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饮料:业绩驱动股价上涨 5只龙头股评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3:26:06
www.eastmoney.com   2007-03-30 13:32   袁航   广发证券 【字体:大中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行业持续较快增长带来公司业绩普遍提升食品饮料整个行业去年经过了快速增长的过程,食品制造业收入增速为25.46%,饮料制造业增速为27.61%,利润增长双双超过收入增长。各子行业增速虽然略有差异,但整体增长依然健康。在行业增长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业绩增长较快,龙头公司大都增速超过行业平均,不少亏损企业开始扭亏为盈。
业绩驱动股价上涨,估值困惑下龙头公司短期调整从基本面角度看,龙头公司业绩增长驱动股价的上涨,而经历了去年乃至今年年初的大幅上涨后,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中枢大幅上移,处于全球同类板块估值区间的上端。高股价带来市场对龙头公司(特别是酒类)估值水平的困惑,并以此为起因开始进入调整。到目前为止,综合各种因素,我们认为长期投资吸引力开始重新显现。
投资策略明确的业绩增长下,估值困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目前来看,行业内优质公司的较快增长仍可预期。因此,我们建议对这些公司长期战略性持有,而近期的调整过后正是新基金建仓的良好时机。
同时,行业内有一些低价股和题材股在一季度涨幅巨大,风险开始显现,为此,我们将整个行业评级定为持有,依然坚定看好成长性好的子行业龙头公司。
主要推荐品种为基本面可能由于资产重组而改变并带来业绩超预期的五粮液、第一食品,业绩稳定增长的贵州茅台、双汇发展、张裕、泸州老窖以及目前估值最低的山西汾酒,同时对于奥运可能给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带来的机会给予高度关注。一些业绩扭亏为盈或者出现反转的公司由于一季度大幅补涨,估值已经颇高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建议暂时观望。二季度中1季报的发布可能会带来业绩优秀公司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具有明显旺季特征的酒类龙头公司,因此建议持有这类股票的投资者坚定持有,以分享公司良好的业绩成果。
行业持续较快增长带来公司业绩普遍提升行业回顾2006年食品饮料行业整体呈现稳步快速增长态势。全年数据显示,食品制造业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570.69亿元,同比增长25.46%,利润总额达到268.55亿元,同比增长27.76%。饮料制造业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891.13亿元,同比增长27.61%,利润总额达到292.17亿元,同比增长31.63%,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继续以超过GDP两倍的速度增长,同时两个行业利润总额的增长均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标示着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行业的景气程度持续向好。同时,饮料制造业的增长略快于食品制造业的增长。随着广大消费者收入的不断提高,食品饮料行业销售收入呈现稳步加快的趋势,而近两年利润增长的幅度一直大于收入的增长正是体现了消费升级的影响。
饮料制造业的增长相比食品制造更为强劲,过去四年以来,不仅销售收入的增长呈现直线加速的势头,利润增长率也不断提高,并且一直保持利润增幅大于销售收入增幅,整个行业运行处于景气周期的上升阶段。基于宏观上对消费的大力提倡,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迁以及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上升仍将继续。对于行业内公司来说,行业增长的大环境为其业绩的普遍提升提供了机遇。从2003年到2006年四年间,统计数据显示行业内企业总数从3244个增加到3782个,而亏损企业个数则从843个下降到683个,亏损比例下降了7.93个百分点。伴随着不少企业的扭亏为盈,龙头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更加快于行业平均增速。
重点子行业分析白酒行业-增长势头不减白酒行业仍在行业复苏的上升过程中,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长都是酒类中最高的。2006年全年,白酒行业销售收入增长31.08%,利润总额增长34.20%。全年白酒产量达到411.06万吨,略高于我们预测的410.29万吨,同比增长17.35%。产销率仍然保持在98%以上,呈现产销两旺的势头。今年1、2月份,白酒产量分别达到39.56万吨和34.74万吨,增长情况依然健康。
对于06年白酒行业的明显复苏,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也有人用婚宴市场需求旺盛和政务、商务需求突然增多来解释,并且对于白酒的未来表示担忧。我们认为,由于白酒属于烈性酒,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不大鼓励这个产业,甚至用较高的消费税收来调控其增长,因此,我们不能因为06年白酒的大幅增长而过于乐观,认为白酒会很快重新回到90年代中期的年产800万吨的辉煌时代,但是也不能够悲观地认为白酒的将来岌岌可危,重新回到夕阳产业类中,会逐步萎缩乃至消亡。
其实,白酒就是一个传统的消费品行业,除了其自身具有的满足消费者餐饮礼仪需求的产品属性外,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有文化和消费需求基础的。即使放眼全球,烈性酒依然在酒类中占据其应有的位置,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国的白酒产品也正在逐步走向国外市场,虽然目前数量仍然很小,但是这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
国外的烈性酒很早已经进入国内并形成一定的消费群体。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白酒企业的不断壮大,白酒将会赢得越来越多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我们认为白酒的增长仍将持续,有业内专家预期白酒销量仍有100多万吨的上升空间,然后在500万吨以上保持均衡。当然由于消费者消费习惯会有变化,这种预测是否准确会比较难以判断,但是,国内消费升级的推动和消费的惯性让我们有信心认为白酒的销售收入在两三年内保持20%以上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和其他消费品行业一样,白酒行业的竞争也很激烈,从产品到营销,从广告到渠道,从文化传承到独有资源发掘,各大企业都在尽己所能,希望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增长不断提升。由于06年粮食价格的上涨,行业平均毛利率有所下降,但三项费用率尤其是销售费用率也在下降,显示出市场对白酒需求旺盛带来的销售相对顺畅。税前利润率则继续小幅上升。我们维持年度策略报告中白酒增长的观点,看好龙头企业的长线投资机会,行业内产品结构调整将会继续,而“高端提价,中端放量和低端缩量”仍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啤酒行业-奥运带来机会2006年全国啤酒产量为3515万千升,同比增长14.7%;统计数据显示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38.8亿元,同比增长16.37%,利润总额46.24亿元,同比增长25.8%。和白酒相比,啤酒行业的增长相对平缓很多,不过在世界范围内看,我国啤酒产量已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啤酒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正是中国啤酒业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在消费需求,外国啤酒业巨头对于中国啤酒企业的兴趣一直没有减退,近几年外资并购的热潮甚至在二级市场上引起啤酒企业并购价值的重估。目前国内较大的啤酒企业中,除燕京啤酒外绝大部分龙头公司均有外资参与,这也是燕京啤酒总在二级市场引起兴趣的原因之一。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啤酒行业的整合还未完成,但目前基本处于相对稳定期,由于产品的运输半径和区域性较强,行业整合短期内预计不会结束,但趋势已经比较明显,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2006年,我国利税总额超过5亿元的前8家啤酒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44.6%。前三大企业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及华润啤酒大约占据了业内36%左右的市场份额,虽然集中度仍然低于国外同行业,但和前几年企业大规模进行收购兼并相比,啤酒市场竞争格局渐趋稳定和明朗化。前三大公司(青岛,华润雪花和燕啤)基本上完成了全国布局,行业内产能过剩情况也有了较大程度缓解。
在此背景下,啤酒行业于2006年出现的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下降的现象值得关注。以往啤酒行业盛行价格战,各公司在促销上均耗费很大,从去年开始,随着啤酒向高档化和淡爽化发展,价格战渐趋缓和。而伴随高端新产品的推出,一定幅度的涨价开始出现,依靠新品、口味取胜逐步淡化单纯依靠价格战的过度竞争,行业销售毛利率下降的趋势开始缓解,税前利润率有所上升。2006年的毛利率为34.01%,同比仅仅下降了0.83个百分点,而行业销售费用率和期间费用率则分别下降了1个和1.5个百分点,行业总资产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更是加速上扬,2006年分别达到了4.2%和9.04%。税前利润率则由05年的4.92%上升到5.51%,行业正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预计近两年行业仍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
行业中的重点公司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同为08年奥运会赞助商,都希望通过奥运会提升品牌、带动销售,并已经开始进行许多围绕奥运的营销活动。青岛啤酒以“激情成就梦想”为其情感诉求,最近又提出“青岛的、世界的”副口号,连续推出“奥运公民、梦想中国、奥运中国行、央视观球论英雄”等活动,依靠其强大的全国品牌优势并结合全国市场的渠道促销展开奥运营销战略。燕京啤酒则打出“感动世界、超越梦想”的奥运活动口号,主要在北京做了几个促销推广活动,重点仍然在北京乃至华北市场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和地位,这和燕京在北京的强势品牌地位相一致。
在此基础上,青岛啤酒通过五年的整合,并购的一些亏损企业也逐渐开始盈利,燕啤收购的企业大都在收购时都是资产质量较好的企业,因此,两家公司对07年预计达到两位数增长目标预计能够达到。虽然我们暂时不能预测奥运能给二者的销售带来多大的拉动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超预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应当关注可能出现的投资机会。
葡萄酒行业-竞争加剧,潜力仍大销售收入增幅回稳,产量持续较快增长经过2005年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迅猛增长之后,2006年葡萄酒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全年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29.52亿元,同比增长25.04%,利润总额达到13.53亿元,同比增长19.60%。相比白酒和啤酒,葡萄酒的销售收入规模要小很多,仍然在消费习惯的培育期。
2006年葡萄酒的产量49.5万吨,和05年的43.4万吨相比上升14.1%。
从2001年开始,葡萄酒的产量增长开始不断增长,除2004年增速低于10%之外,其他年份增速均在15%左右,由于2005年葡萄减产的原因,06年增长略低于15%。
葡萄酒的较快增长一方面由于政策引导,另一方面是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开始接受这种外来的消费文化。同时,葡萄酒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保健诉求也是不少人愿意饮用的重要原因。我国食品工业"十一五"规划中对酿酒行业的政策是:重点发展葡萄酒、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
葡萄酒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良好的政策环境对行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与国外交往的更加,葡萄酒独特的酒文化也开始被一些消费者尤其是中高收入人群所认可和喜爱,有数据显示世界葡萄酒的平均消费水平为4.5升,法国每年人均消费葡萄酒59升,英国为22升,美国为12升,阿根廷为38升,日本为2.2升,而中国仅为0.35升,消费量的提升空间很大。
虽然我们不认为我国的人均消费葡萄酒量会和法国人一样,因为毕竟我们的民族酒文化还是以白酒为主。但和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相仿还是很可能的,这就意味着人均消费量还有6倍以上的上升空间。目前我国葡萄酒消费量仅占全国酒类消费量的1%左右,在政策鼓励和葡萄酒文化日益推广的前提下,提升空间非常大,我们预计到2010年前,我国葡萄酒产量每年仍可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
利润率有所下滑2005年葡萄由于天气原因大幅减产带来价格上涨,而05年酿造的酒大部分排到06年销售,由此带来去年葡萄酒的成本压力较大,虽然由于产品结构调整,很多厂商加强了高端酒的销售,使得毛利率略有上升,但在竞争加剧带来营销费用上升情况下,税前利润率还是下降了1.83个百分点。2006年山东葡萄丰产,葡萄价格下降较多,下降幅度在30-40%,葡萄成本占葡萄酒生产成本的1/3以上,因此今年销售的酒的毛利率应该有所上升,但是由于葡萄酒有不少品种需要储藏年份更长一些,而且公司的销售计划也有不同,因此对于具体公司来说利润率提升的幅度并不一致。对于主要葡萄资源来自山东的张裕来说,如果价格体系没有变化,我们预计07年的毛利率会提升2%左右,当然公司产品继续高端化也会带来毛利率的提高。
进口葡萄酒激增,竞争加剧去年葡萄酒行业的一个新现象是进口葡萄酒的大幅增长,特别是散装进口葡萄酒,全年进口葡萄酒总量增长速度急剧膨胀到115.51%,进口金额增长了84.58%,大规模进口葡萄酒对于国内葡萄酒生产形成一定冲击。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进口葡萄酒的关税下降幅度很大,从去年1月1日起,进口瓶装葡萄酒关税由原来的43%下降到14%,散装葡萄酒下降到20%,大幅下调关税大大刺激了进口葡萄酒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国际市场葡萄酒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对于国内的一些葡萄酒厂商来说,进口散装葡萄酒然后罐装的成本甚至还要低于收购国内葡萄进行生产的成本,因此部分厂商选择进口散装葡萄酒作为原料并以国内品牌销售。随着国内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国内行业标准的执行和国际上葡萄酒供求状况的变化,我们认为07年葡萄酒进口增速会逐渐趋于平缓。
同时,不少国外葡萄酒品牌看好国内葡萄酒的增长潜力,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这些品牌主要以走高端为主,和国内的高端产品形成竞争,但短期看我们认为这个并不足惧。原因是:第一,外来品牌的价位相对较高,国内品牌具有价格优势。第二,外来品牌采用其原有标签,国内消费者很难理解。第三,即使外来品牌特别是好的酒庄的产品质量纯正、口味上佳,国内不少消费者并没有能力去鉴别,从而也不会因此而付出更高的价格。第四,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内品牌在营销和渠道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虽然进口品牌在国内的销售量每年保持增长,但绝对量短期内很难撼动国内品牌的龙头地位。当然,国内企业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品牌在国内运作经验的积累,国内品牌目前所具有的优势会慢慢弱化,外来品牌的优势可能会逐步显现。
高端市场空间更大展望07年,我们认为葡萄酒的高端化会继续,高端市场的增长将快于行业平均增长。随着葡萄酒消费者教育的不断深入,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懂得葡萄酒文化、品酒知识并懂得享受葡萄酒的情感和品位效应。高端酒的高品质和社交用途会更加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作为酒类中集中度最高的子行业(前三大酒企市场占有率超过50%),葡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决定了行业的发展,而行业的广阔发展空间也给龙头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我们依然看好张裕的长期发展前景,在其四大酒庄目前已经基本成形的情况下,公司对其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开拓都有明确的计划。今年刚刚推出的新品-冰酒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之一。
乳品行业—创新带来利润2006年,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子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都低于整个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增速逐年下降,利润增速则由于原奶等原材料成本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行业由迅猛总量增长开始向正常发展转化。06年以来利润增速相比收入增长增速缓慢很多。原奶成本的上升和终端主要液态奶品种的实际价格由于竞争激烈而无法相应提高是利润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在对行业利润率下滑担忧的同时,虽然原奶成本上升的压力犹存,但值得欣慰的是到去年年底,毛利率下滑的趋势已经开始减缓,今年前两个月,36个大中城市的牛奶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比提高8.9%和8.4%,2月底500克单价达到2.33元。目前,乳品行业的整合过程尚未结束,全国性扩张的行业龙头对于区域性小品牌的挤压和竞争会使得行业利润率较长时间处于低水平,利润率大幅回升短期看比较困难,但我们认为行业的毛利率继续下降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
对于伊利、蒙牛和光明三大乳品巨头来说,创新成为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新一轮利器。他们各自推出毛利率较高的新产品,以便在用低价液态奶占领市场的同时,用高端新品去维持和提高盈利。除了奶酪、各种系列的酸奶之外,高端牛奶产品市场主要由伊利推出的金典,光明推出的优+、优倍和蒙牛的特仑苏、奶特以及新推出的奶爵6特乳所构成。
伊利金典主要借助奥运和著名运动员刘翔的明星效应来进行推广,其产品诉求蕴涵的营养价值是纯牛奶中的冠军,是奥运典藏产品。同时由于伊利集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独家乳品赞助商,伊利金典纯牛奶和LGG酸奶等也将会提供给北京奥运会运动员们食用,以此将伊利的产品和品牌的影响力传播得更为广泛。蒙牛的特仑苏则获得了IDF全球新产品开发大奖,随后还创新推出了富含OMP的“特仑苏OMP牛奶”,进一步在细分市场上引导高端人群的消费潮流。而光明作为酸奶新品储备最为丰富的企业,其前年推出的碧优去年已经在市场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并推出了国内第一款低温高端奶“优倍”,光明一如既往地坚持其“新鲜”概念,新品多在全国一线城市推广。虽然这些高端产品目前的销售收入占比还不算大,但市场前景是很广阔的,而毛利率较高的酸奶也早已成为各大乳企的重点产品,产品从口味、功能性(如益生菌等)等方面去赢得消费者。
为业内一直关注的“禁鲜令”经过三次延期,最终于今年1月1日起执行。虽然市场上仍然可以看到有的产品上仍标有“鲜”字,但行业内巴氏奶和常温奶两大阵营的对抗最终还是以巴氏奶将被迫去掉“鲜奶”标志结束。在常温奶的价格优势进攻下,这几年巴氏奶的市场份额节节下滑,目前份额只有25%,因此我们认为“禁鲜令”的执行对行业格局影响不会很大。
行业整合过程对于身在其中的企业是个严峻的考验,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具备创新优势和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会最终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盈利空间。伊利得益于奥运会带来的品牌推广的优势,预计其销售增长速度仍可保持30%左右,但和行业情况类似,其利润的增长会较大程度低于销售增长,和其股改承诺的17%增长基本一致。光明乳业业绩恢复仍需时间,但大光明集团内部整合也许会给其发展带来机遇。
业绩驱动股价上涨,估值困惑下龙头公司短期调整从基本面研究角度看,业绩增长驱动股价上涨是最具合理性的。在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充裕的流动性和市场高涨的热情带来大盘的猛烈上涨。其中,食品饮料板块也不例外。尤其是酒类股票,由于正值春节之前,旺季因素在市场流动性泛滥的烘托下刺激股价又一次经历了大幅上涨,各股票纷纷创出新高。衡量相对估值的市盈率相比年初已经翻番。当时的市场上有人开始用08甚至09年的业绩来进去估值,其实就是在大幅上涨的股价面前,已经不知道给多少倍市盈率才算合适,不少投资研究专业人士也开始陷入估值困惑。原因很简单,以前我们的市盈率都比国外和周边市场低,我们估值的标准是和这些市场看齐,发觉我们的市场是低估的,从而投资价值显现。但是年初时我们的市盈率(食品饮料中特别是酒类)比大多周边市场都高,是不是已经高估了呢?
我们以业绩稳定增长的茅台为例,在去年年初时,茅台的PE也就在20倍左右,4月份提价之后就提高到33倍,到今年1月份PE则上升到65倍左右。当然到07年1月份时,很多投资者都开始看07年的业绩来给予估值。
当时股价如果按照07年业绩来看,PE大约为50倍。估值水平的上升趋势很明显。
其实,公司估值的方法除了相对估值(PE,PB,PEG,PS等)外,绝对估值(DCF、EVA等)也为大家经常使用,只是对于永续增长率和WACC的估计会比较主观,而公司价值又对这两个因素极为敏感,因此市场仍然是用相对估值(特别是市盈率)方法为多。但是理论上讲,传统金融的估值理论认为公司价值是公司将来每年产生的自由现金流折线到现在的加总。我们可以定性地考察市场流动性泛滥对于DCF估值的影响,资金过度充裕会使其要求的风险溢价下降,从而使得资金成本(WACC)下降,那么公司即使将来的经营预期不变,自由现金流也不变,但贴现率的下降会带来公司价值的增加。表现在相对估值上就是市盈率的提高。只是公司价值增加的多少取决于流动性泛滥的时间能否持续,能持续多久,当资金不再充裕的时候,风险溢价又会回到正常水平,市盈率又会重新下降。但是当市场为牛市时,参与其中的人所关注的投资期限会较短,并认为在他们的投资期限内,资金充裕的状况会一直持续。
因此牛市(尤其是资金成本低环境下的牛市)带来市场估值水平的提高是正常的,关键是提高多少才是合理的,这取决于资金的充裕程度及其可持续的时间。目前市场上依然没有一个权威的判断。有人又开始找比较标的,比如美国历史上的漂亮50,甚至也有人拿上世纪末的科技股成长早期来比较,结论是市场根本没有高估。而仍然在做国际比较的人得出的结论是已经高估,市场分歧开始出现并逐渐加大。
这时市场上非理性的因素就开始显现作用。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人的心理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很大,当赚钱效应凸显的时候,投资者往往会过度乐观,从而以展望美好未来的方式对股票进行更高定价,期望赚钱效应会继续,也就是过度透支未来。股市类似一个投票机器,是由所有参与者的心理因素汇集而决定的。而人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影响。最直接的影响者就是媒体,即使政策因素也会以媒体的形式来传播,媒体的舆论导向基本上为市场的走向做出了选择。因此当媒体频频出现“泡沫论”热烈争论的时候,市场出现大跌,食品饮料板块随之出现调整。
由于食品饮料行业龙头在前面涨幅巨大,较长时间吸引了很多资金参与和注意,并且获利颇丰。这次调整时短期内不能再次吸引市场资金的注意,也就是行为金融学中所谓关注周期的概念,通俗讲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疲劳。再加上龙头公司的发展比较清楚,业绩大幅超出预期的机会比较少,在业绩驱动和估值困惑的博弈中,估值困惑占了上风。因此,这次调整一直持续到现在。
调整是否还要持续?这是很多持有龙头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从基本面研究的角度看,我们认为继续向下的空间不大,长期投资价值已经开始显现,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仍然坚持业绩驱动股价上涨永远是市场长期走势的不二法则。而食品饮料行业龙头公司增长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可以保证其业绩驱动因素比较明确。业绩驱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解开估值困惑。相比一季度异常活跃的垃圾股、低价股、题材股的市盈率甚至达到100倍以上且业绩的不确定性很大,增长确定的食品饮料公司的估值困惑显得并没有那么严重。
当然短期走势还是会受到除基本面外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也不排除部分仍有估值困惑的资金不想参与甚至继续减持这个板块。但是经过将近1个季度的调整,龙头公司的估值已经回归不少。
表1是食品饮料中最具代表性的龙头烈酒公司,可以看到,大部分PE水平已经比今年各股票的最高价时所对应的PE下降了20—30%左右,其中,茅台07年PE由50倍下降到40.13倍,五粮液07年PE由52.67倍下降到41.67倍,张裕则由65.64倍下降到47.85倍,连估值下滑最少的泸州老窖也下降了15%到50倍。
当然,我们并不是单纯因为PE的下跌就认为投资价值显现,PE还要结合成长性(就是所说的PEG的概念)、成长的确定性以及市场环境和资金环境来进行评判。但是我们强调的是,在业绩驱动和估值困惑的博弈中,业绩确定性好且具成长性的公司会随着时间而破解其估值困惑。在目前的估值水平下,在目前市场资金高度充裕和仍为牛市的市场环境下,龙头公司的短期估值基本已经回归到合理范围,业绩驱动则会带来长期投资吸引力的逐步重新显现。
投资策略明确的业绩增长下,估值困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消失,目前来看,行业内优质公司的较快增长仍可预期。因此,我们建议对这些公司长期战略性持有,而近期的调整过后正是新基金建仓的良好时机。同时,行业内有一些低价股和题材股在一季度涨幅巨大,风险开始显现,为此,我们仍然将整个大行业评级定为持有,依然坚定看好成长性好的子行业龙头公司。
主要推荐品种为基本面可能由于资产重组而改变且带来业绩超预期的五粮液、第一食品,业绩稳定增长的贵州茅台、双汇发展、张裕、泸州老窖以及目前估值最低的山西汾酒,同时对于奥运可能给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带来的机会给予高度关注。一些业绩扭亏为盈或者出现反转的公司由于一季度大幅补涨,估值已经颇高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建议暂时观望。
从宏观上讲,每年4、5月份是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相对密集的时期,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周期性行业的发展会因此而增大不确定性,而食品饮料行业正是受宏观调控影响很小的行业之一,具备良好的防御特质。同时,二季度中1季报的发布可能会带来业绩优秀公司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具有明显旺季特征的酒类龙头公司,因此建议持有这类股票的投资者坚定持有,以分享公司良好的业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