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朝鲜见闻三:我跨过了南北军事分界线(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01:53
新华网记者朝鲜见闻三:
我跨过了南北军事分界线(组图)
2008年12月04日16:46 来源:新华网
到朝鲜后的第三天,我们去参观了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订地点--板门店。
对于读着《谁是最可爱的人》长大的一代,当年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烈士的英雄事迹,都在我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因此对板门店之行很是期待。
在平壤去板门店的路上,我奇怪地发现,好长一段时间里,路上只有我们乘坐的车和朝中社的一辆车,偶尔才看见一辆从对面开来的军车,满载着已经换上冬装的士兵。朝鲜公路两侧防止敌人入侵的水泥砫。新华社记者 刘伟 摄
一路上驶过差不多十个长长的山中隧道,隧道里漆黑一片,没有照明灯,司机只能打开车前灯照亮。前面刚能看到隧道尽头的一点儿亮光,司机就把车灯关上了。同朝中社小李聊天时,他说朝鲜汽油很紧缺。
路上通过了好几个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的哨卡,好像朝中社准备了通行证一类的文件,每次出示后便放行了。
车越往前开,我的眉头皱得越紧。以前看过朝鲜因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不够吃的报道,这次算明白其中原因了。从平壤到板门店两个小时的车程里,路两边都是贫瘠的山地和丘陵,没见过大块的平地。只有在低洼处,才能种一点儿庄稼,一发水肯定就颗粒无收了。朝鲜军官介绍南北对峙沙盘。新华社记者 刘伟 摄
一路颠簸,终于到了板门店。在表情严肃的士兵的注视下,面带笑容、英俊潇洒的金明焕中校接待了我们。他首先在展示南北对峙的沙盘前给我们讲解了板门店一带的地形。
原来,板门店是一个小村子,位于北纬38°线以南5公里,开城东南8公里处。以前,这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其名称始于参加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中国代表将会谈场所附近的商店标注为"板门店"。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这里签字,使板门店扬名于世。
金中校说,朝鲜停战谈判最初在北方控制的开城市郊进行,1951年10月10日移到军事分界线的板门店。当时,这里什么建筑也没有,只好以一些临时搭起的军用帐篷作为谈判会场。
他接着给我们讲了一段"小插曲":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字的前一天晚上,朝中两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奇迹般地建起了一座有朝鲜民族特色的木结构大厅,令谈判对手敬佩不已。如今,这座签字大厅连同当年谈判的会场已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场所。在朝鲜停战后的一段时间内,板门店仍作为停战委员会开会的场所。朝鲜军官介绍停战双方谈判座次。新华社记者 刘伟 摄朝鲜停战谈判签字大厅。新华社记者 刘伟 摄
进入签字大厅,看着四周墙上挂着的当年有关谈判签字的新闻图片,我的思绪也回到55年前。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对手签字的桌椅,一如当年的样子摆放着,墨绿色的桌布渗透着历史的凝重……
金中校随后带我们参观了"联合安全区"。该区直径大约为800米,区内建起了24座建筑物。北方建筑了"板门阁"、"统一阁",南侧建有"自由之家"和"和平之家",分别作为北、南双方联络机构所在地和对话场所。"联合安全区"横跨南北军事分界线,在军事分界线上,建有7幢天蓝色的简易木板房,被用作根据停战协定建立的停战委员会的会议室,以及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场所。
我们进入了军事停战委员会的会议室。里面有4名朝鲜士兵在执勤。会议室不到20平米,中间是一张长桌,南北军事分界线和长桌的中间线重合。开会时双方代表各坐一侧。房子外面,朝鲜与美国、韩国警卫人员隔一条5厘米高的水泥线相视,双方均不得越过一步。
金中校说,当一方的客人进入该会议室时,整个房间则为这一方临时使用。我问金中校,我可不可以跨过军事分界线,到韩国一侧照张相留作纪念。他爽朗地笑起来,挥了一下手示意可以。
于是,我快步走到桌子的对面拍照留影。跨过南北军事分界线的一霎那,内心里体验到了一种伴有一丝紧张的兴奋之情,心跳也莫名地加快了。从理论上讲,那一刻我是站在韩国领土上拍照。严格意义上说,我这次出访朝鲜还跨过军事分界线去了趟韩国,虽然只有不到半分钟。
朝韩双方谈判大厅。新华社记者 刘伟 摄
南北军事分界线全长241公里,建有1291个黄色的界标。面向韩国方向的界标用英语和韩语书写,面向朝鲜一面的则用朝鲜语和中文书写。根据规定,军事分界线两侧各两公里以内为非军事区,双方不得派驻军队或部署武器装备,以避免发生摩擦。
联合安全区内隔着军事分界线,朝鲜和韩国各自建造了一座五六层高的楼,成为安全区的一大景观。两座楼相距只有两百多米,细心的老刘居然能数出对面韩国楼上监视器的数量。
如今,板门店已成为国外观光客的旅游点。但是来这里观光的游客不准穿牛仔裤、凉鞋、短裤或者运动服等,头发也必须整齐。此外,游客也不准随意走动。乘坐的车辆经过两道宪兵哨卡检查后,方可进入板门店。开城城区建筑。新华社记者 刘伟 摄
参观完板门店后,我们又赶往距离板门店七八公里的开城,瞻仰那里的志愿军烈士墓。开城是朝鲜对外开放的一个试点边境城市,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韩国旅游团。
十几分钟后,车停在了一个小山坡上,我们的心开始沉重起来。在一个山岗上,立着一座石碑,上面刻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代表团全体成员与平壤分社和朝中社的同事一起,向志愿军烈士碑默哀。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牺牲在朝鲜的新华社记者丁明同志的墓碑。石碑后面写着"丁明同志,1951年参加开城停战谈判工作,因积劳成疾与同年9月29日病故,年仅37岁。"在老刘的提议下,我们每个人都以水代酒,沿着石碑缓缓地敬撒了一圈儿,敬悼先烈。
此情此景何以堪,我的眼眶湿润了。在平壤到开城,仅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为守卫这片土地,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的三年多时间里,几十万志愿军官兵流血牺牲。
在平壤的中朝"友谊塔"里,陈列着三大本团长以上的志愿军烈士名册。包括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内的几十万志愿军战士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志愿军烈士们的鲜血呀!!!    在回平壤的路上,代表团成员都久久地静默着……(刘加文)
新华网记者朝鲜见闻一:平壤,环保之城(组图)
新华网记者朝鲜见闻二:我们国家没有贫富差距(组图)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