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止晕汤治疗眩晕36例 作者:张学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56:02
自拟止晕汤治疗眩晕36例 张学华
关键词:止晕汤;眩晕;疗效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自拟止晕汤治疗眩晕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6例,男8例,女28例;病程1~10d。临床表现为:眩晕为主,可伴见头痛,胸闷,多梦,恶心,呕吐,纳呆,苔腻,脉濡滑。中医辨证属痰浊中阻型。
2、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止晕汤治疗,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0g,云苓30g,泽泻30g,钩藤15g,丹参20g,葛根50g,川芎10g,刺蒺藜30g,白芍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若呕恶较重者,加竹茹、生姜化痰止呕;若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芳香开窍。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3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
4、典型病例
患者,女,38岁.2005年2月25日初诊。因头晕,视物旋转.胸闷,恶心5天,以梅尼尔氏综合征收入院。入院查BP105/80mmHg,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经肌注654-2,静滴丹参、维生素C、维生素B6等治疗,症状无好转,于2005年3月1日中医会诊。症见:头晕,视物旋转,头部胀闷疼痛,胸闷泛恶,时作时止,口干苦,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中医辨证:肝风挟痰浊。治则:清热平肝息风,燥湿化痰降逆。方药: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5g,白术15g,云苓30g,天麻10g,钩藤15g,刺蒺藜30g,白芍15g,泽泻30g,丹参20g,葛根50g,川芎10g,陈皮10,竹茹20g,甘草5g,生姜3片,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1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以原方随证加减治疗,4剂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5、讨论
眩晕的发生,虽然属虚者居多,但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眩”之所述,临床上属肝风上扰,痰湿中阻等所致眩晕者亦不少见,且各种病因往往彼此影响,互相转化,兼挟为患。如肝郁侮脾,则脾虚生痰,痰湿中阻,日久则痰郁化火,风阳升动,挟痰火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说:“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故用自拟止晕汤治以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清热平肝熄风止晕,临床随证加减,主要用于痰浊中阻之眩晕。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柴胡、黄芩清热疏肝;天麻、钩藤化痰熄风而止头眩;白术、云苓健脾燥湿;泽泻利湿,使痰湿从小便出;刺蒺藜平肝疏肝,疏散肝经风热;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丹参、葛根、川芎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故取其活血通脉作用,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使肝疏脾健,热清痰消,血行风熄,眩晕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