,表达对游人的相思之情。而柳永的这首爱情词,则以游子的身份,把羁旅之苦与离愁别恨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另一种相思的滋味。
宋词中的爱情6
(
宋代的词人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他的词无论是豪放还是温婉都带着一种从容与淡定,以词论人,猜想他的为人一定是洒脱而优雅的。而对柳永在内心深处总有着一种偏见,总以为这样一个徘徊于花街柳巷的风流才子,充其量只会写一些无病呻吟的轻佻文字,只会讨那些卖笑女人的欢心。学了文学史后,对柳永的词有了更多的接触,对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有了更多的了解,才明白他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雅俗共赏”用在他身上是何其准确!看的文字多了,对“雅俗共赏”一词的理解也深刻了许多,知道对文字来说这样的评论何其难得!雅易,俗易,唯共赏难!什么样的文字才可以做到这一境界?既要容易理解,又要有深邃的意境,文字可以浅显,但内容不能直白。俗人能读懂能读出自己的感受,雅人觉得耐读能从浅显的文字中读出深意,做到这一点的文字作者应该有着怎样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读柳永的词,想时人对他的评价,对他越来越多了敬佩之心。
柳永的爱情词写得尤其出色,可能因为都是亲身体会,情动于心然后形于笔端,自然有着凭空想象难于企及的丰满意象与深厚情感。文字贵在以情动人,情切而意深,那种刻骨铭心的爱不只让自身销魂,也让每一个读者动容,这就是他在《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所表达的相思,千百年来,一直让每一个被思念所困扰的人体验着,那是一种何其真切的表述!
原词是这样的: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这首词也是一首怀人词,他一生大段时间四处漂泊,流浪之苦总会让相思之痛成倍扩大,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排遣的愁绪,这首词就是表现他在旅途中的登高怀远。
“伫倚危楼风细细”,和风柔细,点明春天,花好月圆的日子,却“伫倚危楼”!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站在高高的楼上,久久地倚着栏杆,在眺望什么呢?高楼、和风、独立的人,以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开篇,给人一种孤独凄凉的感觉,倚楼独望的人那探寻的目光仿佛已穿越千年时光,从读者的眼前扫过。他久久地望着,望着,望见了什么呢?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愁本是无形的东西,作者却化无形为有形,好像那愁不是从他的心里滋出的,而是从遥远的天际袅袅娜娜地升起来的一样。他长久地伫立在高楼上,只是在看那不断增加的愁绪,不是景因他的心绪而变化,倒好像是那弥漫在天际的春愁增加了他的感伤!春天本是美丽的季节,但在作者眼中看到却只是涌动的春愁,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什么样的愁绪才会让他凭栏所见唯愁而已呢?这两句词表面看来是写愁由天际滋生,实际是说自己心中的愁太深太深,所以才会让眼里的春天只剩春愁!
这浓浓的春愁里,自己还有什么奢求呢?“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无边春色在多情的人眼里却只剩下“草色”“烟光”“残照”,也染上了几分凄苦,这草这柳这斜阳铺展出的只是春愁的背景,怎么会不让人黯然神伤!一个人独自凭栏,心事能向谁说?说与这碧草斜辉吗?只是它们如何能懂?心内的愁思因无人能解,越发让人心情忧郁,只能默默地站在这高楼上,遥望远方,看着愁思指向的地方,真的希望自己的眼睛能够穿越这空间,找到让自己愁肠百结的人,给自己一个倾诉的机会,再也不必受这无尽忧愁的纠缠。
整首词的上片从写实入手,围绕一个“愁”字落笔,从独自倚楼到所见皆愁,再到愁深难诉,一层层写出了相思之深,这也为下片的抒情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拟把疏狂图一醉”,这太深的愁思怎么排解呢?看来只能是借酒浇愁了。“拟把”,打算。打算随意放纵自己一次,用酒来麻醉自己的头脑,以暂时忘掉那相思的疼痛,但却是“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对酒当歌,举起酒杯能吟咏什么呢?勉强让自己欢笑却更加没意思!本来饮酒是为了消愁,只是“酒入愁肠”,不但不能除却愁绪,却是“化作相思泪”!从来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那郁结在心底的情愁怎么可能用酒化解呢?看来诗人的想一醉解千愁是不行了,只能任自己被相思折磨,只能为这爱情黯然销魂。
看风景心被相思所困,入眼皆是春愁;举杯消愁强颜欢笑,却因为心中的忧愁无法化解,而让一切都索然无味。这相思的痛苦对诗人是怎样的折磨呢?诗人是不是会后悔这段感情经历?如果一切从来不曾有过,也就不会有离别,自己也就永远不会受这感情的折磨!但陷在相思痛苦中本文来自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张广祥的博客的诗人却从没有过后悔的想法,因为他是那样珍视这感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词以健笔写柔情,用一句誓言写出了对“伊人”的执著。“衣带渐宽”,为相思所困扰,寑食难安,自然是越来越消瘦,即使这样又有什么后悔的呢?虽然面容憔悴,但一切都是因为“伊人”,又有什么不值得呢?这爱的执著是如何生动如何感人?这精神竟有了宽泛的外延,以至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柳永的这两句词表达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柳永的这首《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把爱情的执著表现到了极致,成了后人表达真情挚爱的载体,尤其是最后两句,体现了人们永不言弃的精神,更是广为传颂。时间风雨数百年的吹吹打打,只是带走了浮尘,这蕴藏着诗人真情的诗篇,却一直在深深地感动着后人!
宋词中的爱情7
(
“是真名士自风流”,想到柳永,很自然就会想到这句俗语。一个风华绝代的才子,虽然在政治上并不得意,甚至在生活上都有些落魄,但这些毕竟遮不住他身上才华所散出的光芒,无数红颜为他的魅力所折服,并不在意他的贫困潦倒,给了他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柳永的大量爱情名篇也正因此产生,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作为北宋时期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不仅拓宽了词的题材领域,而且制作了大量慢词,发展了词的铺叙和白描手法,让词从贵族化向平民化迈进了一大步。他吟咏爱情的又一名篇《采莲令·月华收》,融羁旅之愁与离别之恨为一体,充分显示了柳词逐层铺叙、细密尽情而又曲折婉转的特色。全词是这样的: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云。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对于一对恋人来说,离别时刻总是难舍难分,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正是这痛断肝肠的离别,才让感情的波动达到最高峰,而这发自肺腑的深情凝固成诗行,自然感人至深。
同大多数描写爱情的词一样,这首词的上片也是从写景入手。“月华收,云淡霜天曙”,仅仅八个字写景,含义却很丰富。“月华收”,月亮走了,表示夜晚已经过去,夜晚过去,离别也就到来了。一个“收”字,把作者心中的无奈表达出来:收去的不只是月光,更是相守的时间。而这即将分手的恋人,不是一夜未眠,就是很早醒来,分离在即,怎么能够睡得安稳?他们眼看着月光一点点消失,分手时刻已踏着月光回去的路走来,心中该是如何难过?而此时“云淡霜天曙”,“霜天”点明季节是秋天,似乎太多的离别都发生在秋季,那万木萧瑟的季节,让离愁染上了更深的痛苦。云淡天高,曙光已现,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分离,相恋的人纵使多么不舍,也只能把一切缠绵埋在心底,面对分离的现实。
“西征客、此时情苦”,这一句,直写自己内心情感,可以说是全篇之眼,定下了词的感情基调。“西征客”,是说自己要奔赴的方向,一个“客”字,把这离别写得如此伤感!原来自己一直只是一个客人,总要踏上征程,这里只是生命中的一个驿站,自己不可能永远留在这里,作为一个客人,时间到了,自己也就该离去了,这离别似乎带着一种宿命的悲哀。或许正因为认识到了离别的宿命,自己才感到一种绝望,因为绝望,才会越发感到“此时情苦”。在作者漂泊的生命中,有过太多离别,每一次都让作者痛彻心扉,正是因为那太多离别,才让他觉得自己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客,匆匆穿行于每一个人生驿站,历经一次次离别之痛。历过的离别次数多了,离别时刻那种心神俱伤更甚,“此时情苦”既是对无数次分离的体验,也是对这次分离的深刻感受。
真正相爱的人,要走的内心“情苦”,不想踏上征途,而留下来的又怎么舍得让自己深爱的人离去?“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翠娥”,作者的恋人,想来一定是千娇百媚,仪态万端。“执手送临歧”,恋人牵着作者的手不肯分开,一定要把他送到岔路口。她慢慢打开朱红色大门,大门吱吱呀呀叫着,仿佛在替人叹息。“翠娥”心中的悲伤作者怎会不知,作者的“情苦”“翠娥”怎能不解!心痛两相知,却空有深深的怜惜,无法回避的理由让他们无法相守,人生啊,总是无奈多于如愿!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牵在一起的手终于分开,这时是怎样一幅伤心欲绝的画面呢?“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这里实写“翠娥”的美貌:“千娇面,盈盈伫立”,绝美的容颜,曼妙的身姿,静静伫立在路口,在这分离的最后一刻,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中的悲伤太深,语言已不能承载,只是“无言有泪”。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画面,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曾这样描写过分手画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看来痛到深处是无言!“翠娥”的“无言有泪”,落在作者眼里,不是“断肠”还会是什么?心太痛,实在不能面对这流泪眼,只能强忍悲伤,头也不回地向前走:“断肠争忍回顾”。其实作者的不回首,也是为了不把自己的悲伤留给恋人,不让她再痛上加痛。
词的上片写分手场面,极写离别之痛;而下片侧重表现羁旅之愁,是分离后作者一个人在旅途中对恋情的怀念。
与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中对飞速船行的喜悦相反,作者不想与恋人分离,他对船的快速离去心中是多么不愿意!因为他踏上船时,心还留在恋人身边,还想多在这里滞留一会,可“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船怎么会这么匆忙,就这样急急地摇了桨,冲开水波远去了,不让自己再多看一眼这洒满爱情的地方,这船是多么无情!
其实这怎么能怪船无情呢?“贪行色,岂知离绪”,船要急着赶路,前面还有长长的征程等待着它,它怎么会知道作者心中那离别的愁绪呢?在这天高云淡时早早上路,才能更快到达目的地,当然要“贪行色”了,而作者的离绪却因为船的“急桨凌波”而越发重了。
恋人被远远的抛开,心中的愁苦此时能同谁人说起?“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心事百结,只能深深积在心底,能听自己倾诉衷情的人不在身边,只能抱恨含悲!这一句把离别后的愁苦写得淋漓尽致,与恋人分开本来就心痛如裂,而这痛苦又无处可说,没有人安慰,自己反复咀嚼的结果是疼痛更深,将永远伴随自己漂泊的人生。
万般痛苦中,作者还想看一眼恋人所在的城郭,或许那熟悉的山山水水的影子还能给自己一点安慰,可是“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谁能想到,这不算高的期望也落空了,重叠的城郭回头看时已没有一点踪影,更不用说自己的恋人了,只有带着寒气的浩茫江天与三两株烟树落入眼中。这结篇的景语是写实,是作者回首时见到的苍凉景致,而这景致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此时的心境——悲愁至极而又找不到凭依,这心中的愁苦如何释放?
柳永的这首《采莲令·月华收》,用笔灵动,铺排细密,意曲而情深,把离别之情与羁旅之愁表现得细致入微,这也是这首词得以传唱千古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