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绝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29:20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中国的教育,那就是溃败。产业化教育将中国拖入一场马拉松式的赌局之中,被胁迫加入游戏的皆成输家,坐庄的席卷了所有的财富。
似乎有那么一个“老大哥”——英国作家奥维尔在名著《1984》里塑造的“独裁统治者”, 一直在盯着我们,全体国民都通过荧光屏幕处于其严密监控之下,无条件地服从其旨意。 “不过,他的角色已经变成了精明的商人”。(见6月12日出版的《南都周刊》)
以优质资源做诱饵的庄家,制定了一整套游戏规则,每一个环节皆明设或暗设机关,布下天罗地网,令参与者束手就擒。这与“老大哥”的控制手段如出一辙:单一的思维和需求导致单一的选择。
通过意识形态审查与控制,以及经济寻租的双重扼制,实现了教育的专制。人的教育死了,掠夺开始了。
在教育的名义下,搞定一切。所有的人都是人质和筹码。
求赢的目的论教育学与成功学,窒息了学子的心灵。他们大都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以考分机器的面目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父母们焦躁不安,倾注全力——精神和金钱,供养自己家庭以及家族的希望之芽。
全社会处于异常紧张的战争状态,为每年一次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而操劳。
每一个考生的亲人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奔走于权柄之间,迁移落户,风餐露宿,寄居他人屋檐之下,早起晚睡,接送,辅导,训斥,牺牲节假日,放弃人生享受,为的只是后代完成跳龙门的壮举。设计复算计,没有心机的有了心机,有心机的成了人精。
在貌似唯一公平的平台上,谁也不愿意先输一程。有钱没钱,都得咬紧牙关,走过这一伟大的长征。考上了名校,也只是稍稍松口气,还有找工作,买房子,婚嫁诸事有待操劳。一代代就这样老了,没有人能看到苦难尽头那一抹曙光。有诗人在二十年前曾经感叹:为什么我看到的总是父亲的背影?
我们要走的是一个程序,一个只想采撷果实——毕业证的行为艺术。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从未完整地发育过,获得教育的滋养。无暇顾及自己身心的成长,鲜有时间培育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目标在前,没有当下。教育把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割裂开,把他们与生活和广大的世界隔离开,他们在死寂的环境里“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一个美国中学生的话)。
中国丧失了自己的孩子。
他们不会犹疑、徘徊,父母包办设计好了他们可怜而伟大的一生。目标坚定——不是自己认可的;全心全意——不需要操别的心,父母已经包办了他们的一切生活及生存杂事;唯我独尊——他们是家庭的核心,一颦一笑决定着家庭的气氛;冷漠世故,他们把一切都看穿了,故此不再有发自内心的热情,世界与自己无关。他们是一座座孤岛,长夜难明。
作为起点的大学,成了终点。放松,放纵,他们要把十多年压抑的力比多发泄出来,要补偿自己。性与就业,主宰了校园生活,对真理和智慧的探究,在功利性的目标前,变得如此卑微。可悲的或许是,很多人从来就没有过求知的冲动,因为他们早就没有了那种本能。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中国的教育,那就是溃败。”
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在此刻敲响自己的警钟,如果你对社会不负责,你和你的后代最终会自食其果。
作为一个教育顾问,我有很强的责任感,推荐给一个孩子适合他发展的专业和学校,甚至会说服他去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国家和文化。我总是尽我所能的了解一个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还有他的梦想——也就是他想成为的人。我认为关心一个孩子本身是帮助他成功获得幸福的关键。反而是孩子们的家长,打电话来几乎都将重点放到一个问题上——这个专业就业怎么样。
今天,一个我的学生,一个可爱外向的高考生就要在爸爸的主持下填报自己的高考志愿,在她的百般哀求下,爸爸允许她按照她自己的意愿填报一项管理学,其他的5项都要按照爸爸的要求填写法学。她很失望又委屈的跟我说:“姐姐,我最讨厌法学了”。爸爸的理由是,学法学将来好就业。就这样,一个孩子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了。
先不说一个孩子是否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也不说这个孩子是否今后能够学好这门自己讨厌的课程,我们就单从就业的层面来说,学法学就真的就业好么?据统计,全国有326所学校设立经济学专业,510所设立法学专业。法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单从供求关系上来说,不容乐观。更何况这个孩子将就读的是专科,怎么与本科学位的毕业生竞争?我很忧心。
或许我是在杞人忧天,但是大多数家长打来电话都要不容分说的让孩子去读热门专业:会计、金融、酒店管理,因为这些专业实用,容易找工作。
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些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会拥有高工资,高社会地位,于是纷纷将自己的孩子推向这些专业的大门,不惜重金带着孩子去学雅思,考托福,基本上费用越贵的地方就越好,争夺越多的地方就越强。
争夺变成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而孩子们被推上了所有争夺的最前沿。
家长在怪中国的教育没能培养出适合就业的人才,骂校园和社会脱节,然后又纷纷把自己的孩子推向这座象牙塔的最高处。“每一个考生的亲人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奔走于权柄之间,迁移落户,风餐露宿,寄居他人屋檐之下,早起晚睡,接送,辅导,训斥,牺牲节假日,放弃人生享受,为的只是后代完成跳龙门的壮举。设计复算计,没有心机的有了心机,有心机的成了人精。”
“在貌似唯一公平的平台上,谁也不愿意先输一程。有钱没钱,都得咬紧牙关,走过这一伟大的长征。考上了名校,也只是稍稍松口气,还有找工作,买房子,婚嫁诸事有待操劳。一代代就这样老了,没有人能看到苦难尽头那一抹曙光。”
在这场争夺之中,求高分数的教育学与以金钱地位为目的的成功学,窒息了学子的心灵。“他们大都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以考分机器的面目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从未完整地发育过,获得教育的滋养”,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完全被对金钱和地位的崇拜所取代。他们“无暇顾及自己身心的成长,鲜有时间培育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这种状态下的成长起来的孩子,永远不会体会到生命本身的乐趣,儿时捉鱼的快乐,万物复苏时的美好,被当做罪恶和毫无用处的东西紧紧关进了潘多拉盒子。“教育把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割裂开,把他们与生活和广大的世界隔离开,他们在死寂的环境里‘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一个美国中学生的话)”。
究竟是谁在导演着这样一场荒诞的人间喜剧?难道简单的天伦之乐就非得在有车有房之后才能享有么?难道非要把一辈辈人推向无穷尽的争夺和疲于争夺之中么?
中国家长只认一个理,中国教育只推行一个标准,当教育被专制化,所有的人都会变成人质和棋子。
“他们不会犹疑、徘徊,父母包办设计好了他们可怜而伟大的一生。目标坚定——不是自己认可的;全心全意——不需要操别的心,父母已经包办了他们的一切生活及生存杂事;唯我独尊——他们是家庭的核心,一颦一笑决定着家庭的气氛;冷漠世故,他们把一切都看穿了,故此不再有发自内心的热情,世界与自己无关。他们是一座座孤岛,长夜难明。
对成功学的信奉者而言,时间是无用的东西,他们更愿意相信各种层出不穷的速成技巧,所以,在中国,教育常常就是骗子的产业。只要给出一个速成的目标,家长们很乐意掏瘪自己的钱包。
教育制造的灾难,正在由全社会来承受。”
当就业不再跟名校链接,教育无用论就会慢慢抬头,中国传统的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将像残烛一样消失殆尽。我们在慢慢放弃为人的尊严,放弃知识,放弃对美德的追求,愿意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让我们不得不如此,而我们又盲目的尊崇着这个巨大的机器。
我们该呼吁教育整体的人性回归,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正义回归,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回归。
记得有这样一部影片Into theWild,里面讲述了一个哈弗学生离开自己争权夺利的父母,去自然中体验生命真谛的真实故事。
荷兰人从来不会用成人的规则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任凭他们在家里图画,在众人面前喧哗,但是他们是以台湾一般的国土,位居世界经济第六位。他们宽容,谦虚,直爽,不张扬,因而他们幸福。——荷兰人因此被认为是欧洲的中国人,而我们却越来越不像中国人。
我们学的像美国人一样追求物质,但是却没有学来对自由的尊崇。
中国人丧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