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一群总统“闹革命”(四)-------拉美“社会主义”浪潮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7:45:32
奥尔特加:力推“耕者有其田”
邱晴川
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今年62岁,是西方媒体眼中“天生的革命家”和“拉美仅次于卡斯特罗的反美斗士”。
奥尔特加15岁就加入了尼反对党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桑解阵)。年轻时代的奥尔特加,曾数次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出狱后去了“拉美革命大后方”古巴,学习革命经验。在那里,他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结缘,并深受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
20世纪70年代末,奥尔特加领导桑解阵将独裁者索摩查赶下台。1984年,他当选总统。一上台,他就取消了美国人在尼加拉瓜的一切特权。这立即招致美国的经济制裁。但奥尔特加对此不屑一顾,继续执行坚定的反美政策。为此,美国政府暗中扶持尼右翼组织,伺机卷土重来。1990年,奥尔特加在大选中败下阵来,后来,他又曾3次参加大选,但都未能成功。直到去年11月5日,他第四次出山竞选总统,才得以成功。
如今,奥尔特加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不同于当年。他曾亲口表示,他自己已改变了年轻时的激进思想,现在更强调稳定外国投资,努力帮助国人摆脱贫困。
今年1月22日,奥尔特加宣布,为帮助政府节约开支,他决定将自己的月薪减少60%。根据政府的减薪计划,他的月薪将从8000美元减少到3200美元。他的妻子罗萨里奥•穆里略目前担任总统新闻顾问,已宣布将不拿薪水工作。
除此之外,奥尔特加也将进行一系列改革,比如土地改革——政府将没收闲置与被非法占有的土地,将其无偿地分配给无地农民,以求“耕者有其田”;将逐步对一些企业和银行实行国有化,并让员工入股参与企业管理;开展全民教育,彻底消灭文盲,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除了与古巴领袖卡斯特罗关系密切,奥尔特加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他从查韦斯那里得到了“特别支持”:委内瑞拉向能源匮乏的尼加拉瓜提供廉价原油和汽油。但这些原油和汽油并非提供给尼政府,而是提供给桑解阵,再由其分配给老百姓。这一举措使桑解阵赢得了更多民心。
三个先行者
刘连祥
卡斯特罗:拉美社会主义运动带头人
20世纪50年代初,古巴处于巴蒂斯塔政权的亲美独裁统治之下,这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示威和暴动。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组织一批青年从墨西哥乘坐游艇,登陆后转战到马埃斯特拉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59年1月,起义军打进首都哈瓦那,推翻了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
古巴革命沉重打击了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拉美和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革命胜利后,古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新政权摧毁旧的国家机器,没收巴蒂斯塔分子的财产,把外国和本国大资本家的企业收归国有,废除了美国公司的一切租让地。卡斯特罗说,古巴革命是“一场贫苦人的,由贫苦人进行的,为了贫苦人的社会主义革命”。1961年5月1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格瓦拉:为理想喋血游击战
1966年11月,阿根廷职业革命者切•格瓦拉,率领10余人进入玻利维亚东南部山区,建立游击中心,欲以此掀起民族革命的高潮。作为古巴革命的延续,格瓦拉的革命行动一度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游击队未能取得当地群众的支持,也未能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在美国的支持下,玻利维亚政府派出重兵,围剿游击队。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在战斗中被政府军抓获,次日遭杀害。
格瓦拉在玻利维亚遭遇失败,并不难理解。古巴革命成功后,美国担心拉丁美洲这个“后院”脱离它的控制。于是,美国一方面封锁古巴,另一方面和拉美各国的右翼政府加强合作,以肃清各国的反美游击活动,防止古巴革命蔓延。
阿连德:社会主义的另类实践者
1970年,智利左翼党派“人民团结阵线”领导人阿连德当选总统,成为拉美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亮点。阿连德青年时代受到社会主义和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但认为革命斗争可能是人民战争,也可能是议会选举。他执政后,提出要在智利走出一条通过议会选举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的新路。执政期间,阿连德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经济和社会改革:由国家控制金融企业和对外贸易,将铜矿等基本财富和较大的工商垄断企业收归国有,征用大庄园主的土地,创办合作社和国营农场;支持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大幅度增加职工工资;在对外政策上,阿连德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加强第三世界的团结。
阿连德的改革触犯了美国和国内垄断财团的利益,引起了美国的恐惧。美国还担心智利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苏联势力深入美国“后院”,因此下决心除掉阿连德。
1973年9月11日,智利右翼军方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阿连德在战斗中以身殉职,其社会主义革命的尝试就此被绞杀。
拉美“社会主义”浪潮解读
刘连祥
2006年轰轰烈烈的“拉美大选年”落下帷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多国左翼政党纷纷赢得大选,上台当政。西方媒体将这股席卷拉美大陆的风暴称为“粉红浪潮”,称拉美“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了十几年低潮后再度振兴。
那么,拉美近年来出现的“社会主义”浪潮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呢?专家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声势大,覆盖地域广。2006年,巴西、委内瑞拉、智利、尼加拉瓜、墨西哥、秘鲁等10个国家,先后举行了总统选举。此前已上台当政的巴西、智利和委内瑞拉左翼政党,在选举中守住了各自的阵地;尼加拉瓜、厄瓜多尔、海地和秘鲁的政权则是左翼力量新攻取的;加上由左翼政党掌权的阿根廷、乌拉圭、巴拿马、玻利维亚、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及从1959年以来都由共产党执政的古巴,目前,拉美共有13个国家属于左翼政权。左翼政权“占领”了拉美总面积的80%,覆盖人口占拉美5亿总人口的70%以上。
多国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目前的拉美左翼政权中,除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外,还有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尼加拉瓜和厄瓜多尔的激进左翼政权,公开宣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拿马、秘鲁、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哥斯达黎加等温和左翼政权,尽管推行了一些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施政措施,但往往采取务实态度,“多做少说”。
“社会主义”领导人对美国态度强硬。在对美国的态度上,以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为代表的拉美激进左翼,历来对美国采取强硬批评态度。古巴与美国的敌对状态由来已久。激进左翼领军人物、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更是时常对美国猛烈“开火”,甚至在联合国称美国总统布什是“魔鬼”。2006年上台的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是该国历史上第一位掌管国家命运的印第安人。从当选总统的第一天开始,莫拉莱斯就宣称他所领导的“争取社会主义运动”是“美国的噩梦”。
在经济政策方面,查韦斯等激进左翼领导人旗帜鲜明地反对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公开反对美国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建议,并提出了替代主张和方案,积极推动南美洲一体化。2006年4月29日,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三国领导人签署了一项协定,抵制美国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协定,三国承诺要建立社会主义地区性商贸和合作模式。
地区局势推动左翼崛起。拉美之所以出现新的“社会主义”浪潮,与当前该地区的局势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按照新自由主义模式进行经济改革,结果惨遭失败。在墨西哥和阿根廷,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国民经济遭受重创,社会的中下阶层对新自由主义和推行改革的右翼政党彻底绝望,随即转向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左翼政党。此外,拉美作为全球收入差异最大、社会分配最不公平地区之一的现实,也是左翼政党上台的重要政治背景。据统计,该地区10%的最富有者占据了48%的财富,而10%的最贫穷者仅占有1.6%的财富。这种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的现象,成为拉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大忧患,对政治局面的演变产生影响,并促成了左翼的崛起。
查韦斯就是在此背景下赢得总统大选的。他上台后即抛弃“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采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福利政策,把从石油涨价中获得的部分财政收入,用于改善医疗、教育和其他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拉美第一大国巴西总统卢拉当选后,也采取了扶助下层群众的措施,持续加薪,且增幅保持在国内通货膨胀率之上。
新“社会主义”建设有望高调推进。尽管美国对拉美“社会主义”的兴起深感不安,并试图采取遏制措施,但让美国担忧的是,拉美左翼的活动空间在继续扩大。左翼政党执政伊始,都将提高就业率、救助贫困人口作为施政重点,在过去几年中,经济形势改善,民望持续提升。2006年是拉美经济连续第四年保持增长,增速为“近年来少见”。去年12月18日,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发表公报称,在2003年至2007年间,这一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预计将增长16%。此外,2006年,拉美地区的失业率从9.1%降到了8.5%。因而,拉美新“社会主义”建设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高调推进。
欢庆胜利为时尚早。拉美左翼政党还远远没到可以欢庆胜利的时候。以委内瑞拉和阿根廷为例,近年来,其经济之所以能获得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在前几年严重衰退后的恢复性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搭了全球经济复苏带动石油、粮食价格上涨的便车。因而,加强、加快拉美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成为各国需要共同探索的问题。具体说来,包括三大问题:第一,已掌权的左翼领导人,如何有效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以继续赢得选民的拥护和支持;第二,如何使推行的政策既符合本国实际,又符合当前的全球化趋势;第三,如何处理与其他政治力量的关系,如何遵守民主程序和各种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