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32-36完结篇)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22:15
【第32 倾听他人】;【第33 与他人分享】; 【第34 与他人合作】;【第35 幽默】;【第36 感恩他人】。
-------------------------------------------------------------
第32种习惯 倾听他人  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孩子用心倾听他人。 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 教孩子学会提问。 父母要调整说话的方式。 教给孩子倾听他人的礼仪。
-----------------------------------------------------------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就要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戴尔·卡耐基
·插嘴和争辩也不符合礼仪的要求。别人谈话的时候去插嘴是一种最大的冒犯,因为我们在知道人家将说什么之前就去答复人家,若不是鲁莽愚蠢,也是一种明白表示,即对方的话他已经听腻了,不愿对方说下去了。——洛克
杰出人物往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松下幸之助经营的诀窍之一,就是“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态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觉——都或多或少地投入到听的活动中去,从而集思广益。”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外国曾有谚语:“用十秒钟的时间讲,用十分钟的时间听。”社会学家兰金也早就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他人关系就越融洽。因为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你能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一位名人说:“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事实上,在谈话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处于说的位置上。要使交谈的双方双向交流畅通无阻,就必须善于倾听他人的谈话。善于倾听他人说话的人,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不仅能够及时地把握对方的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而且能够让对方产生被尊重的感觉,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利于人际交往。
倾听他人的心声是孩子必须具备的美德。孩子要与人融洽相处,流畅地交流,必须要先学会倾听。倾听他人既是一个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在倾听他人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他人的言语中学习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他人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孩子非常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他人,无法与人在交往中体现出真诚,甚至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忠告。事实上,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习惯,它将使孩子终生受益。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呢?
建议一: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没有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习惯,这也是孩子无法养成倾听他人习惯的原因。经常有父母这样感叹:“孩子有什么话总不肯跟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愿意听,真是拿他没有办法。”事实上,父母不善于倾听孩子,孩子说的话就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孩子便只会把自己的想法藏起来,而且,孩子还会感觉到父母是不尊重自己的,从此更加减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这种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心理学家提示父母说:如果父母从不听孩子说话,孩子长大后往往要经过许多年治疗才能恢复自尊。事实上,孩子虽然还小,但是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是没有权力剥夺孩子的这些权利的。
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仅是了解孩子心灵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重要方法。父母必须定期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赏识。有经验的父母认为,通过倾听孩子们说话来了解他们心中的感受,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父母们要尽可能找时间去倾听,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时间再说。立即倾听孩子说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更有助于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倾听他人的好习惯。倾听孩子说话时,父母一定要端正姿态,千万不要摆出一副表面上倾听、实际上千方百计想出一些理由来反驳他的样子,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总是否定孩子的思想,这样孩子便不会再主动与父母交流了。
建议二:教育孩子用心倾听他人。 许多孩子在倾听他人讲话时往往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处理他事,或摆弄东西,或不时走动,这种方式最易伤人自尊,说话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因此而不愿再讲,更不愿讲心里话,谈话不仅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还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 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不仅要理解他人的情绪,而且还必须感受和体验他人的情绪。父母要教育孩子在别人愉快的时候与他分享快乐,在别人痛苦、失落的时候与他分担痛苦和失落,这种用心与人交往的表现必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有些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经常在大人说话的时候插嘴,不能认真听别人说话,这些不好的习惯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父母一定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他是一个与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想让孩子倾听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父母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自尊,也没必要把孩子当成全家的中心,什么事情都围绕孩子转。应该让孩子懂得在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者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不要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他人的礼貌。
建议三: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 孩子能否认真倾听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训练的形式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活动,只要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就可以。
一种良好的练习倾听的游戏就是传话法。比如,妈妈可以向孩子说一段话或者讲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地听完,然后再把这段话或者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听,妈妈则听听孩子讲得是否准确。或者每个人各出一段话传给其他人,当最后一个人把话传到发话人的时候,原话往往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这种游戏比较有趣味性,孩子往往会比较喜欢。
建议四:教孩子学会提问。 倾听他人,就要给予他人更多的说的时间。如果孩子能够掌握恰当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他把说的机会给他人。对于陌生的同学,在交谈的时候,两人往往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但是怎样提问却是有讲究的。 比如,有些孩子会这样问:“你是从外地转学来的吧?”“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你有兄弟姐妹吗?”“你现在住在哪里呢?”“你以前学习成绩好吗?”“你喜不喜欢我们的班级?”“我们两个交朋友好吗?”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往往会让对方感到压抑,同时,这种提问往往三言两语就可以回答。
如果孩子换一种方式提问,把回答改成开放式的,那么,就可以引导他人畅所欲言。比如“你是从什么地方转学过来的?”“你们那里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好玩的地方?”“你到我们班后有什么想法吗?”“你能不能谈谈你来这里后的所见所闻?”这样,对方就可能介绍一些提问者不太了解的事情,这种提问方式无疑是巧妙的。当然,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在提问的时候尽量避免涉及对方隐私和敏感的话题。
建议五:父母要调整说话的方式。 许多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喜欢把自己置于家长的权威位置上,喜欢对孩子下命令。事实上,这种命令式的话往往让孩子产生反感,由此而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如果父母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朋友这种角色,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对话,孩子反而能够倾听父母的每一句话。例如,不要说“跟你说了多少遍,进门后一定要随手关门!”而要说“有礼貌的人应该进门就随手关门,因为这是对屋里的人的尊重。” 不要说“每天都要我来叫你起床,你到底起不起床?”而要说“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起不起床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让别人来叫。” 不要说“你是个最懒的孩子了,有谁像你那样把自己的房间弄得这样脏?还不快收拾房间!”而要说“我看你有必要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了,要不,客人进来参观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的。” 不要说“我说的话你怎么不认真听呀?这孩子老是心不在焉。”而要说“妈妈有件重要的事情要跟你说,你要认真听,我讲完后还得让你帮我办个事。” 不要说“我刚说完你就忘记了,是不是不想听呀?”而要说“今天是不是精神不太好,要不要我再重复一遍,你再认真地听一下?”
父母调整了与孩子交流的心态,调整了说话的方式,孩子就有可能认真倾听父母说话,也就能学会认真倾听他人说话。
建议六:教给孩子倾听他人的礼仪。 倾听他人有许多好处,但是,怎样才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呢?
(1)倾听他人的环境最好比较安静,这样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
(2)交谈时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要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
(3)要面带微笑,不要显示出不耐烦的样子;要让对方到轻松自如,而不是拘束。
(4)倾听时不要挑对方的毛病,不要当场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意见,更不要与对方争论,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别人的回答或评论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 我可不这样想”、“我认为不该这样”,等等。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倾听,努力理解对方说的每一句话,并可以对他人的话进行重复。
(5)交谈过程中要少讲多听,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
(6)倾听的过程当中要运用眼神、表情等非语言传播手段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尽可能以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并通过点头、微笑等方式及时对对方的谈话做出反映;也可以不时地说“是的”、“明白了”、“继续说吧”、“对”等语言来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
(7)如果对对方谈到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可以先点点头,然后简单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再说“请接着说下去”、“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还有其他事情吗?”等,这样会使对方谈兴更浓。
(8)要注意倾听对方说的内容,最好能够在对方讲完后简单地复述一遍,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到被认真倾听,同时也确保理解了对方所讲的内容。
(9)如果对对方的谈话不感兴趣,可以委婉地转换话题,比如,“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谈一下关于……的问题?”等等。
---------------------------------------------------
第33种习惯 与他人分享 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 用交换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分享。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宝贝。
--------------------------------------------------------
·一个年轻时只顾自己的人,将会变成一个非常吝啬的人,老来便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守财奴。 ——豪斯
从前,有一位犹太教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安息日,这位长老突然觉得很想打高尔夫球。按照犹太教的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不能做任何事情。但是,这位长老实在忍受不住,决定偷偷地去高尔夫球场。来到高尔夫球场,空旷的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长老高兴地想:反正也没人看见我在打高尔夫球,我只要打九个洞就回去,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于是,长老高兴地开始打球了。他刚打第二洞,就被天使发现了。天使非常生气,就到上帝面前去告状,要求上帝惩罚这位长老。上帝答应天使要惩罚长老。这时,长老正在打第三洞。只见他轻轻地一挥球杆,球就进洞了。这一球是多么完美,长老高兴极了! 天使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令她意外的是,接下来的几个球,长老都是一杆就打进去了。天使非常不解,而且非常生气。她又跑到上帝面前说:“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这位长老吗?怎么不惩罚他呢?”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天使看了看长老,只见极度兴奋的长老,早已忘记自己只打九洞的计划,决定再打九洞。天使不解地问上帝:“我怎么没见您在惩罚他?”上帝笑而不语。这位长老又打完了九洞,每次都是一杆就进洞,长老心里很高兴,但是,不一会儿,他就露出了不悦的表情。上帝语重心长地对天使说:“你看见了吗?他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心里十分高兴,但是,他却不能跟任何人讲这件事情,不能跟任何人分享心中的愉悦,这不是对他最好的惩罚吗?”天使这才恍然大悟。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能够让人减少痛苦,获得快乐。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没有分享,他的人生就是一种惩罚。教给孩子分享的习惯吧!孩子将能够从分享中获得快乐!
许多父母习惯于过度溺爱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看到的孩子却是心中没有他人的孩子。他们不会关心父母,不会关心他人,更不会关心社会,这样的孩子是值得父母焦虑的。如今的孩子通常会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千万不要只知一味地给予孩子爱,这种爱恰恰是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与别人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呢?
建议一: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从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孩子渐渐长大了,在餐桌上,可让他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爸爸妈妈拿东西;教孩子给客人让座,让孩子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品尝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一位妈妈是这样教育孩子与他人分享的。 一天,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她们来到公园休息的地方,妈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牛奶给孩子喝。这时候,妈妈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小男孩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自己女儿手中的牛奶,这位小男孩的妈妈可能暂时离开了。这时,妈妈对女儿说:“丽佳,给这位小弟弟喝一瓶牛奶好吗?”“不,我要自己喝!”丽佳显然不乐意。 妈妈耐心地对女儿说:“丽佳,要是妈妈有事不在你身边,而这位小弟弟在喝牛奶,你想不想喝呢?”“想喝。”丽佳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对了,现在你拿一瓶牛奶给这位小弟弟喝,等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这位小弟弟也会把好吃的东西给你吃的。”丽佳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男孩,终于给了小男孩一瓶牛奶。
许多孩子都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他却希望能够分享他人的东西。父母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建议二: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分享”有两层意思: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还要家长学会分享——而这一点却往往被忽视。许多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虽然也担心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但在行为上却不会与孩子分享。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一块吃东西,父母却坚决推辞,说:“你吃,妈妈不吃!”“让你吃你就吃,装什么样子?”就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
柴洁心老师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
有一天,有人给一个姓周的朋友送了一篮橘子。周的孩子非常喜欢吃橘子。但按周平时的教育,孩子每次吃橘子时,都要同时拿出3个,一个给自己,另外两个给父母。终于有一天,篮子里只剩下一个橘子。孩子把它捧出来时,眼睛里似乎在说“就这一个了,没法分了”。但周没让孩子说出来,马上就说:“你能不能把它分成两半,一半给爸爸,一半给妈妈?”孩子一听,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但还是把橘子分给了父母。父母接过来,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
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让孩子分享的对象。在家里,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苹果、分橘子等,教给他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在这种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建议三:用交换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分享。 许多孩子在公共场合或者幼儿园里玩耍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独霸所有的东西。事实上,孩子的这种行为和想法都是不好的。但是,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评孩子,则反而会产生负作用。
有一位母亲是这样说的:“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7岁。孩子一般能够好好地一起玩,但是,也常常为一件玩具而争吵。后来,我就买了一个小猪形状的定时器。每当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我总是为他们设计相同的时间,时间一到,其中一个必须放下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让另一个来玩。这样,孩子们就学会了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玩,时间一到,他就不应该再霸占着,否则,会导致以后也没得玩。因为,我规定只要一个孩子违反了规则,玩具的所有权就归另一个孩子了。” 另一位妈妈则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她说:“ 我只有一个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很自私,希望他能够学会与人分享。每次我给孩子买了他喜欢的玩具、动画片或者图书,我都鼓励他带到学校去,并且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玩具、动画片或者图书。我是这样跟他说的:‘孩子,把你的东西借给别人,再向别人借你喜欢看、喜欢玩的东西,这样,我们花很少的钱就可以玩很多的玩具、看很多的动画片和图书。’我的儿子很能理解这种行为的结果。现在,他已经12岁了,我给他买的玩具和图书等并不多,但他总能用仅有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并获得别人的信任,借来许多我们没有的东西。我还非常注重教育孩子,注意保护别人的东西,不能损坏别人的东西,要像对待自己的东西一样。”
建议四: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宝贝。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宝贝,孩子也一样。这些东西也许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也许是孩子认为重要的人送给他的礼物,也许对孩子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总之,我们提倡孩子与人分享,但是,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应该与人分享。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宝贝,并教育孩子珍惜自己的宝贝。
哲哲有一件很宝贝的东西,那是舅舅送给他的一把瑞士军刀。不幸的是,去年舅舅因出车祸去世了。哲哲非常怀念舅舅,他总是把那把瑞士军刀放在书桌上,每天细细地看,就好像舅舅对他说:“阿哲,要好好学习,舅舅给你买你喜欢的东西。”舅舅永远不会给哲哲买东西了。但是,哲哲却非常崇拜舅舅,因为舅舅是一个军人。这把军刀,哲哲从来都不拿出来给同学看。每次,同学到家里玩的时候,哲哲就把这把军刀放进抽屉。但是,他从不吝啬把其他东西分给同学们。对此,哲哲的妈妈是这样解释的:“这把军刀是孩子的一种寄托,它对孩子的意义是重大的。我不要求孩子轻易地拿给别人玩。”在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父母可以允许孩子把他认为重要的宝贝“藏”起来,不让其他人分享,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东西,父母应该要求孩子与人分享。只有孩子藏好了自己的宝贝,他才会大方地把其他东西借给别人。如果父母强迫孩子把任何东西都与人分享,不但不合理,反而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做出相反的行为。
--------------------------------------------------------
第34种习惯 与他人合作让孩子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让孩子体验合作的乐趣。 在游戏中学会合作。 教孩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萧伯纳
有一次,闻一多先生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然后,闻一多先生问道:“大家谁知道二加五等于多少?” 学生们有点疑惑不解地回答:“等于七嘛!” 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说到这里,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国画给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由此可见,组合起来后的力量是无穷的。
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人真诚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人到天堂和地狱参观,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天堂和地狱里的人都坐在同样的桌上,用着同样的餐具,吃着相同的饭菜,但是,天堂里的人满面红光,精神愉快;而地狱里的人却面容憔悴,精神萎靡。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这个人无意中发现,天堂和地狱里的人用来吃饭的餐具都是二米长的勺子:地狱里的人用勺子盛了丰盛的饭菜给自己吃,但是,由于勺子柄太长,怎么也吃不到勺子里的饭菜;而天堂里的人呢?他们舀起饭菜不是给自己吃,而是给别人吃,这样,每个人都乐于把自己勺子里的饭菜给别人吃,每个人都吃得红光满面。原来,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合作。天堂里的人个个愿意与他人合作,生活过得非常美好;而地狱里的人,个个非常自私,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只想到自己,结果过得非常凄惨。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合作的力量总是大于每个部分的总和。可惜的是,中国人的合作精神非常的差。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因此,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尤其重要。
一般来说,有交往与合作习惯的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往往能够自觉地与人交流,做事的时候也喜欢询问他人,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外向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这种性格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习惯呢?
建议一:让孩子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行为必须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父母可以利用这种机会让孩子体验一下个人无法完成的挫折感,从而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有一位小学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与人合作的重要性,特地上了一堂有意思的课。在这堂课上,老师先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让他伸出自己的手,分别谈一下每根手指头的优势和长处。这位学生说道:“大拇指可以用来赞扬别人,食指可以用来指示事物,小指可以用来勾东西,中指可以……”不等这位学生说完,台下的学生纷纷帮他说了许多每个手指的其他优势。这时,老师笑眯眯地拿出一只玻璃杯,只见玻璃杯里面有几个玻璃球。老师对大家说:“现在,请你们把玻璃球从玻璃杯里取出来,每个同学都有一次机会。你们可以用你们认为最有本事的那个手指把玻璃球从杯子里取出来!记住,只能用一个手指。”孩子们的热情被老师鼓舞起来了,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每个同学都认真地走上去,用他们的手指去取玻璃球,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努力,玻璃球就是取不出来。孩子们个个很着急。这时,老师再次对孩子们说:“好了,你们可以邀请另外一个手指与原来那个手指合作,一起来取玻璃球。”这次,孩子们个个把玻璃球取了出来。活动做完了,老师对孩子们说:“现在你们应该明白了,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能,他总有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人与人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父母可以在家庭生活中也玩一些类似的游戏,比如,家里的大床需要挪位置,父母可以让孩子一个人先来试试,孩子肯定是搬不动的,这时,父母就可以适时对孩子讲解与人合作的重要性,然后与之一起搬动这床。再比如,玩游戏时,不与孩子配合,让他一个人玩,他就会体验到一个人玩的无趣,希望有人与自己一起玩。这也能让孩子体验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总之,父母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当中的一切机会教育孩子。
建议二:让孩子体验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合作可以让孩子产生良好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带给孩子无穷的乐趣,进而促进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一位老师在讲授《竞争与合作》一课时,让孩子们做了一个游戏。老师在讲台上放了三个啤酒瓶,每个酒瓶里面放入两个比瓶口略小的玻璃球,这两个玻璃球都是用绳子拴住的。 然后,老师请了六位同学进行游戏。六位同学分成三组,每两人为一组。他们每人抓住一条绳子,当老师喊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必须在三秒钟内以最快的速度将玻璃球拉出来。老师刚喊“开始”,三组同学都行动起来。但是,三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第一组的两个同学都想自己先拉出玻璃球,两人都拼命拉绳子,结果,绳子被拉断了,两个玻璃球还是留在酒瓶中。第二组的两个同学也想自己先拉出玻璃球,但是,他们不如第一组的同学那样使劲,结果,两人没有把玻璃球拉出来,却把酒瓶子拉起来了。第三组同学在规定的三秒钟内,一前一后地把两个玻璃球拉出了酒瓶。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我考虑到玻璃球的直径比瓶口只小一点点,如果两人同时拉起,必然会卡在瓶口而无法出来。所以我想让他先把玻璃球拉出来,然后我也就可以顺利地把玻璃球拉出来了。” 这位同学深深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必然会更加注意与人合作。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给孩子设置诸如此类的合作竞赛,让孩子们尽力通过合作去完成任务。如果孩子们一时没有完成任务,父母也不要责怪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要达到现实的目标,虽然有些合作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者都尽了自己的努力,同时,每个参与者都感到非常愉悦,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合作。
建议三:在游戏中学会合作。 不少游戏是集体进行的,许多孩子分成几组,按照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争胜负。这时,同一小组的孩子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取胜。如果孩子自以为是,不顾别人,其他孩子就不愿意再与他一起玩,他就会感受到不合作的滋味,从而想方设法与其他人去合作。
日本人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日本的体育教育中,个人项目很少,基本上都是集体项目。因为日本人希望通过集体性的游戏来激发孩子们合作的精神。其中有一个叫“人工桥”的游戏是这样的: 全体学生弓着腰,拉着手,形成一个人工桥,其他学生就在这个“人工桥”上踏过去。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场面,做桥的孩子们都弓着背,让自己小组的选手往上跑,一个接一个地。跑过后的孩子则在队伍前面弓下腰,再来充当人工桥。这个游戏需要较强的合作精神,每一个做人工桥的孩子都要站得牢,才能让其他孩子从自己的背上跑过去。 也许父母会心疼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踩,但事实上,孩子在这个游戏当中却学会了怎样与人合作。
建议四:教孩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许多父母总是教孩子与人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他人。确实,竞争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差,有一次居然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一。他的父亲意识到孩子缺乏竞争精神,于是对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现在你已经是最后一名了,你再也不会退步,而是只会进步了。只要你找一个竞争对手,你就能慢慢赶上去。”然后,这位父亲教孩子找一个比自己的学习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并努力去赶超他。结果,孩子暗暗努力,很快超过了这位竞争对手。在孩子成功后,父亲又叫孩子找一个学习成绩更好一些的竞争对手,这样,孩子又开始了暗暗努力,结果也成功了。就这样,这个孩子靠不断竞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高兴的是孩子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种片面强调智力竞争,忽视合作精神培养的现象是很有害的。事实上,不管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会与人合作,对其将来非常不利。 美国一位经纪人、谈判高手斯腾伯格认为,只要你有合作的精神,对手往往可以成为朋友。他总结自己的经验,认为化敌为朋的办法主要有:
(1)与分享自己价值观的人密切合作;
(2)尽可能多地向对手学习;
(3)创造一个合作而冲突的气氛;
(4)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不畏惧;
(5)学会聆听,习惯于沉默,避免妥协折中;
(6)绝对不要将一个看来要失败的争论推向极端;
(7)发展关系,而不是征服。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端正竞争心理。竞争目的主要在于实现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的同学。父母要教孩子把其他同学作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上的合作伙伴,千万不可一味地把他人当成竞争对手和敌人,不顾一切地对立他人。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 同时,父母要教给孩子与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考虑集体的利益,学会在关键时刻要约束个人的行为,牺牲个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这种意识或者精神,与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
第35种习惯 幽默 用幽默的方法培养孩子。 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 丰富孩子的幽默词汇。 注重幽默的高雅性。
----------------------------------------------------
·幽默感就是分寸感。——纪伯伦
·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拉布
·幽默是不肯正经其事的荒谬感。——厄谢尔
·有许多真实的话都是在笑话中讲出来的。——斯威夫特
·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詹姆斯·潘
·幽默的内在根源不是欢乐,而是悲哀;天堂里是没有幽默的。——马克·吐温
著名幽默家克瑞格·威尔森曾经说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幽默是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没有它,就没有我五彩缤纷的童年,也没有我充满欢声笑语、幸福无限的家庭。”事实确实如此,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之一,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你会感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智慧。聪明的人一定是具有幽默感的人,因为幽默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他们用与众不同的形式对付突如其来的窘境。
美国释奴运动领袖菲力浦斯有一次被一位牧师诘问:“先生不是要拯救黑奴吗?为什么不直接到非洲去宣传呢?” 菲力浦斯不紧不慢地回答:“先生不是拯救灵魂吗?为什么不直接到地狱里去呢?”一句话把牧师问得无话可说。
幽默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弗洛伊德说:“诙谐与幽默是把心理的能量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幽默也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它基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幽默与搞笑是不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幽默感的人总是不动声色就能使别人充分享受到幽默的愉悦。
幽默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通过幽默的表达,可以舒缓紧张情绪,更能营造出快乐的气氛。父母应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
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能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擅长幽默的孩子,童年时代就会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成功,因为他们知道,人们很难讨厌一个能让他笑起来的人。 研究发现,即使是四五岁的孩子,如果具有幽默感,就比较容易与同伴交往,而且更容易被别人的幽默逗得大笑。在另一次研究中,一群自认为害羞的8~13岁的孩子觉得自己缺乏幽默感,这让他们觉得在人际交往中比幽默的孩子要费力得多。
儿童心理专家劳伦斯·沙皮罗认为,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幽默感的发育从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星期就开始了,因此,父母应该结合这些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
建议一:用幽默的方法培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运用幽默的方法去培养孩子。幽默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而且往往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从孩子刚刚满月时,你就可以与孩子玩找妈妈的游戏,用一块手绢挡住自己的脸,然后迅速拿开手绢,露出自己的脸,孩子就会冲你笑。等孩子大一些,你就可以躲在房间的角落,让孩子来寻找你。孩子会在寻找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父母应该尽量避免生硬的命令。使用幽默式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快乐,而且会更加听从你的教导。比如,许多孩子在玩玩具时,往往比较兴奋,能够一口气玩上半天甚至一天。但是,在玩完后,孩子们却很少会主动去收拾整理玩具。这时候,父母最好不要说:“快把玩具收拾起来!要不以后就不让你玩了!”可以使用幽默一些的语言:“玩了这么长时间,你肯定累了吧?问问这些玩具是不是也累了?要不,你把他们送回家吧,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再跟你一起玩好不好?”相信孩子会用一种同理心去感受,并会主动地收拾好玩具的。
建议二: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让孩子在不断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起幽默感。
据说有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人,她非常喜欢打扮,每天总要花好多时间来打扮自己。但是,由于年纪实在有点大了,再多的打扮也掩盖不住她的实际年龄。有一次,贵妇人遇到了大名鼎鼎的萧伯纳,她兴奋地让萧伯纳猜她的年龄。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看您洁白的牙齿,只有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不会超过19岁;看您忸怩的腰围和涂满胭脂的脸庞,顶多14岁吧!”贵妇人听了萧伯纳的评价,非常高兴,她激动地问道:“亲爱的萧伯纳先生,那么请您精确地估计一下,我到底像几岁?” 萧伯纳说:“几岁吗?那很容易,只要把刚才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你的真实岁数了。18加19,再加上14,你应该是51岁!”幽默的萧伯纳把周围的人都逗乐了。
有一位母亲把这个故事讲给了9岁的孩子听,孩子听完哈哈大笑。有一次,一位漂亮的阿姨到家里来做客。孩子对阿姨说:“阿姨,我看你好年轻呀!”阿姨问:“是吗?怎么个年轻法?”孩子说:“从你的背影看,你好像我的姐姐;从你微笑的脸庞看,你好像我们班上的女生。”一句话把阿姨给逗乐了。事实确实如此,孩子听多了幽默故事,自然能够模仿、吸收幽默故事中的幽默因子,也会逐渐变得幽默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跟孩子说笑话或表演滑稽的动作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为大人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孩子不见得有同感。但孩子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大人要陪孩子一起笑,虽然从大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不见得好笑。
建议三:丰富孩子的幽默词汇。 六七岁的孩子的语言能力加强,渐渐明白许多词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他们喜欢跟他人讲一些有双重含义的词语。 十几岁的孩子则更迷恋于双关语和笑话,他们喜欢用这种双关的语言和笑话来表达对他人的正面或者负面的情感,保持与同伴之间的亲密关系。有时候,这种笑话成为孩子们友谊的象征,如果一个孩子被其他同学告知了一个笑话的内容,这就表明他已经被这位同学接受了,对方愿意把他当成好朋友。因此,孩子们需要有丰富的词汇来帮助自己表达幽默的想法。如果词汇贫乏,语言的表现能力太差,那也无法达到幽默的效果。父母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讲些幽默故事,机智故事,脑筋急转弯等,训练孩子思维的敏捷性,丰富他们的词汇。
建议四:注重幽默的高雅性。 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沙皮罗强调,幽默有时候被人们用来欺侮和侵犯他人,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区别敌意和非敌意的幽默,培养孩子对幽默的容忍力。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幽默也可以用来伤人。比如,别人的种族、宗教信仰、生理残疾等是不能用来作幽默材料的,这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如果孩子在无意中开了这样的玩笑,父母千万不能鼓励,而是应该郑重地与孩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引导孩子尊重他人。父母在希望孩子具有幽默感的同时,请别忘记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孩子比较活泼,有的孩子比较内向,他们所表现出的幽默感的形式也会有不同,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幽默来自人丰富的内涵,随着知识面拓宽,阅历增加,举止谈吐自然会有所改变。父母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幽默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千万不要为了幽默而幽默,变成冷嘲热讽,或者变得油嘴滑舌。在引导孩子具有幽默感特质时,专家也提醒家长注意一些事项:  幽默要友善,不要伤害他人; 幽默要礼貌,不要嘲讽他人; 幽默要仅限于语言,不要有过激的行为。
---------------------------------------------------
第36种习惯 感恩他人让孩子理解父母。 教孩子感谢父母。 教孩子感谢师长。 教孩子感谢朋友。 教孩子感谢生活。
-----------------------------------------------------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
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里遭窃,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给罗斯福,安慰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的回信是这样的: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遭到盗窃绝对是件不幸的事,但是,罗斯福却并不怨恨盗窃的贼。相反的,他还能找出感谢上帝的三个理由。这种感恩他人、感恩生活的习惯让罗斯福在遭遇不幸的时候还是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
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有这样一条短信:“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 是的,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他人,他将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欢。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生活,他将得到生活的眷顾和宠爱。
日本的一些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孩子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所有关心自己的人。感谢父母,是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们;感谢老师,是因为教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感谢其他关心我们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使自己健康成长,渡过人生的一道道难关。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道理和人文关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我们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的人是缺乏情感的,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感激他人的习惯,他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欢迎、人人喜爱的人。
建议一:让孩子理解父母。
报纸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位做公司职员的父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上小学的女儿看到一则关于汽车的电视广告,广告词是:“爸爸开车好得意。”女儿觉得如果自己的爸爸也开上这种车,肯定非常得意。于是,固执的女儿要求自己的爸爸也去买一辆这样的汽车来开。女儿的要求,做父亲的非常愿意满足。于是,爸爸答应女儿去买这样的车。从此,爸爸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干活。终于有一天,爸爸开上了这辆“爸爸开车好得意”的汽车,他兴奋地问女儿:“爸爸得不得意?”女儿却懂事地对爸爸说:“爸爸,你工作好辛苦。”就是这句理解的话,让爸爸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很多父母习惯把自己的辛苦隐藏起来,呈现给孩子的总是生活中最高兴、最舒适的一面,以为这是对孩子最无私的爱。事实上,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将看不到生活的真实面目,从而对幸福,对父母,对他人缺少了一份理解和感激。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学会从小就培养孩子理解父母的习惯。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在培养女儿的过程当中就非常注意教女儿理解母亲。她在教子日记中是这样描写的: 从(1985年)元月2号起,我要求婷儿在我生气的时候给我消气,很灵验。每当我因为她做错了事而生气的时候,婷儿便依偎在我身边对我说:“妈妈,我错了,你别生气了,我给你背首诗消气啊!”说完便奶声奶气地背着:“朝辞白帝彩云间……”诗还没背完,我早就愉快地笑了。婷儿还用唱歌的办法为我消气,她头两天喜欢唱: “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后来又唱“摇啊摇,我的宝宝要睡觉”,今天唱的是《草帽歌》。我还没有细想.这样做对她到底有什么益处或害处,但是对我却太有好处了。 前些时候,我总是很难把生气的情绪很快消除,这样一来,我只用几秒钟就换了心情。客观地说,我高兴起来,婷儿也很高兴,这对我的身体和我们之间的气氛是很有益处的。我想,也许这是在要求婷儿对他人尽责吧。至少她要对我的情绪负责,妈妈心情愉快就活得长,她就可以和妈妈在一起多过许多幸福的日子。因为我咳嗽,说不出话,不能给婷儿唱歌,讲故事,婷儿说:“那我就给你讲。”她要讲好笑的故事,这样就开始编“愚蠢的故事”、“奇怪的故事”。 …… 这会儿,我可爱的女儿已给我挤好了牙膏,等着我去刷牙,她自己则坐在被窝里唱京剧……
建议二:教孩子感谢父母。 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只知道无限地为孩子付出,却从来不知道应该教孩子感谢父母,对父母有所回报。这样的孩子往往是自私的,只有懂得感谢父母、回报父母的孩子才能够感谢其他人、回报社会。
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安金鹏是天津人,他的家境非常贫困,但是,他的母亲却非常坚强,无私地为孩子奉献着一切。安金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献给母亲的文章——《母亲啊,你是我最好的导师》中,安金鹏是这样写的: ……跛着脚的母亲在为我擀面,这面粉是母亲用五个鸡蛋和邻居换来的,她的脚是前天为给我多筹点学费,推着一个平板车去卖蔬菜的路上扭伤的。 端着碗,我哭了。我撂下筷子跪到地上,久久地抚摸着母亲肿得比馒头还高的脚,眼泪一滴一滴地滚落在地上…… …… 我家太穷了,家里欠的债一年比一年多。我的学费是妈妈找人借的,我总是把同学扔掉的铅笔头捡回来,把它用细线捆在一根小棍上接着用,或者用橡皮把写过字的练习本擦干净,再接着用。 …… 我的母亲是用一种原始而悲壮的方式收割的麦子。她没有足够的力气把麦子挑到场院脱粒,也无钱雇人使用脱粒机,她是熟一块割一块,然后用平板车拉回家,晚上再在我家院里铺上一块塑料布,然后用双手抓一大把麦秆在一块大石头上摔打脱粒……三亩地的麦子,靠她一个人割打,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着割,膝盖磨破了血,连走路也是一颤一颤的呀…… 她为了不让我饿肚子,每个月都要步行十多里地去批发20斤方便面渣给我送到学校。每个月底,妈妈总是扛着一个鼓鼓的面袋子,步行10里路到大沙河乡车站乘公共汽车来天津看我。而袋里除了方便面渣,还有妈妈从6里外的安平镇一家印刷厂要来的废纸——那是给我做演算的草稿纸,还有一大瓶黄豆酱和咸芥菜丝,一把理发推子,天津理发最便宜也要5元钱,妈妈要我省下来多买几个馒头吃。
我是天津一中惟一在食堂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我只能顿顿两个馒头,回宿舍泡点方便面渣就着辣酱和咸菜吃下去;我也是惟一用不起草稿纸的学生,我只能用一面印字的废纸打草稿;我还是那儿惟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洗衣服总是到食堂要点碱面将就。可我从来没有自卑过,我总觉得我妈妈是一个向苦难、向厄运抗争的英雄,做她的儿子我无上光荣! …… 我要用我的整个生命感激一个人,那就是哺育我成长的母亲。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可她教给我的做人道理却可以激励我一生。
安金鹏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被爱蒙蔽双眼,她清醒地认识到,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孩子要回报社会,就需要从回报父母开始。许多孩子不懂回报父母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机会来回报。在这方面,父母需要训练孩子的感恩、回报意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孩子又应拿什么来报效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
一位父亲在看到儿子吃巧克力的时候,要求儿子分一点给他吃。儿子先是不同意,这位父亲就跟孩子讲道理,但是,儿子还是不愿意。这位父亲就假装生气。看到父亲生气了,儿子只好分了一半给父亲。 事后,这位父亲是这样解释的:“我并不是真的想吃儿子的巧克力,我只是想让儿子从小就学会感谢父母、回报父母。”另一位母亲的高明在于,她是引导孩子主动去感谢父母。 这位母亲非常喜欢仙人球,她经常给女儿讲一些养花草的好处。有一次,她带女儿去逛花市,看了各种各样的仙人球,但是,她只是问了价钱,却没有买。她对女儿说:“这仙人球好看是好看,就是太贵了。”回到家后,母亲似乎一直惦记着那些仙人球。没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铺天盖地的广告都在教子女孝敬母亲。母亲节那天,这位母亲刚回家就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仙人球,还有女儿的一封信。女儿是这样写的:“妈妈,你养育了我15年,我无以为报,我知道您很喜欢仙人球,就给您买了一盆仙人球,这代表了女儿对您的感激之情。”这位母亲欣慰地笑了,原来,这是她精心设计的训练课,她希望女儿主动地学会感谢他人。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有多所学校开始重视感恩教育。“ 今天,当我找出种种借口为自己把语文考砸的原因辩解时,原本以为她会帮着我一起怨天尤人,想不到她却狠狠地批评了我:不管什么事,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对就对了,错就错了。是的,没有任何借口,当结果已经出现的时候,我不该试图逃避责任,而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我要感谢妈妈,她使我清醒,让我进步。”这是青岛开发区四中学生孙方志的一份感恩作业。青岛开发区四中正是认识到感恩对孩子的重要作用,才在全校范围内给学生们布置了感恩作业,并把这项作业纳入了德育教育体系。 安丘四中每年都让学生写“亲情作文”,让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来体念父母的不易和对自己的恩情,教育学生感谢亲人,刻苦学习,用成绩回报亲人。学校还把学生写好的“亲情作文”寄给家长。曾有一位家长拿着信流着泪对校长韩忠玉说:“我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我很感谢学校对孩子的教育。”
建议三:教孩子感谢师长。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说:“我尊重亚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为如果说我的生命属于父亲,那么赋予生命价值的所有一切都属于亚里士多德。” 老师是给予我们知识的人,是给予我们打开知识宝库钥匙的人。许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感谢老师。
有一次,陈景润去拜访李文清教授。陈景润非常感激这位曾经鼓励自己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的好老师。 李文清教授把陈景润让进了客厅。陈景润对李老师说;“我到北京后,一直想着老师的培养和教育。现在搞研究工作,总觉得以前老师的指导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是老师帮我打下的。” 接着,陈景润把最近发表的数学论文送给李老师审阅。在论文的扉页上,他已工工整整写下:
尊敬的李文清教授:
非常感谢老师的长期指导和培养。
学生 陈景润
他还从黑挂包中拿出一包北京糖果、一套国画图片、一枝烫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金字的铅笔送上。临别时,陈景润一再要求老师多给他写信,给予指导。
教育孩子感谢师长,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尊敬老师,不给老师添麻烦,为老师擦黑板,给老师倒茶等。尤其是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回报老师的教导。
建议四:教孩子感谢朋友。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有一家商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公司周年日致辞说:“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关心我,陪我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朋友和同事;感谢生命中一切使我成长的人。当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停滞不前时,是他们提醒我要居安思危,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我真挚的谢意。”
父母要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对待、帮助他人,不要有图回报的心理,但是,对于他人的帮助,却应怀有回报的愿望,做一个感谢他人、知恩图报的人。
建议五:教孩子感谢生活。 美国犹太教哲学家赫舍尔说:“世界是这样的,面对着它,人意识到自己受惠于人,而不是主人身份;世界是这样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时,必须做出回答,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一个人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态,才会忽视生活的苦难,时刻看到生活的美好。 古代日本的阿伊努人,把小米捣碎做成饼之后,家中的老人要向饼祷告:“哦,谷神啊,我们向你礼拜。……你滋养人们吧。我现在吃你。我礼拜你,感谢你。”祷告之后,才能拿起一块饼吃下。
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谢生活,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困难、遭到不幸的时候,仍然要感谢生活,不怨天尤人,要做个生活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