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地方公益活動----水林太子團 - 雲林縣水林鄉公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5:51:05
[調查]樂於地方公益活動----水林太子團
人氣1082
江光輝 地方新聞 | 2010-05-10 10:04:42
樂於地方公益活動----水林太子團
陣頭以「藝陣」尊稱,因神將是一種神偶,在傳統廟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木刻、竹籐編及刺繡等傳統工藝技法合組而成,出巡遶境時由人鑽入其中空身軀內代為行走的陣頭形式統稱為「大神(身)尪」。各地對這類神偶各有不同的稱法,北部稱「大仙尪」,中南部則稱「神將」或「童仔」。神將除增添廟會陣頭熱鬧的氣氛外,亦可以見信眾爭先恐後地向七爺、八爺乞討身上的「鹹光餅」,或撿拾綁在千里眼、順風耳背後的「篙錢」或是土地公的糖果,這些都成為人們避邪祈福的平安物。
在台灣民間廟宇傳統陣頭中,常見的神偶組合以千里眼與順風耳、七爺與八爺、大太子金吒(金臉)與二太子木吒(黑臉)與三太子李哪吒、三太子李哪吒與神童、三太子李哪吒與濟公、土地公與濟公、彌勒與神童、將爺、鐘魁等。
一般傳統偶陣等所帶的頭套,不同於現今利用塑膠品替代,若在民國三、四十年代,神偶頭套衣服等配件是師傅用紙慢慢黏製而成,不僅耗費人力,目前更是少見。
又以廟會或慶典等所常見陣頭有神童(A Children Prodigy),以童子陣中的土地公、招財進寶的財神爺、福祿壽三仙與三太子(金吒、木吒、哪吒)等神明為主要角色,進行滑稽逗趣的演出,官將首(Official Show)以陣頭表演、武術動作的緝拿、攻擊、圍捕動作為表演的主要內容,象徵驅魔除惡、保民安境的民間舞蹈表演,走踏的是高丁步、丁字步、低丁步與朴步,是神明的護衛隊,一向走在行列前端開路,有一股神祕威武的震撼性,以「鼓聲」壯大聲勢福祈、平安之意。
另獅鼓(Drums of Lion)加上鑼鈸的助陣,真有虎虎生風、氣壯山河的架勢,以鼓技詮釋威武聲勢;舞獅它有許多表現的形態,「南方獅有:喜、怒、哀、樂、驚、疑、貪、慮;北方獅有:愕、怕、喜、爬、蹲、臥、吻、窠、趴、蹦、尋、呢。」舞獅又分獅頭、獅尾、大頭佛,各有不同的角色扮演,與樂器的鑼、鼓、鈸相互配合。
台灣民間對「大身尪」有眾多稱呼,如「大仙尪」、「大神尪」、「神將」、「將爺」等,尤其宜蘭頭城用「大神尪」一詞,強調其文化內涵與其他地區以將軍、護將身份之「神將」之區隔。近來在研究中發現過去以台語來稱呼此一對象之意義應是指身形巨大的人物,非特指其為神仙,故又出現「大身尪」一詞,為尊重在地語彙,本文中兩詞並用。
「大神(身)尪」是台灣相當普遍的陣頭,各地皆有,其中以參與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及東石港口宮等媽祖祭典及台南縣北門代天府等五府千歲各神明遶境祭典之數量最為龐大及常見。
該團偶陣等身上所用的行頭,不同於現在塑膠所製,堅持傳統衣服及飾品等均是團主自己用紙或布慢慢黏貼縫製而成,不僅耗費人力,目前更是少見。
水林太子團(有標準、迷你Q版)融合傳統七星步和韓國sorry、sorry舞步的台客舞,加上超high的音樂、動感的舞步,可說是從去年紅到今年,比高雄電音三太子更紅更厲害。
在各大遊行中大秀台灣傳統廟會文化,不讓韓國的nobady專美於前,利用三太子的台客舞,以逗趣的舞步,把三太子、濟公及神童等(標準與迷你型)的活潑,表現的淋漓盡致,吸引眾人的目光。
繫於台灣歷史文化與藝術傳承,本團成立約民國70年,有鐘魁、三太子、神童及濟公等大小神偶十多個,團主楊奉忠(服務電話0912-688678),歡迎有興趣的同好,來電邀請互相學習與指導。
歡迎上網部落格及無名小站:水林太子團指教。
目前電音三太子有在嘉義朴子三太子、新港電音三太子、雲林北港太子團及水林太子團等團,均有高水準精湛舞藝。

水林太子團 水林太子團街頭表演
 

相見歡
 
一、偶陣介紹(參考網路資料彙集)
近年,台灣其他地方雖亦有組裝女神(身)尪,但皆由男性負責扛抬,依民間廟會與慶典表演等傳承、創新傳統文化,出陣儀式有祭典、出陣、表演、回駕及安陣等。
1.成員
童子陣的三尊神偶,三太子本尊(中壇元帥)及為神童守護神,二尊神童一尊代表「招財」,綁一髫髻,著黃色衣服(原綠色), 右手拿扇,左手執拂塵;另一尊代表「進寶」,綁二髫髻,著粉紅色衣服(原紅色),右手拿扇, 左手執令旗。此二尊神像,平常行進時蹦蹦跳跳左搖右晃, 表現出像小孩子般活潑的個性; 拜廟時,二尊神童一前一後面對面, 前進碰面之後再倒退至原位, 接著原地轉圈,就彷彿是兩個歡喜的小孩,看到這樣熱熱鬧鬧的場面,開心的跑跳玩耍。因為神童相當愛玩鞭炮,所以神童所到之處總是鞭炮聲不斷。
如果是仙童揹劍與葫蘆,神童只拿扇和令旗。像仙童出陣一定要一對(紅衣童子、青衣童子),祂的跳法為國術步法,參神之時要跳四方、七星、八卦,但在街上就不必踏腳步,只跳S型,順著鼓點節奏跳即可。
2.法器及配備
三太子(粉紅臉)身插五營元帥旗,左手拿鐵環,右手拿火尖鎗,身著黃色戰甲;濟公手拿酒瓶;太子童或神童等執扇。
3.儀式與訓練
統整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教育內涵參與,童仔陣中三太子神偶的小孩頭戴髮帶、身圍肚兜及腳戴鈴鐺,太子踩七星步,是以之字型前進,先往左前方跑跳幾步後,身體下壓,武器下插,然後快速提腿旋轉,如此即代表七星中的一顆星。接著再往右前方,依同樣的方式動作,如此反覆共七次,表示踩過七星。轉圈為其行禮的方式,表演者也利用轉圈之力來改變方向,若是練習不夠,可能會因此造成重心不穩而跌倒。
(1)開步
神偶各自有其一定的腳步、架式,傳統步伐為七星步、八卦步。
(2)八卦步
A.只要向前跨步
B.右腳先起(腳掌抬高於左腳膝蓋在往右前方跨)
C.左腳起(腳掌台高於右腳膝蓋再往左前方跨)
D.重複這樣的步伐一直往前走就是八卦步
(3) 七星步
北斗七星是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亦稱杓星、犁星、斧頭星。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是七政的樞機,陰陽的元本,所以運於天中,控制四方,以建四時而均五行。魁四星叫璇璣,杓三星叫玉衡;又稱一到四為魁,五到七為杓。《石氏星經》稱:"第一星為天樞、二為璇、三為磯、四為權、五為玉衡、六為開陽、七為搖光。 中國古代用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戰國時代的《鶡冠子》中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可見古人懂得以天文去觀測天氣。中國人自古相信,『七星』一個強大的動力符號,可將磁場發揮到極限,故能趨吉避凶、斬妖除魔,所以在中國民間傳統的道教科儀,或者是藝陣的演出,都少不了與七星相關的陣法或者是演出。招軍的舉行,其目的在招募更多的神兵天將,以隨著主神巡狩四方、驅邪除穢,所以整個活動舉行下來,其最重要的還是在繞境云庄的部分。在繞境云庄的同時,主神乘於神轎之內,沿路收納瘟毒,以及邪魔鬼怪。最常見在入廟安座之前,都會將火爐,以七星陣的方式,做最後的收煞。在道長為七星爐加持開火之後,包括人員、神轎、香旗…等,一一的由爐火上過火,以表示將收納與轎中的瘟毒、邪魔加以煉化,並將神尊、器物…加以潔淨,以便在開廟門後能順利的舉行的安座,而不要帶進廟內。
起步:
A.右腳向右前跨一步
B.左腳向右腳(跨成交叉)
C.右腳在向左前邊跨(跟左腳交叉)
D.左腳再往左前邊跨(雙腳張開成平行)
E.就這樣重複走就是七星步
二、神偶介紹(參考網路資料彙集)
1.天師鍾魁
鍾馗(俗稱鬼見愁、吉祥神),最早在南北朝出現,自唐朝玄宗(明皇)命吳道子畫像後,陸續眾多的畫家畫作甚多,所以民間傳說也出現多種版本。從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說:往昔吳道子畫鍾馗,身穿藍色衣服、頭戴巾,頭髮蓬散、一眼瞎、一足穿靴、腰插朝笏,用左手捉鬼,右手挖其眼等了解形態。
鐘魁(唐),原是一個聰明的才子,天資敏慧參加考試金榜題名,受主考官賞識蒙皇上召見,誰知皇上見到鐘魁嫌醜(張鐵青的大臉、兩道粗黑的濃眉、配著一雙圓鼓鼓的大眼睛、朝天的大鼻孔及加上一臉鐵針似的鬍鬚;雖有滿肚子的學問,卻長得非常難看誰見了都害怕),所以皇上見鐘魁這付醜模樣,說什麼也不點封他做狀元,鐘魁心中一口怨氣憋不住,大喊一聲:「氣死我了!」就一頭撞死在大殿上了。
皇上想到了鐘魁的才華,又是後悔又是可惜,便封了他的魂魄做了「捉鬼大將軍」,派他協助閻羅王去掃蕩天下的妖魔鬼怪。在地獄治理大鬼、小鬼的閻羅王,喜獲大將對鐘魁眉開眼笑,當面對鐘魁說:「我正煩得很呢!、「我正煩得很呢!」。閻羅王說:「唉 ,說來慚愧 ,這些鬼藏在人間已久,鬧的雞飛狗跳,好人也不得安寧,我看就是你最適合去懲罰他們」。
鐘魁受命於閻羅王,身帶點鬼簿、賜一匹追風馬和一把青峰寶劍,另外還派給他四個鬼差(大頭鬼牽馬、大膽鬼扛寶劍、精明鬼提一盞紅紗燈籠引路、伶俐鬼舉一把破傘好擋風遮日),後閻羅王又加派個小鬼變成一隻蝙蝠作嚮導(或稱前鋒大將:蝙蝠神),專門往有惡鬼的地方飛,也有福從天降之意。
鐘魁頭戴判官帽、披髮、勾鬼臉及掛髯口等,雙肩貼符、身穿馬褂、甲裙、背青鋒寶劍、右手執扇及穿草鞋等,造型極盡肅殺恐怖,捉鬼平妖本領非常高強,因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受玉皇大帝的御賜封號為:「翊正驅魔雷霆帝君」。
鍾魁有鍾魁嫁妹(民間傳說,鍾馗有個同鄉好友教杜平,為人樂善好施,資助鍾馗赴京應試。鍾馗因面貌醜陋而被皇帝免去狀元的資格,一怒之下,撞階而死。杜平將他安葬。鍾馗做了鬼王之後,為報答杜平生前之恩,親率鬼卒在除夕時返家,將妹妹嫁給了杜平)、鍾魁辟鬼、鍾魁醉酒、跳鐘魁、鍾魁判官及鍾魁像等傳奇故事。
一般台灣民間跳鐘魁的儀式,在於請神、兵將與保護活人的符錄為重點,剛開始撒鹽米淨四方,並以白雞血、公鴨血等敕請眾神降臨安四方,雞冠血(公)屬陽,「鴨子」音同「壓制」,而原本血的紅色和陽氣在咒術思考的過程中,就具有不可思議的靈力,所以藉此順利壓制孤魂野鬼。在地上拉開五色布條(五色:紅、黃、綠、白、黑),有請東、西、南、北及中方(五方)的五營兵馬將來坐鎮,舞動一卷兩頭點燃符制象徵化龍的草席,以破五風及壓煞氣。
等點動兵馬相助後,更要將自己的「元神」保護好,方能從祭點壇請下鐘魁爺來驅邪鎮煞。一般儀式都是邀請戲班的男伶來扮演或道行高深的道士來扮演,(考慮重煞氣會纏上扮演的戲班演員)。
在大陸四川長江北岸酆都,鐘魁以牛頭馬面、鬼妖的形態展現。

天師鐘魁
2.太子童仔
(1)神童
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大臣甘茂之孫甘羅(官拜上卿一職),聰明才智過人,在十二歲時為宰相呂不韋的賓客。
漢朝已有對神童的選拔制度,漢朝的選舉法中規定:「孝廉試經者拜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如任延年十二,為諸生,顯名太學中,號為任聖童;如張堪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聖童;如杜安年十三入太學,號奇童;如黃香年十二,博學經典,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在南北朝有一位神仙童子元嘉,可以「一心六用」:左手畫圓,右手畫方,口誦經史,目數羊群,兼成四十字詩,足書五言一絕。
而在唐朝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開始有神童之稱出現。如王勃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人目為神童,從「舊唐書」記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如劉晏年幼時號為神童,形狀獰劣,宰相張說稱他為「國瑞」。另《兒世說》、《幼童傳》、《世說新語》及《太平廣記》等都記載有大量的神童。
王安石的《傷仲永》是一篇探討神童問題的散文,他強調:「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矣。」
台灣民間傳統習俗中,神童有二尊,一尊代表「招財」,綁一髫髻,身著綠色衣服、右手拿扇及左手執拂塵;另一尊代表「進寶」,綁二髫髻、著粉紅色衣服、右手拿扇及左手執令旗。此二尊神像,平常行進時蹦蹦跳跳左搖右晃(必須要跳動搖晃),表現出像小孩子般活潑的個性;一般廟宇慶祝拜廟時,二尊神童一前一後面對面,前進碰面之後再倒退至原位,接著原地轉圈,就彷彿是兩個歡喜的小孩,看到這樣熱熱鬧鬧的場面,開心的跑跳玩耍。
仙童與神童的造型相似,差異在於仙童揹劍與葫蘆,神童只拿扇和令旗。仙童出陣一定要一對(紅衣童子、青衣童子),也曾出陣二對以上。祂的跳法為國術步法,參神之時要跳四方、七星、八卦等,但在街上就不必踏腳步,只跳S型,順著鼓點節奏跳即可。
(2)三太子
有右手持火尖槍、左手拿乾坤圈、靈符秘訣、豹皮囊、混天綾、金磚及腳踏風火輪等寶物。
相傳三太子乃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故尊稱為三太子爺、太子元帥、哪吒元帥、太子爺、哪吒三太子、中壇元帥(五營統帥)、金環元帥、羅車太子、李羅車及羅車公等,羅車為閩南語發音。拜師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習法,俱隱身、土遁等法術,本領非凡;如詩傳:『手提紫焰蛇牙寶,腳踏金霞風火輪,豹皮囊內安天下,紅錦綾中福世民。』因其裝備特殊,有輪有圈,故又有李羅車、羅車公、羅車太子、金康元帥、金環元帥等尊稱。本屬佛教的護法神,但道教和民間信仰亦信奉之,其中三太子同時是「五營神軍」的主帥,統御天兵天將,負責驅邪制煞,維護正義,降世後,為姜尚中營神將,助周滅商,故後人都尊稱其為中壇元帥。一般宮廟拜太子,以中爐守爐、鎮守爐前,還有先鋒官的涵義,還有掌管調度五營兵馬的職責。
三太子也是蓮花元帥、蓮花童子、八臂太子及中路大將軍等尊號,祂的來源就是佛界的元胎佛子(黃金九龍龍珠子:金龍太子)、九宮八卦太子等,三太子就是黃金九龍王母的前面那顆黃金九龍的龍珠子所轉世為人的由來。
天界有九色天龍龍珠子,但是以黃金天龍(黃金九龍)龍珠子為首,是九種顏色龍珠子的第一位,是最大的;九色天龍:紅、橙、黃、綠、藍、靛、紫、黑、白等九種顏色。
三太子一分九化,依年紀而言,每一時期都有不同尊稱。
(1)出生封神前:黑面太子。
(2)3歲時:八臂太子(太子出生後天賦異能能化萬種形貌)。
(3)5歲時:蓮花太子(太子捨肉還母、去骨還父,其靈體經師父太乙真人以蓮花重修肉身);西歧番幫太子(亦為神明雕金身之由來)-削肉還母削骨還父、其母為求其復生所雕之神像。
(4)6歲時封神後有:中壇元帥(封神後掌管五營兵馬之中營軍,後人稱中壇元帥,廟宇的守護神之一),中壇元帥-當時那吒戰績彪炳官位受封為三軍最高統帥,因其為人間三軍最高統帥故稱,五營太子-五營之中營亦是三太子為將軍。
(5)8歲時:麒麟太子(中國四方聖獸: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及中麒麟,後人把太子諭為中壇其座騎麒麟)。
(6)8-10歲 時:九龍太子(小時太子取東海龍王之子龍筋,經其師度化,龍筋化身九龍,護其真身);騎龍太子-與東海龍王之子之戰姿;蓮花太子-其師借蓮花為頭、蓮藕為肢、蓮葉為身助其復生,因身踏陰陽界又是童子身,專管嬰靈之事。
(7)10歲時:金龍太子(九龍之原身為東海龍王之子的筋,換化萬千,最終唯一金龍護天下平安太子收為座下)。
(8)12歲時:三太子、原身(為幼童相)-頭上三根沖天砲,身披紅綾綁紅肚兜手拿乾坤圈。
降世後民間也以三眼太子(鎮守南天門玉帝賜其第三眼,以觀三界之事);三頭八臂太子(與妲己做最後殊死戰之時,換回其之前之分身而成),這也是三太子厲害的地方,故廟宇都將三太子放置於桌前擔任先鋒官。

三太子1 三太子2
3.濟公
根據歷史傳說記載,濟公(姓李,名修元,又名心遠,浙江台州天台縣人)在佛教眾多的羅漢當中,極其特別是唯一的漢人(有稱是降龍羅漢下凡轉世,亦有稱是如來佛祖座前的大鵬鳥或阿彌陀佛身邊的護法),父親李茂春、母王氏,是李駙馬的後裔,宋光宗三年農曆二月初二出生,滿月時國清寺一本禪師(性空長老),前來祝賀,賜名「修元」,元即緣也。
濟公(或稱濟公活佛、濟公禪師、濟顛)十八歲時父母雙亡,守喪三年後即前往杭州西湖靈隱寺剃度為僧,住持瞎堂慧遠禪師知道修元是羅漢轉世,前來人間嬉戲,於是收他為門下弟子,賜法名「道濟」。濟公不守戒律,佯狂不飾細行,遊行市井間,喜喝大碗酒,吃大塊肉,酒肉羅漢,行為舉止顛狂放蕩,被人們稱為「濟顛」。濟公為寺僧所厭,遠瞎堂仙逝後,靈隱侍再無濟顛容身之地,遂移居南屏山淨慈寺。於南宋開禧二年(公元1202年)五月十六日端坐圓寂(葬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號稱為天下第三泉的杭州虎跑泉處,虎跑泉西有二層樓高的濟公塔院,是他的葬骨處)。
濟公活佛塑像獨特,僧帽歪戴、肩披破僧衣(鶉衣百結)、穿破靴、手拿把破葵扇及面部表情十分生動,臉上表情因觀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顯現:左側望去,突出其眉稍的幾挑皺紋,笑容可掬,現喜相;右側望去,愁眉苦臉,現悲相;正面相看,則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現救世悲憫相。
坐大石頭(濟公床、濟公桌),睡樹底下,清風明月,高歌朗誦,傲嘯公侯,淡泊名利,異蹟顯化,神通遊戲,濟世救俗,解眾之苦,公正無私,釋眾迷情,世人尊稱「濟公活佛」為其最佳寫照。

濟公 濟公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