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能量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6:37:08
饮食能量养生 
民以食为天。当前,导致人类发生疾病乃至死亡的原因,约有三至五成是饮食不科学。国内外大量研究、实践和调查统计资料表明,饮食是影响人类生老病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今排在前十位的致死因素中,就有六种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其中3种,即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则为短寿的最主要原因。美国著名抗衰老专家霍华德·希尔在其《九个长寿的秘诀》一书中,也把吃列为长寿的第一大秘诀。
我们的祖先历来十分重视食物养生。“寓医于食”、“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活到101岁的孙思邈早就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又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元代养生家贾铭《饮食须知》:“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杂然丛进,轻则五内不合,重则立兴祸患。”李时珍:“善食者养生,不善食者伤身。”
具有关专业人士不完全统计,从西汉至清代,流传下来的有关饮食养生的论著总计为113种586卷。足见其历史之悠久,研究之深入。
“至于所谓的灵丹妙药,更不要依赖,古今中外关于这方面的宣传不少,但却如一阵风过去,看不到什么实效。归根到底,还是着眼于饮食起居最为重要。”――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树则在《长寿》杂志上的讲话。因此,千万不要忽视我们的一日三餐,这的确关系到“教你活到100”岁的终生大事。
一、饮食能量养生的概念
合理饮食对于保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是十分重要的。在古今中外的养生理论中,都非常强调饮食养生。饮食能量养生是指在能量养生理论指导下,运用食物或食药两用的天然动植物或以食物为主的药膳防治疾病、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饮食能量养生提倡人们通过特定的饮食来促进病理过程的早日终结,生理过程的早日恢复,以及症状的早日消失,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饮食能量养生并非被动的调养,而且具有积极的调理作用,是贯彻防治兼备的学问。
饮食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宗”之说。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已有“食医”的分科。《周礼·天宫篇》还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记载。他们把食医列为四医之首,专为帝王配膳。秦代以后,历代皇宫都设有专营食疗的太医。早在春秋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有关于食疗的记载:“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于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提出了膳食配伍治疗原则:“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过:“凡是治病,应先食疗,如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精辟地论述了食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病方法之一。宋代《太平圣惠方》称:“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近代医家张锡纯这样评价饮食养生:“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痊愈,即不对证,亦无它患。”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凡病三分治七分养”,这也说明食疗是防病治病的一种好办法。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食物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是生存的需要。岂不知,食品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食物也是药物,合理运用不仅能治病,还可保健和养生。食物除了是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还是治病的需要。在讲究保健与健康生活的今天,食疗的意义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与药物疗法相比,饮食疗法的优点一目了然:它是最安全的方法,同时又很便宜、方便易行、无痛苦、无副作用,是亚健康病症的根本疗法。
二、饮食能量养生的理论依据
能量养生学说体系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以及人类自身实践的经验体会和对自然现象的分析判断。根据这些实践和分析判断,能量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主宰着人的一生,所以人体的生老病死、健康长寿无不与大自然的昼夜冷暖、阴晴圆缺、风寒暑湿燥热,地理环境,水文气候息息相关。这“自然”不仅是地球上的“自然”,也包含广袤的“宇宙自然”。
根据有些学者对地理元素分布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地理、不同的山岳水系、不同的经纬度、其元素含量百分比都略有差异,而居住在这一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其机体内的元素含量百分比,基本保持与该地区一致。而这一地区的所有生物内的含量同样如此。这一地区的人们就非常适应与本地区这些生物接触,和进食本地食物。而从外地进入该地区的某些个体,则会出现不适应现象。这种不适应就称之为“水土不服”。这些都是人体在不断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明证。
能量养生学说认为:任何饮食物都是一种能量;饮食物能量是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不可缺少的;人体摄入饮食物就是在摄入能量;作为人体能量来源的主要方面之一,日常饮食对人体能量状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饮食物作为一种能量当然包含正负两种,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大部分饮食物属于对正能量补充,还有一些食物具有排除负能量的作用;但由于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如对植物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对家禽大量使用激素催长等),还有人的误食等使现代人食入大量的负能量,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饮食养生的机理中国传统医学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以下作以阐述:
1、食药同源说
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许多食物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药物,不但能填腹充饥,而且还能补养身体,甚至医治一些简单的病症。也有一些中药,同时具有食养作用,至今仍被视为药食兼用之品。这些完全可以从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得到证实。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品125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积者,本下经。”在上中下三品中皆有可食之物,这就是食药同源所致。
2、四气理论
所谓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再加上平性,有人称五性。凡热性或温性食物,适合寒证或阳气不足之人服用;凡寒性或凉性食物,只适合热证或阳气旺盛之人服食。温热性食物多具有温补散寒壮阳作用,寒凉食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功效。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此其道也。”
3、五味学说
辛甘酸苦咸,食物五味也。实际上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辛味能宣散,能行气,通血脉。近代研究辛味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强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能补益气血,又能消除肌肉紧张和解毒。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酸味还能增加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吸收率。但过食酸物,也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苦味能清泻、能燥湿,适合热证、湿证。咸味能软坚散结,也能润下,凡结核、痞块、便秘者可食之。
中医的五味学说还包含五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强行多食,百病由生。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健康;五味偏嗜,五脏失调,疾病乃成。
4、食物归经理论
食物归经是指食物对于机体各部位的特殊作用。同为补物,但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同为清热,但有清肺热、有清心火、有清肝火之不同。另外,食物同药物一样,有一药归两经、三经,也有食物归两经、三经。如山药归肺、脾、肾三经,莲子归心脾肾三经等。根据归经不同,用食时就要根据不同病症,有针对的选择食物。
5、以脏补脏说
孙思邈在长期医学养生实践中发现动物内脏和人体内脏无论在组织形态还是生理功能上都十分相似,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食养食疗经验,创立了“以脏补脏,以脏治脏”的理论。以脏补脏说就是指利用动物内脏来调理补养人体内脏虚弱之证,如以肺补肺、以心补心、以肾补肾、以脑补脑等。
孙思邈以后,许多医家又发展了“以脏补脏”的具体运用,不少重要的医学著作中都记载了行之有效的以脏补脏疗法。
“以脏补脏”的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运用越来越广,越加深入。例如,采取新鲜或冷冻的健康牛羊肝脏加工制成的肝浸膏,可治疗肝病及各类贫血;用猪胃粘膜加工制成的胃粘膜素,有保护人的胃粘膜作用,可治疗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用动物睾丸制成的睾丸片,可治疗性功能减退症;采用猪、牛、羊的胎盘制成的胚宝片,对神经衰弱、发育不良者均有很好效果;也有用动物内脏提取的多酶片,内含淀粉酶、胰酶、胃蛋白酶等,治疗因消化酶缺乏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更有从动物内分泌腺中提取出的促性腺素、促皮质素、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研制成各种激素类制剂,治疗内分泌功能低下症。所有这些都是对古代“以脏补脏”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发展。
6、发物忌口论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谋害其手下大将徐达,就趁他患有 “发背”之时,命太监送去一只老肥鹅。徐达心中明白,但圣命难违,结果吃下不久就病情恶化,不治身亡了。徐达吃鹅后易使痰湿郁而化热动火,使火毒之邪更加旺盛,并四处扩散,病情恶化而死。
所谓“发物”,是指动凤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常见的发物有:猪头肉、鸡肉、鸡蛋、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鹅肉、鹅蛋、鸭蛋等肉蛋类;有鲤鱼、鲢鱼、鳟鱼、白鱼、黄鱼、乌贼、鲳鱼、鲈鱼、鲟鱼、章鱼、比目鱼、带鱼、鳙鱼、黄鳝、蚌、虾、蟹等水产类;有香椿头、芫荽、荠菜、菠菜、豆芽、莴苣、茄子、茭白、韭菜、竹笋、南瓜、慈姑、蘑菇等蔬菜;有杏、李子、桃子、银杏、芒果、杨梅、樱桃、荔枝、甜瓜等瓜果;有葱、椒、姜、蒜之类辛辣刺激性调味品;还有菜油、白酒、大豆、蚕蛹等。对于患有疮疡肿毒、或慢性湿疹皮炎之类皮肤病以及过敏性疾患者,发物忌口更显得重要。
发物之所以会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归纳起来有三种可能:一是上述这些动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会促使人体内的某些机能亢进或代谢紊乱;二是某些食物中所含有的异性蛋白会成为过敏源,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作。如豆腐乳有时会引起哮喘病发作;三是一些辛辣刺激性食品如酒类、葱蒜等等食品对炎症感染病灶不利,极易引起炎症扩散,疔毒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