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向老子请教来看中华正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51:21

中华正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常人文化”, 也有超凡脱俗的修行文化。老子和孔子分别是这两方面正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经到洛阳向老子请教。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也是修炼文化和常人文化之间)的境界差异。对这种差异的了解会有助于了解中华正统文化,也有助于认清世间万物的真相。
在他们的会谈过程中,老子指出孔子有“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劝孔子去掉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在他们谈论了各自对“仁义”的认识之后,老子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道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对于孔子念念不忘和忿忿不平的东西,老子认为都只是为名利所困的自寻烦恼。孔子从老子那儿回家之后,三天没有说话。
孔子的学生子贡觉的很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他会飞,鱼会游,兽会跑。跑的可以用陷阱制服,游的可以用网捕捉,飞的可以用箭射落。而龙有时在云端,有时在天上,我不知道怎么办。老子就是龙啊!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我心神不定,我已找不着自己了。”
孔子研究的是常人中做人的伦理。老子讲的是他的修行之道,比常人的境界高很多,所以孔子并不能完全听懂老子在讲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非常清楚孔子宣讲的“仁义”的来龙去脉,而孔子却不能体悟老子讲的“道”。同时代的孔子与老子间的差距说明了一个理,修行之道超越世间的一切学问。修行之人能洞彻世间一切,但不为世间的利欲所动,而世间常人却迷于世间表象,往往把修行看得神秘而难于理解。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其实就是老子指出的:“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换句话说,是否纯心向道,敢舍世间名利,是能否了悟“道”的根本。
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常人中即使最伟大的学者、思想家也很难体悟修行人的高境界,我们知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了许多治国的道理,但是作为修炼人他没有任何政治抱负之心,所以没有人说老子搞什么世间政治的。真正的大德之人能看透世间一切却不会“心在其中”。倒是孔子心怀“复周礼”的抱负,周游列国。这也是修炼文化和常人文化的另一个重大差别。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对于博大精深的真正中华文化,只有真正放下世间俗念的人才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彻悟其本,而常人中即使最伟大的学者也只能是知其表而不能真正的明其里。明白了这关键一点,那么就会比较容易认识中国的正统文化——与修行息息相关的博大内涵,由此对于在艺术方面才高八斗的李叔同先生为何能成为“弘一法师”,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