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店为何活得这么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1:54:58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 23:46  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民营书店现在的生存现状怎样?
徐冲:非常艰难,这是业内共知的。在这么艰难的一个市场环境下,贝塔斯曼用欧洲的管理成本在做,怎么可能不亏,退出也是很自然的。
《中国经营报》:那为什么会这么艰难呢?
朱先生:房租贵,利润薄,其次书的品种太多而好书不多,读者流失。这又跟整个中国的文化趋向,价值实现的渠道多元有很大关系。
徐冲: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书的定价太低。只有提高书的定价,书店才有可能改善生存状态。店租也付得起了,作者也愿意下工夫写书了,好书多了,定价也有能力提高了,就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我认为网络对传统模式有冲击,但并不是致命的,占的比例还是很小。因为还有很多人不习惯网络,否则书城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呢?
《中国经营报》:中国的书真的很便宜吗?那为什么大家好像普遍还是觉得书太贵呢?
徐冲:这就是个舆论环境问题。但是消费者总是希望越便宜越好的,这很正常,不能指望靠公众来倡导价格。我们的书是不是很便宜,可以做个比较。吃一份麦当劳的钱,在香港和在内地是一样的。但是同样质量水准的一本书,香港、台湾那边的价格是我们这里的4到6倍。欧美就不更用说了,同等质量水准下,他们的价格是我们的8到10倍。就算在内地比,一张电影票在二三十年前只要1角5,现在涨到了100元。而我们的书呢,涨幅最多不超过20倍。所以,我们根本没有正常的利润。目前的民营书店都不是光靠零售在盈利的。
《中国经营报》:那还靠什么?
朱先生:有些民营书店靠和出版社合作策划出版盈利,也有的靠把部分场地转租给咖啡馆、文具店等方式盈利。另外,一些不开设连锁店面的民营书商还瞄准了馆供市场,就是向图书馆供应图书。这一块,由于民营的经营机制灵活,所以仅仅两三年就占据了相当大部分的馆供市场。民营书商服务到位,比如能为图书馆提供贴标签、加磁条、上架的服务,比如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图书数据,而且愿意提供更低的折扣。有些民营书商甚至会使用一些灰色手段:比如请老师吃饭、旅游,比如把特价书、出版社的库存书混进馆供书里压低价格,而这种事,国营书店是不可能去做的。
《中国经营报》:既然这么难,那为什么书店还要继续经营下去?
徐冲:理想主义吧。好像季风(上海的一家书店,编者注)的严搏非,我认为就是一种理想主义。因为卖什么都比卖书赚钱。这种理想主义,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很难理解了。
《中国经营报》:什么样的理想主义?是传播吗?
徐冲:不是,很难解释清楚。季风的模式很难复制。严搏非本人是社科院的教授,他们最出名的选书团队也都是教授级的人才。你说其他书店也这么搞,出得起这个钱吗?
朱先生:我觉得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文化生存状态有所考虑。有一批有坚持性的人,源于对经典文化的热爱或执著,依旧做着属于文化传统的事。
《中国经营报》:那民营书店的出路在哪里?
徐冲:我想,还是寄希望于经营机制的全面市场化吧。
徐冲:《做书店》一书的作者,职业经理人。前后主持过三家书店:杭州古籍书店(1986年至1988年,1992年),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1988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6年),浙江图书大厦(1999年筹建,2001年开业)。现为博库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先生:《新闻晚报》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