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相顾无言——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 - 音影天地 - 新昌论坛 - 潮鸣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39:08
寂寞相顾无言——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

几米说:
人不是鱼,怎能了解鱼的忧愁。
鱼不是鸟,怎能了解鸟的快乐。
鸟不是人,怎能了解人的无知。
人不是鸟,怎能了解鸟的自由。
鸟不是鱼,怎能了解鱼的深沉。
鱼不是人,怎能了解人的幼稚。
你不是我,怎能了解我的荒谬。
不被理解的时候,是最寂寞的时候,文化也是这样。
电影《刮痧》赤裸裸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寂寞,反映了文化与文化相顾无言的寂寞。
还记得许大同获奖时发表的感言,他说自己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并感到在美国生活得很开心。然而接踵而至的“刮痧”事件,结果一切都变了。所谓的“适应”,在褪去了糖衣以后,全然不堪一击。为什么?文化差异。
影片主要讲述了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在美国的生活: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因为不被理解,在异国引起轩然大波,许大同的美国梦支离破碎。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
而纵观整部影片,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这两种文化产生碰撞与冲突的很重要的方面。
影片中,控方律师不惜用许大同给丹尼斯所讲的《西游记》孙悟空偷吃蟠桃,打翻炼丹炉,大闹天宫的故事来证明许大同具有暴力倾向。原本是正义化身的齐天大圣在控方律师的曲解下俨然一个目无天法的顽劣之徒,许大同也因此被判断为崇尚暴力,犯有虐待儿童罪。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指控简直是莫名其妙,这样的推理更是叫人怒从中来。但是,因为深情,所以偏执,如果跳出这个文化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我们又能够指责谁呢?
中国人偏向与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我们不能够因为具有形象和感知认识的特点,或因为它缺乏逻辑的表达,而简单地把它理解为粗浅。 “得象而忘言”,中国人的直觉思维因为受强烈的主观色彩影响带有模糊性,让人难以把握。而孙悟空的形象就是“意在言外”的一个典型。这一形象的创作是以猴为形,以猴拟人,以其行表意,是深受几千年封建社会帝王统治压迫之苦的人们,力争解放,渴望正义的反叛精神的写照,它是中国人意象思维创造出来的经典之作,这是西方文化所不能及的,也是西方人所难以理解的。试问,这样一个形象,错了吗?
西方“物我二分”的哲学思想使得主客体对立二分,造就了他们细剖精细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重理性、重逻辑推理、重实证。但是仅仅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特别是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他们就大错特错了。就西方人而言,对《西游记》的理解不可能像中国人那样去领悟故事背后所隐藏的东西,更不可能向中国人那样去联想,去想象,去欣赏言表之外的东西,如果是那样,未免就过于苛求。换个角度,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控方律师采用逻辑思维来求证,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结论,虽然咄咄逼人,虽然他的动机不纯,却也在一张丑陋的嘴脸下流露出几分道理。我们从小承接传统的观念,把孙悟空这一形象作为英雄的典型,却很少去挖掘他身上的瑕疵,控方律师的剖析无疑一针见血地刺中了瑕疵中的瑕疵,那么,这样客观地批判,错了吗?
都没有错,那美国梦破碎的责任又在谁呢?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审视许大同这个悲剧主体,导致了我们审美感受的失衡。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理性地去看待这一悲剧人物,不难发现,文化的差异性、多元化是很正常的。中国和美国是有着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渊源并且完全处在两个不同地域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孕育其不同的文化模式,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身上烙上的是不同的哲学观念,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传统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骨髓里的分歧是根深蒂固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这么一来,许大同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正像美国文化无法融入中国文化一样,中国人对美国文化也有一种深深的隔膜,许大同在美国八年的成功经历可以说他只接受了物质文化层面和行为文化层面,而那种潜意识的心理文化却无法融入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度,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上的差异,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实质上,跨文化传播的伦理始终只是善良人们的一个虚幻的梦想,美国梦破碎的根源就在于此。
我在上面说过,不被理解的时候是最寂寞的时候,也是最无助的时候,看影片中许大同在法庭上争辩得面红耳赤、出离愤怒的时候,也是我们内心深深悲伤的时候。我已经不屑于去谈论许大同为绿卡保父亲的撒谎行为蕴含了怎样的忠孝仁义,也不屑于去考虑怎样解释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中国内涵,更不屑于分析中国人是怎样始终突出大局和全体观念,而美国人是怎样一再彰显个人权利,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得到了平息,在一种理解、尊重与认可中。但愿这样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相顾无言的寂寞可以就此打住,但是,真的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