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至上的反动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15:00
作者:tank70929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022    更新时间:2010-5-18   顶    荐   【字体:小大】
2008年发生于美国华尔街的又一场“金融风暴”再一次让世界陷入了动荡之中,相伴而至的还有各种自然灾难,这种局面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天灾人祸”。
天灾人不能控,人祸却必须深思。
当今世界纷繁乱象,旧的秩序正被打破,新的秩序又没能构建。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时值今日已经完全加入了一向由西方把持的以“资本至上”为根本游戏规则的角逐场。这种加入是以西方的首肯为前提的,首肯的条件就是真正在中国实行“资本至上”。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对于中国而言就是“资本至上”完全确立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此为前提的。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遭遇瓶颈,政治的腐败人所共见。更为严重的是传统稳定的社会结构被完全破坏,社会道德水准迅速降低。由于信念缺失和社会自然生存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痛苦不安情绪在不断弥漫。
只有打破一个旧世界,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如果我们对“资本至上”认识不清或是认识不足,我们就不会走出一条充满光明的新路。
“资本至上”不是新东西,我们需要认清的就是它究竟能给人类和世界带来什么。
资本是可以用以投入生产的生产资料与货币,资本的基本功能就是支持生产扩大财富。当下,资本的主要功能已经超越生产支持而更多地演变为金融博弈游戏的筹码,通过博弈可以直接收获新的资本。
所谓“资本至上”就是将资本规则作为普世规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以贯彻。其核心特征就是在经济领域赋予资本绝对的通行与运作自由;在政治领域单纯追求资本的膨胀为最高政治目标;在社会生活中以追求财富的利益驱动规则主导和引领社会活动;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建立以“绝对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为核心的拜物教。
1、“资本至上”颠倒人性逻辑,违背人性需求
人的生存生活必须以物质条件的满足为前提。由于货币规则的存在,物质条件可以通过占有货币得到完全的满足。这一现实逻辑以货币替代了物质条件,人们便可以把生存与生活问题简单化为货币的占有。
为了占有货币,人们必须参与能够获取货币的社会活动以解决生存生活问题。由于“资本至上”,占有资本便成为最为有效便捷地获取货币、积累财富的手段。这一现实逻辑一方面不断强化资本占有者对资本的依赖,另一方面又不断刺激没有资本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资本。
事实上,这是一种争夺的逻辑,这种争夺与道德、法律的约束存在天然的冲突。即使人们不断地通过种种手段对这种争夺加以限制,这种争夺总是能突破人为限制给人们带来灾难。
正如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宣称的,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规则状况别无二致。“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永远是世界的不变法则。
果真是这样吗?人类如果愿意自甘堕落是一回事,如果不就一定没有出路吗?人类难道没有选择的自由吗?
“自己为了生存与生活就必得与他人争夺,自己不去争夺他人就定然会来与你争夺。”“竞争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是“资本至上”带给我们的生存逻辑,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逻辑在“资本至上”的社会的确是一种现实逻辑。“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就是这一逻辑的进一步推演。
如果说“性恶论”是“资本至上”的理论依据,我们就不难理解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发端并最终大成于信仰上帝的西方。
中华文明不相信“性恶论”,当“资本至上”颠倒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逻辑,我们必须警醒。
我们为什么要反对“资本至上”?
当人生的全部意义都被生存生活的物质追求所充斥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就彻底被阉割了。而物质保障越是脆弱不定,人的精神生活就越发被挤压的更严重。
在贫富已然严重分化的社会,穷人无法享受精神生活,富人则没有正常的精神生活。在一个贫富正在分化的社会,穷人富人都没有精神生活,更谈不上正常的精神生活。正如一位著名的中国学者所哀叹的“人们对学问真理的追求,总是比不上对物欲的倾好”。这样的人生状态不会是美好幸福的,人性中合理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甚至被迫彻底放弃,这是最大的不人道。
更为可怕的是,物欲的过度放纵不但不会给人类自身带来幸福与美好,而且注定要给人类带来无法回避的巨大灾难。“资本至上”打开的正是人性堕落这个“潘多拉”魔盒,人性为什么会堕落?因为“资本至上”从根本上颠倒人性逻辑,压抑了人性中的美好,支持张扬了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这个魔盒一旦打开后果就已经注定,并且只要它开启一天,灾难就离我们更近一天。
2、资本至上必然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资本至上”不仅让我们与人争,还让我们贪婪地向自然掘取,这种掘取在贪婪的驱使下往往不加节制。
“资本至上”在经济运行中必然秉持“利益最大化”原则,所谓的“效益”在“利益最大化”原则下已经彻底地被诠释为资本膨胀的速度,速度的快慢就是效率,膨胀的效率就是“效益”。
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的社会组织,对“效益”追求已经几近极限。就个人的社会活动而言,人的能力与价值也逃不出这一定律的评判。
在“利益最大化”的引导下,通过效率的不断比拼,“唯利是图”“急功近利”成为最为高效的行事原则。“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贪婪与急切中,还有什么能比金钱与效率更有价值呢?
所谓“唯利是图”就是其他一概不论,“利”字是中心,是根本。所谓“急功近利”就是只顾当下,不顾长远。在这样的价值观的指导下,除了当下的经济利益,其他都居于次位,或者根本可以不予考虑。
在经济活动中,一旦“唯利是图”与“急功近利”成为普遍现象,经济活动本身就从根本上演变为一种严重的破坏性社会活动。即使这种活动仍然具有一定的物质生产与服务社会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已经被本身的破坏性严重弱化了。这种破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活动不断地强化对劳动者的奴役和折磨,甚至成为一种残害。为了追求“效益”劳动者必须放弃尊严、健康甚至是生命。另一方面,面对自然,经济活动则是肆无忌惮。为了贪婪地占有与无尽的掘取,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在“效益”目前从来都不是问题,正如法国的路易十四所说“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当今包括各种自然灾难在内的环境灾害与资源危机正是拜“资本至上”所赐。由此不禁让人联想起美国人的“末日论”,“惶惶不可终日”所谓何来?
古老的中华文明,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宇宙法则,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身又如何达成和谐? “资本至上”给我们提供了生动而惨痛的反面教材。如果我们还不幡然悔悟知错就改,美国人的“末日”就可能不是无稽之谈。
3、资本至上严重扭曲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科学是人对世界以及自身的认识成果,科学的发展要靠人来推动。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其实就是个人对科学成果的掌握水平。科学于人来说是力量,于社会来说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巨大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力量。但是科学只是力量,科学不是智慧。科学不应被神圣化成为信仰,科学更不应该被实用化成为技术。
在“资本至上”的社会中,科学不仅仅是在人们的认识中存在上面提到的两种危险的倾向。在现实中,科学不但经常被自私利用不断地损害大众,而且时时刻刻面临着被邪恶支配威胁全人类的危险。
科学这种人类的认识成果从根本上不过是人类的创造物,人类的初衷应该是能够造福自身,科学和意义与价值正在于此。然而科学的发展和运用早已突破了人类的这一初衷。科学在众多社会与历史场合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与威胁绝不是危言耸听。究其根本,这与对科学的扭曲认识和滥用有关。
在“资本至上”的社会中,科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更多地成为加速资本膨胀与保护膨胀归属的手段。在个人价值追求中则更多地成为个人谋利与取得所谓“个人成功”的捷径。科学本身的确具有这样的神奇力量,这种神奇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石成金”。然而人们却往往忽视了两个事实,一方面,当科学在一定阶段完成了资本的使命后往往走向反面,成为限制科学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对立面;另一方面这种科学的纯功利性运用迅速放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这种不公其实严重夸大了科学运用的价值本身。
在“资本至上”的社会中,由于信仰的缺失,人们很容易把人类前途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科学的发展上。甚至有人鼓吹人类应该建立“对科学的信仰”,这种言论难道不是在彻底地否定人类自身,彻底地否定人性的价值吗?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奥林匹克宪章》中说“更高、更快、更强”。东西方的文化中从来都不缺少对强者、力量的赞美和追求。人类的自强不息应该更多表现在与灾难的抗争、与自身软弱的斗争上,而不应该表现在对人类弱者的压迫与凌辱上。当仁慈、怜悯被当成笑谈,当科学的力量被当成信仰的时候,这种信仰就只是一种对力量的崇拜,甚至被进一步引向对强权的崇拜。
当科学更多地被当成谋利的手段时,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注意力也更多地被引向实用方向,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几近停滞,视野也变得越来越狭窄。人们对科学的理解越来越倾向于与科技的等同。实用主义者认为生产的发展,资本的膨胀必然会刺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引领科学不断发展。纵观人类历史,任何文明的衰落向来始于这一文明的空前强盛,而科学的发展周期却并不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周期完全趋同。这说明,过分强调科学发展对生产发展的实用功能对科学自身的发展往往是有害的,因为科学不但是人类能动于世界的武器,更是人类认识世界与自身的途径。
马克思说“真理是认识的过程”,科学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但科学不是真理本身。
4、资本至上不断加深人类矛盾、酝酿冲突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激烈的社会冲突与剧烈的社会动荡都是社会自身矛盾积累的爆发。社会矛盾纷繁复杂,但是能够引发大规模冲突重创人类自身的矛盾,从本质上讲都是因为生存权利争夺而引发的。
革命、战争、危机,背后总是人们在为生存而斗争,即使不论正邪的信仰之战也不过是一种表象。和平与大治只能是一种平衡的保持,这种平衡的保持就离不开社会规则的公平与正义。
“资本至上”与公平正义存在天然冲突,这种冲突导致资本至上不断地破坏社会平衡。
容易想见,当资本的重要性超越了人的价值,人的生存就不再是社会运行的规则底线,根本的公平与正义也完全成为梦呓。少数人为了永久地掌控资本,总是绞尽脑汁地变换手法维持掌控局面,这种不择手段的维护长久以来一直是以大多数人生存权利的牺牲为代价的。这种情形长久以来不但没有缓解,而且大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勿庸讳言,当个体的人生存权利被剥夺,个体很容易走向报复群体的方向。尽管个体认同的剥夺不在此列,但由于社会及自然生存环境恶化而导致的,针对不特定人群的极端报复行为却成为现代社会的新病症。究其根本,这种恶化也正是拜“资本至上”所赐。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个体对社会自然环境恶化的身心耐受限度也发生了相当的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人的为所欲为不会造成社会的剧烈动荡,甚至是大规模冲突的爆发。
5、资本至上彻底败坏传统道德
“唯利是图”有多可怕?看一看它是如何肢解传统道德观念的就清楚了。
如果说儒家学说曾经长期担当中国文化的正统,那么仁、孝、忠、义、礼、智、信应该就是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了。尽管不同社会不同时代又会有不同的崇尚,但这些正统观念却是长久以来深入人心并且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奉献、爱国、利他”“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道德也曾广泛实践。
然而曾几何时,这些道德观念开始被人们抛弃、取笑、唾弃甚至是忘记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过去我们认为这些是可怕的威胁,而如今这些却是活生生的现实。出乎一些人们意料的是,这一切当真来到时,许多人不但接受了,更有许多人发自内心地坚信拥护,并且义无反顾地为之辩护。当然,更多的人不愿意坦言这样的信仰,却在现实中无奈地实践着这些信条。
生命与尊严的价值屈居于财富之下时,人的平等就不存在了。平等都没有了,何“仁”之有?
亲情被金钱阻断之后,亲情维系的经济成本太高。“孝”的实践没有钱不行,那么“孝”字实在是难行。
为了在争夺中取胜,凶诈不断上演,“忠、义、礼、智、信”简直是痴人说梦。
当慈善成为一种炫富的游戏和政府救助时,“仁慈与善良”又价值几何?
马克思说“卖淫是一种古老的职业”,现在看却是一种新兴行业。“朝阳产业”“最环保行业”的说法都不是笑谈了。可怕的不是卖淫现象本身,可怕的是“笑贫不笑娼”的逻辑。可怕的是传统两性家庭关系面临破坏的严峻威胁。可怕的是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带给人们的冷漠感和迷失感。
社会主义新道德不说也罢,人们已经忘记了。
“以人为本”不是“以自己为本”更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绝对的利已主义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还包括自己。变了味的“以人为本”如果和“资本至上”结合在一起,道德的唯一出路就是崩溃。
6、资本至上必然导致政治腐败与经济失控
政治的腐败源于政治信仰的丧失,当政治不再是济天下的“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时,政治就从根本上沦为政客们谋私的舞台。
政治的腐败主要表现为公职人员的特权与贪腐。
在资本至上的社会中,政治活动在两个层面上无法摆脱腐败。其一,资本至上必然导致“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丧失,施政的目的完全演化为维护政权自身存在和维护执政者私利的最大化。其二,施政方向单纯追求所谓的“经济发展”。执政目标等同于经商,这种执政活动本身决定了贪腐成为常态。
问题很明了,资本至上从根本上决定了政治活动的内容是为资本膨胀服务,而不是为大众服务。在资本至上的社会中,政府的社会公共职能必然被弱化和边缘化,这种职能的存在也完全是为资本膨胀服务的。当这种职能与资本膨胀发生冲突时,社会效益与公众利益必然成为牺牲对象。这本身已经不是一个政治腐败的问题,而是政治的严重退化。
“政治家做事,政客们作秀”,执政者没有兼济天下的个人修养与情怀就不可能为天下做事。一个不可回避的逻辑是,在资本至上的社会中,执政者本身不可能身处资本至上信仰的对立面。不论这样的政客如何卖力地“作秀”,其谋私的本性始终无法改变。
发展经济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也不应当成为全部。发展经济的狂热将人们社会活动完全占据时,这种发展便演变为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发展了。从表象上看,社会财富似乎空前增加,而实质上大众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生活质量甚至出现倒退。一方面,由于资本的肆意妄行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资源。另一方面,资本残酷地嗜血导致社会严重分化。对于始终属于大多数的大众而言,不但不可能享受到这种所谓的“发展”的福利,而且时刻要接受“精英”的劫掠与役使。
当政治成为少数“精英”的游戏时,腐败便是必不可少的游戏润滑剂。缺少这一润滑,游戏便无法顺畅,谋私也不再有“后门”。
经济失控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就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频频发生的“危机”“海啸”“风暴”一样再熟悉不过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论述不可谓不深刻。但是资本在自我膨胀的穷途上却总能搞出一些新花样。
在新近发生的“金融危机”中,“信用消费”“金融衍生品”这两大“创新”功不可没。
诸如“按揭”“泡沫”“刺激消费”“赤字”“贸易保护”“货币战争”“金融欺诈”“政府破产”“国家破产”可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资本在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这种似是而非的“世界大同”的迟疑中横行无忌。
恐慌中,人们更加企望财富能够给生活带来保障,恐慌中政府施政挂一漏万。在这样的狂热与恐慌中,经济的发展如何能够不失控?
资本逐利主导的经济发展注定不能够长久持续,资本的狂突乱撞只能一次又一次把人们的思维带入死胡同,回头与转向是唯一出路,但是这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7、资本至上凋敝了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内容与方式。
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风尚这些领域是文化的主要方面。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是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文化的繁荣需要经济的真正发展作支撑,但经济的发展却并不总是能够带来文化的繁荣。
单就个体而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在人的生活中总是需要先于精神生活得到满足的。而生存当然是生活的前提。
就社会而言,影响社会文化发展与进行的因素却要复杂的多。可以说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文化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经济的发展,更是因为思想、政治、制度等其他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文化现象。
资本至上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或制度,与之相联系的同样也有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的根本表现就是文化功利化。
多样化,多元化曾是我们发展文化的方向,在资本至上的引领下,多样化与多元化已经完全被逐利性的一元所取代。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利”字的伟大力量时,实在让人后怕。
艺术作品变成商品,艺术活动便成为商业活动。文学作品也可以成为商品。宗教信仰虽然还可以躲在金钱信仰的狭小角落里喘息,宗教活动却早已无法与商业活动区别了。风尚变成了时尚,而时尚更成为一种消费。
当艺术家们拼命地生产“艺术品”时,“艺术品”变成了消费品或是投资品。消费品、投资品有多少精神内涵呢?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呢?
当宗教活动商业化后,宗教又能有多大的教化与慰藉呢?
哲学面临的已经不是困境了,而是窘境。人们以谈哲学为耻,因为哲学与“仕途经济”实在是离得太远,太不靠谱了。
我们不能说资本至上的社会没有文化,但是在这样的社会里文化的功能被定位在实用的娱乐性、消费性。于是文化就承载了太多的经济使命,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的腐化。这种腐化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现象的粗糙化、低俗化。
精神丧失了,谈何精神生活?精神丧失了,文化就只能凋敝。
资本至上是什么?资本至上就是资本主义。
反动是什么?反动就是反人性反人类反历史发展的方向。
如果资本至上的反动性还需要更多证据,历史一定会给予更多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