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7:58:43
【藏经阁】人体穴位
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 后顶穴 风府穴 风池穴 天柱穴 哑门穴 太阳穴 下关穴 客主人 耳门穴 听宫穴 翳风穴 颊车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补充:四神聪 强间 脑户 目窗 正营 率谷 承灵 脑空 头窍阴 完骨 天冲 颔厌 头临泣 悬颅 悬厘 听会 和髎 角孙 颅熄 玉枕

4 【藏经阁】人体穴位
胸部腹部穴位图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日月 期门 天池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

5 【藏经阁】人体穴位
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风 天宗 臑俞 肩贞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会阳 长强 魄户 膏肓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白环俞

6 【藏经阁】人体穴位
上肢内侧穴位图
天泉穴 天府穴 侠白穴 青灵穴 曲泽穴 尺泽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门穴 间使穴 内关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 大陵穴 灵道穴 通里穴 阴郄穴 神门穴 鱼际穴 少商穴 劳宫穴 少府穴 中冲穴 少冲穴

7 【藏经阁】人体穴位
上肢外侧穴位图
曲垣 秉风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贞 臑会 臂臑 消泺 手五里 清冷渊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渎 支正 温溜 三阳络 支沟 会宗 偏历 外关 养老 阳谷 阳池 阳溪 腕骨 后溪 中渚 前谷 液门 少泽 关冲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8 【藏经阁】人体穴位
下肢内侧穴位图
箕门穴 血海穴 阴包穴 曲泉穴 阴谷穴 阴陵泉 膝关穴 地机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筑宾穴 蠡沟穴 三阴交穴 交信穴 复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孙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隐白穴

9 【藏经阁】人体穴位
下肢外侧穴位图
居髎 环跳 髀关 风市 中渎 伏兔 阴市 梁丘 膝阳关 犊鼻 阳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外丘 阳交 飞扬 光明 阳辅 悬钟 跗阳 解溪 冲阳 丘墟 太冲 陷谷 足临泣 第五地 内庭 行间 大敦 厉兑 足窍阴 至阴 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10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主要跟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名,
手三阴经〔肺、 心包、心〕、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阴经〔脾、肝、肾〕,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三焦及心包并非解剖学上的器官结构,而是中医理论中的功能位。单亦须注意,中医所指的脏腑是基于其功能而言,
其含义较之西医系统所指的器官较广。
由于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故被称为"正经"。
11 经络名称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脏内为阴) (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三焦 六腑外为阳)
寅时3-5 由上中府而下少商止 手太阴=肺经 辛金
卯时5-7 由下商阳而上迎香止 手阳明=大肠经 庚金
辰时7-9 由上承泣而下厉兑止 足阳明=胃经 戊土
已时9-11由下隐白而上大包止 足太阴=脾经 己土
午时11-1由上极泉而下少冲止 手少阴=心经 丁火
未时1-3 由下少泽而上听宫止 手太阳=小肠经 丙火
申时3-5 由上睛明而下至阴止 足太阳=膀胱经 水
酉时5-7 由下涌泉而上俞府止 足少阴=肾经 癸水
戌时7-9 由上天池而下中冲止 手厥阴=心包经
亥时9-11由下关冲而上丝竹空止 手少阳=三焦经
子时11-1由上瞳子而下足窍阴止 足少阳=胆经 甲木
丑时1-3 由下大敦而上期门止 足厥阴=肝经 乙木
12 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
十二经络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
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
六条阳经则分布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
太阳在后。太阳、少阳及阳明分别表现了阳气消长的状态,在位置上可理解为受日光的多少,对动物来说,
背后部受日光最多,故后部为太阳,即光明程度最强,
次之少阳,即光明程度中等,阳明为光明程度最弱。
三阴经的排列则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太阴,厥阴,少阴表现了阴气消长的状态,
同样地在位置上可体会为阴暗的程度。
13 十二经脉的流注时间及路线
十二经脉会按着特定的时间及路线行走,
正如《黄帝内经》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样全身周游,循环不息。
按中医理论,虽然经气在身体循环不息地流动,
但在不同的时间,经气的流动均有盛衰,
下面所示的时间正为各经的气血流注最盛的时间,
这概念称为「子午流注」。
经络流注表(脏腑阴阳 阴里阳表)
寅时3-5手太阴肺经辛金
卯时5-7手阳明大肠经庚金
辰时7-9足阳明胃经土
已时9-11足太阴脾经戉土己
午时11-1手少阴心经丁火
未时1-3手太阳小肠经丙火
申时3-5足太阳膀胱经水
酉时5-7足少阴肾经癸水
戌时7-9手厥阴心包经
亥时9-11手少阳三焦经
子时11-1足少阳胆经乙木
丑时1-3足厥阴肝经甲木
十二经络之气会在不同的时间流注于不同经络,
如在3am至5am,经气主要流注肺经,直至5am-7am,
便逐渐流到大肠经,再到7am-9am,便进入胃经,
这样循环不息在体内流注。
经络的表里关系
如前所述,经络亦按其所属的脏或腑,分为阳经及阴经,
脏为阴,腑为阳,中医认为内为阴,外为阳,
故以脏的功能属较内在的功能,称为里,即里面的意思,
腑的功能为较外在的功能,称为表,即表面的意思,
当我们将人体生理功能以脏及腑的功能配合考虑时,
便有了所谓脏腑表里的关系。
经络走向的特点
如细心看经络流注表,便会发现经络的流注有着特别的规律,当中包括表走里,里走表,手走足,足走手等关系。
表走里,里走表的关系
例如,从肺经〔太阴〕走大肠经〔阳明〕,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脏及腑,在五行均为金,中医认为里为阴,表为阳,故经络的意义其实可理解为:从「金的阴」走至「金的阳」,这正合中医阴阳学说中,阴阳互相消长以达至平衡的理论。
手走足,足走手的关系
从手的大肠经〔阳明〕走足的胃经〔阳明〕,这经络的关系正是手走足的关系。
经络流注的规律
经络流注图清楚显示了经络行走的微妙关系,
横看图表的分类,左方六经均为手的经,
右方六经均为足的经,故大体地经络流注是从手走足,
足走手,再由手走足,这样平衡地循行着,
并沟通了手足以及全身。
此外,在手的六经中,左三经均为里,右三经均为表,
而在足的六经中,左三经均为表,右三经均为里,
从这美丽的对称关系,
便可看到经络是从「手之里」走「手之表」,再从「手之表」走「足之表」,又从「足之表」走「足之里」。
纵看图表的分类,便会发现凡阳经次序都为阳明、太阳、
少阳,凡阴经次序都为太阴、少阴、厥阴。
而从足太阴脾经走手少阴心经,
及从足少阴肾经走手厥阴心包经等,都可看到大体上,有太阴而少阴,少阴而厥阴的次序,可见经络的运行,
实按照着中国的传统的阴阳互长的理论,
微妙地联系全身整体。
14 手太阴肺经
循行经脉
1.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2.还循胃口
3.上膈
4.属肺
5.从肺系横出腋下
6.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7.下肘中
8.循臂内上骨下廉
9.入寸口
10.上鱼
11.循鱼际
12.出大指之端
13.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循行概要
肺经起于身体中部,并向下走,与大肠相联,绕转后,经过横隔膜及肺,与肺相接,经脉从腋下分出,
向下走沿着手臂侧,经过肘窝(肘部折位),及至腕部,
并走在腕动脉血管之上,从手拇指分出,
另一支脉则从腕后分出,并于食指尖,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
手太阴肺经的病候与中医的肺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肺主气,负责调节全身的气及管理呼吸活动,
此外肺亦负责通调体内水道。
故此经脉病变会引致与肺有关的水液失调及呼吸问题。
因此,症状如胸闷胀满、喘咳、
少气不足以息等均可能显示肺经出现了问题。此外,
肺经问题亦可能引致沿经位置的疼痛如肩背及
臂内侧前缘痛等。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喉、胸、肺等处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15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经脉
1. 起于大指次指端
2.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
3.循臂上廉
4.入肘外廉
5.上臑外前廉
6.上肩
7.出腢骨之前廉
8.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9.下入缺盆
10.络肺
11.下膈
12.属大肠
13.其支者,从缺盆上颈
14.贯颊
15.入下齿中
16.还出挟口,
(百度)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循行概要
大肠经起于食指的尖部,循行于大拇指及食指之间,
并沿着前臂侧部及上臂外侧前缘,
直走至肩峰(肩部上方),在此,经脉分为两条支脉,
其一进入体内及肺,经过横膈膜,与大肠相接。
另一支脉在体外经颈及面颊,进入下齿及牙床部位,
并绕过上唇,交过另一端及鼻侧。
主要病候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
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等。此外,
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
循经部位的疼痛或
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16 足阳明胃经
循行经脉
1.起于鼻之交頞中
2.旁纳太阳之脉
3.下循鼻外
4.入上齿中
5.还出挟口环唇
6.下交承浆
7.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
8.循颊车
9.上耳前,过客主人
10.循发际
11.至额颅
12.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
13.入缺盆
14.下膈
15.属胃络脾
16.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
17.下挟脐人气街中
18.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19.以下髀关
20.抵伏兔
21.下膝膑中
22.下循胫外廉
23.下足跗
24.人中指内间
25.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
26.下入中指外间
27.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同,出其端
循行概要
胃经起于鼻侧即大肠经的尽头,再经过眼内角,
并从眼下部分出,一直往下走,进入上牙肉内,
绕过唇及下颚,并向下走至胃,与胃相接,在体外,
经脉经过颈,胸及腹,及至股沟,
再往下循行于大腿及小腿前部,直至脚面,
及至足二趾尖的侧部,另一支脉则从脚面分出,
走至足大趾,与脾经相接。
主要病候
胃经的病症包括胃痛、消榖善饥、呕吐及口渴等。
循经部位的失调亦可能显示胃经的问题,例如腹胀、
水肿、咽喉肿痛、鼻衄、胸膝部疼痛等,
这些症状均与胃或胃经的功能有关。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
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17 足太阴脾经
循行经脉
1.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2.过核骨后
3.上内踝前廉
4.上踹内
5.循胫骨后
6.交出厥阴之前
7.上膝股内前廉
8.入腹
9.属脾络胃
10.上膈
11.挟咽
12.连舌本散舌下
13.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
14.注心中
循行概要
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脚内侧,经过内踝(内脚眼),
并沿着大腿及小腿的内侧直上,进入腹腔,与脾相联系,
在体外,经脉上行至胸部,直达喉咙及舌根,在体内,
经脉则从脾分出,上至心经。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脾脏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
脾为后天之本,
脾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一分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气不能有效达于脾,因此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功能失调。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18 手少阴心经
循行经脉
1.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2.下膈,络小肠
3.其支者,从心系
4.上挟咽
5.系目系
6.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7.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
8.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9.抵掌后锐骨之端
10.入掌内后廉
11.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循行概要
心经起于心,分为三条支脉。第一支脉走至小肠,
第二支脉沿着喉咙走至眼部,第三支脉从臂下分出,
并沿着上臂、手肘及前臂,通过手腕及手掌内侧,
直至小手指尖内侧,与小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
心经的失调常引致心区部位的疼痛 (心前区或胸胁部位)。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若失去充足的滋养,可能会出现咽干、口渴的现象,
此外上臂内侧痛及手心发热等症状都可能显示了心经的问题。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心脏、胸部及精神方面的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19 手太阳小肠经
1.起于小指之端
2.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3.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4.上循臑外后廉
5.出肩解
6.绕肩胛
7.交肩上
8.入缺盆
9.络心
10.循咽
11.下膈
12.抵胃
13.属小肠
14.其支者,从缺盆
15.循颈
16.上颊
17.至目锐
18.却入耳中
19.其支者,别颊上崸
20.至目内,斜络于颧
循行概要
小肠经起于尾手指,通过手掌和手腕,
沿着前臂外后侧上行,直至肩后及背脊骨最高处
(颈项底部)。从此处分出一支脉进入体内,经过心及胃,
直达小肠,与小肠相接。
另一支脉则在体外循行于颈及颊之间,直达眼外角,
再入耳,面颊部一短支脉进入眼内角,与膀胱经相连。
主要病候
小肠经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循经部位的毛病,例如颊肿、
咽喉肿痛、耳聋、目黄。
此外肩及臂外侧痛亦显示小肠经的问题。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
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作者:今生只为侠客行0位粉丝
2008-10-26 16:14回复此发言
20 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经脉
1.起于目内
2.上额
3.交巅
4.其支者,从巅入络脑
5.还出别下项
6.循肩内,挟背
7.抵腰中
8.入循膂
9.络肾
10.属膀胱
11.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12.入腘中
13.其支者,从膞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14.过髀枢
15.循髀外从后廉
16.下合腘中
17.以下贯踹内
18.出处踝之后
19.循京骨
20..至小指外侧
循行概要
膀胱经起于眼内角,横过前额,直达头之顶部,
并有支脉联系脑部,其主经脉则沿后脑向下走,
分为两支脉,一支脉后后颈的底部,一直向下走,
并平衡于脊椎,达至臀部,于臀部进入体内,与膀胱联系,其它支脉则横过肩背后部,在较外部位向下循行,
并刚与内支脉相邻及平衡,直达臀部。
两条支脉分别沿着不同路径行于大腿后部,于膝后汇合,
汇合后的经脉继续向下沿着小腿背部行走,
绕过外踝(外脚眼),循行于脚部外侧,直达足尾趾尖侧部,与肾经相接。
主要病候
膀胱经失调可能引致中医膀胱功能的问题,
此外亦常与表证所引致的症状有关,因膀胱经主表,
外邪浸袭体表时,膀胱经是首先受袭之经。因此,
膀胱经问题常引致小便不通、遗尿、目痛、鼻塞多涕、
鼻衄等,此外头痛、颈痛、背痛、腰痛、
臀部痛等亦显示膀胱经的问题。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
21 足少阴肾经
循行经脉
1.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2.出于然谷之下
3.循内踝之后
4.别入跟中
5.以上踹内
6.出腘内廉
7.上股内后廉
8.贯脊属肾
9.络膀胱
10.其直者,从肾
11.上贯肝膈
12.入肺中
13.循喉咙
14.挟舌本
15.其支者,从肺出络心,往胸中
循行概要
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交于足底心及脚内侧,
绕过内踝(内脚眼),沿着小腿及大腿的最内侧,
上行至脊骨的最底部,并进入体内,与肾联系,出于盆骨,沿着腹部上行至胸上方(内方锁骨处).
另一支脉则在体内从肾上行至肝、横膈膜、肺、
喉咙直至舌根部。
此外,另一小支脉从肺部分出,与心及心包相连接。
主要病候
肾经的病候包括咳嗽、
气喘等与肾主纳气的功能有关的症状。
肾为水火之脏,如缺乏肾的温煦和滋养,便会出现水肿、
便秘、腹泻等症状。此外,
循经的部位如腰部及喉咙的疼痛都显示肾经的问题。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22 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经脉
1.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
2.下膈
3.历络三焦
4.其支者,循胸
5.出胁,下腋三寸
6.上抵腋下
7.循臑入1,行太阴少阴之间
8.入肘中
9.下臂,行两筋之间
10.入掌中
11.循中指,出其端
12.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循行概要
心包经起于胸胁部,出于心包,向下经通过横膈膜,与三焦联系。其中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向上走至腋窝中,并沿上臂内侧,向下行于肺经与心经之间,经过肘窝后,一直沿着前臂、手掌直达中指指端。另一小支脉则掌中分出,于无名指指端与三焦经相接。
主要病候
心包经的病候与中医理论中心血功能的不平衡有关,
症状包括心前区疼痛、胸满闷感、心悸(心跳)等。
中医认为心藏神,即管理精神活动,
故心包经的问题亦与癫狂等证有关。此外,
腋部肿胀及肘臂挛急都显示此经的问题。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心、胸、胃、
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23 手少阳三焦经
1.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2.上山两指之间
3.循手表腕
4.出臂外两骨之间
5.上贯肘
6.循臑外
7.上肩
8.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9.入缺盆
10.布膻中,散络心包
11.下膈,循属三焦
12.其支者,从膻中
13.上出缺盆
14.上项
15.系耳后直上
16.出耳上角
17.以屈下颊至崸
18.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
19.至目锐
循行概要
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尖外端,并向上沿手背循行,经过腕部、手臂及肩膀处,并于肩膀处分为两支脉。
其一支脉进入体内胸部,经过心包横膈膜,并联系上焦、
中焦及下焦(三焦),另一支脉则向上循行于颈的侧部,
绕过耳部及面部,最后达于眼眉外侧,与胆经相接。
主要病候
三焦经的病候包括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
耳鸣等。此外,亦可能会出现循经部位的疼痛如咽喉、
眼、颊、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侧头、耳、眼、胸胁、咽喉病、
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24 足少阳胆经
循行经脉
1.起于目锐
2.上抵头角
3. 下耳后
4.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5.入缺盆
6.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
7.出走耳前
8.至目锐后
9.其支者,别目锐
10.下大迎
11.合于手少阳抵手崸
12.下加颊车
13.下颈合缺盆
14.以下胸中贯膈
15.络肝
16.属胆
17.循胁里
18.出气街
19.绕毛际
20.横入髀厌中
21.其直者,从缺盆
22.下腋
23.循胸
24.过季胁
25.下合髀厌中
26.以下循髀阳
27.出膝外廉
28.下外辅骨之前
29.直下抵绝骨之端
30.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
31.从小指次指之间
32.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
还贯爪甲,出三毛
循行概要
胆经起于眼外角,其经脉主要分为两条路线。
其中一条支脉在体外行走,并前后交错地循行于头部两侧,绕过耳后方,行至肩部上方,再沿着胸腹的侧部,
一直循行至盆骨旁。
另一支脉则进入面颊内,并在体内向下行,
通过颈项及胸部,直达于胆,与胆联系。
然后经脉继续向下走,出于小腹,与其它支脉联系。
盆骨支脉则继续向下走,循着大腿及小腿侧部,
再沿着脚面,直达足四趾尖,另一小支脉则离开本经,
行至足大趾与肝经连系。
主要病候
中医理论中肝与胆的关系非常密切,
故胆经的失调可能引致口苦、晕眩、头痛、外角痛,此外,循经部位的疼痛如腋下、胸胁、臀部、下肢外侧部疼痛等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侧头、眼、耳、咽喉病、神志病,
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25 足厥阴肝经
循行经脉
1.起于大指从毛之际
2.上循足跗上廉
3.去内踝一寸
4.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5.上腘内廉
6.循股阴
7.入毛中
8.过阴器
9.抵小腹
10.挟胃属肝络胆
11.上贯膈
12.布胁肋
13.循喉咙之后
14.上入颃颡
15.连目系
16.上出额
17.与督脉会于巅
18.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19.环唇内
20.其支者,复从肝
21.别贯膈
22.上注肺
循行概要
肝经起于足大趾的上部,并沿着脚的上部,
再经过内踝(内脚眼),一直向上循行于下腿及大腿的内侧,直至股部内侧。
再绕过阴部,进入小腹,并在腹部向上走,
在胸胁部与肝及胆连接。经络继续上行,并沿着喉咙,
与眼部联系,后出于前额,直达头之巅顶。
肝经其中一个支脉从眼部向内走,下行至面颊部,
并在唇的内部环绕行走。另一支脉则从肝开始,
通过横膈膜,向上流注于肺,最后与肺经相连接,
并完成十二经脉的循环。
主要病候
肝经的病候包候包括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
26 奇经八脉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 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 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27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28 作用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 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 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 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 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 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 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 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 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 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 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 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 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29 特点
《难经·二十七难》说:“凡此八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就是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其特点如下:
(1)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2)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的独立腧穴外,其他六条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与任、督脉之中。
(3)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而且与正经在人体多处相互交会,因而奇经八脉有涵蓄十二经气血和调节十二经盛衰的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难经·二十八难》把十二经脉比作“沟渠”,把奇经八脉喻作“湖泽”,即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功能。
30 奇经八脉的基本内容
1.督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③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④上行巅顶,⑤沿前额下行至鼻柱。(图1-14)
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交会腧穴:长强,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百会、水沟,神庭。
2. 任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向上行于阴毛部,③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④到达咽喉部,⑤再上行环绕口唇,⑥经过面部,⑦进入目眶下(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
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交会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阴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浆。
3. 冲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上行于脊柱内,③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④上达咽喉,⑤环绕口唇。(图1-16)
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
交会腧穴: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
4. 带脉
循行:①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②横行绕身一周。(图1-17)
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
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
5. 阴维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侧,②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③与足太阴经相合,④过胸部,⑤与任脉会于颈部。(图1-18)
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交会腧穴:筑宾;府舍,大横、腹哀;期门;天突、廉泉。
6. 阳维脉
循行:①起于足跟外侧,②向上经过外踝,③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④经胁肋后侧,⑤从腋后上肩,⑥至前额,⑦再到项后,合于督脉。(图1-19)
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疼。
交会腧穴:金门;阳交;臑俞;天髎;肩井;头维;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
7. 阴蹻脉
循行:①起于足舟骨的后方②上行内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内侧,④经过阴部,⑤向上沿胸部内侧,⑥进入锁骨上窝,⑦上经人迎的前面,⑧过颧部,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蹻脉相会合。(图1-20)
主要病候:多眠、癃闭,足内翻等证。
交会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8.阳蹻脉
循行:①起于足跟外侧,②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没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③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图1-21)
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足外翻等证。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仓、巨髎、承泣;睛明;风池。
31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32 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作者:今生只为侠客行0位粉丝
2008-10-26 16:26回复此发言
33 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作者:今生只为侠客行0位粉丝
2008-10-26 16:27回复此发言
34 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作者:今生只为侠客行0位粉丝
2008-10-26 16:28回复此发言
35 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作者:今生只为侠客行0位粉丝
2008-10-26 16:28回复此发言
36 回复:【藏经阁】人体穴位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作者:今生只为侠客行0位粉丝
2008-10-26 16:29回复此发言
38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百度)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39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作者:今生只为侠客行0位粉丝
2008-10-26 16:42回复此发言
40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作者:今生只为侠客行0位粉丝
2008-10-26 16:42回复此发言
41 人体穴位与暗杀相关: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