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使用手册(武国忠)第五、六、七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11:38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 (武国忠)(2)上
2009-11-23 10:54
第3章 一抱通经穴---来自武林大成拳的养生绝学
这个融武术健身、中医养生、道家修炼为一体的养生桩,是目前所有调整身心方法中最简捷、最便利、最安全而且见效最快的一种方法。它能从根本上消除阳虚给人带来的一切身心问题。
1.提心吊胆是致病的根源,无意识紧张偷走了我们的健康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前些年孩子还小时,一次周末我带着她去爬山,回来的时候,我已经累得不行了,可再看女儿还是又蹦又跳的,浑身还有使不完的劲儿,一点没有累的意思。按理说,小孩子的体力远远不如成年人,同样的路程,为什么成人反而还不如孩子呢?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里面有很多的医学道理:在爬山的过程中,小孩子是把关注点放在山水景色之中,尽情尽兴地游玩,身心是放松愉悦的。而成年人第一任务是看护好孩子,关注点在孩子的安全上,爬山过程中陡峭的山路、荆棘的树丛,处处都充满了危险,对孩子的监护丝毫不能放松,得时时提醒孩子这个地方不能爬,那个地方不能去,家长在这种状态下心神的消耗远比单纯爬山消耗的体能要多得多。"多动劳身,多虑劳神",劳神带来的疲劳感远远比劳身要大得多。带过小孩的朋友都有这种体会,带孩子比上班做家务都要累,因为总悬着一颗心。
有句俗语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出生的小牛为什么不怕老虎呢?这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本能,牛犊对周围环境没有任何危险的概念,完全没有防护意识。人也是这样,在婴幼儿时期,人的意识未开,处于混沌状态,身心都是放松的,遇到外界的刺激会有本能的紧张,外界的刺激消除后,身体马上恢复到自然松弛状态。老子所讲的"抟气至柔,能婴儿乎"就是要让我们学习婴儿的先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是没有病的,病可以说都是在后天形成的。人在成年以后,理性成熟,七情六欲也逐日增多,外在的环境有着很多安全隐患,潜意识会形成人的自我保护系统,防止潜在危险对人体造成伤害。久而久之,就陷入一种习惯性紧张中,也就是无意识紧张状态,而无法自然放松,在这种状态下,人消耗的不单纯是体力,还有心神,也就是阳气。阳气耗损过多则导致阳虚。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行走在车辆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和行走在花草芬芳的公园里,心境是截然不同的。
临床上,很多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肩部一直耸着,坐着也放松不下来,形成惯性了,这是典型的无意识紧张状态。长期处在无意识紧张中的人双肩会不自觉地上耸,气机上浮,郁结在胸膈部分沉不下去,造成虚火上升,产生胸闷、心烦、易怒、头晕等一系列不适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高血压等病变。治疗时如果不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无意识紧张,无论吃多少药,都只能缓解一时之痛。
写作这篇文章时,刚好有一位病人来复诊,经过几次调理后,病人双脉平缓,舌苔净洁,饮食正常,大小便通畅,已经是一副无病之躯了。但是这位病人总感觉身上这儿也不舒服那儿也不舒服,好像有东西堵在里面,甚至怀疑患了癌症,非常紧张焦虑。仔细问询后才知道,她在家带着一个一岁多大的外孙,小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一会儿用手指去捅插座,一会儿把碗摔了,没有安静的时候。老太太生怕外孙有个闪失,整天提心吊胆,感觉到很累,起急上火了,又不好意思跟女儿说,烦恼闷在心里边,浑身就不舒服了。我跟她说身体正常没有病,是由于长时间的心情紧张劳累所致,她认为我是在安慰她。为了让她相信身体没有大病,我用了道家医学中一个叫做遍山寻贼的手法,按压她的三阴交穴,病人有强烈的酸痛感。有压痛就说明体内有气机淤阻,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的聚合点,这个穴有疏肝解郁、培补元气的功能,是调节心情的妙穴。我告诉她一套运动治疗法,每天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桩,把气沉下来,用脚趾抓挠的方法刺激三阴交,一周后,这位患者明显感觉身轻气爽。我告诉她,以后不用吃药,每天坚持站养生桩就能健康如意了。
从事20年的中医诊疗工作,无数患者的体验证明,这个融武术健身、中医养生、道家修炼为一体的养生桩,是目前所有调整身心方法中最简捷、最便利、最安全而且见效最快的一种方法。它能从根本上消除阳虚给人带来的一切身心问题。
明白了无意识紧张致病的道理,再去旅游时也要学会使自己放松,把肩松下去,使气沉下来,用心去欣赏天地间的秀丽风景,犹如柳宗元在《使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的描述,一瞬间"心凝形释与万化溟和"。达到古人说的天人合一的养生至高境界。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站养生桩时我们强调多想些开心的事、高兴的事,如果一边站养生桩一边想心烦的事,站养生桩就不会起到好作用。站养生桩时精神集中,千万不要集中在紧张烦恼的事情上,而要集中在轻松愉快的事上,要集中在某一动作上,逐渐过渡到思想朦胧空洞,大脑细胞兴奋性进入抑制状态,代替了紧张烦恼。同时休息后的中枢神经调节机能也恢复正常,可以正常地调节支配平滑的植物神经。
2.学会放松才不病--养生桩是消除无意识紧张的最佳捷径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骨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洞悉了无意识紧张是疾病的一大诱因之后,我就有意识地通过抱住健康养生法去诱导病人在生活中学会放松,但是发现放松成了现代人最缺乏的本能。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放松,很多人自我感觉是放松的,但在我看来,依然是紧张的,因为他们无意中耸起的双肩告诉了我。从姿势反射学的角度来讲,肩部可以说是人体紧张情绪的反应器,人之所不能真正放松,恰恰是不会放松肩部。也可以说放松的最大秘密是肩部放松。无意识紧张犹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无形之中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临床上经常见到的铁板肩(颈椎病),就是生活中无意识紧张日积月累的结果。
要想明白放松是种什么样的状态,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紧张的状态。人紧张的时候本能地会耸肩,肩部绷紧又带来颈椎的紧张,肩颈部是调和人体平衡的枢纽,肩颈紧张则导致全身紧张。所以,放松的关键是松肩。肩部放松了,全身才能放松。这也是我通过20多年的站养生桩体认得出来的结论。肩部有一个重要的穴位,肩井穴。在道家医学里,肩井有很好的降气的作用。养生桩也是通过肩井穴来使气机沉入小腹,人才会从内至外感到放松。真正的放松状态不单纯是肌肉的放松,而是内在气机的运行畅通,所以,松肩是抱住健康养生桩的入手之法,也是获得健康的捷径。
经过多年的体悟,我总结了一套松肩五部曲,也是整个养生桩姿势的基础,掌握了这五部曲,也就做到了养生桩"形"的正确。
养生桩松肩五部曲:
预备式:两脚与肩宽,膝盖部稍弯曲,感觉"咯噔"一下即可,目视前方(如下图)。
1. 双手抬起,两臂平行与肚脐高(如下图)。
2. 双手保持原位不动,双肘稍微向外展开,双手在脐上的位置(如下图)。
3. 双手抬到比双肘稍高的位置,双手略高于肩(如下图)。
4.双肘再稍抬高,但仍略低于双手(如下图)。
5. 双手十指自然张开,双臂在胸前做抱球状(如下图)。
此时就可以称为"抱住健康"了,因为肩部放松了,气沉于小腹,人才处于放松状态中。小腹也是修炼家称之的下丹田所在之处,小腹沉实了,人的阳气也就旺盛了。
很多人认为站养生桩就是站着不动,这是非常错误的,人在站养生桩时犹如大树,不是不动,而是生生不已之动。站时需用意体察一下全身,保持浑身上下关节似曲非曲。想象自己站在齐胸深的温泉当中,前后左右有水波轻轻晃动,身体不做中流砥柱,但随之晃动。站养生桩过程中多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幸福的经历,仿佛整个身子融入到温暖的泉水之中,从里到外都暖洋洋的。一切烦恼之事随波而去,疾病也会随着水波的荡漾,远离我们的身体。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站养生桩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站养生桩前,应排除大、小便,并把衣扣腰带松开。
2、站养生桩结束后,可拍打一下双肩,做一些柔和的伸展动作。
3、饭前、饭后一小时不宜练功。
3.身体的守护神就是我们的心意--善养神的人才长寿
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人本元,命曰归宗。--《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钻究养生之道多年,在桩法的修持上感觉站得越多体会越多,虽然只是一个姿势站着,没有其他动作,但永远不觉得枯燥,永远感觉自己是在进步,每天都有新的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呢?是因为站养生桩不光调整了筋骨、调动了气血,更微妙之处在于养神。这也是中华传统养生法优于其他运动锻炼之处。
《黄帝内经》曰:"粗守形,上守神。"在掌握了抱住健康的基本姿势之后,就要进一步安养人的心神了。到了这个阶段,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曾有过一个精辟的论述:"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注重在精神层面的调整。我们知道,唱京剧要有神韵,否则就是京剧歌,而不是京剧;打太极拳同样要有神韵,否则就是太极操,而不是太极拳。站养生桩也要站出桩的神韵来,不然就是枯木一棵了。
我刚开始练站养生桩的时候,把姿势调整好之后,老师总是不断强调要精神集中,身体放松,但试想,年轻小伙子哪有那么深厚的定力呢?后来练习得久了,我发现越想排除杂念,杂念越来,更加思绪纷繁,反而造成精神紧张。我索性听其自然,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反而容易进入状态。王老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站养生桩时设想自己身如大冶洪炉,无物不可陶熔。精神上要将自己放大,顶天立地,有吞吐宇宙的气概。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后人不明白怎么个养法,还以为是圣人的一个比喻。其实站养生桩才是养浩然之气的不二法门。
站养生桩时,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在公园里散步,观赏着美丽景色,呼吸着新鲜空气,甚至嗅到松柏树散发出的阵阵香气,这时的思想和肌肉将自然地进入一种状态,正是养生桩所要求的放松状态。接下来,可以设想站立在齐胸深的温水中,身体随波晃动,在煦暖的阳光下,舒舒服服地站着。眼里看着外界秀丽的风景,心里想着舒畅美好的事情,然后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感受一下身体各部分是否放松了,有紧张感的部位,稍稍地调节一下。等身体放松下来时,用心感受身体与水波之间的阻力,感受阻力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调动了全身的皮肤毛孔,使它们也进行了互动。如此持之以恒地站下去,日久功深,会觉得全身毛孔似乎都在呼吸,这是身体充分放松、人体阳气充沛的表现,阳气敷布全身,浑身上下犹如武侠小说中描述的护体神功那样,有了一个坚强的防护层。达到这种境界,还有什么病痛能侵害到你呢?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练习养生桩一段时间后,多数人会发现自己说话变得浑厚有力,底气也足了。我有一位朋友,站养生桩几个月后,走夜路不害怕了,胆子明显大了。平时在领导面前不敢大声说话,现在也变得落落大方了。这是站养生桩调动了人体心阳之气的结果。
4.一抱通经穴--长生的真诀就在你的脚下
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黄帝内经·素问·厥论》
近来敲打经络穴位的养生方法很流行,有的人敲打之后确实有效果,还有一些人敲打之后引起不适,从临床角度来看,敲打经穴的养生法也是需要具体辨证的,之所以敲打经穴引起不适,是因为没有辨证施治,引起气血紊乱造成的。有个朋友对敲打经穴有所顾虑,向我咨询有没有一种不用敲打也能通经活络没有副作用适合于所有人的养生方法。问我这个问题的朋友很聪明,他善于从整体去把握事物,敲打经络穴位着眼于局部细节,忽视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期在一个点或一个区域敲打刺激,会使局部的机能亢进,反而破坏整体平衡,失去了养生治病的应有意义。
朋友的这一问,让我想起了每天都坚持习练的养生桩。站养生桩就是这样一种整体性的养生方法,不用花费心神辨证施治去寻经找穴,静静地这么一站,健康就随之而来了。
养生桩不需要敲经打穴,不讲周天运行,也不讲意守丹田,而是以形控意,来调整全身,不但筋骨、气血、脏腑功能得到增强,连人的神意都能得到很好的调养。不少练过养生桩的人,性格和气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遇事更加豁达从容,意志坚强而富有魄力,这是敲经打穴之法无法比拟的。
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一休的师父经常跟他说,悟性就在你的脚下。其实站养生桩养生的最大玄机也是如此,这也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体悟出来的。
点透这个玄机之前,我先讲一下养生桩足下的要领:
站养生桩时,要把重量放在前脚掌的三分之二处,想象足跟下各踩着一只蚂蚁,既不能把蚂蚁踩死,也不能让蚂蚁跑掉,体会那种细微的劲儿,脚后跟始终要有点虚悬的意思,不要真正离开地面。虚悬的目的是为了把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三条阳经的经气调动起来。一个简单的足跟踩蚂蚁,启动三条阳经上的养生大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主一身之筋,该穴有强筋壮骨之功;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可以祛湿升阳,对排除体内湿邪有奇效,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自古就有长寿穴的称谓,是全身性的强壮要穴,增强气血功不可没。三条经三个大穴同时启动,这比单一的敲经打穴位效果要强不知多少倍。
站养生桩不仅能调动三条阳经,还能调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从而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起到祛病养生长寿的效果。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也是临床上妇科调经养血的大穴;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也是人体的长寿大穴,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此穴有培固肾精、引火归元的作用,可以使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足厥阴肝经上的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对焦虑抑郁等情志病以及高血脂、脂肪肝等肝部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肝开窍于目,故此眼部的疾病也能通过此穴来调理。
调动三条阴经相当于道家的"以阴引阳"之法,能够迅速使人体产生蚁行、麻胀热等得药之感。那么,站养生桩时如何才能"以阴引阳"产生治病养命的大药呢?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最大玄机,也是我通过多年的站养生桩结合中医原理悟到的,一直作为我的养生心法。明白了这个玄机,养生治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这个方法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在站养生桩过程中,脚趾要有节奏地抓地,也叫抓挠。抓挠时,足心的涌泉穴也会随之一松一紧,有人能明显感到气血在体内微微鼓荡,传导到掌心,连劳宫穴也调动了,既养心又养肾。
无独有偶,近日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称日本有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帮助脾胃减轻负担,也是要求自然站立时,让脚趾有节奏地抓地放松,重复数分钟,可以对经络产生松紧有致的刺激,随时随地有效健脾。坚持一段时间,脾胃功能会得到显著增强。
养生也如同做学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地去体悟,才能慢慢领略到中华养生文化的精妙。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风为百病之长",练站养生桩的时候最忌讳的一点就是迎风站立。当你浑身冒汗时,别在风口、山顶停留,而要找背风处作短暂休息,流汗后要马上穿上衣服,以免受风寒得病。初站养生桩的时候,如果感觉到有点累了,可以举高一点或者举低一点,都没关系,只要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就行了;两手还可以左右调整位置,只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边,右手不放到鼻子左边就可以。
5.给学站养生桩的朋友点窍
剧烈运动,一般只适合年轻人,对于那些身体虚弱、津乏气短的人来说,剧烈的运动会增加内耗,伤津动气,不增其益,反受其累。因此有养生经验的老人经常说:大动不如小动。
在我把养生桩在博客公布之后,跟帖的朋友络绎不绝,很多人对这个简单有效的养生法很感兴趣,虽然已经讲过如何练养生桩,但很多朋友还是要求我再讲讲站养生桩养生的细节与讲究,或点点窍什么的。其实养生桩就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养生法,没有什么太大的讲究,但网友们的热情让我盛情难却,今天我再从细节处讲讲养生桩,希望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养生桩很平常,但它对治病养生却非常有效,也是最省时间和不占地方的养生法。两脚平铺于地,与肩同宽,全身很随意地放松下来,双手在胸前环抱,臀部慢慢地往后靠,如同坐一个高凳,似坐非坐。这样就站好了。
接着,还有一些小讲究:
手要求掌心内凹,十个手指张开以后,里面的关节往里面夹,外面的关节往外面顶,虎口是圆撑的。腕关节不能僵死,两个肩膀撑开。
十个手指之间要如同夹一根香烟,不能让它掉下来。双手如同抱一个氢气球,用力轻了这个气球就飞出去了,用力紧了这个气球就爆了。用心体会这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
头呢,下颌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间好像夹住一个乒乓球;同时,感觉头上面有根绳子吊着。
姿势固定好了以后,可以前后晃一下,如同在游泳池里或在齐胸深的温水中,体会水和人激荡的感觉,幅度不要太大。眼睛似闭非闭,什么高兴想什么。尾椎骨画圆圈,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保持一种似尿非尿的感觉。就是短短的3到5分钟时间,我们的身体会微微发暖,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暖流。手也会发热发胀,里面有蚂蚁爬的那种感觉,这就是"蚁行感",说明体内气血的流动已经加快了。身体在轻微摇摆晃动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控制,可将意念集中在尾椎骨上,慢慢地用尾椎骨画一个小圆圈,带动身体的细微晃动,此时,五指的蚁行感随着身体的晃动而尤为明显。
养生桩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看似不动,其实是不动之中有大动。这种大动又不同于跑步、跳绳等体育运动,那是剧烈运动,一般只适合年轻人,对于那些身体虚弱、津乏气短的人来说,剧烈的运动会增加内耗,伤津动气,不增其益,反受其累。尤其是那些身患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疾病,以及隐匿性疾病的人,剧烈型运动更是要不得的。因此,有养生经验的老人经常说:大动不如小动。其实,小动不如微动,站养生桩的动是一种微动,确切地说,是一种蠕动。身体这样轻微晃动着,感觉自己像海藻一样,随着迂缓的水流漂漂荡荡、荡荡悠悠。在晃晃悠悠中身体四肢得到颐养,全身血液也像安静的溪流,周流而不息。
多年的站养生桩经验使我体会到,养生桩是静中有大动,看似静静站着,只有轻微晃动,实则全身的气血都在动,这是真正的动,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动,站养生桩又是不静而真静,虽则不能全无杂念,但却能心生欢喜,精神愉悦。简简单单的养生桩,养身和养心就这样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站养生桩时朝哪个方向站最好呢?
早上起来站养生桩朝东最好,晚上则朝西最好。按照中国文化取象比类的方式,把东方归属于"木";西方归属于"金";南方归属于"火";北方归属于"水";中央归属于"土"。东方意味着升发;南方意味着生长;西方意味着收敛;北方意味着收藏;中央为土,土地是可以化育生命的。那为什么东方就是升发呢?熟悉中国文字的人都知道,东字是"木"字中间加上一个"日"字,比喻太阳从东方树林里冉冉上升,呈现出逐渐升发的状态。因为东方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朝东可以升发人的阳气。到了晚上,西方意味着收敛,而睡觉正是藏精气、养阴的好方法。晚上人的精气神收藏后睡到自然醒,此时也代表人的阴液充盈了,阴阳相摄,早上起来通过站养生桩又能将阳气升发起来,而一阳复始,则万象更新。
6.知足常乐--站养生桩能最快激发人体自愈大药
站养生桩练到一定时期后,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提高,身体就会产生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
我站养生桩20多年了,深知其中的好处,所以我在门诊给病人看病或与亲朋好友相见时,就会推荐他们去站这个养生桩。我在我的博客中,也推荐了这种养生法,很多朋友也照我的方法去做了,然后就会跟我讨论站养生桩后的体会与心得,而提得最多的就是站养生桩后的身体反应。
人的身体有强弱和病情轻重之分,所以在站养生桩的过程中的感觉和表现就不同。一般情况下,养生桩在站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好处,站完之后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这种感觉是随着进程逐日增长的。
有的朋友站了几天之后,就发生肌肉震颤、疼、酸、麻、胀等现象,这多半是肌肉运动障碍、气血欠通或疲劳过度或生理上有其他缺陷造成的。此时只要防止疲劳过度,注意舒适得力,力求放松,避免紧僵,渐渐地就会气血畅通,肌肉灵活,使以上现象逐渐消除。还有一种是感觉不到疲劳的有规律的颤动,这是经络和气血闭塞已经消除的好现象,只要顺其自然,不可故意地抑制也不要有意识地扩大就可以。另外还有流眼泪、打哈欠、饱嗝、虚恭、腹鸣、蚁走等现象,都是站养生桩过程中的好现象,身体调节好了或病愈之后自可消除。
在站养生桩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内部的机能变化,出现了种种不同的反应。因每个人各有自己的情况,诸如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病变的程度,生活的习惯,以及性格、爱好、经历的不同等,因而站养生桩的过程中的感受、反应、现象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可有以下几种反应,大家可以自己感悟。
1、酸痛感:站养生桩开始几天,肩、臂、腿、膝等处,多少有酸痛疲劳的感觉。一些身体局部受过伤或开过刀的人,站养生桩初期,疤痕处有时发生瞬间的疼痛。还有病灶部位出现反应,如神经衰弱患者出现头痛,胃肠病患者腹痛,肝炎患者在练功时,肝区痛感甚至超过平时的疼痛程度,甲状腺肿大者,站一段时间后,颈部有针刺感觉,等等。这些都是练功后自然的生理反应,一般在三五日后即自然消失。这些反应是好现象,说明站养生桩引起了机体生理活动的巨大变化,代谢功能得到了提高。
2、麻胀感:站养生桩时经常出现发麻、发胀的感觉,最容易出现的部位是手指或整个手掌,有的人手臂、腿、脚也会出现这种感觉。站一段时间后皮肤上好像有蚂蚁或小虫子爬的感觉,出现部位不定,脸上、手臂上,有的甚至身上也会出现这样感觉。之所以有麻、胀感觉的出现,这是因为站养生桩后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畅通,血流加快的缘故。
3、温热感:站养生桩过程中,会产生温热的感觉,最明显的部位是手和脚。随着站养生桩时间和日期的推延,全身均会产生温热的感觉。站养生桩过程中由于意念活动强烈,甚至使身体出汗,一般来说,出汗的多少与运动量的大小成正比。病患者练功,凡身上出汗时,说明运动量已然很大了,应该适当控制,不要超过自身能力,以免影响医疗效果。
4、震颤感:站养生桩稳定的姿势,需要四肢肌肉保持持续性的收缩状态。因此,随着站养生桩时间的延长,工作着的肌肉群就要发生程度不同的震颤现象。站养生桩初期,震颤轻微,不见于形,但用手抚摸时能有所感觉,不过是由膝到大腿。继之,震颤明显,大腿内外侧肌肉有规律、有节奏地颤动。再进一步,身体外形上可看出颤抖现象,有的人颤抖的幅度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颤抖以后,由于肌肉耐劳能力和神经系统控制力的增强,颤抖又逐渐变为震颤,最后不显于外形。
5、不同感:站养生桩过程中,会出现两手位置高低明显不同的现象,但站养生桩的人主观感觉上,却认为抬的一般高,若将两手摆成一般高,反而自感差异显著了。这种不同感还表现在机体内部,例如,站养生桩过程中,会感到一侧身体发麻、发胀,而另一侧无此感觉;一侧局部疼痛,另一侧则不痛。两侧胳膊抬得一般高,负荷量是一样的,但两侧从手到肩部沉重感觉显著地不同。有的人一侧手很热,另一侧手冰凉。还有人一手五指的温度均有差异。
形成以上症状的原因,不外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肌肉松紧未能取得一致,或身体局部病灶的影响,这些异同现象,有的人在站养生桩两三周后即获得改善,有的人经较长时间才见好转。
站养生桩练到一定时期后,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提高,身体就会产生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站养生桩时,如醉如痴,站养生桩后,头部清醒愉快,胸中空灵舒畅,乃至全身轻松爽适。这种舒畅感随着功夫的加深会愈加显著。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我在前文中讲到了,站养生桩时我们强调的是要想一些开心的事、高兴的事,用体内正气驱赶寒邪与郁闷之气。我们都知道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当人生气时所产生的毒气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但是更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经常生闷气,而将这种本该发泄出来的毒素全部积累在了体内,时间长了,癌细胞就活跃了。而在站养生桩时我们不仅能固护元气、正义之气,祛除邪气,还能及时的排解郁闷之气,让癌细胞进攻无门,阻碍于人体千万里之外。
7.10分钟收获一生的健康
在站养生桩时留有余力,站养生桩后精力旺盛,是运动量恰到好处的标志。
生活中,我听说不少朋友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其精神让我感动,但他们诉说站养生桩的过程枯燥,站完有疲惫的感觉。我觉得有些朋友可能违背了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的原则,因为任何技能或方法如果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话,就会得不偿失,这样下去容易出偏差。
其实,站养生桩时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可急躁,每次能站10分钟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一个月后站的过程中如果感觉很舒适,那么此时可以延长到20分钟或半个小时。运动量的掌握与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锻炼的进步和效果,同时也影响着锻炼的兴趣。既要在锻炼中使潜在的能量发挥出来,又不能让自己感到枯燥。
与"运动量"有关的诸多因素,应综合在一起来判断,这是非常重要的,单纯片面地追求某一项指标作为"运动量"大小的度量标准,并认为是找到了捷径,这是错误的认识。例如:有些病患者,由于想尽早祛除病魔,医好病患,就以"恨病吃药"的态度去锻炼,片面认为,出汗越多效果越好,姿势越准确疗效越高,时间越长体会越多,意念越激烈、紧张,就能进步得快等,这种脱离具体实际的想法、做法往往导致欲速不达、事与愿违的后果。
站养生桩的运动量以心脏的搏动及呼吸的次数不失常态为准。当日除站养生桩外,没有其他过大的体力劳动的情况下,以次日清晨起床时,不感到疲劳为度。总之,在站养生桩时留有余力,站养生桩后精力旺盛,是运动量恰到好处的标志。
站养生桩不是摆空架子,起关键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初学者往往把精力放到姿势上,极力地追求"正确"姿势,唯恐姿势走了样,会影响疗效,其实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不但影响了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的原则,束缚了精神和肢体的"解放",还恰恰是造成停滞不前,乃至望洋兴叹的直接原因。
其实,一成不变的"标准"姿势是没有的。养生桩的姿势是为其锻炼的内容服务的,因此,要以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就养生桩的姿势而论,它是内在力量的外部表露,之所以称它为运动,之所以能够祛病健身,是依赖于意念诱导,使得机体内在活动逐渐加强。由于肢体间与腹脏内在联系加强了,从而使得整体处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运动状态。这就是"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道理。
明白了这个养生的秘诀,每天抽出十分钟来站站养生桩,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可以获得一生的健康,免去求医问药之苦,这是天下最划算的事了。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站养生桩对运动性疾病,如外伤和劳损也有效。以腰肌劳损为例,腰肌纤维或腰肌膜肌腱或腰肌群中的血管神经等的损伤,没有即时治愈并继续反复活动,腰肌自然要保护性的强制收缩,必然要压迫牵拉行走于腰肌群中的神经和血循环,临床上呈现局部疼痛、过敏、麻木、感觉迟钝等,时间久之肌纤维变性,血循环障碍,组织液渗出,肌纤维间或肌纤维与肌膜间出现粘连,这些变化会刺激神经末稍产生疼痛感觉。所以腰肌劳损的病人腰部肌肉没有一个是松软的,站养生桩的放松作用、肌肉的张力性运动和使血液循环旺盛的机制都是治疗腰肌劳损的好方法。
8.拳道通于仙道--历代武学大师秘而不宣的养生绝技
据我统计,意拳门内练养生桩的人平均寿命是90余岁,现在还有几位近百岁的老先生,可见养生桩的神妙。
我十几岁时跟随王玉芳先生练习中国传统武术意拳(大成拳),王玉芳先生的父亲王芗斋先生是该拳的创始人。
王芗斋先生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得了顽固性哮喘,身体极度虚弱。这种病在当时是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的,万般无奈之下,他的家人把他送到著名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家中,希望通过习拳来强健身体。郭先生是形意拳承前启后的人物,素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独步武林,有"不倒翁"的美誉。说起王芗斋先生拜郭云深先生为师的事,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年幼的王芗斋欲拜郭云深先生为师时,郭已年高,本不想再收弟子了,郭的弟子们也多不愿再有个年幼的小师弟,但时值郭之爱子郭深坠马身亡,郭云深看幼年的王芗斋聪慧机敏、活泼可爱,遂生爱惜之心,破例收他为弟子,且留住于家中学艺,爱若己出。王芗斋先生则侍师如父,加之聪颖过人,练功刻苦,进步极快。郭先生把形意拳中的不传之秘--站桩功传授给了他。通过站桩来调养身体,王先生不仅病好了,而且身上不知不觉有了很深的功夫。
王芗斋先生在得到了郭云深先生的真传后,又四处游历、拜访高人,博取百家之长,结合《黄帝内经》的要义和拳学的基本功夫,集自己数十年的研究体认,创立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养生桩。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骨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这是上古真人的桩功。可惜具体的锻炼方法不见于文字,一直通过口传身授传承。王先生公开教授站桩功后,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养生桩能治好肠胃病、肝脏病、心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养生桩之所以能够治病,就在于它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保养心神,又能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起到增长体能之功。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 (武国忠)(2)中
2009-11-23 10:57
养生桩歌--王芗斋述
养生桩,极容易。深追求,头万绪。用功时,莫着急。应选个适当场地,充足阳光,流通空气,有水有树更相宜。不论行走坐卧和站立,要内外放松,身躯挺拔,腰脊骨垂线成直,浑身大小关节,都含着似曲非直意。守空洞,保清虚,凝神也静气。臂半圆,腋半虚,体会无微不舒适。不思考,不费力,心脏无负担,大脑得休息。想天空虚阔,洗涤情缘和尘俗万虑。虚灵独存,悠扬相依,绵绵如醉也如迷。笑卧如在水中宿,返婴寻天籁,平凡无奇有天趣,师法当遵守,不可太拘泥,这里边包罗着无限深思多甜蜜,动转颇似水中鱼,自在自在真自在,先哲并无其他异。
9.养生桩养带脉--让身心在收束中茁壮
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黄帝内经·素问·厥论》
我有位学生,跟我学站养生桩多年,后来在我的熏陶下又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又想跟我学中医。学生如此好学,做老师的当然高兴了,我也巴不得我的每一个学生把我的所有东西全部学好,然后再超过我。我对他说:"你学了这么多年养生桩,再学中医,条件已经非常好啦。"
我在教他中医知识时问他:"练武的人,打起把势来的时候,总是要把腰带紧一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他挠挠头,说:"这样扎上舒服呗,不然怎么使劲啊。至于为什么,还真不知道。"
我对他说:"咱们的腰带所扎住的一圈,正好是人体的带脉。我们人体有十四条经脉,带脉,正好对十四条经脉起到一个收束的作用。其实站养生桩也有这种功效。"
人体的十四条经脉,有的从头走足,有的从手走头,纵向循行的部位都比较长,好比很多根细丝,必须把它们全部扎在一起,才能成为有更大承受能力的绳子。把这些细丝扎在一起的那根绳子,就是带脉。
夜晚,我们劳累了一天,需要放松了;或是节假日,我们闲居在家或度假在外,非常清闲,一切完全随意,悠游自得,不需要想什么伤脑筋的东西,也不需要做什么复杂、烦琐的事情。全身的经络也处在放松状态,带脉只需轻轻把它们揽住就可以了,就像在小河里随水漂动的水草,用手轻轻就能挽住。所以,这时候,我们都喜欢穿一些宽松的衣服,尤其是腰部,不能勒紧,这样才能使人尽可能地放松。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处在这种休闲状态中。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紧张无处不在。你能适应这种紧张的节奏吗?恐怕很多人都不敢胸有成竹地说:"能!"经常有人说"生活让人无奈",为什么无奈?就是因为我们跟不上生活的节奏,只能被动地在生活中随着纷繁的人事而辗转。为什么人会跟不上生活的节奏呢?追根究底,在于他身心的精力不够集中,处在一种涣散状态,没有效率。身心的涣散导致了生活的力不从心、被动无奈和碌碌无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收束一下身心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带脉。带脉能收束人的经络,使之张弛有节,因为经络通于脏腑,脏腑关乎情志,所以,带脉也能收束人的精神。练武的人,在拉开架势之前,要把腰带紧紧扎起来,就是用带子的力量来加强带脉的收束功能,强有力地收束经脉与精神,只有收束住这条带脉,气息才能真正沉入丹田之内,自己的身心才能高度集中起来。也只有这样,他练武才能有长进,在打斗中才能把所有的能量集中到一起,击败对手。科学家说:"激光之所以能在几秒钟内穿透钢板,就是因为它不像普通光那样涣散,而是把全部的能量集中到了一个点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也该有这种激光的精神,这样各个击破,再多的事情,在我们手里都会游刃有余。带脉就是造就这种"激光"的法宝。
传统的中式裤子,是高腰的,其裤腰正好在带脉处,用一根腰带一束,带脉刚好被更好地收束住。穿着这种裤子的人,是比较容易集中精神的。而现在,西式的裤子,裤腰有越来越低之势,尤其是有的牛仔裤,仅仅包住了屁股、胯骨而已,完全不用系皮带,或者,即使系了皮带,也是松松垮垮,围胯一圈,仅为装饰而已。穿着这种裤子,当你坐下的时候,裤腰不是抵在肚脐上,而是死死地抵在离肚脐远远的下方,尤其当裤子很紧的时候,会感觉一呼一吸都显得短促无力,无法让呼吸自然拉长放缓,这种短促的呼吸,只能把气送到胸腔,而到达不了丹田。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发现,现代人身体气虚、精神涣散,很大程度上与穿这种低腰裤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也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深入,常常会发现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折射,那么不经意,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老一辈人并不是每一个都深谙传统文化,但在他们那种近乎顽固的执著和坚守中,我们可以挖掘到很多背后的深层含义。所以,学医需要如此融会贯通,从某个不经意的地方,就能引申出与养生、与医学相关的大学问,还要结合人情世故,今昔对照,明白世事的变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大彻大悟的"通才"。
令我欣慰的是,经过我这么一教,这位学生马上开窍了!以后,在站养生桩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会自己琢磨,遇到不会的,马上问我。不到一年工夫,他的中医已经学得非常棒了,而我教得也不费劲。孟子说,"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此言诚然不虚。找一个好老师,是很多想勤勉的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所有的好老师也在苦苦寻找好学生呢!就好比病人在寻找好医生,好医生也在寻找能配合他的病人,因缘际会,才能起死回生,传出杏林佳话。至于他们如何才能相遇,那就要看缘分了。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带脉为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它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之三阴、三阳以及阴阳二跷脉皆受带脉的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带脉循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
第5章 世间最好的灵丹妙药都在自己身上
肺腑之言,不吐不快.倘若有朋友再问我:如何能不生病?如何能长生?我唯有送你一句话:体质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决定怎么调理养护、那是“运”!”命”是无法改变的,“运”却可以自我控制。
1.保养生命的最大玄机是辨别自己的体质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两年前的一天,诊室来了一位女士。她一进来就坐在我面前,我刚要开口问诊,她就带着一副考问的语气说:“别问我哪不舒服,先给我号号脉再说。”
我笑了笑,看了一眼对她说:“你有高血压,怕热、爱出汗,喜欢吃凉食,小便涩黄,有时候还睡不着觉。”
“还行,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不号脉就把病全看出来了,挺神的!”
其实,不是我神,只是遇到了一个偏阳体质的病人,只有用这种“未卜先知”的望诊方法,才能让她安静地坐下来,给她看病。从体质学说角度来讲,她的病也是体质病,都在脸上写着呢。
为什么有的孩子出生后很好养,连小病也不怎么生;而有的孩子却很娇气,动不动就生病?为什么有的人天生苗条,而有的人体态臃肿?为什么有的人怕热,有的人怕冷?这些都是体质所决定的。
《黄帝内经》把人分为二十五种体质,每个人生来就分属于不同的体质,但是辨别起来很复杂。在此基础上,按照道家的观点,我把人的体质简约归纳为三类,即:偏阴体质、偏阳体质、阴阳平和体质。在养生治病中,应用起来就很方便,使得《黄帝内经》的体质学说对普通人有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人的体质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它就像老天安排给你要过一辈子的亲密伴侣。而保养生命的最大玄机是明白自己是哪种体质。只有明白自己体质的特征,才会有的放矢的运用养生和祛病的方式、方法,才能防患于未然,让我们少生病,甚至不生病。这才是养生治病的大智慧。
要辨别自己属于哪一型体质,得从不同体质表现出的特征入手。
偏阳体质
偏阳体质的人,大多体型较瘦,但很结实,喜欢动、容易急躁,性格外向,自制力较差,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强大。皮肤易长疮,大便干燥,易眩晕、头痛、失眠等。这类体质的人怕热、喜冷,或体温偏高,动则易出汗,喜欢喝冷水。面色多苍黑或偏红,或油性皮肤。精力、性欲旺盛,动作敏捷,反应快。
在《黄帝内经·灵枢》里,黄帝又把偏阳体质分为太阳和少阳体质,也就是火型人和木型人。
火型人,即太阳人。一般体型锐隆,面色赤黄或赤白。头小、锐面、肩型好,手足也小。这类人大多热情、敢于冒险,但喜夸张、好虚荣、骄傲好斗。且随意自得而不拘谨,喜欢高谈阔论,无能虚说,志向远大但往往都不切实际,常过于自信而意气用事,虽遭失败也不知悔改。
木型人,即少阳人。一般体形修长,面色苍白,头小,长脸型,肩背大,身子直,手足小。这类人大多个子高但很瘦,站立时头高仰,行走时则左右摇摆,站立时双手多放于背后。一般慷慨公正,能与人合作,善于人际交往,但不喜欢埋头工作,喜欢抗上,不服人,容易顶撞,善变不稳定。
像来我诊所的这位女士,就是偏阳体质里的火型人,这样的人对风、暑、热易感性较强,受邪后多伤阴、耗阴,易得高血压、心脏病等。
偏阳体质的人,也就是说火型人和木型人在养生时要以静养抑阳为主。心态要平和,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平时多吃偏阴凉的食物,如马齿苋、白菜、黄花菜、西瓜、苦瓜、冬瓜、海带、紫菜,水果中多吃梨、香蕉等。
偏阴体质
一般来说,偏阴体质是指有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具有这种体质的人,多见于体型较胖但较弱,体温较正常稍低,怕冷,喜热,面色偏白而少光泽,精力偏弱,容易疲劳,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格内向,喜静少动,胆小易惊,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
我有个病人得了结核性腹膜炎,病到腹水了才来找我看病。我说:“你这病都半年了,再拖俩月,可能我也救不了你,这个病是有很多前期症状的啊,你为什么现在才来看病呢?”
这个病人很委屈地说:“武大夫,我这半年真的是一点症状都没有啊,吃喝拉撒,什么都正常,您说这是个炎症,总得要发烧才对啊,可是我这半年就是连个感冒都没得过,所以才耽误了……”
听了他这么说,我也就没怪他了。这位病人,就是典型的偏阴体质,因为偏阴体质的人对寒、湿之邪易感性强,受邪后多表现为不发热或发热不高,容易传里或直中内脏。这样体质的人多阳气不足,腑脏功能偏弱。所以这位病人在得了炎症后也没有发烧的症状。
在《黄帝内经·灵枢》里,偏阴体质还分为太阴体质和少阴体质,就是水型人和金型人。
水型人,即太阴人。这类体质的人一般体型圆满,皮肤较黑,头较大,面不平,肩窄或小,腹部大,手足喜欢动。水型人柔弱,不好动,不好争,有利于他人,适应能力强,比较内敛,能适应万物。这类人还具有很强的调和性和妥协性,具有说服力,为人有同情心,敏感、谦虚、顺从、性柔和,心灵手巧、精善艺术,肯低矮就下,沉静安静,温柔婉约,在习惯领域可变性强,但这类人容易自卑,爱哭,消沉抑郁,优柔寡断等。
金型人,即少阴人。这类人一般体型方正,皮肤白,头小,脸型圆中带方,肩背小,肚子平,手足也小。这种体质的人多具有较强的支配力和控制力,有创意,有想法,具有上进心、目标力很强,常有威严的气质。金型人一般坚定、坚毅,仗义疏财,稳重自持,高瞻远瞩,有远见,做事独立而不愿妥协。但这类人通常也固执、好比较,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偏阴体质,也就是水型人和金型人在养生时要以精神上的调养为主,即要让这种体质的人动起来,活跃起来,心理有这个准备,往往就真的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偏阴体质的人平时可以多吃偏阳性食物,如辣椒、干姜、香菜、狗肉、羊肉、芥菜、南瓜、大蒜、荔枝、桂圆、橙子等等。如此结合调节之后,偏阴体质的人也可以慢慢变成阴阳平和之人了。
阴阳平和体质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我看前面的偏阳体质和偏阴体质里我都有点像,又不全像,那我到底是哪种体质啊?如果前面讲的两种体质好像都有又好像都没有,那么你就是阴阳平和体质了。
阴阳平和体质是最健康的体质。这类人通常胖瘦适度,肤色较好,目光有神,性格随和开朗,这类人不易受外邪,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也会好得很快。精力充沛,睡眠好,工作效率高,如果调养得好,这类体质的人一般较长寿。
阴阳平和体质的人就属于五行里的土型人,是阴阳最和谐平衡的人。这类人大多长得很敦实,皮肤黄、头较大,圆脸型,肚子大,手足小。这类人往往居中不偏激,比较综合,敦实、诚信,但思想不够活跃,沉闷保守,反应迟钝,开拓性不强。
阴阳平和体质的即在养生方面要注意的我就不赘述了,取偏阳体质和偏阴体质的中间就可以。
肺腑之言,不吐不快。倘若有朋友再问我:如何能不生病?如何能长生?我唯有送你一句话:体质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命是无法改变的,掌握了体质养生密码,运却可以自我控制。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我们在区分自己的体质时不能够钻牛角尖,非得和特征完全吻合才认为自己是某种体质。比如说一般偏瘦的人都是偏阳体质,胖的人都是偏阴体质,其实也不然,胖瘦和后天身体状况及家庭遗传也有很大关系,而且南方人和北方人,因为气候、食物不同,胖瘦也不同,并且人的体质是会随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变化而改变的,所以我们在区分自己体质时要综合辩证地看,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就不是我讲体质养生的初衷了。
2.挺起健康的脊梁——整脊根除颈腰椎病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记得学医之始,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针二拿三用药,虽然针灸推拿都学了,可是总觉得开方用药的内科大方脉最神气,逐渐以开方剂为主,渐渐地减少了针刺和手法的使用。
从医后,在临床治疗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虽然也经常遇到很多棘手的、反复发作的顽疾,使用中药治疗基本上都能在短时间内收到很好的疗效,但是有些慢性病则不然,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有时甚至患者的病脉辨证得准确无误,依然攻不下来。为什么辨证准确而疗效全无呢?
后来慢慢地静下心来,反复研读过去的学医笔记,终于悟到老师一针二拿三用药那一句话的真谛,解开了困扰自己很久的疑惑,原来这么多年是自己在偷懒,忽略了手法的使用。在认识到这种失误后,我及时调整了治疗的思路,同时从道家周天修炼方法参悟到任督二脉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特别是督脉在人身体上对阳气的作用,有着类似于回阳药物的功效。经过长期的临床摸索,发现有很多慢性疾病是统督一身阳气的督脉在脊柱上运行受阻所致,其受阻的根源是筋出槽和骨错缝,这两种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软组织损伤和脊柱的小关节错位,这种筋出槽、骨错缝的问题只能靠手法来整复,不拿是不行的,损伤的软组织,失衡的脊柱,经过手法的整复后不仅可以很快地使其复位,还能使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更加畅通,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很多疾病的发生,而且还能够治疗许多疾病。
记得我的一位病人陶先生第一次到我诊室时,是梗着脖子歪着脑袋斜着肩来的。他告诉我,前些日子经常有头晕。手麻,背部出凉汗的毛病,可是一直没当回事,有一次自己在路上开车并线时一扭头,因为脖子疼,转动不顺畅,身子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动了,并且带动了方向盘,差点撞在迎面开来的汽车上,当时惊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后来到某家大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椎管狭窄、颈椎骨质增生!必须住院手术治疗。一听到要开刀手术,陶先生心里很害怕,决定先找中医看看再说,经朋友介绍,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找我看病。
其实有经验的大夫一眼便能看出来,他的这种形体姿势一定是骨错缝引起的脊柱小关节紊乱所致,经过仔细的诊断后,排除了药物性损害和先天畸形,我为他用手法对有错缝的椎体逐个进行了调整,同时针刺缓解局部僵紧的软组织,并配合内服的补元中药及自我锻炼,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他的颈椎已经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头晕、手麻、背部出凉汗等不适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可以像以往一样正常工作了。
最后一次治疗后.陶先生悄悄地问我.您这套治疗方法是不是还有壮阳的作用呀,我问他:怎么啦?他神秘地说:经过您这段时间的治疗,不但我的颈椎病好了,连影响我多年夫妻生活的毛病也好了,真是太谢谢您了!这样的病例在以往单纯地使用汤剂来治疗虽然也有疗效,但不会有这么快的效果的,尝到这种一针二拿三用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妙处后,我是再也不敢偷这个懒了。
《黄帝内经》上说:“粗守形,上守神!”我想,先哲们的真实意图是要告诉我们,健康的第一道关首先是要保持我们形体端正,因为形正气才会通顺。比如人的脊柱就像汽车的钢架大梁,汽车大梁上放着发动机、水箱、变速箱,就像人的五脏六腑都挂在脊柱上;汽车大梁下挂个轮子,汽车就可以跑了,人的手和脚也像汽车轮子一样,支撑点在脊柱上。大家知道买二手汽车,尽量不要买出过事故的车,出过事故的车,大梁一般都会有些变形,大梁变形后,汽车的油耗就会增加,整体的损耗也会增加。人的脊柱也一样,如果出现筋出槽、骨错缝及椎体发生改变时就会导致五脏六腑不能再正常地悬挂在原有的解剖位置上,从而影响相关脏腑的气血运行,时间长了也会引起患者脏腑的病变。由于椎体发生改变后,人体的消耗增大,非常容易疲劳,尤其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有80%以上的人处在这种状况之中。
如果平时感觉自己的颈腰椎有不舒服,怀疑得了颈椎病或腰椎病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即可诊断,那就是观察一下自己的鞋底,如果鞋底两边的磨损是对称的,说明你的脊柱是中正健康的。如果鞋底两边的磨损不对称,则说明你的脊柱已经失衡,应尽快找精通手法的医生整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及早获取本来属于自己的这份健康。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电脑操作员、经常泡在网上的人更容易得颈腰椎疾病。另外长期工作或居住在潮湿及寒冷环境中的人也较易发生,发病特点是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
3.勤抓铁板肩,“擀”掉颈椎病——生活处处有中医
颈椎病按传统医学的划分,以人的两个耳朵为中线,脖子的前部叫颈,后部叫项,椎就是颈项内起支撑作用的七节椎骨。
前几年一次相声大赛,一位演员说了个段子很有意思,他说鸡脖子不应该叫鸡脖子。得叫鸡颈椎,颈就是颈,椎就是椎,你要分清什么是颈,什么是椎。虽然是个相声段子。但从专业的医学角度来讲,确实应该严格区分颈和椎。现在很多人把颈和椎的疾病合称为颈椎病,实际上这个称呼,本身不怎么严谨,按传统医学的划分,以人的两个耳朵为中线,脖子的前部叫颈,后部叫项。那么椎在哪儿呢?椎就是颈项内起支撑作用的七节椎骨。临床上,只有理清了颈、项、椎的定位,治起颈椎病来才能有的放矢。
大多数人应该还记得体操运动员桑兰,她在一次体操运动时失误,把头戳到脖腔里面去了,导致全身瘫痪,这种损伤是真正的椎体病。现在临床上诊断颈椎病,颈、项、椎不分,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被医生诊断为“颈椎病”的人并不一定是颈椎本身有问题,往往是项部的软组织出了问题。如果是项部出了问题,有两个方法,在家自己就可以治好所谓的颈椎病。
擀面杖帮你“擀”掉颈椎病
我见过一位老太太,治疗颈椎病很有办法,她说不用出厨房,就把这个病治了。听说老人家有这么高的招,咱就学一学。只见老太太颤颤悠悠从厨房出来了,手里拿着一根擀面杖。她这个擀面杖可不一样,往你肩膀上一放,吓你一跳。为什么吓一跳呢?因为擀面杖是热的。她用热的擀面杖,在肩膀上来回擀动,既能散寒,又能缓解僵紧的软组织,效果非常好。
学习了这个方法,我在临床上推荐给了很多患者使用,他们反映效果确实很好。如果颈椎病发作,感觉不舒服,手指发麻,或有时早晨起来落枕了,脖子向一边偏,弯过不来时,可以用家里和面的擀面杖在火上轻轻地烤一烤.不要太烫,然后在肩上垫个毛巾使劲地滚动。自己不方便的话,让家里人帮着擀一擀也可以,会很快地缓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每天勤抓“铁板肩”
道家医学对颈椎病的成因,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铁板肩”。什么叫铁板肩呢,就是我们的手抓在肩部上如同抓在铁板上,又僵又硬又紧,犹如铁板,这是长期的风寒湿邪聚集所致。铁板肩的状态就像握紧的拳头,握拳时间长了,气血不流通,手发麻僵紧。其实,治疗颈椎病关键之处是把肩部僵紧的部位松弛开。每天在肩部按摩,再配合风府、风池、风门、天柱这几个穴位(如下图),用手捏、拿、抓、揉、按摩,只要把局部僵紧的软组织松解掉,使气血运行的通道加宽,这样由“铁板肩”导致的头晕、眼花、心慌气短等诸多不适症状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自己做起来不方便,可以让家人每天用指尖互相地捏、相互提拿肩颈。最开始捏的时候.会有些疼痛。此时用力不要太大,轻轻地提、拿,逐渐地加力,使僵硬的肩、颈放松下来
如今有很多人颈椎不舒服了不愿意去医院,喜欢在外面做按摩。其实最好不要轻易地让按摩师去搬自己的脖子,因为搬动的这一瞬间实际上是我们跟阎王爷打了个照面。因为一般常用的整复手法,有旋转复位、提伸复位,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操作不当,会产生一定的危险性,建议大家颈椎出现问题后可以试试我文中提供的方法,要找有临床经验的医生来治疗。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这种方法也非常适合长斯坐在电脑旁的上班族,能有效预防驼背。
4.脊柱健身操——献给父母的长命护身符
看似一个简单摆腰前后击打的动作,可以瞬间使我们的五脏六腑回归到最自然舒适的生理状态,不光是单纯地把脊柱运动开、同时对五脏六腑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拍打按摩。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病了,每个人内心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好起来。
我在随胡海牙老师一起门诊的时候。每当病人看完病,老师都会告诉他们一个锻炼的方法。什么方法呢?很简单、就是头向前看、身体不动。两脚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以腰为轴进行左右的旋转.两手随之自然拍打身体前后、我把老师的这种锻炼方法叫做脊柱健身操。
有人会说,这个方法我在街头看见过,都是些老头老太太们没事就在那儿摇头晃脑地甩。其实,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老师传授的脊柱健身操与普通大众练习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也是做这个健身操有没有效果的关键所在。哪个地方不同呢?就是以腰为轴左右旋转时,头是不能动的。
头为什么不能动呢?因为人的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组成,当人旋转时头不动才能使胸椎和腰椎得到更好的锻炼,如果头跟着一起转动的话,就只是单纯锻炼了腰部.颈椎和胸椎是得不到锻炼的。当我们像公园里锻炼的那些老人们那样,以脊柱为中心,随着头两手一左一右旋转,胸椎跟颈椎是得不到锻炼的,只是单纯的一个“转腰侧胯的动作,如果做不好,还容易闪腰岔气。
脊柱是人体督脉运行的重要通路.主人的一身阳气做完这个动作,人的阳气升发,脊背是发热的。看似一个简单摆腰前后击打的动作,可以瞬间使我们的五脏六腑回归到最自然舒适的生理状态,不光是单纯地把脊柱运动开.同时对五脏六腑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拍打按摩。
人在什么情况下感觉身体最舒服呢,就是整个脊柱都放松的时候。脊柱健身操就是专门放松脊柱的。人的背部布满了大穴,活动脊柱实际上也是调动气血对背部的大穴进行按摩,气血充足了,脑部供氧充足了,还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脊柱健身操的锻炼方法很简单,两脚与肩同宽,放松站立,双眼目视前方,找一个目标将心神定住;身体以腰为轴,左右旋转,旋转的同时两手自然放松,随着身体慢慢地旋转,把身体悠起来。动作分解如下:
1、右手自然悠到身体左侧拍左少腹(如图)
2、左手自然悠到身体右侧拍右小腹
3、右手自然悠到身体左侧拍左下肋
4、左手自然悠到身体右侧拍右下肋
5、右手自然悠到身体左侧拍左上肋
6、左手自然悠到身体右侧拍右上肋
7、右手自然悠到身体左侧拍左胸
8、左手自然悠到身体右侧拍右胸
9、右手自然悠到身体左侧拍左肩
10、左手自然悠到身体右侧拍右肩
这是一个单向拍打动作,做完这些动作后,再从肩部往下拍,一直到小腹部。注意,当身体悠起来时,悠到身体后侧的手臂,始终是拍打在腰部。
开始做的时候,要用肩找自己的下颌,头不动,要保持向前方注视。双手随着身体的转动,悠起来后,自然就沿小腹、两肋、胸部,依次向上拍打,直到肩井,然后再慢慢拍下来。在锻炼当中,不要用手有意去配合身体摆动。双手是随着腰的转动逐渐向上向下的,要突出一个自然劲儿。动起来的时候,左手落在身体的右侧,右手落在身体的左侧,周而复始,越懈怠越好,犹如儿时玩的拨浪鼓,这样就到位了。
对于繁忙的现代人来说,不要生病了才想到休息。每天拿出几分钟出来,在看电视或者与家人聊天的时候,做一做脊柱健身操。当脊背微微发热的时候,就是已经到火候了。养生也是过犹不及,这时就可以停下来,用心感受一下身体内氤氲的生气,慢慢享受无病一身轻的福气吧。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脊柱养生操最好不要在临睡前做,以免升发阳气后,引起大脑兴奋.延迟入睡时间。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 (武国忠)(2)下
2009-11-23 10:59
第4章 家和万事兴-- 一家老小全面健康的养生方案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只要用心去钻研去关注,我们必能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对于这些宝贵的财富,我都是很乐意告诉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国粹中医学带给我们的健康知识。
1.赢在起跑线上--如何让自己宝宝的禀赋得天独厚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有一位朋友的太太怀孕了,本来他挺高兴的,可没几天就来向我求助,说他太太突然感觉肚子不舒服,送她去看医生,结果医生告诉他们肚子里的孩子可能保不住,一家人连续几天都没能好好吃饭,十分难过。看到朋友心急如焚的样子,我赶紧给他太太开了几服安胎药,经过一番调养,几个月后母子平安,足月顺产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呢。在《黄帝内经》里就有"人秉天地四时之气而生"的记载,今天看来,其"天人相应"的观点仍然闪烁着智慧之光。从中医的角度,我认为,要想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不仅要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要与天地自然之道相契合。
孕前准备
现在,随着科普知识的普及,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到孕前准备这个问题,但年轻父母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呢?究竟该准备些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说法是比较含糊的。
怀一个健康的孩子,最少要在半年以前进行准备,如果条件成熟,提前一年准备更好,这样身体就会在有计划的调养中,保持一个最佳状态。
怎么去准备呢?最好还是去有经验的中医师那里看一看。因为中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辨别出男方和女方的体质,从而通过饮食、运动等方法进行调节,将夫妻双方的体质都调节到一个阴阳之气比较平和的状态。
尤其是准妈妈的身体要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才能为宝宝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使他形成平和体质,更加健康。
准爸爸和准妈妈还要准备什么呢?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如果家里养有宠物的话,一定要提前把宠物安排好,因为宠物的毛、虱子都有可能成为胎儿先天性的过敏源。另外不管是准爸爸还是准妈妈,至少在受孕前一个月把烟酒戒掉,居室应保证清洁安静、阳光充足。别忘了经常给房间通风换气,空气的新鲜与流通有益健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怀孕时机
什么时间才是受孕的最佳时机呢?古人认为,在大自然中,有九种灾怪之气是要避免的,也就是我们日常讲的风、雨、雷、电、雾、霾等自然现象,它们都会对怀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受孕,可使人血脉紊乱,并且生育的孩子,容易得癫狂、痈肿等疾病。
那么怎么给孩子的诞生定下一个"良辰吉日"呢?我认为,最佳的怀孕时机,是在初春,大概是春节后的这段时间。为什么要利用这个时间来怀孕呢?有三个原因:一是借助了大自然的升发之气;二是节日长假,夫妻拥有充足的睡眠和精力;三是春节期间气氛吉祥如意,人的心情也好。选上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受孕,那么这个时间段孕育出的孩子一定是聪明、健康、活泼、可爱的。我做过一个统计,近代很多伟人大多是在冬季出生的,按照十月怀胎的规律,他们的受孕时间刚好是在初春。
有的人会问,夏天、秋天、冬天,能不能怀孕呢?当然可以。不过我建议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避开前面所说的灾怪天气,尽量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另外,在一些特殊的节气,比如冬至、夏至,这是自然界阴阳转换交接之时。冬至时阳气刚刚生长还很微弱,夏至则相反,是一年中阴气最虚的时候,这两个时段最好不要怀孕,以免伤害人的元气。
孕妇饮食
准妈妈怀上孩子后,便成为了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到底吃什么才能使身体营养更全面呢?方法很简单。中医学里有一句古话,叫"胃以喜者为补"。喜欢吃的严格说起来就是体内缺少的,所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一点不单是孕妇,正常的人,在平时的养生保健中也应该这样。
想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在怀孕当中,千万不要过多地去计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自己体内的养分,充分供养给胎儿。
虽然胃以喜者为补,但在怀孕期间我也不主张玩命去吃,很多人按照教科书去吃,一天吃多少水果,一天吃多少肉,吃到最后都贴到自己身上去了,生完小孩以后体重减不下来,也很痛苦,孕妇一般吃到七八分饱就够了。
孕妇运动
我看到很多准妈妈,怀孕以后这个运动不敢做,那个运动不能做,否则就觉得自己动胎气了。怀孕以后,是不是就应该静静地去养呢?
我认为怀孕早期进行适当的运动,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像现在很多孕妇都是在怀孕七八个月的时候,还正常上下班,这是没有问题的。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则不要盲目地运动,尽量静养保胎。
准妈妈做运动也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要避免跳跃、弹跳或大幅度动作的运动,而应选择散步这样比较温和的运动。另外别在太热或太冷的环境下进行活动,怀孕时期体温过高或过低,会伤害胎儿发育。如果怀孕超过4个月,则不要以仰卧的姿势进行训练,比如练瑜伽,因为胎儿的重量可能会影响气血运行,发生危险。
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如果按照以上规律来调养,就一定能添养一个健康的宝宝。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这就要求孕妇在妊娠一月时,胚胎刚刚形成,此时饮食应稍细熟烂,在主食上可多吃点大麦粉,副食调味方面以酸味为主。因为孕妇多食喜酸,而中医学认为,酸味入肝、能补肝以养胞胎。对于辛辣腥臊的食物宜少食或不食,以免影响胎气。
妊娠第二个月时,孕妇早孕反应较严重,为防止呕吐,可以在起床前吃些干食、如烤馒头片、饼干等,不要吃汤菜或稀粥,晚餐后一般呕吐减轻,因此晚餐可吃得丰盛些。另外,少量多餐或吃清淡可口、少油腻的食物,也有益于防止孕吐。
古人认为,妊娠三月时孕妇易喜易怒,因此吃一些调肝养胎的食物及保证蛋白质尤其是完全蛋白质的供给,这需要比平时稍多吃一点瘦肉、鱼、蛋和大豆制品。
在怀孕四个月时,可多吃些粳米,倘若孕妇想呕吐又不欲食者,应调和胎气、清肝养胎的食物。
怀孕五月左右,是胎儿发育生长最迅速的时期,对营养的需求最大,因此,本阶段的饮食原则不仅数量要多,质量也要求较高。古人特别提出要吃点羊肉、牛肉等营养丰富的食物。
妊娠六个月时宜少吃寒凉饮食,可多吃些粳米粥,对孕妇有较好补益作用。这样能使肌肉、皮肤致密、外邪不易入侵。
妊娠七月至九月,为妊娠后期,胎儿日趋成熟,饮食原则应因人而异。若胎儿发育较好,孕妇又较胖的,则应稍稍限制一些饮食,以防胎儿长得过大而给分娩造成困难;相反,若孕妇体质较差,胎儿发育又不大好,则应加强营养,吃得更好一些。
2.会坐月子的女人才好命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很多年轻的女病人经常向我抱怨,说自从生完孩子后就感觉身体大不如前了,经过我问诊后,发现她们很多都是生完孩子后没有坐好月子,而这些病都是在月子里落下的。
生一个小孩,过去叫"过生死关"。分娩过程中,产妇的筋骨腠理大开,同时伴随着疼痛、创伤、失血,使体能快速下降,稍有不慎,风寒侵入体内,就会导致月子病。
女性的月经周期是28天,是女人气血运行的一个周期,产后的调养至少需要28天左右的时间,所以老百姓把产后期间的调养形象地称之为"坐月子"。
女人得了"月子病"怎么办?过去的老人总说,月子病月子治。没办法,得再生一个,好好坐一个月子就调过来了。如今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种机会相对较少,所以我们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把月子坐好。
坐月子关键要避寒凉
生完孩子产妇因为血虚会觉得燥热,想喝凉水解渴。这是万万要不得的,生完孩子马上喝凉水的,大多会出现"产后风"。有人说了,在国外,女人在生完小孩后很多人都不忌讳喝凉水,为什么没事呢?这是因为东西方人体质有很大差异,西方人摄入的食物主要以肉类为主,体质偏热,所以喝凉水没事。中国人的饮食以五谷为主,体质偏寒,喝凉水就会寒上加寒,戕伤人体阳气。
产后虚弱的身体最怕寒凉之物,所以温性食物最为补。温补可以把体内的阳气升发起来,同时清理体内垃圾。生完小孩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出血,中医叫恶露,就是脏血、败血,要给它清理出去的。如果寒凉的东西侵入人体,寒凝气滞,这些垃圾就出不来,淤在卵巢和子宫里形成血块,长久以后导致很严重的妇科病。所以坐月子关键要避寒凉。
过去的生活居住条件不好,坐月子有很多讲究,比如说一个月不让洗澡、不让刷牙、不让洗脚,都是为了防止产妇着凉。现在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跟过去相比都有了大大的改善和提高,屋子里的密封条件很好。既然有热水、有很好的密封条件,就应该洗个澡,洗完澡以后把头发吹干,该刷牙的刷牙,该洗脚的洗脚,卫生还是要讲的。但仍然要避风避寒,尤其夏天不能吹空调。避开了风、寒对人身体的侵入,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这两种跟寒邪有关的妇科病就不会发生了。
坐月子的补法
分娩过程中,因疼痛失血,出很多汗,一下子把人体的阴伤了。汗、血是同源的,损耗的都是人的元气。所以在过去,不论农村、城市,生完小孩后都会先炖点鸡汤补补,补充失去的体液。鸡汤酸性入肝,肝藏血,肝为女子的先天之本,女人补身子要先补肝。熬鸡汤时,可以放一些黄芪、党参、桂圆等有温补功效的药物。
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产妇都会失血阴亏,身体虚弱。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生完小孩后,先不让产妇去吃补品,而是熬一点小米粥,里面加一点红糖,喝它就可以了。小米健脾养胃,补充后天生化机能;红糖色赤入心养肝,能迅速补充身体气血。从古至今我们的先人一直沿用的产后补法,这是一种大智慧。
明清时期,张景岳、傅青主等大医家根据女人的生理特点,制定了一个产后的调养方,即生化汤。把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熟地等药放在一起熬,喝完以后对恢复体力很有帮助。现在药店里基本可以买到包好的生化汤,也不贵,七八块钱一包,效果是非常好的。建议准备生孩子的女性朋友,要提前有所准备,备上一包生化汤,产后服用,这样对自己的一生都非常有益。
母乳喂养最好
现在很多年轻产妇担心母乳喂养会影响身材,用奶粉来替代母乳喂养,这样其实对大人小孩都不利。俗话说,人生的第一口奶不能吃错了。时下很多广告都推销进口、国产的各种优质奶粉,但不管什么奶粉,都比不上妈妈的这一口奶。
婴儿一定要用母乳喂养才能长得健康聪明。母乳里面含有大量的天然抗生素,能帮助婴儿增强免疫力,抵抗外邪,很好地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很多产妇生完小孩以后乳汁不足,这时可以煲一些鲫鱼汤、猪蹄汤来喝,会促进乳汁的分泌。母乳喂养还对产妇健康很有益处,乳房通过婴儿的吸吮,使经脉畅通,可以减少乳腺炎、乳腺增生的发病概率。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坐月子期间如果想吃水果,可以把这些水果先放在温水里泡一泡,祛除水果本身的寒凉之气,再食用就不会着凉了。
妈妈也用不着玩命地使劲吃高营养、高热量的东西。看看中国古代生小孩的女性都吃什么,小米粥、红糖、鸡蛋,这样就足够了。
3.父母做好两件事,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
女儿出生的时候,我在家带孩子,同时潜心研究丹道中医。去老师家的时候,有时也带着女儿一起去。老师告诉我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不要娇生惯养,这样带大的孩子身体不会出毛病。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女儿一天天茁壮成长,让我带孩子的同时还有精力去研究医学。
老师说的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换句话说,就是别娇生惯养。别让孩子吃得太多,穿得太暖,适当地冻着点儿和适当地饿着点儿,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是宋代儿科名家钱乙所言,其稍后的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里加了一句很多不为人知的一句话:"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
中医的儿科理论认为,小儿天生三脏不足、两脏有余,也就是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心、肝两脏有余。过去的老前辈讲,小儿病就是"二太病"。即太阴脾的消化病和太阴肺的风寒症。小儿"三分饥"原则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有三分余地。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不易患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等肠胃病,自然用不着服什么调理脾胃的药物;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三分寒"的本义并不是让小儿去受冻,而是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也就不易患咳嗽、哮喘、发烧等肺部病,因而用不着服什么解表发汗的药物。
家里养过宠物的朋友,可以观察到这么一个现象,小动物吃饱了以后,多一口它都不吃,如果你再给它,它拿爪子盖上,好像它在说:"别动,这东西是我的,虽然我现在不饿,但我可以把它藏起来明天吃!"这是动物的一种先天本能,吃饱后多一口也不吃。对于小孩来说,他不想吃也是一种先天表现。孩子不想吃饭时,父母不要追着喂饭,等他喊饿的时候,再喂他吃。
早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也告诫我们:"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凡小儿不易太饱,饱则呕吐。"所以,有节制的饮食,适时的衣着,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儿健康成长发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让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孩子的健康守护神,让宝宝快乐茁壮成长吧。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孩子2-3个月:以托扶为主。宝宝颈部肌肉功能尚未发展,一般情况下,以托扶为主。一手扶着宝宝的头部和颈部,另一只手扶在他的背部和臀部之间,以使宝宝感觉稳妥、舒适和安全。
孩子6个月之后:搂抱的时间可适当减少。这时候,搂抱宝宝的时间就要适当减少一些。如果还是一味地搂他在怀里,这会使宝宝产生依赖性,影响他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坚韧性的发展。
4-5个月:抱腰为主,逐渐过渡到竖直抱。当宝宝长到4-5个月时,能自己支撑头部了,可以抱腰为主,逐渐向竖直抱方向发展。这样可以为宝宝提供身体和头部自由转动的余地,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自主活动的可能。
4.小儿发热有时是在长"心眼"
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很多小孩出生100天后,突然间发热了,一热呼哧呼哧地,家长看得心急火燎特别难受,赶紧去医院,一针把热退下来了,结果没两天小孩起了一身疹子。我在临床上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烧在临床上往往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反应,它还存在着一种生理性的发热反应。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医生分不清两种发热,盲目用药造成的。
隋唐时期有个医家叫巢元方,他写了部医学著作《诸病源候论》,其中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观点--"变蒸"。什么叫变蒸?变就是变化,蒸实际上就是发热,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成长变化当中的发热。在古人的描述中,有32天一蒸的,有64天一蒸的,有72天一蒸的,不尽相同。
很早以前听老前辈们讲过,说小孩发一次烧是长一次脑子。不单是长脑子,还长个儿,不发烧长不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曾经仔细观察过自己的孩子,确实像老前辈们所言,变蒸发烧后,马上觉得她有了不一样的变化。前两天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发完烧以后就会叫了。看着孩子真的长本事了,心里非常高兴!
实际上这种变蒸发热的过程就像生豆芽。把一把豆子放在水里,天天用凉水泡它,它永远也长不成豆芽,要想它发芽,一定要有适当的温度,温度升高后它才开始生长、开始发芽。小孩在生长发育当中,有着类似的过程。婴幼儿的"变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发热,对孩子的身体并没有害处,反而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变蒸"这一学说,在今天的医学界仍有很大的争议。有的医生认为,只要发热就是病理性的,不承认有生理性的发热,然而,以我自身带孩子的经验以及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古人"变蒸"的说法确实是有道理的。
生理性发热有几个特点:一是孩子发热后(以低烧为主,偶尔出现高烧),给他个玩具还能抓能玩,还能咿呀学语,跟你交流,依然有精神不打蔫;二是耳朵发凉、屁股发凉;三是上唇内侧出现"变蒸珠子",即粟粒大小的白色泡珠。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发烧是正在"变蒸"的表现,建议家长不要着急,别轻易给孩子服退烧药。此时如果用药物来治疗,反而会影响他的生长发育。最好用毛巾浸温水拧干后,擦孩子的腋下、大腿根、后背、前胸等部位用物理方法帮他降温。
在饮食上,让孩子吃清淡一些。如果孩子正在吃奶,做妈妈的饮食也要清淡一些。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发热程度。注意给他补充水分,帮助孩子把这一关渡过去。一般情况下此时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了。
病理性发热的判断方法也很简单。如果孩子发烧的时候没有精神、昏昏欲睡、一摸耳朵也发热、手脚冰凉,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医院,此时的发热基本上属于病理性发热了。
病理性发热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风寒,二是食积,就是我前文所说的"二太病"。
变蒸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学龄前儿童的"生长痛"。有些在学龄前的儿童常常向家长诉说:"妈妈,我的腿痛。"轻的一说就过去了,重的则痛得晚上睡不着,需要爸爸妈妈不断用手去抚摸双腿。家长担心孩子腿受了伤或患了病,到医院检查后又都正常,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人体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的,一个时期体重增加占优势,另一个时期身高增长占优势,二者交替出现。当身高增长速度太快时,就会出现小腿肌肉腱牵拉感或疼痛感。这种疼痛多发生在晚上睡觉或白天午休时,一般不需要治疗就可以自行缓解,家长不用担心。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当孩子出现病理性发热时,要采取什么措施呢?很多有经验的老前辈提出了一个治疗方法,叫"母婴同治"。这个方法在国际上也有应用,对于正在吃母乳的婴儿,让妈妈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再通过乳汁传导给孩子进行治疗,非常有效。
5.轻松搞定宝宝病——神秘偏方治儿童哮喘、湿疹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
下面这两篇小短文是我过去在中医门诊时,门诊主任在我的指导下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而这个实例的主人公又恰好是他当年年仅3岁的女儿。也正是从那次治疗后,他开始了学习传统的中医,现在正系统地学习经方。为自己和家人解除病痛,疗效还是很不错的。
文章写得虽然有点过于褒奖我本人,现在放在这里又有点老王卖瓜之嫌,然而我真实的意图在于给大家一些启示,希望朋友们能够从中获益。这才是我的初衷。
这是我亲身的体验。女儿从一岁半上幼儿园以后,容易上感(上呼吸道感染〕,一上感,就咳嗽,咳嗽以后咳喽咳喽就喘上了,每次都是去儿研所看,吃些消炎药,慢慢就好了,但女儿上感越来越频繁,咳喘越来越重。
儿研所的医生让我们看哮喘科,让女儿吃顺尔宁。女儿吃了一个月,可药没有停,女儿的咳喘就又发作了,而且咳喘得更厉害。
女儿快三岁时,有一次咳嗽非常重,咳了一夜,基本没有怎么睡觉。心急的我只好给武大夫打了个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就告诉了武大夫三个症状,咳嗽剧烈、流点清鼻涕、似乎有些发低烧。武大夫在电话里告诉我一个小方子,方子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在脑里:炙麻黄、甜杏仁、石骨、甘草、荆芥、金银花、连翘、干姜、五味子,一共九味药,共两服,我给女儿抓的是免煎中药。
中午12点半,女儿喝了半服药,简直神了,30分钟后女儿就不喘了,安然入睡。这对我的震撼太大了。武大夫电话里告诉我的方子竟然有这样的神效,大家可以想象当时我多兴奋。晚上女儿在喝完半剂药后,就基本不喘了,第二天我就让女儿喝完药后上幼儿园去了,真是一剂药下去就见效,两剂药时药到病除啊。
希望更多的家长在孩子咳喘时,来看中医,来体验真正中医的神奇疗效,来体验“一剂知,二剂已”,来体验我们老祖宗的中医中药,在治疗咳喘上也许比西医的抗生素、激素的药效快,药效还要更强。阳光书于2007年6月23
儿重湿疹是常见病。记得为女儿湿疹跑过两次儿研所,第一次看到女儿脸上、手上、耳朵上出像癣一样的皮屑,园圆的一块一块,紧张得要命。到儿研所皮肤科就诊,等了两个多小时,医生看病时,特别轻描淡写地说:哦,是干性湿疹。”开了肤乐霜两支。我想咨询原因,简单一句,原因不明。没有两分钟,不容我多问,就让下一个病人来就诊了。第二次就诊情形也差不多,肤乐霜还真管用,一涂上女儿的湿疹马上就好了,但不涂湿疹老犯,最后女儿的湿疹变成了经常烂耳根。
武大夫告诉我一个小偏方,治小儿湿疹特有效,基本就不用肤乐霜了。方子非常简单,抓一把薏米、一把红豆(或称赤小豆),煮开30分钟,让女儿喝汤,能吃豆更好。结果薏米红豆汤对女儿的湿疹是特效,女儿一喝,一两天湿疹就全部消失了。大家要注意,小孩喝完红豆薏米汤,利尿,小孩会30分钟左右尿一泡尿,会尿3-4次,小心小的孩子别尿了裤子。
这个小方,让我知道中医的高明,简单的薏米红豆比西医的外用激素还要灵,激素抑制湿疹出来,薏米红豆祛湿,让孩子将体内的湿气尿出去,都可以达到治疗湿疹的作用,但激素有副作用,不能长期用,薏米红豆是食品,就没有这种担忧了。
但薏米红豆汤是治标的药物,不能保证小儿湿疹的复发。要治本,只有健脾,因为脾是运化水湿的脏器,小儿脾脏的功能强大了,水湿能够正常代谢了。自然就不会出湿疹了。
阳平书于07年6月23日
阳光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其精神十分可嘉。此文在博客转发后,很多读者留言询问咳喘和湿疹的具体细节。我在此作一些补充说明。
第一个事例中我虽然是通过一个电话开的方子,但抓住了三个要点:剧烈咳嗽、鼻流清涕、伴随低烧,低烧说明体内阳气不足,咳嗽、清涕表明体内有寒湿的表现,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叫“麻杏石甘汤”,是治疗温病的主要方剂。
此方是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干姜、五味子是仲景先师治疗咳喘的圣药。加上银花、连翘和荆芥可以把体内的寒湿之邪表散出去。很多人看到这个小方后,怀着急切的心情给我留言“这个药方实在太好了,可怎么不说明一下这药方剂址呢,”对于这个问题,不是我不回答,也不是我保守,而是中医要讲究辨证论治,抓住主症后才能开具处方。如果大家对这一个验方感兴趣,可找当地有经验的中医按患者的具体情况开方,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我想他们一定很乐意帮忙的。
第二个事例是关于儿童湿疹的问题。现代医学认为湿疹是人的一种变态反应,也就是老百姓俗话说的过敏。像上文阳光所使用的肤乐霜,是激素类的药物,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不能彻底根治。中医认为,湿疹不论是干性还是湿性的,皆以湿邪为主,是体内湿邪向外散发的一个过程。这个病例中哮喘、咳嗽加湿疹实际上是同属一个病因。所以用辛温的药物来祛除体内的寒湿,能很快缓解症状,薏米红豆汤主要以祛湿为主,如果他当时能够配合扶阳解表的药物一起使用,湿疹应该就可以根除了。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小孩在生长发育阶段,体内阳气是充裕的、偶感风寒也能通过自身的抵抗力抵御病邪。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和补药,否则会破坏孩子的免疫机能,导致疾病丛生。
6.三白甘草汤——水嫩白净小美女的养颜方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年前我的诊室来了一位很有意思的女病人,我给她号脉时她一直低着头,问什么也是非常简单明了地答什么,就是不肯抬头看我。后来和她慢慢聊天才知道,原来她是某著名外企的员工,工作很努力,每天都在电脑前待十多个小时,四五年下来,她发现自己的皮肤变得又干又黯黄,人也像一下子老了十多岁。
“我是个爱美的人,看到自己毫无生气的脸,忽然就不自信了,工作也没心思做了。我看了好多西医和中医,药吃了一大堆,可是一点好转都没有……”
我很理解她的心情,诊断后,对她说:“我给你开一个方子,你可以拿它当汤喝,一个月后你的皮肤肯定有好转。”
“有这么神奇的汤吗?”她一脸狐疑。
“这个汤就叫三白甘草汤!”
其实早在16世纪明代医学著作《医学入门》就记载了这个适用于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干燥、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等问题的小经方,我把它叫做三白甘草汤。现代都市白领、上班族们工作、生活压力大,待在电脑前的时间长,加上熬夜,大多都处于气血虚寒的状态,而这个三白甘草汤正好对症下药!
三白甘草汤,顾名思义,就是四味药的合称,三白指的是白芍、白术、白茯苓,加炙甘草,正好四味。在做这个三白甘草汤时,白芍、白术、白茯苓各3克,炙甘草1.5克,水煎,温服,可当茶喝。这几味药都很普遍,一般的药店都能买到。
在中医理论中,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皮肤无光泽;白术性温,味甘、苦,有延缓衰老的功效;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除痘、治疗痤疮、清热利湿。甘草性平,味甘,有润肤除臭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口臭以及皮肤皲裂等。白芍、白术和白茯苓是传统的润泽、美白皮肤的药物,它们与甘草一起还可以补气益血、延缓衰老。
三白甘草汤配伍精当,适于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黄褐斑、色素沉着等。中医认为人的皮肤光泽与否和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果脏腑病变,气血不和则皮肤粗糙,面部生斑。因此,三白甘草汤从调和气血、调理五脏的功能入手,从而美白祛斑。
据《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白茯苓磨成粉末涂在脸上,还能治疗痘痘以及怀孕后的雀斑,既能祛除黑头、美白肌肤,还能使牙齿坚固,头发黑亮。
复诊时,这位“女病人”一进诊室就开心地说了很多感谢的话。看着她自信的样子,我无法将眼前这位皮肤白皙、面色红润而神采奕奕的女孩与初诊时的她联系在一起,变化太大了。
“灰姑娘变成公主啦!”我半开玩笑地说。本来想跟她再说说身体状态决定精神状态的道理,但忽然觉得没必要,对于她来说,能够找回自信安心工作生活就已经足够了。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只要用心去钻研去关注,我们必能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对于这些宝贵的财富,我都是很乐意告诉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国粹中医学带给我们的健康智慧。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每个人肤色沉黯程度不同,有的人是蜡黄,有的人是铁青色肌肤。有的人很白但皮肤却斑斑点点,中医认为引发皮肤的色泽原因有所不同,因此要针对不同原因调理体质,才能真正解决肌肤不能美白的根源。
惨白----血虚体质:可以从补血下手,选择四物汤,注意里面的“地黄”要选择熟地黄才能补血并让血产生热能,血行比较有力。
黯沉---肾气不足:补肾食物包括黑芝麻糊、桂圆等,药材则以何首乌最常见。
铁青---子宫寒凉:简单的食疗可饮用热的生姜红糖水,而利用艾叶熏脐也具有温经散寒的效用,改善好气色。
皮肤粗糙---阴血不足:美白得从滋阴及清内热做起。可请中医开一些这方面的中药。
7.女人养颜要除寒——祛除黑头从温暖子宫开始
暖宫不仅能祛除黑头,同样也能祛除面部雀斑、黄褐斑、蝴蝶斑等皮肤问题。光洁柔嫩的肌肤是每个女人的最爱,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使我们的胞宫常暖就可以,比什么名贵的化妆品都管用。
现在很多年轻女孩做美容,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是祛除鼻子上的黑头。祛黑头的方法很多,比如鼻贴、鼻膜等,这些方法只是当时见效,过两三天黑头又长出来了。
女人为什么会长黑头?按照西医的解释,黑头就是硬化油脂阻塞物,平时鼻头和周围部分出油很厉害,油脂氧化后就变成黑头了。但是中医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很多女孩来门诊时,基本上不用号脉,我就能断定她患有痛经。病人很惊奇地问:“您还没号脉,怎么知道的?”其实是她的鼻子告诉我的。
临床上,我通常用温补下元的药物调理痛经。患者吃上一段时间以后,反馈回来,说:“大夫,吃了您开的药,不但痛经解除了,您看我这个鼻子,黑头也消失了,还帮我省去了做美容的费用。”医学家张仲景有一部著作《金匮要略》,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论断:“鼻头色青,腹中痛。”受这句话启发,我认为黑头也是腹部寒淤引起的,祛除黑头应该从温暖下元开始。中医认为,鼻子在面部正中,中宫主脾,青色主淤,黑色主阴寒,如果鼻子颜色发青了,或者长了很多黑头,说明小腹的寒淤过重,会引起腹部疼痛。
子宫在古代医学中叫“胞宫”,意思是孕育生命的宫殿,这个宫殿要时时保持温暖才能孕育新的生命。胞宫一旦受到寒凉,宫内的温度降低,其生理功能就会严重降低,导致经期错后,经血颜色黯黑,有血块不能正常排出,不能正常排卵,引起痛经,造成不孕不育,这种情况中医叫“宫寒”。中医对由寒凉引起的痛经通常会用回阳的方法来治疗,如艾付暖宫丸配血腑逐淤汤合用,会起到温暖胞宫、活血化淤的作用。
体质偏寒的女性,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暖。腹部、 膝盖、肩背都是容易进入寒气的部位。尤其夏天,在有空调的环境里最好加件外衣,防止寒气侵入人体。天生怕冷的女性朋友,可以多吃补气暖身的食物。情绪不好或感觉寒凉的时候,喝一些玫瑰花茶、月季花茶,舒肝解郁,调经养血。月季花是月月开,和女人的生理周期是一样的,对调理月经很有益处。
时下很多女孩子爱喝凉茶,美其名曰是祛火、 祛痘,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建议最好少喝这类寒凉性的饮料。脸上长黑头长痘痘,并不是真的上火了,而是阳气亏损导致虚火上升了,此时再用寒凉就是雪上加霜。应该喝一些温补性质的饮品,如当归羊肉汤,温暖一下胞宫,腹部的寒气祛除了,黑头自然消失不见了。
这种养颜方法同样适用于面部容易长雀斑、黄褐斑、蝴蝶斑的女性朋友。光洁柔嫩的肌肤是每个女人的最爱,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使我们的胞宫常暖就可以,比什么名贵的化妆品都管用。所以对于女人来说,暖宫才是最好的美容养颜之法。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鼻子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主肺司呼吸,一个主脾主运化。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我们前面讲了,如果鼻头色青代表腹中痛,如果鼻头色黄是什么问题呢?鼻头色红是什么问题呢?大家可以举一反三,自己推导一下。
比如说鼻头发红,我们说这个患者体内是有热的。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很多人经常说,这个人不喝酒怎么也得了酒糟鼻呢?实际上是他的脏腑有热,所以,一般鼻头色红或者上面有小的斑疹,都会同时伴随便秘的情况发生。因此,如果一个人有酒糟鼻,并不完全是喝酒引起的,可能还是因为自己的饮食习惯使体内脏腑积热,这个时候要清一清脏腑的热,通一通便,慢慢地他鼻头的红色就会降下来,恢复到正常。
8.八髎——通治一切妇科疾病的神奇地带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患者,自称得了宫颈炎。我问她有什么症状,她说:“没有什么症状。是体检的时候发现的,不然我根本不知道。”她不知道那次体检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又不愿意再去做检查,更不愿意一边治疗一边隔三差五去医院做妇科检查,所以来找中医了,想讨个让她更为放心的说法。我按照望、闻、问、切,仔细诊断了一番,并没有发现多大问题,只是有轻微的湿热下注之证。按常规疗法,我给她开汤药为她利湿清热,调整全身气机。我的方子刚开出来,她就杏眼圆睁,说:“吃完药怎么办?再去做检查?我说了,我不喜欢做妇科检查!”我也蒙了,不做妇科检查怎么能证明我的疗效呢?而且,如果不让她做检查,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啊。就在那时,我脑子里灵光一闪,想起多年前老恩师教的一招绝活儿,便用手捏了捏她腰部下方臀部上方的一片区域,然后从容地对她说:“我开的药,你必须吃。吃完后不用检查了,但你必须坚持做妇科保健。”
“什么妇科保健?”她问。
我说:“就是我刚才捏的这一个区域,在医学上叫八髎,是妇科保健的重要区域。你瞧,你这个区域捏上去很死板,很硬,你自己应该也会感觉很疼。而正常人这里捏上去应该柔软的。你回去就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或者揉这个地方,或者拔罐;如果感觉这一块发冷,还可以艾灸。总之,把这里弄得软软的,你就没有任何毛病了。根本用不着检查,听我的没错!”
她听说不用检查了,很高兴,回去就照着我说的做了,效果非常不错,后来,她反馈说:“自从懂得利用八髎后,她的月经正常了,不再痛经了,白带也明显减少,睡眠也好了,不再时不时失眠了,大便也有规律了,不再时不时便秘了……”我问:“原来你还有这么多毛病啊?那次我问诊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啊?”她不好意思地说:“那些都是小问题,因为工作太忙,也没顾得上。没想到被您一竿子统统解决了。你真是神了。”
当然神啊!为什么能这么神呢?因为我有“法”。任何人,只要有“法”,他就是神!使用八髎,就是通治妇科病的大法,也是妇科保健的大法!
这个世界上女人占了一半,但女人的问题占了一大半。因为女人在生理上尤其特殊性,除了人所共有的生理和疾病之外,还存在经、带、胎、产四大问题,这些问题与身体的其他问题结合,往往会把问题搞的更为复杂。比如,女子的很多失眠、便秘等,都是由妇科问题导致的,医生如果不考虑妇科因素,用常规的方法去治疗,往往没有疗效,或者不能根治,容易反复。所以,古代很多医家总是说:“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中医里也单列妇科。一般来说,女子初潮以后,其治病养生就要考虑妇科因素了。
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大多数女人需要和男人一样上班,担负着和男人一样繁重的工作,回家后还需要照顾家庭,所以,女人的问题变得前所未有地多。在我遇到的女性病人当中,带有各种妇科问题的人占到了九成以上。她们大多是忙里偷闲来的,很多人在诊室里还在不停地接电话,一会儿是家里的事情,一会儿是公司里的业务,无不让人操心。而她们自己身上的疾病和痛苦,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在意。尤其是那些妇科病,即使有人关心探问,也是难言之隐,有苦说不出。这让我深深感叹:在这个社会上做女人真辛苦!
对于形形色色妇科的问题,完美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八髎。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初恋的时候,第一次鼓起勇气轻轻地把手放在女友的腰上,她报之以甜美的回眸,那种感觉令人终身难忘。现在想来,我的手不就是放在她的八髎上吗?对于女性来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区域,能带来健康,也能传递温情和爱意!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八髎是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的合称。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位于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左右共八穴,故名。主治下腰痛、月经不调、小腹胀病、盆腔炎、腰骶部疾病等妇科病症。
9.捏脊是促进夫妻感情最好的良药
其实,捏脊岂止只增加夫妻间的感情呢?儿女给父母捏一捏,能抚平父母一生的“积劳”;父母有了子女的这份孝心,自然健康长寿。
宋美龄是著名的长寿老人,活了106岁。我在读她的传记时,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她每天都要找自己的专职按摩师给她按摩后背,而且她对按摩师说不用做手法,给她抓一抓就可以。很多长寿的老人,也有经常按摩后背的习惯。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捏脊。
脊背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神经从脊髓分支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的活动。从经络方面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盛而又怕寒。膀胱是州都之官,与肾相表里,统摄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腑脏。肺腧、厥阴腧(就是心包腧)、心腧、膈腧、肝腧、胆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肠腧、小肠腧、膀胱腧都在膀胱经上,分布于督脉两侧。所谓“腧”,就是“输”,比如,肺腧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腧”穴也是如此。捏脊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同时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
“捏脊”,其手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肘后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椎骨。前面讲了脊背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重要通道,在脊背上稍微摆弄摆弄,哪怕只是自己把手伸到背后去挠一挠、掐一掐、捶一捶、拍一拍,或者把脊背在墙上轻轻撞一撞,对健康都是有益无害的。当然,如果在脊背上捏一捏,连皮带肉捏起来,效果则更好。如果只是普通的保健“捏脊”,不管沿什么方向都是捏不坏的,只有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一点,必须从上往下捏。
古时候,“脊”是通“积”的,也就是说“捏脊”实际上就是“捏积”。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老祖宗是很有智慧的。这里面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古人讲“息者为积”,人体的气血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内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气,势必出现淤积、堵塞。哪里堵塞得最多呢?背部。我们捏一个健康人的脊背,会发现他脊背上的皮肉很松软,一提老高。而一个身体肥硕,明显有湿热壅滞或寒湿壅滞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么容易提起来了。并不是因为他肌肉结实,而是因为他体内的淤积造成了皮肉的粘连。我们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粘连组织捏开。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消失。我所用的“捏脊”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也有些不同,我是用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如果手法到位且被捏着体内粘连比较重的话,往往到了往上提的时候,被捏者皮肉都会有“啪”的一声响。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都提高了,成人很多都存在着食积的情况。临床上是通过看脂肪厚度来判断是否成人积食的。当身体只需要吃二三两米饭就饱了时,我们非得吃半斤,怎么办?脂肪只好堆积到腰腹部了,甚至不光堆积在我们的腹部,像脂肪肝、血脂高等病在中医看来统统都是脂肪积聚起来的,当人体的五脏六腑出现积聚时,后背会形成一个反射区。所以给成人捏脊的时候,我们要趴下来,从上到下捏。有一句话叫“人过四十气变虚,阳气由下往上欺”,气的运行方向开始发生变化,气是向下顺着走的,我们要把气降下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后背捏一捏,不仅能消耗脂肪,还能降火。捏脊的时间,全天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必拘泥。至于次数,一般以5次为宜,如果感觉舒服,非常想再捏捏,那么,再多捏三五次也无妨,养成一个定时捏积的好习惯,久久行之自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夫妻之间捏一捏,生活中有再大的苦恼和烦闷,也都会被爱人的双手消弥于无形,不仅对身心很有益处,还能增加夫妻感情。
其实,捏脊岂止只增加夫妻间的感情呢?儿女给父母捏一捏,能抚平父母一生的“积劳”,很多慢性病,不知不觉间也会被捏跑了。父母有了子女的这份孝心,自然能健康长寿地安享天伦之乐了。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有的人会问,武医生,你让我从上向下捏,那我从哪儿捏到哪儿呢?实际上,如果你功力深厚。你可以从风池穴向下捏。一般我建议大家从大椎穴开始向下一直捏到长强穴。长强穴在哪儿?就是我们俗称“尾巴骨”的那个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