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龄化”取代干部“年轻化”之风当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44:32
以“低龄化”取代干部“年轻化”之风当止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第7、8期培训班上指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干部政策,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
据报道,干部“年轻化”政策的出台源于上世纪80年代。其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看到“文革”后复出的许多部门领导大多为花甲老人后,开始大力提倡培养年轻的接班人。他提出,要废止领导任职终身制,把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来,保证事业后继有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干部年轻化不仅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且不断地制度化、规范化。十六大以后,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动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但我们也看到,干部队伍“年轻化”政策在为改革开放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其暴露出来的“年青化”、“低龄化”、“一刀切”等现象和问题,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愈演愈烈。有的把年龄当作硬杠杠,哪一个层级的干部40岁以下,哪一个层级的干部50岁以下,都须“对号入座”,即使你再优秀、再能干,只要你在“红线”之外,就只能旁边看;公开选拔、公务员考录的年龄也一降再降,35岁、30岁、25岁,步步靠前;有的比着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你50我就45,你45我就40,把年轻化当作“招牌”,把低龄化当作“亮点”;还有的规定到乡镇一级任职,超过35岁免谈……
在这种“片追”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干部虽然凭年龄优势“脱颖而出”,却因缺少基层历练,社会认识较为浅薄单一,成了典型的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相反,一些年富力强、工作兢兢业业的基层干部囿于年龄,刚过40就开始了恐慌,一过45就在考虑退路。因提拔无望,这些干部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锐减,成了“三十当官,四十靠边,五十赋闲”的一员。也有一些官员为了连任和提拔,为了多握几年印把子,不得不在年龄上做手脚,挖空心思让自己“嫩”起来……
窃以为,提倡干部“年轻化”无可厚非。但“年轻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年龄结构的老化而言的。“年轻化”的实质,不仅仅是年龄的“低龄化”,还包括思想、心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的“年轻化”。中央强调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并没有对“年轻化”设置具体的年龄限定。一个干部,只要能力强,品质好,经验丰富,情系百姓,群众认可,那么年龄就不能成为一个主要的参考指标。在选拔任用干部上搞年龄“一刀切”,以年龄来论“英雄”,是对中央政策和精神的曲解,不仅影响用人导向,造成人才浪费,更重要的贻误事业发展。
此次,中组部部长李源潮高调寄语参加培训的县(市、区)委组织部长,要求“把最优秀的干部用在最关键的岗位上”、“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不仅厘清了我们过去在选拔任用干部上过度放大“年龄”问题的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在及时纠偏中传递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对、用好、用强干部的积极信号——干部“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优化干部任职年龄结构,把业绩突出、作风正派、群众公认的干部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年轻干部多到基层锻炼,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这才是科学任用干部的方式。
燕赵晚报:干部年轻化不等于盲目低龄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日前指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干部政策,坚决纠正干部任职年龄“一刀切”的错误做法,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11月21日新华网)
这些年我们频繁看到“24岁副处”、“29岁市长”、“80后副厅”等现象,再如,招考公务员年龄不得超过35岁。据悉,为追求年轻化,一些地方在领导班子配备中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有地方规定:党政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市级不超过45岁,县级不超过40岁,乡镇不超过35岁。
为保持干部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配备的完整,强调年轻化有必要,但简单地把干部职级与具体年龄挂钩,一味盲目地追求低龄化,显然又非常不当。
首先,容易导致资历浮浅、实际工作经验匮乏的“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大量出现。20岁刚刚出头、才跨出校门不久,既缺乏必要的生活阅历,也没有基层工作的锤炼,就轻松成为执掌一个部门乃至负责一个地方的要员,这显然不是一种对人民充分负责的态度,同时也未必对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有利。
再者,将干部队伍年轻化简化为低龄化,也极易导致干部人才不必要的浪费和虚置。年轻固然有许多好处,如精力旺盛、知识结构新、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等,但不足也显而易见,往往不够沉稳老练、缺乏驾驭复杂工作局面的经验和能力。而就“公共服务”的职业特性和要求来看,后者恰恰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核心素质。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年龄是一种难以替代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
简单追求干部低龄化,无形中也催生了腐败的低龄化。统计表明,这些年官员职务犯罪有越来越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以前的“59岁”现象,不断被“35岁现象”、“29岁现象”所代替、刷新,这与低龄化的干部选拔思路有一定关系。大量缺乏足够磨练、充分考验的低龄干部轻易被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为低龄干部腐败提供了可能性。过于僵硬的提拔年龄限制,使一些年轻干部铤而走险,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心态支配下最后“捞一把”。
一个干部是否能胜任其工作岗位,说到底,德才兼备,能否赢得群众的拥护和认可才是关键,年龄大小并非决定性因素。如果从这点出发,一个干部年龄大小其实都无所谓,30岁当省长,50岁仍当县长,都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