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文诵读 第三章 中华寓言成语故事35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0:33:48
作者:潘恩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35    更新时间:2008-9-23
1、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qǐ)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晚饭后,他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思量,自言自语他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都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于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2、利令智昏
从前,齐国有个人一心想发大财,得到很多金子。
这天清早,他穿戴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直奔卖金子的地方,看见黄澄澄的金子,伸手抓了就走。官吏捉住他,问:“集市上这么多人都在现场,你为什么公然拿别人的金子呢?”
这个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眼睛里没有人,只有金子。”
这则寓言的寓意:财迷心窃,就会干出利令智昏的蠢事。
3、揠(yà)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急性子的人,刚插了秧,就盼望它们快快长高。他每天跑到地里十几次,看看秧苗是不是长高了。“哎呀!秧苗长得实在太慢了。”他心想,“要想个办法,让它们长得快些。”想呀想呀,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脱了鞋子下了田,把秧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点儿。瞧瞧,秧苗一下子都比原来高了!他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田里的秧苗总算长高了不少。”
他儿子听了,觉得奇怪。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糟了!所有的秧苗全枯萎了。
成语“揠苗助长”,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4、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5、滥竽充数
古时候,有个国君叫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竽是一种用竹管做的吹奏乐器,能吹出好听的乐曲。齐宣王搞了个大乐队,三百人一齐吹奏。有个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可是他混在乐队里充数,照样领到赏钱。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mǐn)王继位。齐王要每个乐师单独吹奏给他听。南郭先生知道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得逃走了。
后来,人们用“滥竽充数”来比方用差的东西充当好的东西,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的人。有时也用来表示谦虚,说自己滥竽充数。
6、买椟(dú)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了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现在人们常用“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7、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常用来形容那种抱着死的教条不改,舍本求末的做法。
8、自相矛盾
古时候,楚国有个男子在集市上卖兵器。他自夸手中的长矛非常锋利,任何盾牌都能刺穿。一个士兵接过长矛,左瞧瞧,右看看,心里十分喜爱。这时,男子又拿起一只盾来夸耀道:“世上数我的盾最坚硬,天下没有一样兵器能刺穿它。”士兵拿起盾来问这男子:“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如何呢?”男子听了这话,顿时满脸通红,收起东西走了。
成语“自相矛盾”,比喻同一件事相互抵触,彼此对立。
9、守株待兔
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又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此起彼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10、黔驴技穷
据说古时候贵州没有驴子。有个商人从外地运进来一匹驴子,但是贵州多山,驴子派不上用场,商人只能把驴子放到山下,听任它在那儿吃草。
有一天,从山上下来一只老虎。贵州的老虎也从来没有见过驴子,突然看见这么个宠然大物,不禁大吃一惊,以为是什么神灵下凡。老虎慌忙躲进树丛,偷偷察看驴子的动静。一天过去了,老虎没有看出驴子有什么特别不凡的地方。第二天,老虎蹑(niè)手蹑脚地走出树林,想到驴子跟前摸摸底细。还没有走上几步,猛听见驴子一声大吼,吓得老虎转身就逃。奔了一阵,老虎发现后面没有动静,又小心翼翼地踱了回来。慢慢地,老虎习惯了驴子的叫声,又壮着胆子向驴子靠近。它先用脚爪去挑逗,又用身子去碰撞。驴子恼羞成怒,尥(liào)起后蹄向老虎踢去。老虎偏偏身子就躲过去了,心里不禁一阵高兴:“原来这个家伙就这么点本事啊!”饿了一天一夜的老虎,大吼一声,猛扑过去,一口咬住了驴子的喉管,美餐了一顿,上山去了。
成语“黔驴技穷”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11、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急忙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12、一叶障目
楚国有个书生,由于生活贫穷,很想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
他读到一本书,书上说:“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的那片树叶,别人就看不见了。”他信以为真,整天在树下抬头望着。嘿!他终于看到了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后面,正准备捕捉知了呢!他连忙把那片树叶摘下来。不料那片树叶掉下来,混在地上的落叶里,再也辨认不出了。他只好把所有的树叶扫回家来,一片一片地试。他把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总是说:“看得见!”后来,妻子被他问得厌烦了,随口答了一声:“看不见!”他马上带着这片树叶,当面去取人家的东西,结果被人家扭送到衙门去了。县官经过审问,忍住笑,说:“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13、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这个人便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然后就悠闲地等着船靠岸。船靠岸停下来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可是再也没有找到剑。
成语“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14、画蛇添足
楚国有掌管祠堂祭祀(jì sì)的人,赏赐他的手下一卮(zhī)(盛酒容器)酒。下人们讨论说:“大家都喝不够,一个人喝才足够。让我们来画蛇,先画好的人喝。”一个人先画好了,拿着酒准备喝,于是左手拿着卮,右手继续画蛇,说:“我可以给蛇画脚。”还没画好,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手中的卮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画脚呢?”于是喝了酒。画蛇脚的人,终于还是失去了他的酒。
成语“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15、狐假虎威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地将狐狸擒过来。可是当他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他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半信半疑,犹豫不绝。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他,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地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得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地走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地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地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颤,但他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凭借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职务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16、南辕北辙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yè)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成语“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17、鹬蚌(yù bàng)相争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鸟的嘴紧紧地钳(qián)住。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河里去了。河蚌和鹬鸟就争吵起来。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回不了河,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两天之后,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
现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常和“渔翁得利”连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18、叶公好龙
春秋战国时,有个叫沈诸梁的人,字子高。因为楚王把叶地封给了他的父亲,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封地,所以人们称他叶公。他非常喜欢龙。天上的龙神听说叶公如此喜欢它,就打算前去拜访叶公。
有一天,乌云满天,不一会儿,雷声大作,原来是龙神从天而降,前来拜访叶公。当它的头刚凑近叶公住房的窗子时,尾巴已经甩到了正厅。叶公见了真龙后,吓得面色如土,拔腿就跑。由此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比喻喜欢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有时也指名义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非真的如此。
19、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到郊外弹奏。
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20、盲人摸象
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有个赶象的人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让开点!”一个盲人提议说:“象是什么样子,咱们来摸一摸好吗?”另外三个盲人齐声说:“对,摸一摸就知道了。”
他们向赶象的人说了上面的想法,赶象的人同意了,把象拴在树上,让他们摸。
一个盲人摸了摸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第二个盲人摸着象的牙,就说:“象跟又圆又滑的棍子一样。”第三个盲人摸着象的腿,就反驳他们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第四个盲人摸着象的尾巴,大声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跟粗绳子一模一样。”
四个盲人你争我辩,都认为自己说得对,谁也不服谁。赶象的人对他们说:“你们都没有说对。一定要摸遍了象的全身,才能知道象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每个人只摸了象的一部分,就断定象是什么样子,怎么能说得对呢!”
成语“盲人摸象”,常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chuǎi)测。
21、坐井观天
一只青蛙,住一口井里。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天热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觉得很快活: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遥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乐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它。它抬起头向井口一看,只见一只大海龟的头几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边天。大海龟问它:“青蛙老弟,你见过大海吗?”青蛙说:“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老兄,欢迎你下井来作客。”大海龟被它说动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还没跨进井去,右腿的膝盖已被井栏绊住了。于是,大海龟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诉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广。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它又惊奇又惭愧,感到自己的见识太渺小了。
成语“坐井观天”,比喻见识短浅,看到的有限。
22、囫囵吞枣
有个医生对人说:“吃梨对牙齿的生长有利,可是会影响脾脏;吃枣对脾脏有益,却又会伤害牙齿;所以吃梨吃枣都要有一定的节制。”
旁边有个人听了就说:“这还不好办吗?那吃梨时就细细地嚼,不咽下去。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不就不会影响牙齿了吗。”
医生听了。反问他道:“照你这么吃法,连枣核儿也一块吞下肚去哪又有什么好处呢?”
成语“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寓言产生的。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学习上不动脑筋,不加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23、千金求马
古时候有个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买了三年,都没有买到。
一天有个宦官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找千里马吧!”国君答应了。这个宦官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果真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买了那千里马的头,回去向国君报告。国君听了大发雷霆,斥责他说:“我要你去买活马,买个死马有什么用处?竟然花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买匹死马尚且舍得花五百金,更何况是活马呢!这消息传开去,普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大王是真心买马,倒时候,千里马就会自己送上门来了。”
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上门求卖千里马的就有好几人。
24、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5、得过且过
五台山上有一种奇特的鸟,叫寒号鸟,长着四只脚,还生有肉翅,却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中药里的“五灵脂”,每当到了炎热的夏天,身上羽毛长得五彩缤纷,漂亮极了,于是,它就自鸣得意地唱道:“风凰不如我呀!”
等到天寒地冻时节,羽毛全部脱落,光秃秃的像只初生的小鸟,丑陋不堪。寒风吹来,冻得直打哆。此时,他便无可奈何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成语“得过且过”,意思是只要勉强过得下去就这样过下去。也指对工作不负责任。
26、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成语“塞翁失马”,常用来比喻坏事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27、螳螂捕蝉
花园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只蝉。蝉正振动翅膀发出得意的鸣叫,准备饮食清凉的露水。它不知道身后有只螳螂,弓曲着颈,想抓住并吃了它。螳螂正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伸着脖子,想啄它来吃。黄雀正要吃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拿着弹弓捏着石子站在下面,对着它想要弹射。小孩正要弹射那黄雀,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有个洞窟。这都是只看见前面的利益,却不顾后面的灾害啊。
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用来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祸害就在后面。
28、小儿辩日
一次孔子出外游历,看见两个儿童在争论。孔子便问他们争论什么问题,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最近,中午太阳离我们最远。”另一个小孩则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最远,中午太阳离我们最近。”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车盖大,中午就只有盘孟(yú)大了,这不是离我们远的小而离我们近的大的道理吗?”第二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苍苍凉凉的,到了中午就像摸到汤一样的热了,这不是离我们近才感觉到热而离我们远才感觉到凉的道理吗?”孔子感到自己也不能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大家不是说你非常有智慧吗?”
29、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人喜欢养猴子,人们把他叫做狙(zǔ)公。狙公懂得他养的猴子的心思;猴子也了解他的话语。狙公经常缩减家里人的口粮,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家里越发穷下来了,势必要减少猴子的食粮,又怕猴子们不满意,就先和猴子们商议:“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芋头,晚上再给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它们的食粮要减少了,一齐都龇(zī)牙咧嘴地站立起来,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狙公看见这情形,马上改口说:“我每天早晨给你们四个芋头,晚上再给三个,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从三个芋头变成了四个,以为是增加了;就没有感觉到晚上已经由四个减少到三个,实际上每天还是七个,便一齐趴在地上,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以后的人从此引伸,凡见有人主张不定,做事常有变更,就根据这个故事,说他是“朝三暮四”。
30、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捶,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不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自主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31、鹏程万里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32、匠石运斧
楚国的郢(yǐng)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是个技艺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匠人朋友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仍旧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
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匠人的绝技和郢人的胆量,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人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匠人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匠石运斧”引为成语,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33、歧路亡羊
有一天,杨子的邻居在牧羊的归途中,丢失了一只羊,于是立即召集全家老小,并邀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寻羊。杨子在一旁不以为然地说:“咳,才丢一只羊,何必兴师动众,派这么多的人去找?”邻人说:“山野、田间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过来。”
那邻人带领大家先沿赶羊回家时经过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一个人沿岔路去搜寻。没过多久,他带去的人被分派完毕,剩下那邻人只身走大路。可是没走多远,前面又出现了岔路。那邻人无可奈何,看到天色已近黄昏,只好往回走。沿途碰到其他的寻羊人也说自己遇到过同样的困难。
正在家吃晚饭的杨子忽听见外面有嘈杂的说话声,知道是找羊的人回来了。他走出门去问那邻人:“找到羊了吗?”邻人答道:“跑丢了。”杨子说:“你带了这么多的人去找,怎么还找不到呢?”邻人说:“我知道大路边有岔路,所以找羊时多带了几个人。可是没想到岔路上还有岔路。在只剩一个人面对岔路的时候,真令人感到不知所措。”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说:“我并不是惋惜丢了一只羊。我是从这件事联想到探求真理也与这些歧路亡羊一样,如果迷失了方向,也会无功而返啊。”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34、言之有据
北齐时,有个博士在国学中讲课,他讲道:“孔子弟子达者有72人。”
石动甬问道:“达者有72人,几人已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
博士说:“经传无文。”
石动甬说:“先生难道不知道孔子弟子着冠30人,未着冠的有42人吗?”
博士问:“根据什么而知?”
石动甬说:“《论语》上说:‘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不是72人?”博士无以应对。
成语“言之有据”,意思是说话是有根据的。
35、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亡羊补牢”常和“未为迟也”连用,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