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亲历者口述中苏珍宝岛之战交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54:40
陈晓楠:珍宝岛是一个江心小岛,位于黑龙江省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因为它两头尖,中间宽,所以形状很像一个中国古代的元宝,得名珍宝岛。
40年前在珍宝岛上,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武装冲突。在这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中苏两个大国几度交火,珍宝岛也因此而令世人瞩目。
那么40年前的珍宝岛之战究竟是怎样打响的呢?战斗当中中苏两军如何交锋?今天,因珍宝岛之战而荣记了沈阳军区一等功的卫国英雄于洪东将会为我们讲述他所经历的珍宝岛战斗。
于洪东:中国打持久战苏联也受不了
于洪东:严格点说,从军事价值来说,珍宝岛没什么价值。这主要打个政治仗,在政治上要给予,就和苏联争一个什么,体现了我们不能向强权屈服,不能向霸权屈服。
当时苏联对我们来说也就是以大欺小,就是霸权主义。说这一仗必须要打好,要让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看看,我们中国人不是,就不会向苏联屈服的。也让苏联心里知道底,你要是做太过分了,中国人不会向你低头的。
8年抗战,把日本都打跑了,蒋介石800万军队都打跑了,和你苏联无非再干个10年8年。所以要这样的话,苏联他也受不了。
于洪东:部队调防黑龙江结婚的事黄了
解说:1968年9月,驻守中苏边境的某部侦察排全体官兵写信给团党委,要求调派工兵排排长于洪东,去当他们的排长。9月底,于洪东在团部看到了这封联名信。
于洪东:1968年的时候,我们原来那个排长,侦察排长身体垮台了。上边让我去,让我去,还不是团里指名让我去的,是前面的侦察兵,那个侦察排,全体要求我去的。我们指导员在那个地方,他写了封信,给团党委写了封信,这个侦察排全体老兵,全体兵都在前边执行命令,共同要求让我去。
解说:于洪东说,当时他们团驻在吉林延边,侦察排没调防黑龙江东安边防站之前,也在延边。跟他所在的工兵排同属一个部队,大伙对他十分了解。尤其是1964年全军大比武那会儿,他的枪法给团里露了脸。但是当时,于洪东已经26岁了,家里的未婚妻正等着他回去结婚。
于洪东:原来是没看到这封信以前,我都申请好了,都准备回家结婚去。突然有这个事,这怎么弄?我的那个团长姓马,叫马福顺。就和我说了,你别结婚了,赶紧完成这个事吧。我说这个我坚决服从命令,好吧,我就写一封信回家,我也没敢说究竟上哪去,人家当时不让说上哪去当时,我就说执行任务。暂时结婚这个事得往后拖一拖,就这么个事。但是没想到以后,这个事还真拖黄了。
于洪东:苏联大兵压境中苏边境摩擦升温
解说:接受调换命令的第3天,于洪东就动身出发,前往黑龙江东安边防站报到。那时的中苏边境,摩擦不断,肢体冲突直至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于洪东:从1966年就开始就摩擦,摩擦好几年了。就“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这个边防线上就出问题了,这个边防线上是两国关系的一个晴雨表,两国关系好不好,边防线就反映出来。
解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已从友好走向破裂。1966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不派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两党关系随之中断。中共关于“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篡夺了”的定性,下发全党,与此相呼应,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并派二十万苏军进驻蒙古,苏联还在远东配备了可以进行核攻击的数百架轰炸机。
于洪东:因为中苏政治气候不好,边防上苏军他就是总欺负我们。边防部队一个是人少,就是点和点之间,就是两个点之间距离很长,边防哨所人还少。另一个,苏军见面就拳打脚踢的,推推攮攮的。咱那个边防部队也没经过特殊训练,反正就是弄不过人家。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军区决定,把我们这个师,4支侦察连,再3个步兵团的侦察排,统统集合起来,到了乌苏里江,北边从东安,南边就是到虎头,整个乌苏里江沿线就是我们师的侦察兵,每一个哨所都有我们这个大哨所,每一个大哨所都有我们一个侦察排。
解说:于洪东说,那个年代突出政治,其他部队训练比较少,而侦察兵作为一个特殊兵种,训练相对要多一些。
于洪东:而且它这个内容有拳打脚踢,苏联边防部队他普遍这个人长得比咱们这个人长得好像能魁梧点,大点,那个四川兵,长得小,人家一拔刺,就一跟头。说侦察兵小,你不能随便拔刺,那东西它有,这格斗是有技巧的,不是谁大谁就能赢。所以这样就把侦察兵调到前线去了。
解说:于洪东说,他到东安边防站报到之后不久,上级就发了通知,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东安边防战,夏天要会开汽艇,冬天要会滑雪。于洪东说,冬季巡逻范围那么大,滑雪是必备的技巧。
于洪东:看《林海雪原》里边穿那滑雪板,冬天巡逻就穿那玩意出去。那个活可累了,一天出去,早上出去巡逻,搞个几十公里,晚间再回来,那里边衣服全湿透了。它那个温度太低,你里边一出汗,外边的温度,外边温度很低,里边的汗它一接触,这里衣服外边就冻了一层冰了,不透气了,捂得。你就里边出汗,那就是把衬衣都能湿透了,不但苦,危险性也大,你像平地滑还行,上坡出点力,平地就是慢一点,你不管是四步是一步的,反正平地慢点就出点力,那下坡有时候速度快,危险性也大。你在电影看,你看那个,绕一圈,看那个挺漂亮,那叫下降滑行。那你要摔一跟头,一跟头能摔一百米远。
于洪东:边境龃龉不断士兵随时应对突发
解说:于洪东说,上级给边防部队下达的对苏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斗争还得有利,特别注意不要主动惹是生非,这是边防部队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
于洪东:我们巡逻就是侦察,就是侦察巡逻。我们不主动去找他们的麻烦,凡是边境出了事,百分之百都是他们来找我们的麻烦。你像1968年在七里沁岛,它开着装甲车,一下子轧死我们6个,轧死5个老百姓,就渔民。
记者:它为什么要轧老百姓呢?
于洪东:它就是欺负你,就是大国沙文主义,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它就仗着当时它比我们有力量,它也确实当时军事上比我们要强大得多,但它一个政治上走上了一种错误的道路,它必然在边境上,它要体现出来,就一种大国沙文主义。
解说:于洪东说,当中苏边防军发生摩擦时,中国边防部队首先应与对方据理力争,由于语言不通,双方都带着翻译。
于洪东:其他士兵不和他说话,就领导,和对他们那个头做交涉。说你们越境了,你们得赶紧回去。要不是一切后果你们负责,他们就说了,这是我们苏联的领土,你们得回去。就是翻译就和他们说话了,其他这个兵就是原地站好,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那个时候虽然不吭声,那真是在全力以赴,聚精会神。
苏联挑衅有增无减出动坦克驱逐中国士兵
陈晓楠: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交恶,边界事端增多,据中国边防部队统计,从1964年10月到1968年2月,苏联边防军单方面挑起的各种边境事件竟达4180起之多。而自1967年起,到1969年2月,苏联边防军16次登上珍宝岛,阻挠中国边防部队上岛巡逻。苏联边防部队出动装甲车、卡车,吉普车并且携带军犬,在直升飞机的掩护下,上岛拦截和殴打中国边防巡逻小分队。有的中国边防战士被苏联军犬严重咬伤,口鼻流血,当场昏迷。对于苏军的挑衅行为,中国边防部队采取了克制、忍让的态度,但苏联边防军的挑衅行为毫无收敛。
于洪东:苏联人他讲理讲不过我们,因为他没有什么理,他只能蛮不讲理。就说边境线在你们的岸上,再就说,这个岛就是我们的,也不说为什么,就是我们的,他不讲理,就蛮不讲理,讲不过理,他就动手动脚,就是连推带打。最严重的一次就是1969年(应为1968)年的1月23号那天,就那天是最严重的,我们正常出去巡逻是一个排,就是我们侦察连的副连长带的队,陈绍光带的队。那天苏军突然拿着大棒子,我们没带棒子,让他们一顿棒子,把我们打伤了一多半,重伤9个人。还把我们的冲锋枪,抢去了9支冲锋枪,那天苏军是就是好像就捣乱升级。
那天我们也还手了,但还手怎么个事?第一他出动的人多,我们就是一个排,一个排也就是30来个人,人家出动100来个人,是人数占优势。第二个每人都提溜个大棒子,家伙事儿占优势。我们又不能够,没有棒不说,我们还不允许开枪,不允许先打第一枪,这是政治纪律,就是上边对我们要求可严了。说在任何危险的情况下,不先开第一枪,就政治纪律。所以珍宝岛这个地方,就是以后打起来了,也是他们先开的枪。就那天我们让他们打得那么惨,我们也没开枪。
于洪东:增加棒击训练请武术高手指导
解说:在多次吃了苏军棒子的苦头之后,中国边防军准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洪东说,那时,他们的训练增加了一项内容,棒击。
于洪东:就想,他不弄棒子把我们这个揍了一顿嘛,我们想用棒子再回以颜色。而且我们想,要是棒击的话,他不一定能够打过我们中国人。当时我们为了练好这个棒击,还从长春武术学院请来教员,请来教师,我们那个点也来了一个,就教,就棒击的主要的要领,就是使用棍,武术叫棍,就是那个棍,这个棍,使用棍主要的要领,这是一个。然后再练就是一对一怎么干,一对二怎么干,是两个打一个怎么办,就练这些东西。
解说:根据每个人的身高体重,武术教练为大家配发了长短大小合适的棍子。于洪东说,后来由于珍宝岛战斗打响了,他的棍子没有派上用场。
于洪东:在1月23号,他们大出打手那天,那么上级决定要进行惩罚性的报复,挽回影响。首先有作战计划,也有作战方案。然后搞模拟训练,模拟战斗演习,这都搞了。就是整个,怎么打,这个指导思想,怎么打这个,构思这个轮廓,都很清楚。
解说:1969年1月25日,黑龙江省军区提出了珍宝岛地区反干涉斗争的方案,设想以3个连左右的兵力参加斗争,并在珍宝岛附近的边防检查站设立指挥所,对此,沈阳军区基本同意。2月19日,总参谋部,外交部也予以同意。总参在给沈阳军区和黑龙江省军区的复电中,要求选择重点,预有准备地坚决予以自卫还击,速斗速决,不予纠缠。
于洪东:当时我们为了进行惩罚他,除了训练以外,还在珍宝岛,在饶河西边,有个叫大岱山那个地方,叫大岱山。找了个地形和珍宝岛那个地形有点相似,再搞个模拟训练,就是怎么打,搞个模拟训练,就是摆的,这叫战术训练了。就是我们自己有一伙人,就是扮装,就是苏军,其他人都是,就是红方的,就是我们出来巡逻,苏军怎么上来捣乱的,就扮演,就苏军,就搞成模拟战斗多少次,模拟战斗。我们准备是比较认真的,我告诉你,搞了多少次模拟训练,模拟战斗,就是怎么报复他。
中方制定反击原则听到枪声坚决“真干”
解说:1969年2月,苏军在珍宝岛地区的挑衅行为愈演愈烈,据当时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的回忆录中记载,中国边防部队,每次下江船只航行,登岛巡逻执勤,都必须周密计划,充分准备。一旦苏方发起进攻,我即可进行自卫反击。确实做到“不打无把握之仗”,而且要打,就要打准,打疼,打狠。政治上主动,军事上有利。
于洪东:当时定的原则是这样。第一,要用棒子敲他,说你不是用棒子嘛,看到底谁棒子厉害,就是就用棒子就去报复这些,去教训他。但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苏军是恃强凌弱的东西,它什么事它都能做。如果他要开枪怎么办?那么我们棒子全部扔掉,枪马上,就是以枪对枪。如果他先开枪,我们就是扔掉棒子,操起真枪就和他干。如果他不开枪,咱就用棒子教训教训他。定的原则就是这么个原则。最后又定的什么原则呢?说那个岛上有很多树,互相也看不见,那怎么办?就定了这么个原则,说不管谁先开枪,听到枪声就是命令,一定要扔掉棒子,操起家伙,真干。结果证明还是苏军先开的枪。
解说:在黑龙江省军区提出的反干涉方案中,珍宝岛被选作自卫反击的重点,为什么选择这个小岛?于洪东身临其境,他对其中的原因有着自己的看法。
于洪东:因为珍宝岛这地方,他来捣乱太多了,集中在那个地方,大部分在那个地方出来捣乱。所以就他在那捣乱,就决定在那个地方收拾他。另一个,再最后一点说,珍宝岛地形对我们有利,我们便于隐蔽接近,便于上岛展开兵力,对方他接近,容易被我们发现,容易暴露他战术企图,所以我们就选了珍宝岛这个地方。
于洪东:侦察兵张开大网苏军还蒙在鼓里
解说:1969年3月1日,参加自卫反击的部队已经各就各位,3月1日晚12时左右,于洪东带着他的侦察排摸黑登上珍宝岛,执行潜伏任务。以珍宝岛之小,苏军只需派一架飞机就可以俯瞰全岛。于洪东说,要躲过苏军的侦察,我们也自有办法。
于洪东:平时是能发现,但打仗那天,就做了个特殊处理,他发现不了。我们每个人都做这套外罩,全部都是白布做的,连那个帽子也是白布扣的,上那个岛,当时岛那个雪挺深的,就是站到雪里头,你前边站了,我后边负责把你的痕迹拔刺拔刺,一个负责一个,只露出两个眼睛在外边,直升飞机是来了,它发现不了。我们隐蔽工作做得好,平时我们没做这些隐蔽,所以它还当着平时的情况,所以它发现不了,它就以为我们没有上去。其实我们早已在那个地方,张开大网,就等着他钻进来。
陈晓楠:1969年3月的珍宝岛是一派冰封雪盖的景象。乌苏里江上覆盖着坦克都碾不碎、压不塌的厚厚的冰层,3月1号晚上于洪东侦察排和其他各支执行任务的部队摸黑上岛,找到了各自的位置潜伏下来,形成了一个口袋阵。他们要在零下30多度的气温条件之下,在雪地里坚持一夜,等待天明。
于洪东:没有特殊服装,只不过采用了细节上的一些小动作,比如说鞋垫,这个人你走路,你年轻,人年轻,他脚爱出汗,走走路,他脚出汗。脚出汗,就不抗冻。零下30多度一会儿脚丫子就给你冻硬了。怎么办呢?每个人都是兜里还揣一副干鞋垫,就是一次没用过的,纯干的,用过一次都不行。到那地方,把鞋脱了,把那个鞋垫脱了,把这个干鞋垫换进去,就保护这脚别冻着了。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不是百分之百,耳朵有套头,就用那个驼绒制的,驼绒制的东西比较暖和,就像一个塑料袋一样,套在脑袋,这边就露出两个眼睛,留个窟窿。这个也管用,为了别暴露,我们每个人上岛前,就吃那小什么片?就是止咳片,吃了就是这个嗓子它就不痒,它不咳嗽。你要不,冬天那个地方,夜深人静,声音传得远,你要咳嗽一声,不暴露了嘛。都吃止咳药,你别咳嗽。个别的吧,你像我这样的,还弄个小瓶装二两酒,搁兜里揣着。
解说:于洪东说,除了他的一小瓶酒之外,再要对抗寒冷,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但是潜伏的时候,自己也得想办法活动活动手脚,不让自己冻僵。
于洪东:冷就得靠意志了,那时候年轻,身体状况是一方面。另一个人的意志千万别先垮台,那就靠意志了,你看你的那些小动作,也得有,你比如说你趴着,你不能手不动,脚也,脚丫子也得没事也得动动,怕冻僵。手没事,两手抄起来,也没事也得动动。枪都在大衣里头,枪在大衣里头,为什么枪要捂着,你知道,还有那个电话,报话机什么都在大衣里捂着,当时我们的钢材可能有一点问题,要太冷了,这个枪机的弹簧失去了弹力作用,你打不响,枪打不响,所以为什么把枪都弄大衣包着,捂在里头,电话,都得捂在大衣里头,没带任何吃的。我没说嘛,就个别的是,兜里揣壶酒,就像我这样的,揣壶酒。这个人啊,战斗意志在一定的条件下还非常重要,那么冷,你要是自己先颓了,就觉得自己不行了,那肯定就不行。
孙玉国珍宝岛“钓鱼”双方开枪倒地一片
解说:1969年3月2日上午8时40分左右,在潜伏了一夜之后,于洪东看到一支中国边防巡逻小分队出现在珍宝岛上,他认出了带队的年轻指导员。
于洪东:孙玉国,他是公司边防站的站长,他是天亮以后,他负责巡逻,严格点说就是钓鱼,他一巡逻,孙玉国知道我们在哪里,他就和我们这里走,敌人,根据以往,我们多次在这打仗以前,我们试验了多次,我们一走,他就追,一走就追。为什么他总追?我们总走,总让他追呢?就摸他的规律,研究他的行动规律,摸透了,他就这么几条道,所以说我们摆了以后,孙玉国巡逻,就往这里走,他果然就追来了。
追上来以后,孙玉国就拿半导体喇叭就喊,就是说你们已经越境了,向你们提出强烈抗议,你们必须退回去,否则的话,一切后果你们负责。表面上看是喊给苏联听的,实际这就是信号,告诉我们敌人来了,敌人我们看不远,在雪里猫的,看不远,就这么个事。孙玉国进到这个兜底的时候,然后他就回过头,就不走了,知道我们到底了,就不走了,就回过头来,敌人就跟着冲上来了。冲上来没想,敌人有的走,也不是完全从中间走,歪了点,走到我们友军,就是二十三军,走在友军潜伏的位置上,一把撞上了,结果就接触了。接触敌人首先开的枪,他先开的枪,我们的指挥组就是刚才说,曹建华,马宪则,金太龙,杜勇春,就下命令反击,我们也开枪,干起来了,就这样。这个是范围比较小,敌我集中是一百五六十个人,突然间枪声大作,你就分不清楚了,赶到一会儿一看,敌人倒的满地都是,我们倒得也是,说那个雪地,雪白的雪,到处通红的,你看相当惨烈。
解说:1969年3月2日上午9时17分,珍宝岛上响起了枪声,于洪东说,枪声就是命令,枪声一响,战斗开始了。
于洪东:这一天,幸亏我们做两手准备,说敌人如果拿棒子,我们就拿棒子教训他,如果他要开枪,我们就开枪,如果他要开枪,我们也开枪,把棒子扔掉。今天一看,苏军上岛,今天上岛,没拿棒子,全部掂的冲锋枪,这天我们如果准备不充分的话,要吃大亏,甚至让敌人全部都消灭了。结果他枪一响,当时打倒一下就打倒我们6个人,说我们听到枪响,我们谁也没拿棒子,起来把枪就提溜开了,保险一打开,就站在上头,就干了。打得很利索,很痛快。这个岛屿枪一响,岛的下边,就他们岛,珍宝岛西边内侧,那是我们三九八团侦察排,那个排长武永高和班长周登国,领他们那个组,就是一个班,在那个冰面巡逻。结果苏军从下面下米海洛夫卡来,就是那伙敌人,他有个指挥组,一个瘸子上尉,那个上尉叫伊万可能是,还有穿便衣的,可能是个地方的领导,还有记者,他们那时候7个人。这个岛顶上枪一响,那个瘸子上尉就要掏手枪,没想着周登国手急眼快,一看他要掏手枪,周登国这个冲锋枪,一下把他们7个全部撩下去了。
解说:在这次战斗中阵亡的苏军“瘸子上尉”,后来成了苏联国内大力宣传的英雄,可是在珍宝岛地区,“瘸子上尉”经常袭扰中国渔民,老百姓对他十分痛恨。
于洪东:这个“瘸子上尉”该死,他在边境上,那个边防老百姓,就老百姓恨死他了,老百姓冬天打渔和夏天打渔,净他领着人出来就捣乱。而且也是对老百姓也是真下狠手,真打。老百姓都恨他,所以那天把他打死了以后,老百姓真高兴。
于洪东:苏军坦克增援解放军冲锋牺牲不少
解说:3月2日的战斗打响以后,位于珍宝岛上游和下游的两个苏联边防站,都来人增援。从下游来的增援部队开着装甲车,在珍宝岛东边登陆。
于洪东:就东边这一伙,这一伙,因为树林很密,敌人没都打死。我们冲锋的时候,我们反而暴露了,在这地方,我们伤亡不少。连伤带牺牲的,在那个地方,10多个,就在那地方。
陈晓楠: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有一幅反映珍宝岛战斗的油画,标题叫做《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画中的主人公,就是在1969年3月2号牺牲的战斗英雄于庆阳。于洪东说,其实当时他离于庆阳也就是大概50米远,他亲眼看到于庆阳被击中倒下,卫生员赶快过去给他包扎。而于庆阳苏醒过来,他提着枪又向前冲锋,冲出五六步之后再次倒下,再没有站起来。
于洪东:于庆阳和我是老乡,我和于庆阳都是1963年2月份入伍的,我们都是大连,我是大连金县的,他是新金县的,现在都是大连市的。他和我也比较熟,上岛以前,他还上我的兜就来,我说你干吗?他说给我一口,我说别都喝了,得给我留点。没想到打仗他牺牲了,第二天一看,他牺牲了,哎,我的心里头特别,说不出来是个什么滋味,头天还有说有笑,上你兜,又掏酒喝,又掏小糖块。
解说:1969年3月2日的珍宝岛战斗,是于洪东生平第一次实战。于洪东说,这一仗打完,他对战争的残酷有了真切的体会。
于洪东:打完仗以后,特别赶到那个咱们牺牲那些烈士,到那个停尸房里看,就摆了一溜,就像晚间战士在床上睡觉一样,这个时候这心里头,咯噔一下子,哎呀我的妈,看来这个战场上,这玩意,想撩下谁,太简单了,你看,你比如说就像我说的,刚才说的于庆阳,头天晚上还有说有笑,上我兜来掏我酒喝,你看今天也躺在那里。所以战场上想撩下谁太容易,太简单了。所以打仗的时候说,得好好打,不但要打胜,还尽量减少伤亡。3月2号这天,我们牺牲了20个,伤了将近30个,牺牲这20个,当时19个烈士遗体抬回来了,还有一个,让苏联拉回去了,怎么回事?这个当时上顶上打扫战场,漏了,那个雪很厚,打倒了,趴到雪堆里,我们都穿着白色衣服,敌人发现不了,我们自己也很,有时候也可能出了差错。说让苏军把我们这个烈士这个遗体拉回去以后,直到一个月以后,才交换回来。因为什么?我们抓到他的俘虏,抓他的俘虏,交换回来了。
于洪东:苏军不甘心失败准备大规模报复
解说:于洪东说,我方打扫完战场,抬回了同伴的尸体,在撤离之前,还用大喇叭通知苏军,告诉他们可以上岛去运他们的阵亡战士了。
于洪东:2号咱们是打赢了,也达到了教训他的目的。也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但是苏联这个人他不甘心失败,2号打完了以后,这边我们通过很多侦查的系统,就发现对方动作非常异常,情况非常有异常,特别是晚上,那个坦克,装甲车轰轰隆隆的声音我们这边都能听见,就说明他们正在集结兵力,经过多方面情况分析,综合分析,我们前指断定,苏军要搞一次大的行动,要挽回2号失败的那个面子。那么怎么整呢?我们领导机关又做出决定,要进行针锋相对的准备,你要搞一个大的报复行动,那么我也要搞一个更大的应对行动。
陈晓楠: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边境事端不断。1969年3月2号,中苏边界冲突升级,双方军队在珍宝岛上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对抗。事件发生事后,两国政府都向对方送去了,措词差不多的抗议照会。
中国政府在抗议照会当中要求严惩罪犯,保留要求赔偿的权力,并且宣称,如果苏联政府继续“挑起武装冲突”,它将遭到“坚决的反击”。苏联照会要求严惩事件的肇事者,并且宣称,中国当局不顾后果的挑衅行动,将“遭到我们的断然拒绝”。一时间,全世界都在关注,在中苏两国针锋相对的形势之下,珍宝岛的冲突将会走向何方?
今天参加过珍宝岛战斗的卫国英雄于洪东,将会继续向我们讲述,他所亲历的珍宝岛之战。
解说:1969年3月2日珍宝岛激战之后,乌苏里江两岸的中苏边防部队,都在厉兵秣马,加紧备战,很快于洪东所在部队,就传达了上级关于进一步,反侵略斗争的指示精神。
于洪东:传达就是,大意就是,苏军,种种迹象表明苏军,要采取更大的报复行动,一定不要麻痹大意,提高警惕,做好迎接更大战斗行动的准备。
解说:1969年3月3日,沈阳军区向中央军委提出,进一步加强珍宝岛,七里沁岛反侵略斗争的请示报告,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沈阳军区成立了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珍宝岛地区的反侵略斗争。
于洪东:我们就奉命了,第一赶紧就检修武器,调整编制,加强训练。另一个加强对边界敌情的监视、监督,就说对他的监视程度,力度大大地加强,就是掌握他的任何的蛛丝马迹的变化、动作。那么这还不行,那么又分析敌人,他可能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报复,他是大打呀,还是中打还是小打,每一种打法,他能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式,从哪里下手,就是研究,给它研究得比较透彻。
解说:沈阳军区前线指挥部在研究作战方案时,对于第二仗将在哪里开打,曾经出现过不同意见,有人建议战场,选在距珍宝岛20公里外的七里沁岛,有人主张仍然选在珍宝岛,最后,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拍板,战场仍然选择珍宝岛。
于洪东:珍宝岛正确,因为为什么正确?第一离我方接近的路线比较近,能达到隐蔽接近这个目的;第二个,离我方的制高点比较近,便于观察指挥,掌握战场上全盘的情况;第三,后边容易选择直瞄和间瞄的火炮阵地。
解说:在备战期间,沈阳军区前线指挥部,在作战总结报告会上一一致认为,苏军装备的T-62坦克对我军的威胁最大,我军现有直瞄火炮和火箭筒,都无法击穿T-62坦克的正面装甲,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应该在苏军坦克的必经之路上,埋设反坦克地雷,3月14日,于洪东侦察排参加了埋雷行动。
于洪东:为什么那天上去呢?就前指综合了我们搜集到敌情的观察的各种情况,经过综合分析判断,因为苏军采取行动也就是马上就近在眼前了,说我们再不采取行动,容易怠误战机,所以我们那天上去了。上去没想到是实实在在来说,非常危险,因为苏联也选择15号就要动手,如果我们15再上去,事情就晚了。
解说:于洪东记得,珍宝岛地区的天气有个特点,三月里经常会下着小雪。1969年3月14日那天晚上雪雾弥漫,能见度差,有利于他们隐蔽行动。
于洪东:我们出动了一个连,还加上我们一个排,埋地雷去,我们排埋地雷负责哪里,就珍宝岛的后边,后边到我们岸上这个通道上,一共是150米左右吧,通道埋上这个反坦克地雷带,就防止什么呢?防止敌人在战斗中,用坦克和装甲车,从岛的两侧迂回到河道中间,把我们的后路截断。如果后路截断,后边增援部队上不去,岛顶上越打,兵力越少,弹药消耗越大,这个战斗就危险了。
解说:于洪东说,在第二天的战斗中,反坦克地雷起了关键作用,有两个人功不可没。
于洪东:一个是我们的指导员刘宝海,他是西安工程兵学院毕业的,是个老工程兵。再一个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一个参谋叫陈雁,这两个人白天设计的这个地雷,埋的什么形状,雷的间距,行距,就是用最少的数量,布成个最严密的地雷阵,不管你怎么走,都得轧上。
解说:地雷阵设计严密,但是埋设地雷却面临难题,要在冻得生硬的冰面上挖坑埋雷,动静通常很大,容易被苏军发现。
于洪东:我们工兵正常是埋地雷,有小镐,还有个小锹,刨,可是在冰上埋地雷,这就出了个什么问题呢?夜静,特别静的时候,那个冰上一马平川,一点动静,传得非常远,你动那个锹镐咣咣地,肯定要暴露你的目标,暴露你的企图,说怎么样就是隐蔽地布设地雷阵呢?这时候周锡金和我一块就是想了个什么点子,我们侦察兵不都有匕首嘛,用这个匕首砸冰,这动静小,而且作业速度并不慢,一抠,那个雷要求也就是15公分深,30公分的直径,很快,所以大伙都在那试,一试大伙共同认为,这个方法可取,所以14号当天晚间,我们上的岛,我们全部用的匕首砸的坑,没有锹也没用镐。
解说:于洪东说,他和周锡金想到的这个办法,在实际运用中效果特别好,声音小,作业速度快,他们仅用了半个小时,就作业完毕。正当于洪东准备带队离岛的时候,他突然接到前线指挥部下达的命令,点名要他带一个班留岛潜伏,监视敌情。
于洪东:哎呀,当时这个难题挺大呀,这个难题,我们因为上岛去的时候,每人两个地雷,那一个,五九式反坦克地雷,一个就8.5公斤沉,那一人提溜两个地雷,你说多沉,还背了枪,背了弹药,还背了手榴弹,那个地还不好走,因为滩头走路,深一脚,低一脚,非常吃力,赶到埋完地雷,身上都出汗了,那个你别说,都累出汗了,虽然零下二三十度,都累出汗了。
突然接到这个命令,我当时这个心理紧张,紧张,我说这个,这个难题来了,现在马上走,走路冻不着,回家赶紧烤,拿大炉子烤一烤,你说就是要在那儿潜伏,就是难题来了,就是让谁上那个,要带一个班,带哪个班呢?
解说:1969年3月14日夜,于洪东侦察排完成了,在珍宝岛上埋设地雷的任务后,正准备离岛,这时他接到命令,让他带一个班的兵力留岛潜伏,于洪东说,大家布雷时出了一身汗,这种情况下要在雪地里潜伏在平时可是大忌,但是军令如山,他必须坚决执行任务。
于洪东:我琢磨四班,四班这个班,在我带这个班,这个四班,老兵多,就老兵多,而且平时心理素质好,这个班普遍心理素质好,特别他的班长陈立剑,在3月2号战斗,陈立剑已经牺牲了,这四班班长牺牲了,副班长石荣庭当班长,就当班长,石荣庭这个小子平时也是,从训练上看,这个小子的军事素养就比较好,就比较好,我就认为这个班行,我就把他留下了,石荣庭这个班,全体老兵都说,坚决留岛,坚决留岛完成潜伏侦察任务,就其他两个班撤回去了跟着大队撤回去了,我就带着四班就上岛了。
解说:于洪东清楚地记得,四班一共有9名战士,加上他刚好10人。但当他们到达指定位置后,于洪东清点人数,竟然多出一个人来。
于洪东:我说这是谁,一看杜勇春,我说你这个小子怎么来了,他说怎么,我怎么就不能来呀,就是打仗啊,我说你赶紧回去吧,你要出了事,我可负不起责任,他说没事,你放心吧,我出不了事,我一琢磨,那时候我告诉你,我心里胆突突的,你说整个岛上静悄悄的,就我领着他们一个班9个人,我心里也有点不太踏实啊。
我看杜勇春来了,我挺,这个嘴厉害是撵什么的,我对他负责,他别出事了,我就不好办。那么实质他留下,我还真觉得多了一份伙伴的力量,因为他是领导机关派来的,他是上级机关派来的,我还,我琢磨,好,那你就留下吧,没想到这杜勇春这小子留下,还起了不少作用。
解说:杜勇春是师部政治干事,有了他的加入,于洪东不太踏实的心情反而放松不少,夜里3点多钟,于洪东听到有苏军装甲车上岛的声音。
于洪东:大伙都听着了,都在那听,我说先不要起来,因为当时苏联有红外夜视仪,我们没有,你一起来,他能看见你了,大伙,我说不要起来,注意听,一听那边有人讲话,苏联人讲话,叽里咕噜,我们这帮人谁也不懂俄语,谁也不懂俄语,不知讲什么东西,还听到装甲车的声音,装甲车的声音。
当天晚上坦克没上来,装甲车上来了,听着装甲车的声音,这可怎么,这可怎么,上前面悄悄地,上顶上,上前边看一看,也不敢太暴露,就是石荣庭还有谁,上前边,就在雪地里匍匐趴着,又听了会儿,回来说,确实是苏军上来了,大伙说,做好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哎,那时候可紧张了那时候,你想我们就是一个班,他要是上来,他还有装甲车,装甲车,我枪打不动它,它要一阵就把我们敲了,那情况,说老实话那阵心里可确实紧张。
解说:于洪东说,大家留心观察,发现苏军并没有察觉他们的踪迹,也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的企图。
于洪东:刚一会,对方静悄悄了,没有动静了,这个时候我和杜勇春,石荣庭,我们一合计,他也是来潜伏的好像是,他要不是潜伏,他应该满岛地巡逻搜索,他怎么没有动静,装甲车也不响了,发动机也熄火了,这时候我就,我那时候就有电话,我就打了电话,就悄悄报告,报告,前指值班参谋,姓什么我忘了,说你别撩电话,等着,我说好,肖全夫,沈阳军区副司令肖全夫,接到电话以后,可能他们就紧急在那磋商一下情况,然后让值班参谋告诉我,说情况首长已经知道了,正在采取措施,你们的任务不要暴露,你们的任务不要暴露,把敌人,把敌情搞清楚,明天天亮以后,战斗打响,你们配合主力作战。
陈晓楠:1969年3月15日的战斗开打之前,中国和苏联都事先派人上岛潜伏,据说苏军根据自己掌握的人体耐寒试验认为,珍宝岛地区气温零下30多度,那么在岛上潜伏,人体的耐寒极限只有4个多小时,所以他们选择在凌晨3点多钟上岛,不过苏军没有想到,一支中国边防军的小分队,早已在岛上潜伏多时了。苏军在岛上的位置和兵力的部署,已在中国小分队的观察之中。
于洪东:一直坚持到15号早晨7点多钟,就7点多钟,这时候23军的营长冷鹏飞带领一个加强连,从岛的南头就登岛了,一登岛了,这个苏军,埋伏的苏军,那些装甲车就开火,打,他们一开火就一个信号,打得可激烈,就和冷鹏飞他们就对上去了,就对上去了,我看那边打起来了,这时候我心里还有数了,我说不着急,我说最危险的阶段过去了,只要一打起来就行了,最危险的阶段过去了,只要一打起来就好办了。我就告诉我们这帮人,我说暂时先不要暴露,因为敌人还不知道我们,我们可能要抓到更好的战机。
解说:1969年3月15日上午8时许,头一晚还雾雪霏霏的珍宝岛天空放晴,中国边防部队派出一个加强排登上珍宝岛,潜伏在岛上的苏军见中国部队登岛,立即发起第一次进攻,于洪东说,当时他们按兵不动没有暴露,但是却有一小股敌人送上门来。
于洪东:这个事就赶巧了这个事,这个苏军打一打就想,派一伙人可能从这边迂回过来,想从这边再迂回过来朝南边把你后路截断,但是他不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结果就,撞到我们前面去了,我一看这个时机到了,我和杜勇春他们,我们说干,打,这时候我们就突然就开枪了,我们开枪了,那个树林挺密,没打倒几个,剩下的跑了,他们一跑,没多远,就看不到,它那个树长得,不像那个大树干,挺老粗,就像那个韭菜一样,它那个树丛似的,像那个柳树,像那个韭菜一样,只要转不大一会,你就看不见影了。看见,就打倒不几个,但是这一条已经给他打跑了,这一头,这一次他彻底退,彻底退了,我们一开火,他彻底退,他没想到这边还有人,这就第一次战斗就结束了。
解说:苏军的第一次进攻被打退后,趁着战斗的间隙,于洪东把小分队交给杜勇春指挥,自己前去与主力部队沟通情况。
于洪东:走到半道一看,冷鹏飞负伤了,负伤了,我不认识冷鹏飞,打仗以前,我不认识冷鹏飞,他那通信员说,我说这是谁,他说我们营长,我一听营长,给我吓一跳,我说营长都打坏了,这玩意还行,我就赶紧跑回来,弄了个电话,告诉前指,我说有个营长,听说姓冷,负伤了,人家问怎么样,我说我没看到伤势,我光看到他躺在地下,那个脸好像都直流汗,说打到哪里,我不知道。完了,他说你别撩电话,一会儿又告诉我,孙玉国马上登岛代替冷鹏飞指挥战斗,你第一把孙玉国送到指定的指挥位置上去,第二统一归,你统一归孙玉国指挥,我说是,就是等了不大一会,得有,也就是20多分钟,孙玉国带了,好像能有一个班的兵上来了,孙玉国我认识,就平时,我说你来了,他说来了,我就领给他送到南边冷鹏飞负伤旁边那个地方去了,这就是战斗间隙,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间隙,就是岛上指挥员就是交换,就接替。
陈晓楠:在珍宝岛战斗当中,苏军使用的T-62坦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型号之一,中国边防部队使用直瞄火炮和火箭筒攻击苏军的坦克,但是没有办法击穿T-62坦克的正面的装甲。然而在1969年3月15号的一场战斗当中,有一辆T-62坦克,却被中国的反坦克地雷炸断了履带,并且最终成为中国军队的钢铁俘虏。
解说:1969年3月15日9时46分,苏军发起第二次进攻,他们先是向中国岸边阵地和岛上守军,进行猛烈炮击,接着出动了6辆坦克和5辆装甲车,在3架飞机的掩护下,登上珍宝岛,准备驱逐岛上的中国守军。
于洪东:敌人在岛上正面进攻的同时,派了四辆坦克,从岛的南侧就向我们岛的西侧,就是我们的后路这边迂回过来,那个炮响,我们提前也没听到坦克动静,等快开到我们很近了,这才发现坦克开过来了,当时这时候,说句不好听的话,还真紧张,过去这个坦克是见过,但是和坦克,怎么和坦克打仗这玩意,咱没训练过,对坦克不十分了解,不十分了解。但昨天晚上埋那个雷,到底能不能起作用,这个我们心里更没有底,这个东西到底好不好用这玩意,大家都大眼瞪小眼,在那瞅着,就这个坦克边开着机枪,炮它没打,边开着机枪边往前冲,四个坦克,前面那个,就轰轰,就两声巨响,那个坦克就歪一边去了,第一辆坦克右侧履带,轧响了两颗地雷,一下轧响两颗地雷,履带彻底炸折,彻底炸折,后边这三个坦克,一看前边挨炸了,他非常狡猾,怕别的地方还有地雷,他就顺它这个原路,轧那个车的原路退回去,顺着原路退,往后退,第二个和第三个往后退还撞一下子,坦克它不怕撞,撞不坏,从原路退回去。
现在说,这个地雷带埋的,对15号这场战斗,我们能取得胜利,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三坦克退回去以后,岛顶双方交火也很激烈,但是我们这边,敌人再没敢和我们靠近,就远方位,我们就远方位,反正谁看着谁,谁干谁一下,他一会儿干我们一下,我们干他一下,双方就是远方就是枪战了,不大一会儿,这个岛顶上进攻的敌人,就全部就撤退的。
解说:苏军第二次全线撤退后,于洪东决定去看看陷在地雷阵上的苏军坦克,于洪东说,就这一会儿工夫他连过了三道鬼门关。
于洪东:我这个人好奇,我说坦克炸了,里边人能不能都炸死,我就告诉杜勇春,我说我上去看看,你搁这里掩护,杜勇春就把那个机枪,我们那个机枪,在杜勇春那里管,就说掩护排长上去看看,我就上去了,我离着能有个二三十米的地方,我看见坦克底下有个黑影,一开始我没看清是个人,我看着好像一苫布一样,在那底下,但到那个,也就十了多步,我才发现是个人,他在拉手枪,这时候我一看是个人,还拉手枪我就先开枪了,我一枪就把他,就把他处置了,坦克底下还有门,我们不知道,我就把他敲了,我还不知道他怎么上坦克底下去的,以后才知道,坦克底下有门,他把那个门,在底下出来就要逃跑,没想到他那个腿不知道怎么坏了,他不知道腿怎么坏了,没跑了,这时候我把他敲了,我上去一看,哦,他那个枪卡壳了,子弹还歪在那,这时候我挺后悔,你不知道,早知道要知道他枪卡壳,我抓个活的多好,但话又说回来,他要不卡壳,他不先揍我呀。
解说:在于洪东的记忆中,那时候他对坦克所知甚少,不清楚坦克的内部构造和弹药装备情况,他的一个不假思索和举动,险些送了自己的性命。
于洪东:这时候我就上了坦克顶上去了,坦克顶上它那门打开了,它那盖打开了,我一听,那里怎么还有动静我以为是有人还喘气呢,是有人喘气的声音,我就没敢进去,他在里边,他在暗处,我在明处,我进去,我不吃亏吗?再说坦克兵都有手枪,这我知道,我进去,他不给我一枪,我一琢磨,我就掏出个手榴弹一拉我就给扔进去了,这我也是脑了很大的一个危险性的动作。它那里还有40来发炮弹,如果我的手榴弹把它炮弹给引爆了,那40发炮弹一块爆炸,不但把坦克炸得粉碎,把我也送上天去了,非常悬。
解说:此时,登上坦克顶上的于洪东并不知道,在中方2009高地上有一个加农炮连,炮手们担心苏军坦克会复活逃跑,正准备来个全连齐射,彻底摧毁这辆坦克,连长的口述命令都下达完了,就差一个“放”字,突然发现坦克上上去一个人,穿着白色衣服,才下令中止开炮,白色伪装服救了于洪东一命。
于洪东:我下车,再下车一看,从坦克往那岛顶上,敌人逃跑的,有脚印,两三个人的脚印,还有血,隔老远那个血,通红,那个雪地血通红,一摊摊,那个血,我一看他们,还有负伤跑的,我说上那个岛顶上一瞅,那个树林很密,也看不见,因为我一个人,我也不敢钻进去,钻进去,那东西容易吃亏,我说你跑就算你命大,你跑跑了吧,到最后再琢磨,你说这个事,这个苏军,他也有问题,你说在车底下被我敲了那个还是个军官,当时我不知道是个什么官,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懂是个什么官,因为苏军的材料和我们那个材料互相矛盾,反正是个军官,是肯定了,我说他的领导,这个负伤了,他们兵跑了,你怎么不把领导背了,背回去呀,这点,这个苏军,我不佩服他,你像我们解放军光荣传统,战友负伤了,有一口气,我也得给你背回来。
解说:3月15日上午11点多钟,苏军第二次全线撤退,交战双方的枪炮都暂时停火,珍宝岛陷入一片沉寂,趁着这个空档,于洪东再次调整部署,补充弹药。
于洪东:到下午3点来钟,敌人就全线炮击,打那个炮很厉害,打到我们纵深都七八公里,全线炮击,这个苏军自己那文章也有,他全线炮击,不大一会,岛的顶上,坦克装甲车就大规模就开车就进入,第三次进攻打得就比较狠。
解说:在炮火的掩护下,苏军发起第三次进攻,中国炮兵阵地也予以回击,珍宝岛上的树丛着火燃烧,整个小岛笼罩在烈火硝烟之中。
于洪东:哎呀,那时候打炮是,听见打炮,现在琢磨琢磨真过瘾,那个敌人开炮,你听见敌人那边,咚咚咚,一会听到你的头顶,噹噹噹,一会又听到炸那儿开炮,爆炸,响,一会儿听到我们的炮兵开炮,隔老远听,咚咚咚咚,一会听你的头顶也响,那个声音,谁的声音能听见,一会儿听见敌人那边,咣咣咣咣,这时候我们岛顶上的战斗就逐渐地减弱了,激烈程度减弱了,赶到,不到5点,4点多钟,敌人就全线撤退,全线撤退,第三次进攻就这样结束了,牵线撤退,赶到以后才知道,敌人为什么全线撤退?因为我们那炮击,打到敌人的指挥所了,把他指挥所给他敲了,你看敌人死的最大的官是个上校,叫列昂诺夫,还有个中校叫杨辛,他们说那个上校在坦克里被打死,我不相信,他上校怎么上坦克里去了呢?上校肯定在那个指挥所里,让我们的炮群把指挥所炸了,他才全线撤退。
解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主要战斗,分别发生在1969年3月2日和15日,这之后中苏双方军人再没有贴身进站,主要是隔岸炮击和打冷枪冷炮,3月17日双方又打了一仗,主要是为了抢坦克。
于洪东:苏军如果要不抢回去,那不罪证落在我们手去了嘛,我们要抢回来,就抓住他的话把了,所以双方,这一仗就是政治上的需要,必须要拿到手,在这17号以前这个抢,这个晚上,互相之间都上去了,谁都没成功,我们排昼夜不停在这监视,一见到敌人我们也开枪开炮,我们要上去,敌人看到我们,他也开枪开炮,所以为了这个一直,就是这16号,到17号,就正儿八经抢,怎么抢呢?坦克在这,苏军就打到,我们这个半月形,掩护他的兵从这边过来,我们就打到这个半月形,掩护我们兵从这边过去,最后把冰打漏了,坦克掉到江里去了,坦克掉到江里,谁也不打了,双方谁也不打了,就自动停火。
解说:于洪东说他没有参加抢坦克这一仗,但是听说上级有指示,一定要把这辆坦克拖回来,当时乌苏里江上还结着一米多厚的冰层,要把这辆坦克从冰下打捞上来,并不容易。
于洪东:这个怎么拖的,旅顺海军舰队派的潜水员去的,这个潜水员叫李学时,我还认识这个人,去了以后,因为我没当兵以前,我是干潜水员的,那个设备一运到五林洞那个指挥所部,我看见了,我说好了,潜水员来了,真要打捞坦克,没想到让上边知道,当时那个战场保卫是非常严密的,一说,这是保密行动啊,怎么下边这个人都知道了,一下子,就亲自派一个干部来找我谈话,你怎么知道潜水员来了,我说我没当兵以前,我就干这个,他那套家伙什我都用过,我能不认识吗?这场风波才没有,就这,要不是人家说你怎么知道的。
解说:1969年4月,海军潜水员冒着刺骨的寒冷潜到江中,将两根钢索栓在坦克上,岸上出动了两台绞盘和大量人力,才把坦克从江里绞上岸,于洪东记得,后来由于天气转暖,冰面开化,中苏双方已没有作战的条件,但是双方隔岸冷枪冷炮的往来,还是造成了一些伤亡。
于洪东:那时候在前线,谁也不敢大摇大摆地走,对方都得隐蔽,看见对岸是谁,咣,就给你一枪,冷枪冷炮干,23军在这点也受过伤亡,我们是46军,我们撤下来以后,他们上去守备,这个守备任务也挺艰苦,他们也受了不少伤亡。
陈晓楠: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当中,中国挫败了苏联的进攻,但其后苏联在边界地区继续向中国挑衅,1969年8月,在新疆裕民县特列克提地区,有一支38人的中国巡逻队,遭到300多名苏军伏击,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38人无一人生还。
1969年9月,周恩来总理和苏联部长联席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会面,双方达成了一个要签订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防止伪装冲突,双方武装力量在边界争议地区脱离接触等四项临时措施的协定,自此,中苏间军事对抗的紧张局势稍有缓解。
解说:经历过中苏关系紧张期的中国老百姓,大都对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有着或深或浅的记忆,那时经过媒体的宣传,珍宝岛守岛战士,成为老百姓崇敬的英雄和偶像,慰问信像雪片般寄往珍宝岛。
于洪东:打完仗以后,慰问信、像章,毛主席四卷的合订本,也就这三样东西,我们发像章,你像我当排长,就告诉,于排长,到连部来领像章,去到怎么回事,没东西拿,结果帽子一摘,你放吧,把帽子一摘,兜一批回来,大伙分,毛主席那四卷合订本,我分的是,北京美术学院一个学生还签的字,他说赠给珍宝岛前线最可爱的人,我现在还留着呢。
解说:1969年4月,于洪东被沈阳军区授予一等功,他所在的侦察排荣立集体一等功,1969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了公司边防站站长,孙玉国等10人为战斗英雄。
于洪东:孙玉国对敌斗争100多次,他就两次没参加,一次他老婆生孩子,他回家看看他老婆。另一个,他到沈阳军区开会,剩下全部都参加了,这个人是对中国的边防,保卫边防是做的贡献是非常大非常大。
解说:2005年四五月间,中国全国人大和俄罗斯国家杜马先后批准了《中国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根据协议,珍宝岛归属中国,于洪东还记得,当年苏军在岛上埋设的近千枚反步兵地雷并未清楚干净,他提醒说上岛游玩可不能乱走。
于洪东:也就是说这个3月2号打完了仗以后,敌人偷偷摸摸上去埋了,那个反步兵地雷,我们埋的都是反坦克地雷,炸坦克,他埋的大部分都是反步兵地雷是炸人的,它不一样,所以要不是我告诉那个,他们有些去旅游的,我说人家指定那个线路啊,你就照那个指定线路走,你别滥走,滥走,出了事,我告诉你个人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