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谢的汉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6:58:57
刘志琴
2002年第2期 炎黄春秋杂志276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都有相似的功能,汉字不同凡响的是,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之一,又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字体系。埃及的图画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都已消逝,只有汉字沿袭几千年不衰。但是在西方中心论者的心目中,并不轻易承认这一事实。1667年德国祈尔歇的《中国图说》,1716年法国尤埃的《古代商业与航海史》,1758年法国德经的《中国人为埃及殖民说》,都认为中国文字传之埃及,这是一种偏见,因为直到18世纪古埃及的文字尚未得到解读。真正使这种说法不攻自破的,是一百年前,中国考古界一项伟大的发现:甲骨文出世。
1899年,北京翰林院王懿荣患病服药,发现名为“龙骨”的中药,带有类似铭文符号的碎骨片,经他研究认为这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遗物,由此发现了河南安阳小屯村的遗存,1936年发掘有1万7千片之多,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殷墟。
至今,出土的甲骨文已在15万片以上,每片字数少则一、两个,多的达130个,如果每片以10个字计算,15万片就有150万个字。它,字源雄厚,字义精细,生动传神,三四千年前的文字以如此高的质量和巨大的数量传到后世,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然而,汉字在近代中国又蒙受过不白之冤。
辉煌的古代,屈辱的近代,迫使中国人民从沉睡中奋起,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一些人以为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是由于民智不开,民智不开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不普及,文化不普及是因为汉字难学、难写,一时汉字落后论呼声甚高,甚至主张废除汉字。诚如一切事物都未必尽善尽美,汉字笔划复杂,也给初学者带来一些困难,然而要文字承担国运衰败,民智不开的重责,岂不是不白之冤!
汉字落后吗?日本本来没有文字,纪元后日本借用了47个汉字,就能记写全部的日本语言。
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从古到今各种书体都能被今人辨认,六千年畅通无阻,世界上还有哪种文字能与它匹比?
一些有识之士遵循文字发展的规律,寻求改革方案,取得卓越成效。辛亥革命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建国后多次公布汉字简化方案,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了促进的作用。每一步改进都使得汉字更加方便使用,更利于文化的普及。它特有的生命力显示,不是汉字落后,而是科技不发达,汉字研究手段的落后。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使汉字重放异彩,赢得世界声誉。
1973年5月,美国费城举行第六次世界人类能力开发会议,在会上获得金奖,被授予“对世界人类作出贡献的”,是日本学者石井勋先生提供的,对日本儿童学习汉字提高智力的论文。他从1968年起就进行此项专题研究,探索“提高幼儿的智能,汉字是个未解之谜”。认为汉字的构成有很强的逻辑性,如学过“目”字,看到“见”字就会发生与目相连的联想;学过“鸠”字,见到未学过的“鹰”字,会想到这是飞鸟。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汉字比语言更易默记”。
1982年5月,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刊载心理学家理查德·林的文章,引起世界轰动。文章披露日本、英国、美国、法国、西德五个发达国家的学者,通力合作,在共同的智能测试中,各自对本国的儿童进行智能检查,结果表明英、美、法、德的儿童智商是100,惟有日本的儿童达到110。对这一结果的分析表明,大部分的欧美学者认为“学习汉字可能是个原因”。美国的梅尔·莫尔斯推测:“是否学习汉字,使得把握复杂结构的几何学的感觉特别发达”?
汉字实验证明,文字的形义联结比形音联结坚固耐久。使用汉字对左脑和右脑潜力的开发呈均衡的优势。汉字对开发智能的作用已超出中国,在世界也是个未解之谜。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小的差距。当计算机在发达国家普及的时候,我们的记者出席国际会议,还在用笔作记录。汉字能不能编码输入计算机?中国五笔字型的发明人王永民拍案而起,首创五笔字型输入法,从此以后,表形码、自然码,万码奔腾。能多维编码的文字,容有大承载的信息量。
以形表意和一词多性的灵活性,使得汉字具有强大的造字功能,只要用六千多个汉字的不同组合,就能对付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
汉字是世界上惟一独创的方块字,形、音、义的最佳组合,不论是从形、从音入手,或者形音并用,都能在电脑上游刃有余。由于汉语的音节只有英语的六、七分之一,特别适合物理通讯要素的需要,因而获得有可能成为声控电脑第一语言的美誉。科学技术在当代的发展,重新发现汉字蕴有巨大的能量。
汉字,葆有永不凋谢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