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淮:油价上涨给中国带来重大战略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59:33
近来因美对伊开战等因素影响,石油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和政策关注的焦点。中国石油短缺是个无需争议的事实,但一个值得特别提出的问题是,油价上涨并非都是负面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可能正在给我国带来重大的战略机会。
油价高涨可能导致亚太地区石油加工能力重新“洗牌”
国际石油涨价肯定会对我国的石化产业形成很大的成本压力,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但在看到这些不利影响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我国周边同领域的竞争对手面临的压力比我们更大。
当前,全世界石炼化领域的产能严重过剩。根据2001年统计资料,目前全球原油加工能力为40.58亿吨,而全世界每年的石油产量不过33亿吨。这些过剩生产能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集结在我国的周边。目前亚太地区的石油加工能力为10.09亿吨。我国为2.26亿吨,在区域生产能力中所占比重为22.40%(不含台湾省)。其余在东亚和东南亚,其中日本2.39亿吨、韩国1.28亿吨、新加坡0.63亿吨,印尼0.50亿吨和我国台湾省0.46亿吨。这样一个庞大的石油加工能力群形成为对我国石化产业强大竞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始终受到这些外部竞争者的困扰。在1999年和2001年曾两度猖獗的油品及化工原料走私也主要来自于这些供给源。
在石油对策中,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要“跑过”油价,而是要“跑过”竞争对手。跑过竞争对手就是安全,就是战略性的重大胜局。近期伊拉克局势导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可能会导致世界以致亚太地区石油加工能力的重新“洗牌”。尽管我国目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但在我国周边的上述石油加工能力中,除马来西亚仍维持石油出口国地位,印尼有相对强的石油自产能力外,石油加工大户中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印度等对国际市场油源的依赖程度都比我国大得多。从产品需求看,我国的优势更为明显。在石油涨价的情况下,即便是下游市场因价格上涨而紧缩,我国自身的需求量仍足以支持我国的生产能力。但我们的竞争对手则远没有这个条件。因为我国石化产业的市场主要在国内,而竞争对手的市场主要在其国外。从世界范围看,国际油价上涨肯定会挤掉相当一批过剩的加工能力。这可能会带给我国石化产业一个排挤外部竞争、获取更大市场份额以致实现产业规模扩张的难得机会。
把握这个战略机会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持。建议我国对这样一个事关大局的重大战略制定专门的对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是要在一段时间内加大对石化产品的价格控制力度,有意识地减少、减缓石油涨价对其下游产品的价格影响,不给外部竞争对手以抢占国内市场的机会。二是利用税赋手段减轻石化产业的成本压力。例如尽快把从量计征的成品油税赋调整为从价计征。三是尽快建立石油远期合约交易制度,通过符合WTO规则的市场化方式和企业化操作帮助用油企业分担这个战略成本。
高油价可能提供低成本建立战略储备的有利时机
早在20001年3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决策就已经明确写入了我国的“十五”计划中。但过去一段时间中,国际油价一直没有给我们提供合适的建仓机会。
当前,由于突发事件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以及国际大资本的炒作,国际油价可能会出现一个持续走高的过程。但高油价并不可怕。因为这个高油价有可能带给我国一个以低廉成本建立战略储备的机会。
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并不支持目前的高价位。国内外专家相当一致的判断是,目前并不存在石油短缺,因而油价上去了很快还会落下来。高油价损害中国利益的前提是中国在这个价位上买油。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不是直接买油,而是先卖油,我国就有可能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实现战略储备的廉价建仓。
国际油价的特点是期货价格确定现货价格。一个简单例证就可说明上述可能性。因为期货市场上的远期合约是可以先卖后买的,如果我们在40美元时卖出一桶油,再在20美元时买回两桶油,那么我们就可以以价格为零的代价获得一桶油。
国际油市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但在上述博弈中,和那些企图拉高油价的对手相比,对方的风险要比我方大得多。因为油价最终总是要受制于实物层面的供求关系的。除非风险市场上的投机资本有无限多的资金作后盾,否则脱离实物供求关系、持续维持高油价是无法做到的。
实施这样一个战略操作,不仅需要一般的政策支持,而且需要战略性的金融体系支持。建议我国把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战略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把石油期货仓单视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参与外汇组合。一方面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规避汇率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石油金融”的支持实现石油战略储备的廉价建仓。
当前需格外防范的风险不是“涨”而是“跌”
伊拉克的紧张局势使舆论对油价的走势几乎一致看涨。但用超前性、战略性的眼光观察,当前我国需要格外防范的风险不是“涨”,而是“跌”。
人们对油价上涨的预期主要是建立在对伊开战基础上的。实际上,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战争的危险几乎不能实质性地影响国际油市在实物层面上的供给。在联合国的制裁决议影响下,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仅限于“石油换食品”的有限量。迄今其出口总量只占国际市场上出口总量的0.2%。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目前我国从伊拉克的石油进口量约为7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不足1%。不仅如此,即使战争导致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减少,目前世界上也存在着相当充足的替补供给源。
打仗本身对国际油市供给减少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打完仗对国际油市供给增加的影响却将非常巨大。2001年的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石油资源的探明储量为1413亿吨,而伊拉克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达154亿吨,在世界总储量中所占比重达10.90%。而且伊拉克的石油埋藏很浅,开采成本在所有产油国中是最低的。目前伊拉克的92个油田中只有24个尚在生产。一旦战争结束,对伊拉克的外部封锁解除,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源增量和产能增量必将迅速加入到国际市场中来。其后果必定是油价迅速下跌。而且一个显然的判断是,不论伊拉克危机以何种方式结束,美国首先要作的一件事一定是推动伊拉克石油的大规模出口,这几乎是美国补偿战争代价的唯一选择。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国际油价上涨对国民经济的杀伤力并不那么可怕。我国的物价水平,在2001年11月到2002年12月连续14个月的负增长之后,2003年1月的上涨幅度仅为0.4%。这个微弱正增长的背景是前期成品油价格上涨25%。在一定意义上说,目前物价的低位运行实际上加大了国民经济对石油涨价的承受能力。
而油价大跌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可能比油价上涨还要大。因为油价下跌不仅会伤害上游的石油采掘业,而且会通过成品油及石化产品价格的下滑打击下游的石化业。1999年1月国际油价暴跌到10美元一桶的低位时,我国的石油、石化产业已经经历过一次这样的打击。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形势的再现,我们现在就应当着手制定油价下滑的因应对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陈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