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黄金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1:29:53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全面兴盛,是人类历史上各大古文明交汇的结果。在这个时期,交合的各大文明的数目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和罕见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阿拉伯人是中世纪最幸运的。
政教人物
阿拉伯历史的第一页,是伊斯兰教之父穆罕默德写下的。在这之前的历史,称为蒙昧时代。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喜欢自我夸耀,重物质实利,不愿服从权力,喜爱极端的自由;口齿犀利,善辞令。看问题洞析局部,却不见整体易为小事和荣誉动武,各部落经常为生计、水源和族仇而相互残杀。   在7世纪初时,穆罕默德揉合并发挥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文,创立并大力传播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宣扬唯一的神灵是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派来引导世人的;现世的生活会决定一个人死后是上天堂或下地狱,主张尽善功、守约、忍耐、公道、宽容、廉洁,反对各部落间争荣和个人的矜夸(《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一)第79—83页)。这无疑为愚昧散漫的阿拉伯人创造了一种极好的药方与粘合剂。穆圣以麦地那为根据地,击败了麦加城反对他的富人,占领圣城麦加,从而确立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人中的统治地位。他的说教被记录编为《古兰经》,它是公认的阿拉伯法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并统一了阿拉伯语言。
他死后,其岳父艾卜泊克尔当选继祭人,并继以哈里发称号。他成功地统一了穆圣死后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各族。他的军队击败了拜占庭的军队,多次征劫小亚细亚。欧默尔继任伯克尔的哈里发之位。他的军队连克叙利亚、埃及、波斯、北非许多地方。他采取英明的方法,巩固了这些地区的统治,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发展了教法,并鼓励耕种。他无愧于伊斯兰教与国家的第二个创建人的伟大称号。   在欧默尔的两位继任者奥斯曼和阿里死后,自661年~750年,倭马亚家族在阿拉伯世界高踞霸主地位。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率起事之兵,大败倭马亚王朝军队,建立了阿拉伯历史上有名的王朝——阿拔斯王朝。该王朝出现了其他两位著名的臣主,啥伦·赖世德(786~809年在位)两次征服拜占庭,多次征幼小亚细亚。他鼓励生产,倡导教育、学术,把王朝推到了顶峰阶段。在他的时代,阿拉伯科学文化兴旺发达,帝国声震欧亚。《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渲染,更是大大提高了他的声望。哈里发多蒙采取了开放、鼓励的学术政策,兴办智慧馆、学校和天文台,奖励翻译事业,促成了阿拉伯文化的空前繁盛   但到11世纪上半叶,该王朝已四分五裂,西欧乘机组织十字军东侵阿拉伯世界。在1169~1192年间,出生于伊拉克的萨拉丁,以过人的才略、宽仁大度的骑士风度,击败了十字军的多次东征,成为彪炳世界历史的一代英雄。
随着历史的发展,伊斯兰教日益显示出其僵化、保守的缺点。在19世纪下半叶,埃及人穆罕默德·阿卜杜提出了对伊斯兰法律。教育、宗教仪式和教义的改革,开创了历史性的变革传统。
近代以来,阿拉伯在欧洲人的巨大阴影下生活了数百年。二战后,一批阿拉伯政治家为振兴阿拉伯世界的样精竭虑。埃及的纳赛尔于1952年建立独立的埃及。他参与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英勇抗击英、法、以的入侵,并取得胜利。他推动了埃及与叙利亚的合并,但终归失败。他大规模实行国有化,进行土地改革。他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和要求收入平等、改善生活的广大群众的代言人。他成为近代以来阿拉伯世界最受崇拜的人物。1970年,他逝世后,他的战友萨达特掌权。他一反前任政策,厉行政治上的松动与经济上的自由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的军队击溃了以色列强大的防线,取得了一定胜利。他又不顾阿拉伯各国的反对,与以色列媾和,使埃及摆脱了困境。
20世纪初,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以强硬的手腕,一举把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纷争不断的阿拉伯各部落统一成一个整体——沙特阿拉伯王国,并摆脱了英国人的控制。他一边强化统治,一边引进西方技术,改造传统经济,促进商业发展,建立司法机构。以生产石油来促进王国现代化城市的兴起。
2005-1-21 23:06回复
果茂隐士0位粉丝
2楼
在他死后,比他更加开明的继承者费萨尔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并大大增加了王国的财富。
阿拉伯文化的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
在中世纪(特别是9—11世纪)阿拉伯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一批蜚声世界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学者、文豪、诗人接踵问世。那时,阿拉伯文明从整体上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阿拉伯文化成就传入欧洲后,成为欧洲近代科学文化兴发的铺路石。阿拉伯世界之所以在此时登上人类文明的顶峰,是有一系列原因的。
阿拉伯长期受到沙漠的封闭,但却有敏锐的感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还有未充分释放出来的巨大的潜能。他们不甘寂寞,热切希望了解外部世界。他们带着这种朝气蓬勃、好学向上的精神,征服了包容好几种先进文明与文化的辽阔地域。
当时,阿拉伯帝国包容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几种文明: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文明、波斯与两河流域以波斯文明,叙利亚的古巴比伦与希腊文明的混合体,埃及的古埃及文明,亚历山大城内保留的希腊文明的种子,帝国内犹太人留下的希伯来文明;此外,阿拉伯人从翻译运动中移植来的希腊文明精粹,通过经商航海交战从中国带回的中华文明。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所包容文明规模之大,数目之全,空前绝后。印度文明在文学、哲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波斯文明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希腊文明在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希伯来文明的基督教、犹太教在宗教方面,中华文明在文化发展与传播方式方面(中国的造纸、印刷术、用于航海的指南针,皆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当时,有许多学术中心问世了。如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巴格达的智慧馆,汉志、麦加和麦地那的学校。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如波斯人、叙利亚人、犹太人、埃及人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他们为帝国孕育许多光冲牛斗的学者和科学家。   《古兰经》与伊斯兰教的传播,提高了人们的知识与思想水平,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和智慧,产生了学习外语,以《古兰经》立法、诠释《圣经》、研究自然科学等需要。
当时,许多阿拉伯人视科学为认识世界的关键,为高尚的精神追求。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大胆摈弃权威的谬言,广泛涉猎与探讨。为了研究与观察,他们经常出外旅行;喜欢做实验;熟练掌握归纳与演绎方法(《The Aral Genius》P49)。这是当时科学发展神速的原因。
在阿拔斯王朝时代,农业发达,航海频繁。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活跃思想,统治者大力扶持科学文化事业。
文学成功的原因与杰出的文豪
受多种原因的推动,阿拉伯文学在中世纪取得了空前成就。首先,是生活环境与方式的影响。阿拉伯人长期以游牧为生,生活单调而严酷。为丰富生活,他们发展出精细复杂的语言,致力于文学创作。
其次,是语言的作用。阿拉伯语法每个基本概念只用辅音表示。常常是一个辅音构成一个词的“根”,词意的变化由词内元音的变化来反映出来。于是,有许多元音形式相同而辅音不同的词。这就构成了强韵和谐音。这使得散文诗歌朗朗上口。另外,词根还自节约用词,创造出简练而含蓄的句型。   再次,早期阿拉伯诗人社会地位高。在部落里,他们的任务是宣传鼓励,总结历史,同时也参加部落决策。诗歌被用来确立行为规范。因此,诗歌创造得到鼓励。最后一个原因是阿拉伯人豪放开朗,感情丰沛,擅长辞令。这些因素是阿拉伯文学成功的秘诀。   在为数众多的阿拉伯诗人中,穆台奈地(915~956年)最为伊斯兰世界推崇。他善于夸张,长于隐喻,用词华美,创造了阿拉伯诗歌的巅峰水平。在西方,伊本·哈兹术(994~1064年)和突—玛尔雅(约1084~1124年)最富盛名。前者写下了歌颂精神恋爱的诗集《鸽子的项链》。该诗集大部分被译为西方各国文字。后者的诗集《鲁拜集》,流露出机械论、怀疑论和享乐主义思想。它被西方视为阿拉伯诗歌的代表作。   在《古兰经》问世后,散文得到迅猛发展。到了750~1055年的阿拉伯文学黄金时代,散文形式日趋成熟。查希兹(868或869年)学识广博,文风敏捷尖刻充满生机。他的作品在后世广为流传。哈利利从押韵散文发展出韵文戏剧故事文体“麦噶麦”。他的力作《麦噶麻特》词语丰实,机妙精巧,被推为仅次于《古兰经》的作品,对后来意大利和西班牙文学有相当影响。
2005-1-21 23:06回复
果茂隐士0位粉丝
3楼
阿拉伯的最杰出、最有名气的文学作品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该故事集的初稿是杰赫希亚里(924年)在波斯、印度故事基础上完成。它是中世纪阿拉伯的史诗与风俗画。
随着蒙古人入侵,帝国衰落。从13世纪起,阿拉伯文学开始走下坡路。到16世纪后,阿拉伯文坛一片漆黑。
一战以来,阿拉伯世界逐步摆脱西方而获得独立。伴随而来的是,国际文学交流的频繁,文学研究得以重视,古代文学传统得到弘扬。散文文学更接近现实,语言更加口语化。阿拉伯文学重现生机。   此时,三个埃及作家登上阿拉伯文学的最高峰。塔哈·侯赛因(1889~1973年)领导了20年代的现代文学运动。其自传体小说《日子》,开辟了社会与心理分析的先河,对阿拉伯文学影响犹存。陶菲格·哈基姆开拓了反映社会的新型戏剧形式。纳吉布·马哈福兹推出了三部反映一个开罗家庭从20~50年代变化的小说,编织了一个阿拉伯现代史诗。他因而获得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
科学与学术的新纪元
阿拉伯人学术的最高成就在医学与数学。相传穆罕默德曾把神学与医学相提并论。由于这个缘故,中世纪时,大多数穆斯林和科学家都了解医学。阿拔斯王朝建立了严格的医师考试制度,全国上下重视医学。再加上当时阿拉伯的化学发达,不少人把化学运用到医学。这样,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名医、名医学家如汗牛充栋,不胜罗列。最著名的医学家当然是伊本·西纳(阿维森纳)。他是一位亚里斯多德式的全才,在哲学、天文、数学、地理、生物学等方面均作出巨大贡献,是阿拉伯世界空前绝后的文化伟人。他在哲学方面提出了具体概念和抽象的、逻辑的概念这两种概念,对后来欧洲中世纪的传统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医著《医典》,除系统论述医学原理、医疗方法与药物学外,在肠膜炎、肺结核、钩虫病等方面,还提出了重要见解。它成为12~17世纪欧洲医学圣经。最著名的临床医生,则是西纳的前辈拉齐斯。他的《天花与麻疹》、《医学集成》、化学名著《秘典》,在中世纪欧洲广为流传。   数学与天文学是最实用的科学。沙漠生活要求以星辰辨别方向午候,伊斯兰教要求以星辰确定礼拜方向,迷信的人要求以星辰预知凶吉,日常生活和生产要求进行计算、编制日历。这无疑是数学与天文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此外,阿拉伯人从印度引进的十进制数字(特别是零),也加速了数学、天文学的发展进程。最伟大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首推花拉子密(约780~850年)。他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制定的天文表,成为世界各国天文表的前身。他的代数学著作在12~16世纪是欧洲各大学课本。阿拉伯数字就是通过他的课本传入欧洲的。白塔尼(929年)在确定新月可见度、黄道斜角度、回归年与四季之长与太阳环食可能性等方面,有独到见解。他的成就对哥白尼、拉普拉斯等著名天文学家有影响。诗人欧默多·赫维尔(1048~1123年或1124年)发展了解析几何学,作出了后人500年才及达的贡献。他主编作了较精确的历法。   阿拉伯人相信金属间不相互转化,认为冶炼可以炼出金子。他们热衷于炼金术。化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阿拉伯化学是欧洲化学的前身。最著名最伟大的化学家无疑是8世纪的查比尔。他首创‘燃素说”,对燃烧、还原、蒸发、过流、提纯、溶化、晶化、蒸馏等问题,均有深刻见解。第二位化学大师是名医拉齐斯。
阿拉伯人的物理贡献集中在光学方面。铿迪写过一本汇合几何光学与生理光学,在东西方流传甚广的著作。在哲学上,他综合了哲学与神学、精神为本论与物质存在论、感知论与理性论,强调数的作用。伊本·海赛木(965~1039年)明确地指出,“视觉”是由于光线的冲击而产生的。
阿拉伯人要到麦加朝觐,要长途经商,要航海、通邮,要与邻国打交道,他们对外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少学者为了研究与观察,喜欢外出旅行。这样,阿拉伯的地理学便发达起来了。前面提到的伊本、西纳、花拉子密,是较有影响的地理学家。花拉子密影响更大。他与他人共同编制了伊斯兰教以来第一张天地图,并纠正了托勒密的一个重要错误。而最有名的则是12世纪的易德里西。他总结了托勒密、花拉子密和旅行家马苏第的思想与成就,并造成了一个天体仪与圆形地图。
2005-1-21 23:06回复
果茂隐士0位粉丝
4楼
在13世纪,出生于希腊、后到阿拉伯世界的雅古特编写了集前人大成的《地名辞典》。这是一部地理学、历史、人物志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10世纪的麦格迪西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地理学家。   阿拉伯世界还产生了一大批旅行家。9世纪时商人苏华曼走遍阿曼与中国之间的各地。他口述、别人整理而成的游记,是重要的史地著作。马苏第足迹遍及亚洲各国和北非大部地方,并留下了30卷地理学著作,被认为是阿拉伯最伟大的旅行家,14世纪的巴图泰远游过东非、西非、小亚细亚、印度、马尔代夫与中国,并留下了很有价值的游记。
阿拉伯哲学是在吸收希腊哲学基础上,在宗教冥思中发展起来的,前面的铿迪、西纳都是伟大的哲学家。而西纳是最著名的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10世纪法拉地调和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派与苏菲派思想,提出一个派于安拉、逐级流出的精神等级,提出模范城市的政治思想。12世纪的鲁世德以亚里士多德的“诠释者”而驰誉西方。他信奉上帝,又主张服从理性。他的思想在12—16世纪之间,风靡东西方许多地区。   自古代时起,阿拉伯各部落便十分关心自己的历史与地位。帝国建立后,不但许多人关心历史,而且哈里发想从历史中获得教益,教徒要鉴断《圣经》的真伪。在各方努力下,阿拉伯史学达到相当高水平。泰伯里(836—923年)著写了最完备的《古兰经注》。他的巨著《历代先知与帝王史》对阿拉伯史学家、对世界史学有相当影响。地理学家麦格迪亚经过大半生深入调查与考证,写出了百科全书式的史地学著作,从而获得了“阿拉伯的希罗
多德”的美誉。而最伟大的史学家是有“近代第一位史学家”美称的伊本·赫勒顿(1332~1406年)。他提出文明发展理论、倡导考察气候、地理、经济、文化等要素,提倡探究各种社会力量。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纪末叶,奥斯曼突厥部落酋长的儿子奥斯曼袭封后,宣布成立独立公国,遂不断进行扩张,于1326年建立奥斯曼帝国。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国内讧,开始插足欧洲。到14世纪末,巴尔干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5世纪,土耳其开始对拜占庭帝国展开新的攻势。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占领。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461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到15世纪末叶,奥斯曼帝国已经占有几乎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东部地中海后,直接威胁巴尔干邻近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不断与奥斯曼土耳其发生争斗,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也在长期争斗中形成。
从此,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继续对外扩张。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间(1512—1520年),开始对伊朗的战争,占领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一部和库尔德斯坦。 苏里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苏里曼进行多次扩张,1521年,进占贝尔格莱德和罗德斯岛。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进一步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匈牙利内部呈现两派,一部分贵族选立斐迪南为王,借以与土耳其对抗。土耳其苏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贵族选立查帕尔亚为王,反对斐迪南,与哈布斯堡王朝发生直接冲突。1529年,土耳其苏里曼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但是,土耳其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532年,双方重又开战,奥军在查理五世统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区,阻止了土军的进攻。
1533年7月,奥土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根据条约规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奥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3万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币);匈牙利其余部分归苏里曼控制,奥军保证不对驻军进攻。 1540—1547年,土耳其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联盟,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起攻势,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1544年,奥地利与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与法作战的兵力阻止土军的前进。1547年,奥土双方签订《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给土耳其,匈中部地区的政权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认土耳其对匈牙利大部地区的统治。
2005-1-21 23:06回复
果茂隐士0位粉丝
5楼
1551—1562年,奥土双方为争夺特兰西瓦尼亚而展开争斗。 土耳其军队获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尔(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占埃格尔。但是,根据1562年的双方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双方呈胶着状态。在1566—1568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仍无建树。 1592—1606年的战争是由土耳其挑起的,双方各有胜负。根据1606年双方缔结的《席特瓦托罗克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平等的缔约一方,它无须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但需一次付清20万杜卡特。1660—1664年的战争,是因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地区而爆发的。双方于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戈特哈特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奥军迎头痛击失利。根据1664年双方缔结的《瓦什瓦尔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但该地区仍属奥斯曼帝国所有。 双方经过16—17世纪的角逐,奥斯曼帝国已经渡过它的强盛时代。从16世纪后期开始,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威胁的势头逐渐减弱。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争夺政权的内讧,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与邻国的不断战争,土耳其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到17世纪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内外交困,越来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企图联合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进行对奥的战争。 1683年7月,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损失惨重:亡2万余人,损失火炮300门。维也纳一战的败北,迫使奥斯曼帝国转入防御, 并逐步撤离中欧。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加盟。此后,战局发生变化。1686年,奥军攻占被土耳其占领的布达,1687—1688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贝尔格莱德等地。
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的维丁城附近败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转败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等地。由于俄国的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的态势。
1697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泽特一战获胜,土军亡3万余人,损失全部火炮和辎重。根据1699年奥地、波兰、威尼斯与土耳其签订的《卡尔洛维茨和约》,以及次年俄国、土耳其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俄国获得亚速夫要塞。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分割。 进入18世纪,土耳其利用俄国与瑞典战争的机会,伺机报复俄国,土耳其取得了胜利。1716年,土耳其乘胜向奥地利开战,但告失败。
1716年10月,奥军攻占特梅什瓦尔;1717年8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溃土军,贝尔格莱德守军投降。 根据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1735—1739年期间,奥斯曼帝国连战失利,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等地。军事失败加深了奥斯曼帝国的危机。1788—1790年期间,根据1781年奥俄同盟条约,奥军发起进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军击溃。俄军在俄土战争中的获胜使奥军得以整顿兵力,重新转入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过三个星期的围攻,攻占了贝尔格莱德,接着又攻陷谢苗德利亚、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欧洲形势,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后形势的变化促使奥地利退出战争。
1790年之后,奥地利和土耳其在解决双方冲突时不再诉诸武力,并且转而相互合作。 总之,奥土战争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形成。 奥土战争持续近三个世纪。奥斯曼帝国曾盛行一时,在其鼎盛时期,幅员跨欧、亚、非三大洲。早在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就开始远征欧洲,之后,土耳其与东南欧和中欧各邻国之间一直存在领土纠纷,各国统治者经常进行武力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激起了各邻国之间的不满,促使各邻国结成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在战略上把自己摆在东南欧和中欧国家的对立面,“失道寡助”。长期的征战使国库空虚,激起了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人民愤懑情绪增长。
1730年9月,伊斯坦布尔爆发人民起义。到18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也掀起争取独立的斗争。 这一切都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奥斯曼帝国的日趋衰落,给欧洲各国瓜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创造了契机,昔日的奥斯曼帝国已无往日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