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引火歸原-李可學術思想探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27:51
孫其新/遼寧
引火歸原是用溫藥治療龍火上燔的一種方法,屬於從治法。王冰在《內經》“甚者從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光扑滅”。明清溫補醫家根据上述理論,將引火歸原廣泛用於臨床。但由於“离原之火”理論上的不確定,造成了諸多認識上的混亂,不少醫家陷於相互矛盾之中。如既稱陰虛之火,又稱陽虛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無根之火;既包括格陽,又涵蓋戴陽。李可對引火歸原治療,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湯,其原方組成為熟地90g,巴戟、天麥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陰虛乳蛾。現根据其醫案40餘則,整理出以下有關內容。
l.水淺不養龍、龍火离位上奔
李可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命門之火,為水火之臟。腎中水火,共處一宅。水火相抱,明平陽密。水足則火藏於下,溫煦臟腑,統領一身氣化,是為健康無病。若因外感內傷,致水虧於下,則火失其制,古人喻為火淺不養龍,於是离位上奔(240頁)。下面看一則水淺不養龍案。
血管神經性頭痛﹕李某,女,38歲。患者因劇烈右偏頭痛7日入院,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經用安絡痛、當歸注射液穴位封閉不能控制,邀李氏會診。自冬至近1個月以來,每到太陽出山便覺有熱流上攻頭面,面赤如醉,轟熱難忍。一周前拂曉,突覺熱流攻衝不止,右下頜角突然如電擊、火灼,陣陣劇痛竄至右太陽,約3-5分鐘發作1次。每日如此反覆發作10餘次,5時痛起,日中痛劇,下午5時漸松,太陽落山痛止,入夜則如常人。便燥口干,雙膝獨冷,夜難成寐。脈洪大而虛,舌光紅無苔。脈證合參,當屬腎陰虧損,陰不抱陽,水淺不養龍,故龍雷之火上奔無制。陰虛之患,寅末日將出而病,日中陽氣大盛,故病重。日落陽氣衰,得天時之助而暫癒。入夜陰氣漸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劑滋水,導龍歸海,引火歸原,佐人酸甘柔肝緩急:熟地90g,巴朝、天麥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葛根60g。二診:藥進3劑,當天熱流攻衝之勢大緩,次日轟熱止而痛亦止。偶於下午2-3時有短暫發作,脈斂,面色轉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帶原方3劑出院。追訪3年未復發(239頁)。
按﹕龍雷之火,顧名思義,是形容它產生於頃刻之間。突然而來。中醫認為,肝腎同源,腎水既虧,肝失滋榮,勢必隨腎中龍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勢。證見日出便熱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治以引火湯壯水,芍藥甘草湯緩急柔肝,3劑而解。
2.水寒不藏龍無根之火上抗
李可認為,腎水寒於下,逼真火浮游於上,亦可致成火不歸原之證(241頁)。下面看一則水寒不藏龍案。
齒衄﹕王某,男,44歲。腹瀉日3-5次,月餘不癒。近1周來,上下牙齦出血,紅腫如柿色。舌紅少苔,脈細肢涼,雙膝尤冷。腰困不耐坐立,近日尤感氣怯身軟。證由泄瀉日久,中陽大傷,脾失統血之能,且下焦腎氣虛寒已露,火不歸原。擬四君補脾,三仙炭止血,七味益腎,骨碎補、肉桂引火歸原、党參、焦朮、茯苓各30g,炙草、姜炭、三仙炭各10g,熟地、砂仁各10g,山藥、山萸肉各30g,五味子、澤瀉各10g,骨碎補12g,肉桂沖服3g。二診:6劑後瀉止,牙齦腫斂,出血亦止。原方守服3劑善後(297頁)。
按﹕此案牙齦出血,紅腫如柿色,舌紅少苔,脈細肢涼,膝冷腰困,證屬腎氣虛寒,無根之火上擾。李氏喜用引火湯加肉桂,溫臟斂陽。但本例病人,脾虛泄瀉,中陽大傷,故改為四君補脾,七味益腎,骨碎補、肉桂引火歸原。
3.陰盛格陽浮陽上越
所謂格陽證,是指陰寒內盛而格陽於外;戴陽證,是陰寒下盛而格陽於上。《傷寒論》中的通脈四逆湯證。白通加豬膽汁湯證,便是格陽、戴陽之明證。二者均為上熱下寒證,與龍雷之火有相近之處,故不少醫家把格陽、戴陽之治法稱為“引火歸原”。李可也有這方面案例,例如:
陰盛格陽﹕趙某,女,29歲。因無故頭面陣陣發熱,服升陽散火湯1劑,變為心悸,氣喘,自汗,頭面轟熱不止,面色嫩紅,煩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脈微細而急,120次/分。本屬陰盛格陽,誤作上焦郁火而投升散之劑,致有此變。幸在壯年,未致亡陽暴脫。予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破陰通陽為治。附子、干姜各30g,蔥白3節,童便、豬膽汁各1杯對入,2劑。次日來告,上藥服1劑,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已熱,月餘之轟熱證亦罷。本病病機為下焦陰寒獨盛,格拒真陽不能回歸宅窟而浮越於上,故見種種上熱假象。以自通湯破陰通陽,因有假熱在上,以人尿豬膽汁之苦咸寒為反佐,熱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陽歸於下焦而病癒(187頁)。
按﹕李氏在本案中指出,因有假熱在上,以人尿豬膽汁之苦咸寒為反佐,熱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陽歸於下焦。“引浮越之陽歸於下焦”實際就是“引火歸原”。
肺結核合併肺心病(戴陽危證)英某,女,68歲。傳染科住院病人,診斷:肺結核;肺氣腫合併急性感染。經抗結核、抗菌治療無效,請中醫協治。李氏診見雙頰艷若桃花,雙目神采外露,發熱煩躁,咳喘月餘。盜汗,渴喜熱飲,雙膝極冷,心動神搖,六脈細數無倫,心率132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腎元久虛,复加久病耗傷,過服清熱涼劑,致成上盛下虛戴陽格局,有欲脫之虞。急急固腎斂肝,引火歸原,納氣歸根為治:山萸肉90g,紅參(另炖)15g,龍牡、白芍各309,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上藥連服3劑,脫險,出院回家調養(23頁)。
按﹕此戴陽為下元虛極,真陽不能下守,浮游於上,陰盛格陽之危候。又因過用秦荒鱉甲之類,開破肝氣,致肝虛不斂。故用參附龍牡救逆湯合來复湯(山萸肉90g,紅參15g,龍牡、白芍各30g,炙草15g),加油桂固攝下焦。溫納浮陽,重用山萸肉斂肝固脫(23頁)。
4.八脈失養衝脈上攻
李可認為,奇經八脈病有兩大特點,一是久治不癒的“頻發痼疾”;二是“定時發作”類病證。經方桂枝加桂湯是治療奔豚症(衝脈病變)的特效療法(194頁)。因奇經八脈病有定時發作和衝脈上攻等特點,與龍火上奔有相近之處,故在此舉例證之:
奇經頻發痼疾﹕趙某,女,45歲。1周前晚8時,忽覺舌根部如電擊樣麻辣,抽搐,口不能言,繼而雙腿從踝部以上,震顫抖動不止,寒戰嘎齒,不能自制,10餘分鐘後漸止。此後,每晚8時,準時發病。心蕩神搖,恐懼殊甚。脈急而細,120次/分。舌紅。口渴喜熱飲。西醫診為癔病,用藥3日不能控制,請李可診治。詢知患者5年前暴崩幾死,久病耗傷,損及於腎,腎陽虛不主溫煦,寒由內生。腎之經脈絡舌本,寒主收引,故舌根麻而抽搐;腎在變動為“栗”,在志為恐,故震顫抖動,無故恐懼;腎精不充,血海空虛,八脈失養,故有此變。予溫氏奔豚湯(附子、肉桂、紅參、沉香、砂仁、山藥、茯苓、澤瀉、牛膝、炙草),重用附子50g、油挂10g,壯命門之火,加茂歸阿膠益氣養血,龜鹿膠填充八脈,龍牡磁石攝納上下而定志。煎取濃汁300毫升,於每晚7時病發前1小時頓服。藥進1劑,發作停止,3劑後痊癒,予培元固本散1料治本(386頁)。
按﹕本案每晚8時準時發病,雙腿震顫,舌根麻辣,寒戰嘎齒,不能自制。證由5年前暴崩欲死,損及於腎,八脈失養。故以溫氏奔豚湯壯命門之火,龜鹿膠填充八脈,茂歸阿膠益氣養血,3劑而癒。
5火不歸原證的特點李可認為,龍雷之火是臟腑內生虛火,與六淫外感實火大不相同。龍火上奔,多見種種上熱見證,如頭痛、頭暈、耳痛、齒浮、齒他目赤如鳩、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嗚如潮、口舌生瘡。咽痛如灼等(240頁)。現根据其醫案,歸納以下內容:
5.l火不歸原發病特點
龍火上潘有兩大特點:1).交節病作。遇陽則動。李可指出,龍雷之火隨陰陽盛衰之年節律、日節律演變,如冬至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重,夏至陰生漸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人夜自癒(240頁)。如“鼻衄奇案”,病發冬至時節,清晨4時突然鼻衄出血(279頁)。2).來勢暴急。頃刻突變。李可說,龍火上燔往往來勢暴急跋扈,如迅雷閃電,頃刻突變(241頁)。如“白塞氏綜合症案”,其口腔。外陰潰瘍,每逢冬至當日立刻發病,一兩分鐘即令人不能忍耐(291頁)。
5.2火不歸原證候特點
可以這樣概括:頭面五官赤痛衄,上熱下寒熱上攻,尿多不渴膝獨冷,舌紅無苔脈大洪。分述如下:1).頭面五官赤痛帆:證見頭痛、頭暈。面赤如醉、耳鳴如潮、鼻咽、咽痛如灼、舌呶。口舌生瘡,齒痛。齒浮。目赤如鳩、白睛溢血。心悸暴喘等(241頁)。2).上熱下寒熱上攻: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按火不歸原治速效。外感無此現象,誤用苦寒直折則危(241頁)。3).尿多不渴膝獨冷:下寒常見膝冷、尿多不渴,還見腰困。足膝軟弱等腎虛之證。全書火不歸原案約20例,其中膝冷者12人,多尿者5人,不渴者3人。從中可見“膝冷”在辨證中的重要位置。筆者還注意到“膝冷”有輕重之別,輕者為自覺膝冷,重則膝捫如冰(280頁),或足膝捫之如冰(288頁)。4).舌紅無苔脈大洪:全書火不歸原案,舌紅無苔者12人,脈洪、或大、或洪大者12人。故此舌脈應為龍火上燔的指證。
6.火不歸原分型論治
6.1火不歸原基本型
李可把火不歸原分為兩個基本證型:水淺不養龍,陰虛於下,則火失其制而离位上奔;水寒不藏龍,逼真火浮游於上,致成火不歸原之證。病機既明,當用“甚者從之”之法。水虧者,以引火湯壯水斂火,導龍歸海;水寒者,以引火湯加油桂飯丸先吞,溫臟斂陽、引火歸原(241頁)。筆者理解,水寒不藏龍是在水淺不養龍基礎上發展的,其主要指證是雙膝冷甚(363頁),它不是實寒、陰證,而是虛寒、陰損及陽。如“齒衄案”,李氏明確指出是下焦腎氣虛寒已露,用七味地黃益腎,骨碎補。油挂引火歸原(297頁);“虛寒性糖尿病案”,陰虛於下,水淺不養龍雷,故目赤轟熱;陰損及陽,命火衰微而津液不能上達,故飲多;腎失統束而膀脫失約,故尿多。治以引火湯加肉桂、山萸肉、紅參、胡桃等滋陰助陽、引火歸原(55頁)。明清醫家多用七味都氣丸、七味地黃丸治水虧者,用八味地黃丸治水寒者。而李可卻喜用引火湯加肉桂,其原因何在?筆者分析:1).引火湯乃滋陰大劑,熟地用至90克,力量專一,取效甚捷。如癌證化療、放療損傷腎陰,而見頭面升火之火不歸原證,引火湯兩劑必退(363頁)。2).引火歸原用巴戟30克,五味子6克,油桂3克,寓有“陰中求陽”之意。其中肉桂米丸先吞,取於烏梅丸之法,專用於下焦痼疾,最宜深究。
6.2火不歸原變通型
對於火不歸原兼脾虛泄瀉者,用引火湯易增加腹瀉,故李氏改用四君子合腎四味變通。詳見下面案例。
復發性口腔潰瘍﹕燕某,女,29歲。口舌生瘡6年,1月數發,時癒時作。近1月來,因流產後恣食瓜果生冷,复因暑熱,夜睡不關電扇,門窗大開,又遭風寒外襲,遂致身痛嘔逆,食少便稀。外感癒後,口舌於今晨突發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脈細弱,舌淡欠華,面色萎黃,腰困膝軟,此屬腎虛脾寒虛火上做《證治准繩》治此類口瘡,用四君七味(六味加肉桂)合方加玄參、細辛,極效。但本例病人,脾胃氣弱殊甚,寒涼滋膩不可沾唇,變通如下:紅參(另炖)10g,焦白朮、茯苓各30g,炙草、姜炭、細辛各10g,油桂1.5g(飯丸先吞),腎四味各15g,3劑。二診:諸證均癒。予補中益氣湯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仙靈脾)、胎盤粉5克(沖),10劑,培元固本,以杜再發(286頁)。
按﹕此方為四君理中湯培土斂火,腎四味、肉桂引火歸原,加細辛火郁發之。李氏凡遇火不歸原證而脾胃虛弱之病人,即投上述變通方,皆效。
7.引火歸原有狹廣二義
自明清以來,溫補派醫家在臨床上頻繁應用引火歸原法,用於陰虛、陽虛、陰盛、戴陽、格陽等,其方法有內服、外敷、噙含等,使得該理論有些泛化,造成諸多認識上的混亂。筆者認為,探討引火歸原的內涵與外延,應認清以下有關問題:
7.l上熱下寒之真假
為了說理方便,可把與引火歸原有關的上熱下寒證,分為真寒假熱和真寒真熱。上熱下寒之真寒假熱證,主要指格陽與戴陽,《傷寒論》中的通脈四逆湯、白通加豬膽汁湯證,便是明證。上熱下寒之真寒真熱證,主要指龍雷之火,上熱與下寒俱真,皆為离位之火上移所致。
7.2上熱下寒之從治
引火歸原是根据《內經》“甚者從之”引申而來的。所以,認清上熱下寒之從治有哪幾種情況,也是必要的。水淺不養龍,用壯水斂火法,屬於“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為從治;水寒不藏龍,用溫臟斂陽法,屬於“熱因熱用”,為從治;格陽、戴陽證,用四逆輩破陰回陽,屬於“熱因熱用”,為從治;格陽、戴陽證,用四逆輩熱藥冷服、或加豬膽汁苦寒反佐,為反治之妙也。
7.3火不歸原證
火不歸原為病因病機,亦為證候;而引火歸原是治法。李可認為,水淺不養龍,陰虛於下,則火失其制而离位在奔;水寒不藏龍,逼真火浮游於上,致火不歸原之證(241頁)。他在這里明確提出“火不歸原”證候概念,即指水淺不養龍和水寒不藏龍。
7.4引火歸原法
筆者從李可之格陽、戴陽19例醫案中發現,他從不稱格陽、戴陽證為“火不歸原證”,但有3種情況稱格陽、戴陽證之治法為“引火歸原”,如“陰盛格陽案”用自通湯加人尿豬膽汁(187頁);“咽痛寒證案”四逆湯熱藥冷服(298頁);“急性盆腔炎戴陽案”用四逆湯加肉桂3克(115頁)等,便是明證。格陽、戴陽證,由於里寒太盛,熱藥常被格拒不納,所以要在熱藥中加入人尿豬膽汁苦寒反佐,或熱藥冷服,使同氣相求,引陽藥直入陰中,故稱之為引火歸原。至於四逆湯少佐肉桂的問題,還得從附子、肉桂的作用談起。李氏在“溫氏奔豚湯”一文中指出,溫氏奔豚湯由附子、肉桂、紅參、沉香、砂仁、山藥、茯苓、澤瀉、牛膝、炙草組成,是一首純陽益火、救困扶危妙方。原方無劑量,李可經驗:君藥附子,輕證溫養用10克,大病陽衰15-30克,危急重證、破陰救陽100-200克;肉桂平劑溫陽10克,火不歸原用小量3克米丸先吞等(372頁)。他在這里,只提肉桂為引火歸原,而不提附子,這是為甚麼?因為格陽、戴陽證已見浮陽上越的現象,遇火(熱藥)即飛。所以像四逆輩、附子類熱藥下去,欲飛的浮陽就飛得更快。如何把壯火劑通過上熱的關口,這是一個棘手的技巧問題。附子偏於陽氣,而肉桂獨入血分,故引火歸原只用肉桂,而不提附子。以肉桂為向導,3克米丸先吞,取其同氣相求,引浮游之假熱歸於下焦,然後再服四逆輩治本,就不存在格拒問題了。筆者還注意到,李可對由內傷而來的戴陽(即素陰虛,而病患戴陽),多用四逆輩少佐肉桂,或附子劑少佐肉桂,如“肺結核合併肺心病戴陽案”(23頁),“肺心病奇症案”(375頁),“急性盆腔炎寒證案”(115頁)等。
7.5引火歸原有狹廣二義
火不歸原證與引火歸原法,格陽、戴陽證與引火歸原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為了理清它們之間的關係,筆者根据李可之上述理論,提出引火歸原有狹廣二義:1).狹義引火歸原指火不歸原證,即水淺不養龍(陰不抱陽)與水寒不藏龍(陰損及陽);2).廣義引火歸原除了火不歸原證,還涵蓋格陽、戴陽之熱藥冷服,或熱藥反佐苦寒,或熱藥少佐肉桂等。前者(陰不抱陽、陰損及陽)之引火歸原屬於治法,而後者(熱藥冷服、反佐苦寒、佐用肉桂)之引火歸原歸於技巧。如“咽痛寒症兼齒衄案”中指出四逆湯熱藥冷服,古人稱之為“偷渡上焦”,李可稱之為披上“冷”的偽裝,“騙”過咽喉一關,入胃則熱性緩緩發揮,引浮游之假熱歸於下焦病癒(290頁)。所謂“偷”、“騙”、“偽裝”等都是一個意思,即“巧詐法”。所以後者之引火歸原,可稱為巧詐法。3).格陽、戴陽證與引火歸原法:引火歸原是格陽、戴陽治法中的一部分,只有上述3種情況可稱為引火歸原法,其它如格陽、戴陽之“足心發熱案”(236頁)、重症呃逆案”(196頁)。“陽虛型高血壓案”等(383頁),李氏均不稱其為引火歸原法,其旨義當細心揣摩。
8.火不歸原的類證鑒別
火不歸原證與格陽、戴陽、奇經八脈證有相似之處,鑒別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筆者根据李可之火不歸原案20例,格陽、戴陽案16例,奇經八脈案5例,整理出以下鑒別要點:
8.l火不歸原與格陽、戴陽鑒別
要點﹕1).寒熱真假:火不歸原之上熱下寒俱真,格陽、戴陽為真寒假熱證。2).交節發病:二者均為交節發病,但火不歸原為遇陽則動,遇陰則靜;而格陽、戴陽為遇陰則動,遇陽則靜。如“足心發熱案”,日輕夜重(236頁)。3).暴急突變:火不歸原證,來熱暴急,頃刻突變;而格陽、戴陽證,雖屢誤治,卻無急變,詳見“咽痛寒症案”(298頁)。4).面色特徵:火不歸原之面赤如醉,即色紅鮮艷。如“倒經衄血案”(281頁);格陽、戴陽之面赤如妝(亦稱艷如桃李、艷若涂丹),即面色嫩紅,如“抱兒癆案”(304頁)。其中“妝”字最耐尋味,已含有假象之義。5).附子用量:火不歸原之陰損及陽型,其附子為小劑,如“舌衄案”引火湯加附子10克(296頁);而格陽、戴陽之附子,多為大劑(30克以上),如“重症呃逆案”之附子為30克(196頁)。
8.2火不歸原與奇經八脈證鑒別
要點﹕1).定時發作:奇經八脈痼疾,多為八脈皆虛,陰損及陽,肝腎陰寒夾衝脈上攻,故遇陰則動,遇陽則靜,如“奇經頻發痼疾案”每晚8時准時發病(386頁)。而火不歸原則正好相反,遇陽則動,遇陰則靜。2).病勢上攻:火不歸原為熱勢上攻,每自腳底、臍下而起;奇經八脈證為冷氣上衝咽喉,多從雙腳外側、臍下而起。3).附子用量:火不歸原之陰損及陽型,其附子為小劑;而奇經八脈之附子,多為大劑,如“奇經頻發痼疾案”3個病例中,附子均為30-50克(384頁)。下面看一則火不歸原鑒別案。
咽痛案症﹕王某,男,50歲。患咽干痛、口舌生瘡,用清心火。滋腎陰正治諸法,服藥60餘劑,六神丸、梅花點舌丹各1瓶,皆無效,漸漸食少、便稀、神倦,纏綿3月不癒。邀李可診治,詢知其症日輕夜重,不渴尿多,雙膝冷痛,脈沉細,舌淡潤。來勢緩,雖屢屢誤治,卻無急變。知非火不歸原證型。四末不溫,非極燙之水不喝,直斷為少陰真寒證。緣由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若腎宮寒極,逼其火浮游於上,則成上假熱、下真寒格局。宜與溫少陰、逐里寒:炙草60g,干姜30g,附子30g,桔梗、益智仁各10g,水煎冷服2劑。二診:藥後諸證已減七八,原方續進2劑,痊癒(298頁)。
按﹕本案從寒熱真假、交節發病、暴急突變。附子用量等方面進行鑒別,層次井然,細致入微,不能不令人折服。
收藏分享 0
0
0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大陆首部董针巨著《董氏针灸注疏》在论坛发行
回复引用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meander 当前离线
UID
10146
帖子
459
精华
2
积分
2554
金币
654
威望
7
魅力
104
推广贡献
63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28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25
最后登录
2010-2-23


版主

帖子
459
积分
2554
金币
654
威望
7
魅力
104
推广贡献
63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28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25
最后登录
2010-2-23
2楼
发表于 2007-7-2 01:40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是心火而是肾火,因肾藏元阳,比之天地则为天不藏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曰: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这时引火归原,同时补其肾水应为良方。
天道即人道
欢迎光临我为女儿建的来思居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小雨 当前离线
UID
12769
帖子
658
精华
4
积分
2433
金币
857
威望
4
魅力
23
推广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性别

来自
湖南.临湘
在线时间
175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6
最后登录
2010-2-25


声名鹊起

帖子
658
积分
2433
金币
857
威望
4
魅力
23
推广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来自
湖南.临湘
在线时间
175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6
最后登录
2010-2-25
3楼
发表于 2007-7-26 19:54 |只看该作者
改简体字比较好.
回复引用
TOP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杏林一脉 当前离线
UID
69
帖子
626
精华
0
积分
1158
金币
401
威望
3
魅力
13
推广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来自
云南
在线时间
2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7-1
最后登录
2009-9-30


声名鹊起

帖子
626
积分
1158
金币
401
威望
3
魅力
13
推广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来自
云南
在线时间
2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7-1
最后登录
2009-9-30
4楼
发表于 2007-8-5 23:07 |只看该作者
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其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有关内容。
l.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
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明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李某,女,38岁。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入夜阴气渐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人酸甘柔肝缓急:熟地90g,巴朝、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葛根60g。二诊:药进3剂,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偶于下午2-3时有短暂发作,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方3剂出院。追访3年未复发(239页)。
按﹕龙雷之火,顾名思义,是形容它产生于顷刻之间。突然而来。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治以引火汤壮水,芍药甘草汤缓急柔肝,3剂而解。
2.水寒不藏龙无根之火上抗
李可认为,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成火不归原之证(241页)。下面看一则水寒不藏龙案。
齿衄﹕王某,男,44岁。腹泻日3-5次,月余不愈。近1周来,上下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双膝尤冷。腰困不耐坐立,近日尤感气怯身软。证由泄泻日久,中阳大伤,脾失统血之能,且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火不归原。拟四君补脾,三仙炭止血,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党参、焦朮、茯苓各30g,炙草、姜炭、三仙炭各10g,熟地、砂仁各10g,山药、山萸肉各30g,五味子、泽泻各10g,骨碎补12g,肉桂冲服3g。二诊:6剂后泻止,牙龈肿敛,出血亦止。原方守服3剂善后(297页)。
按﹕此案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膝冷腰困,证属肾气虚寒,无根之火上扰。李氏喜用引火汤加肉桂,温脏敛阳。但本例病人,脾虚泄泻,中阳大伤,故改为四君补脾,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
3.阴盛格阳浮阳上越
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与龙雷之火有相近之处,故不少医家把格阳、戴阳之治法称为“引火归原”。李可也有这方面案例,例如:
阴盛格阳﹕赵某,女,29岁。因无故头面阵阵发热,服升阳散火汤1剂,变为心悸,气喘,自汗,头面轰热不止,面色嫩红,烦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脉微细而急,120次/分。本属阴盛格阳,误作上焦郁火而投升散之剂,致有此变。幸在壮年,未致亡阳暴脱。予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破阴通阳为治。附子、干姜各30g,葱白3节,童便、猪胆汁各1杯对入,2剂。次日来告,上药服1剂,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已热,月余之轰热证亦罢。本病病机为下焦阴寒独盛,格拒真阳不能回归宅窟而浮越于上,故见种种上热假象。以自通汤破阴通阳,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而病愈(187页)。
按﹕李氏在本案中指出,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实际就是“引火归原”。
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危证)英某,女,68岁。传染科住院病人,诊断: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李氏诊见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90g,红参(另炖)15g,龙牡、白芍各309,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上药连服3剂,脱险,出院回家调养(23页)。
按﹕此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之危候。又因过用秦荒鳖甲之类,开破肝气,致肝虚不敛。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山萸肉90g,红参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加油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萸肉敛肝固脱(23页)。
4.八脉失养冲脉上攻
李可认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经方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194页)。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故在此举例证之:
奇经频发痼疾﹕赵某,女,45岁。1周前晚8时,忽觉舌根部如电击样麻辣,抽搐,口不能言,继而双腿从踝部以上,震颤抖动不止,寒战嘎齿,不能自制,10余分钟后渐止。此后,每晚8时,准时发病。心荡神摇,恐惧殊甚。脉急而细,120次/分。舌红。口渴喜热饮。西医诊为癔病,用药3日不能控制,请李可诊治。询知患者5年前暴崩几死,久病耗伤,损及于肾,肾阳虚不主温煦,寒由内生。肾之经脉络舌本,寒主收引,故舌根麻而抽搐;肾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故震颤抖动,无故恐惧;肾精不充,血海空虚,八脉失养,故有此变。予温氏奔豚汤(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重用附子50g、油挂10g,壮命门之火,加茂归阿胶益气养血,龟鹿胶填充八脉,龙牡磁石摄纳上下而定志。煎取浓汁300毫升,于每晚7时病发前1小时顿服。药进1剂,发作停止,3剂后痊愈,予培元固本散1料治本(386页)。
按﹕本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双腿震颤,舌根麻辣,寒战嘎齿,不能自制。证由5年前暴崩欲死,损及于肾,八脉失养。故以温氏奔豚汤壮命门之火,龟鹿胶填充八脉,茂归阿胶益气养血,3剂而愈。
5火不归原证的特点李可认为,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感实火大不相同。龙火上奔,多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耳痛、齿浮、齿他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呜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240页)。现根据其医案,归纳以下内容:
5.l火不归原发病特点
龙火上潘有两大特点:1).交节病作。遇阳则动。李可指出,龙雷之火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人夜自愈(240页)。如“鼻衄奇案”,病发冬至时节,清晨4时突然鼻衄出血(279页)。2).来势暴急。顷刻突变。李可说,龙火上燔往往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突变(241页)。如“白塞氏综合症案”,其口腔。外阴溃疡,每逢冬至当日立刻发病,一两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291页)。
5.2火不归原证候特点
可以这样概括:头面五官赤痛衄,上热下寒热上攻,尿多不渴膝独冷,舌红无苔脉大洪。分述如下:1).头面五官赤痛帆:证见头痛、头晕。面赤如醉、耳鸣如潮、鼻咽、咽痛如灼、舌呶。口舌生疮,齿痛。齿浮。目赤如鸠、白睛溢血。心悸暴喘等(241页)。2).上热下寒热上攻: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按火不归原治速效。外感无此现象,误用苦寒直折则危(241页)。3).尿多不渴膝独冷:下寒常见膝冷、尿多不渴,还见腰困。足膝软弱等肾虚之证。全书火不归原案约20例,其中膝冷者12人,多尿者5人,不渴者3人。从中可见“膝冷”在辨证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还注意到“膝冷”有轻重之别,轻者为自觉膝冷,重则膝扪如冰(280页),或足膝扪之如冰(288页)。4).舌红无苔脉大洪:全书火不归原案,舌红无苔者12人,脉洪、或大、或洪大者12人。故此舌脉应为龙火上燔的指证。
6.火不归原分型论治
6.1火不归原基本型
李可把火不归原分为两个基本证型:水浅不养龙,阴虚于下,则火失其制而离位上奔;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油桂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241页)。笔者理解,水寒不藏龙是在水浅不养龙基础上发展的,其主要指证是双膝冷甚(363页),它不是实寒、阴证,而是虚寒、阴损及阳。如“齿衄案”,李氏明确指出是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用七味地黄益肾,骨碎补。油挂引火归原(297页);“虚寒性糖尿病案”,阴虚于下,水浅不养龙雷,故目赤轰热;阴损及阳,命火衰微而津液不能上达,故饮多;肾失统束而膀脱失约,故尿多。治以引火汤加肉桂、山萸肉、红参、胡桃等滋阴助阳、引火归原(55页)。明清医家多用七味都气丸、七味地黄丸治水亏者,用八味地黄丸治水寒者。而李可却喜用引火汤加肉桂,其原因何在?笔者分析:1).引火汤乃滋阴大剂,熟地用至90克,力量专一,取效甚捷。如癌证化疗、放疗损伤肾阴,而见头面升火之火不归原证,引火汤两剂必退(363页)。2).引火归原用巴戟30克,五味子6克,油桂3克,寓有“阴中求阳”之意。其中肉桂米丸先吞,取于乌梅丸之法,专用于下焦痼疾,最宜深究。
6.2火不归原变通型
对于火不归原兼脾虚泄泻者,用引火汤易增加腹泻,故李氏改用四君子合肾四味变通。详见下面案例。
复发性口腔溃疡﹕燕某,女,29岁。口舌生疮6年,1月数发,时愈时作。近1月来,因流产后恣食瓜果生冷,复因暑热,夜睡不关电扇,门窗大开,又遭风寒外袭,遂致身痛呕逆,食少便稀。外感愈后,口舌于今晨突发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脉细弱,舌淡欠华,面色萎黄,腰困膝软,此属肾虚脾寒虚火上做《证治准绳》治此类口疮,用四君七味(六味加肉桂)合方加玄参、细辛,极效。但本例病人,脾胃气弱殊甚,寒凉滋腻不可沾唇,变通如下:红参(另炖)10g,焦白朮、茯苓各30g,炙草、姜炭、细辛各10g,油桂1.5g(饭丸先吞),肾四味各15g,3剂。二诊:诸证均愈。予补中益气汤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胎盘粉5克(冲),10剂,培元固本,以杜再发(286页)。
按﹕此方为四君理中汤培土敛火,肾四味、肉桂引火归原,加细辛火郁发之。李氏凡遇火不归原证而脾胃虚弱之病人,即投上述变通方,皆效。
7.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
自明清以来,温补派医家在临床上频繁应用引火归原法,用于阴虚、阳虚、阴盛、戴阳、格阳等,其方法有内服、外敷、噙含等,使得该理论有些泛化,造成诸多认识上的混乱。笔者认为,探讨引火归原的内涵与外延,应认清以下有关问题:
7.l上热下寒之真假
为了说理方便,可把与引火归原有关的上热下寒证,分为真寒假热和真寒真热。上热下寒之真寒假热证,主要指格阳与戴阳,《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明证。上热下寒之真寒真热证,主要指龙雷之火,上热与下寒俱真,皆为离位之火上移所致。
7.2上热下寒之从治
引火归原是根据《内经》“甚者从之”引申而来的。所以,认清上热下寒之从治有哪几种情况,也是必要的。水浅不养龙,用壮水敛火法,属于“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为从治;水寒不藏龙,用温脏敛阳法,属于“热因热用”,为从治;格阳、戴阳证,用四逆辈破阴回阳,属于“热因热用”,为从治;格阳、戴阳证,用四逆辈热药冷服、或加猪胆汁苦寒反佐,为反治之妙也。
7.3火不归原证
火不归原为病因病机,亦为证候;而引火归原是治法。李可认为,水浅不养龙,阴虚于下,则火失其制而离位在奔;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上,致火不归原之证(241页)。他在这里明确提出“火不归原”证候概念,即指水浅不养龙和水寒不藏龙。
7.4引火归原法
笔者从李可之格阳、戴阳19例医案中发现,他从不称格阳、戴阳证为“火不归原证”,但有3种情况称格阳、戴阳证之治法为“引火归原”,如“阴盛格阳案”用自通汤加人尿猪胆汁(187页);“咽痛寒证案”四逆汤热药冷服(298页);“急性盆腔炎戴阳案”用四逆汤加肉桂3克(115页)等,便是明证。格阳、戴阳证,由于里寒太盛,热药常被格拒不纳,所以要在热药中加入人尿猪胆汁苦寒反佐,或热药冷服,使同气相求,引阳药直入阴中,故称之为引火归原。至于四逆汤少佐肉桂的问题,还得从附子、肉桂的作用谈起。李氏在“温氏奔豚汤”一文中指出,温氏奔豚汤由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组成,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妙方。原方无剂量,李可经验:君药附子,轻证温养用10克,大病阳衰15-30克,危急重证、破阴救阳100-200克;肉桂平剂温阳10克,火不归原用小量3克米丸先吞等(372页)。他在这里,只提肉桂为引火归原,而不提附子,这是为甚么?因为格阳、戴阳证已见浮阳上越的现象,遇火(热药)即飞。所以像四逆辈、附子类热药下去,欲飞的浮阳就飞得更快。如何把壮火剂通过上热的关口,这是一个棘手的技巧问题。附子偏于阳气,而肉桂独入血分,故引火归原只用肉桂,而不提附子。以肉桂为向导,3克米丸先吞,取其同气相求,引浮游之假热归于下焦,然后再服四逆辈治本,就不存在格拒问题了。笔者还注意到,李可对由内伤而来的戴阳(即素阴虚,而病患戴阳),多用四逆辈少佐肉桂,或附子剂少佐肉桂,如“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案”(23页),“肺心病奇症案”(375页),“急性盆腔炎寒证案”(115页)等。
7.5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
火不归原证与引火归原法,格阳、戴阳证与引火归原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李可之上述理论,提出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1).狭义引火归原指火不归原证,即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与水寒不藏龙(阴损及阳);2).广义引火归原除了火不归原证,还涵盖格阳、戴阳之热药冷服,或热药反佐苦寒,或热药少佐肉桂等。前者(阴不抱阳、阴损及阳)之引火归原属于治法,而后者(热药冷服、反佐苦寒、佐用肉桂)之引火归原归于技巧。如“咽痛寒症兼齿衄案”中指出四逆汤热药冷服,古人称之为“偷渡上焦”,李可称之为披上“冷”的伪装,“骗”过咽喉一关,入胃则热性缓缓发挥,引浮游之假热归于下焦病愈(290页)。所谓“偷”、“骗”、“伪装”等都是一个意思,即“巧诈法”。所以后者之引火归原,可称为巧诈法。3).格阳、戴阳证与引火归原法:引火归原是格阳、戴阳治法中的一部分,只有上述3种情况可称为引火归原法,其它如格阳、戴阳之“足心发热案”(236页)、重症呃逆案”(196页)。“阳虚型高血压案”等(383页),李氏均不称其为引火归原法,其旨义当细心揣摩。
8.火不归原的类证鉴别
火不归原证与格阳、戴阳、奇经八脉证有相似之处,鉴别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根据李可之火不归原案20例,格阳、戴阳案16例,奇经八脉案5例,整理出以下鉴别要点:
8.l火不归原与格阳、戴阳鉴别
要点﹕1).寒热真假:火不归原之上热下寒俱真,格阳、戴阳为真寒假热证。2).交节发病:二者均为交节发病,但火不归原为遇阳则动,遇阴则静;而格阳、戴阳为遇阴则动,遇阳则静。如“足心发热案”,日轻夜重(236页)。3).暴急突变:火不归原证,来热暴急,顷刻突变;而格阳、戴阳证,虽屡误治,却无急变,详见“咽痛寒症案”(298页)。4).面色特征:火不归原之面赤如醉,即色红鲜艳。如“倒经衄血案”(281页);格阳、戴阳之面赤如妆(亦称艳如桃李、艳若涂丹),即面色嫩红,如“抱儿痨案”(304页)。其中“妆”字最耐寻味,已含有假象之义。5).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如“舌衄案”引火汤加附子10克(296页);而格阳、戴阳之附子,多为大剂(30克以上),如“重症呃逆案”之附子为30克(196页)。
8.2火不归原与奇经八脉证鉴别
要点﹕1).定时发作:奇经八脉痼疾,多为八脉皆虚,阴损及阳,肝肾阴寒夹冲脉上攻,故遇阴则动,遇阳则静,如“奇经频发痼疾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386页)。而火不归原则正好相反,遇阳则动,遇阴则静。2).病势上攻:火不归原为热势上攻,每自脚底、脐下而起;奇经八脉证为冷气上冲咽喉,多从双脚外侧、脐下而起。3).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而奇经八脉之附子,多为大剂,如“奇经频发痼疾案”3个病例中,附子均为30-50克(384页)。下面看一则火不归原鉴别案。
咽痛案症﹕王某,男,50岁。患咽干痛、口舌生疮,用清心火。滋肾阴正治诸法,服药60余剂,六神丸、梅花点舌丹各1瓶,皆无效,渐渐食少、便稀、神倦,缠绵3月不愈。邀李可诊治,询知其症日轻夜重,不渴尿多,双膝冷痛,脉沉细,舌淡润。来势缓,虽屡屡误治,却无急变。知非火不归原证型。四末不温,非极烫之水不喝,直断为少阴真寒证。缘由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若肾宫寒极,逼其火浮游于上,则成上假热、下真寒格局。宜与温少阴、逐里寒:炙草60g,干姜30g,附子30g,桔梗、益智仁各10g,水煎冷服2剂。二诊:药后诸证已减七八,原方续进2剂,痊愈(298页)。
按﹕本案从寒热真假、交节发病、暴急突变。附子用量等方面进行鉴别,层次井然,细致入微,不能不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