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人在海外又有人抄袭应知耻 俞君英研究干细胞获赞赏 方舟子提醒报道勿夸大 - 五柳村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35:40

俞君英在汤姆森实验室内进行有关干细胞的试验
近日,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成果的俞君英为海内外华人媒体广泛报道,可谓一夜成名。是因为2007年11月22日《科学》和《细胞》期刊同时发表科学论文,宣告人类首次以非克隆技术培养出人体干细胞,而登上这一科学高峰的,分别为中国留美学者俞君英和一位日本科学家。致力于人体胚胎克隆技术研究的美国细胞高级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兰扎说:“这项研究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里程碑。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相当于莱特兄弟制造的首架飞机。”
在百度输入"俞君英"搜索,可找到相关网页约2,320篇。《留美学者俞君英成果轰动世界》的新闻通过留解放网、新华网等众多网络媒体迅速传开;也有以《俞君英可能拿诺贝尔奖》,《中国人得诺贝尔奖?这次很有可能!》为标题作报道的;不过使用《华人科学家俞君英参与制造“万能细胞” -生物学界“第一架飞机”...》的我倒觉的更妥帖。对这一成果的报道也要科学是必要的。新华社记者潘治在对俞君英的专访报道中引述俞君英的话说:“这一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讨论利用这些干细胞培育人体器官并进行移植‘为时过早’。但干细胞研究是人类攻克许多医学难题的一个很有希望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医学界共识。 ”
也有人以《又一中国人为美国佬做出重大贡献,痛心啊!》为题在强国论坛贴出。似乎与欢乐的的气氛有点不协调。但网友在博客日报发出的感慨《暂时的中国籍博士创造了永久的美国籍万能细胞》提问倒是值得深思。
他如 俞君英“万能细胞”研究的前前后后/浙江日报,华人科学家俞君英:让干细胞研究多种选择-北方网.,华人女科学家俞君英详解“万能细胞”__腾讯网介绍这一科学成就和俞君英的文章很多。仅录此数条以见一斑。
从网上的介绍得知。俞君英浙江诸暨人。1989年考入诸暨市湄池中学读高中,从高一到高三,每次学校组织考试,她都是年级第一,生物成绩尤其好。1992年,俞君英以绍兴市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成为湄池中学迄今为止唯一一名考进北大的学生。1997年,自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後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生物博士学位,从事胚胎克隆领域的研究。2003年进入汤姆森实验室工作,并转向以人体皮肤细胞改组为干细胞的研究。目前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汤姆森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所以她的家乡人和北大很高兴,是在情理之中。我转发了写得比较具体朴实的亲友眼中的俞君英/浙江在线 ,还奚旭初写的评论奚旭初:辉煌总是诞生于冷板凳上。
而与俞君英获得荣誉差不多同时, 上海)交大一博士生抄袭香港副教授论文遭校方严惩但导师轻判 ,引起了外间的议论,颇有批评;还有 一46岁中国籍副教授在日本因曾剽窃论文被查处 ,都是不光彩的事。似乎国内少有报道,我都已转发。
11月26日,新语丝发出方舟子写的《报道国外科研成果不应夸大中国留学生的贡献》的确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全文转发在此:
报道国外科研成果不应夸大中国留学生的贡献
·方舟子·
近日日本京都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实验室分别在国际著名刊物
《细胞》和《科学》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各自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
干细胞,被视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因为发表在《科学》上的那
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留美学者俞君英,国内媒体对这一成果表现出很
大的兴趣,出现了不少报道,俞君英本人也接受了国内多家媒体的采访。
关注有中国留学生参与的国外科研成果,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报道、
采访却有夸大之嫌。有的把这项成果说成“北大学子造出‘万能细胞’”,
其实该成果与北大毫无关系,俞君英出国前虽曾经在北大读本科,也早不
是北大学子。有的说这项成果“可能会拿诺贝尔奖”,而这不过是俞君英
本人这么说的,并无其他人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一项成果能否得诺贝尔
奖,最好还是由旁观专家来评价更合适。
国内的报道都把这一成果说成了属于俞君英一个人的,或说是她领导
研究的。有一篇报道甚至如此说:“虽然俞君英的论文署名有长长一串名
字,但研究思路确立和主体实验都是她一个人完成。有不少同事帮她做了
数据分析等辅助工作,其中也包括另外两名中国学者。尊敬师长的俞君英
还不忘署上她的‘老板’、实验室主任汤姆森的名字。”似乎这篇论文的
其他10名作者都是挂名,而其导师汤姆森教授还要靠俞君英开恩才沾了光。
如果有人把这个报道翻译成英文寄给汤姆森教授实验室,不知俞君英将如
何向其上司和同事解释?
但是美国的《科学》、英国的《自然》在报道这项成果时,都把它归
到汤姆森名下,说它是“汤姆森及其同事”、“汤姆森领导的团队”做出
的,在报道中只采访了汤姆森,没有采访俞君英,甚至连俞君英的名字都
没有提到。科学报道较有水准的《纽约时报》详细报道了这一成果的
前因后果,也只把它归功于汤姆森一人,而没有俞君英什么事。这是为什
么呢?
俞君英乃是汤姆森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助理,并非独立研究人员,而要
接受汤姆森的指导。按照国际学术界的惯例,研究思路应该由汤姆森确立,
而由俞君英完成主要实验,但是实验成果主要属于汤姆森,论文上当然必
须有他的署名。如果该成果真的能得诺贝尔奖,按惯例首先会考虑汤姆森。
其实该研究思路与日本团队的相同,而日本团队已在去年用小鼠细胞完成
了类似的实验,这回两个团队都各自用人体细胞做了重复而已。就这一技
术而言,日本团队的贡献更大,比美国团队更该得诺贝尔奖,假如真是诺
贝尔奖级的成果的话。
国外学术期刊的报道根据的是学术界惯例,并报道多方观点,而国内
的报道则更多地出自同胞之情,过分依赖一个当事人的说法。做科技报道
的记者还是应该多了解一点学术界惯例,多报道局外专家的声音,才不至
于把科技报道写成了个人的宣传。对那些自称能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更不
要轻信。
2007.11.23.
(XYS200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