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安谋克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17:56
编辑词条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因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谋克(百夫长),猛安(千夫长).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
随着女真族社会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原来的猛安谋克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的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组织,突破了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3百户为1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十谋克为1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由于实行了"壮者皆兵"即兵民合1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称为猛安谋克户),它是女真族的基本社会组织.
猛安谋克制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属于金代前后的女真民族的:当我们客观全面地研究金代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历史时,猛安谋克制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猛安谋克制在没有正式形成定制之前,只是作为一种部落联盟时代的产物而存在。正如同历史上其他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民族一样,这一时期,女真族每个部落都有其军事首领,作为战时出征的统帅。同时这一首领,平时也兼有一定的管理职能。据史料记载:“金之初年……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日猛安谋克。一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可见.最初“部”是猛安、谋克使用的范围。谋克组织,就是女真人的村寨组织,是由几个村寨的若干不同家族组成,土地公有,是女真的政治、经济、军事三位一体的基层组织,本质上是农村公社的一种民族形式。这种猛安谋克组织在历史上起着双重作用:既打破了旧有的氏族部落组织.使人们挣脱了自然发生的共同的血缘纽带:也成了新生民族的凝聚点。所以,女真民族在没有建立政权之初,猛安、谋克的称谓尽管是战时临时设置的,但这种组织形式却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的是一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战时出征.自备武装粮饱,是征兵制在人类早期社会的一个反映。世界历史上这种现象还很多,如:雅典人、罗马人、契丹族、蒙古族及后来的满族等都是如此。这在生产力不发达、阶级矛盾相对不剧烈、贫富差距不明显的情况下,是一种较为经济、实效,而又可以维持民族发展锐气的组织方式。
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度正式创立形成是在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之时。有史料记载:“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谢十,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可见,这时所谓的猛安谋克己不是建国前部族内部的临时设置了,而是用所统辖的“户”作为衡量标准的军事和行政职务了。也就说明了猛安谋克户这时已是以地域为基础而划分的了。女真族在反辽的过程中,建国的时机逐渐成熟。伴随着一个游牧民族转人定居;伴随着一个原始氏族制下的民族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女真内部的制度、组织也面临极大的困境,无法与先进的社会形态相适应。但是,如果彻底打碎旧的民族内核,而迅速汉化也是不现实的。这不仅因为文明的养成和制度的形成需要时间,还有其他原因:首先,旧有的氏族制下的孛堇制(又称勃极烈制)已根深蒂固,且在伐辽的过程中,各孛堇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反辽事业未竟的重要关头,取消旧制,是不利的;其次,阿骨打肯定清晰地感受到了女真民族较之其他民族(契丹、汉)的不同特点,沿袭旧制有利于稳定;再次,基于本民族的特殊感情,为了保存完整的部族血缘和传统,也只能如此。因此,在阿骨打看来,这种猛安谋克制在金政权对外战争继续进行的时期是较为有效的军事方略,具有强大战斗力。
事实上这些理由不是没有根据的。女真族进攻辽宋,进展势头锐灭可挡,不能不说旧有的孛堇制起到了统领作用,女真族的旧有氏族和血缘关系也发挥了作用。在宁江州、出河店的战役,向宾州、祥州等地的进攻都势如破竹,说明女真民族的锐意进取的朝气。这些都决定了阿骨打在中央采用孛堇制,在地方实行猛安谋克制而废除旧的国相制,分相权,并使女真民族同他族混居,利于控制其他民族。所以,在金太祖、太宗时期,对于新攻占的辽、宋地区,金地方上一直推行猛安谋克制,从而使该制度基本确立下来。这一时期,猛安谋克制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猛安谋克制也突破了以往只由女真人构成的旧例,而将猛安谋克之职世分别授给了契丹、奚、汉、渤海人。“正月戊子,诏曰:“自破辽兵,四方来降者众,宜加优恤.自今契丹、奚、汉、渤海,一诸部…其酋长仍官之,且使从宜居处。”总之,金太祖、金太宗时代,通过扩充加强猛安、谋克制的办法,来经营新占领地,同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使各地方行政体系中的猛安谋克除兼军职外,还代行刺史、县令等职。但也有例外“汉宫之制,自平州人不乐为猛安、谋克之官,始置长吏以下。”天会二年,平州既平,宗望恐风俗揉杂,民情弗便,乃罢是制(猛安、谋克制)。诸部降人但置长吏以下.以汉官之号。”可见,平州地方施行的猛安谋克制失败了。长城以南是汉人的住地,汉人和征服者女真人不同,已形成了文化、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因而,适用于统治女真人或奚、契丹人的猛安、谋克制都不适于汉人社会。从此以后,金代社会,地方上一直坚持猛安、谋克制同汉人官制并行的政策。当然,地方猛安、谋克首长地位在当地州、县长官之上。且统辖军事,也兼有“功课农桑”之职,所以二者任务有交叉的地方。这样,金代统治者从建国伊始就定下了以本民族特色传统作为制度基础的底调,这也渐渐地影响到了政权晚期的衰亡。
金初创建猛安谋克制的同时,也使孛堇职务制度化。在金太祖时代,孛堇一直作为中央统怡者较为重要的力量而存在,成为金初统治者用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但到了太宗时代末期,经过两位皇帝的经营,国家初步稳定,中央权力已在皇帝手中,孛堇已实际上成为一种门第称号,废除李茧制提上日程。于是,天会十二年,太宗颁布改革诏书,一并废除了孛堇制。中央设三省、三师以代之。从此,猛安、谋克成了统治女真人的唯一机关了,猛安谋克制得到加强。
这一时期.猛安谋克制的强化,还体现在对于猛安谋克施行范围的界定,即废除汉人及渤海人的猛安谋克:“天眷三年,罢汉、渤海千白谋克。”目的是把兵权收归女真人掌握。当时熙宗想加强核心兵团,使之单一化,因此.认为非女真人任猛安、谋克指挥兵团颇有不便.才力图排斥他族指挥者。首先废除兵力较弱的辽东汉人和渤海的猛安谋克,而北方奚人、契丹人的猛安谋克却被保留,尽管中间大定年间曾有过废止,但终又被保留.其目的无非想在控制他们的同时,又使他们成为金与北方其他部族的缓冲来戍守边境。
在猛安谋克制扩展强化中.猛安谋克户的迁移和移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种迁移早在宁江州战役后,不久就开始了。后来又有多次迁移,多是集体行为和政府行为,其目的在于加强对于征服地区的控制。除此以外,熙宗时代还力图在迁移完成之后,加l}大规模整顿,具体内容即是猛安谋克等级制的确定。这种划分是以宗室为主的“熙宗皇统五年……乃分猛安谋克为上、中、下三等,宗室为上,余次之。”:也就是说通过血缘纽带来控制部众和军队,再通过这种组织来控制地方。不过,等级制施行的时间并不长,在海陵王即位后,就断然废除了以宗室为主的等级制,来防范和打击旧有的熙宗时代的有势力的宗室猛安谋克。不仅如此海陵王时代.还省并了一些猛安谋克,同时也授予一些猛安谋克。我们知道,金的猛安谋克不是轻易授子的,这样大规模的集中授予足可以反映政局变化。
海陵王对金代历史影响深的举动是迁都燕京其主要目的显然是为了摆脱上京地区旧有的宗族宗室力量的威胁,其次是进攻宋的需妄迁都的同时还大规模将宗室猛安谋克迁往华北各路,合井太祖、宗斡、宗翰的猛安。为了使海陵时代的因征发调动而口益混乱的各猛安谋克有适当归属,世宗重新划定猛安谋克居住范围,同时对于猛安谋克的任免条件进行重新规定。当然新授予的一些猛安谋克是拥护自己,而且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并扮去一些反对自己的旧猛安谋克的职务,以巩固新政权。
到世宗时代,猛安谋克制实际上面临许多危机.第一,表现为猛安谋克户的贫困、游惰、积弱、腐化;第二意谓着猛安谋克军的废弛和猛安谋克的名存实亡。主要原因就是女真民族进八汉地后,女真人深溺于国家供养的享受中、好消费、不好农耕;随着封建化加剧,土地出租给汉人,收益减少,贫富差距出现;土地分配方式不科学造成的土地肥薄之差;战乱之苦、劳动力短缺等等。可以说,大定年间的大规模猛安谋克户迁移,很大一部分原困就是为了平衡土地状况。
尽管这样,从世宗开始以后的几个皇帝都蝎力挽救猛安谋克的危机,但无论是军事训练,还是战争;或是戍守,都表现出贫、弱、无力、厌战、畏战之象,猛安谋克将领也失去往日雄风。特别是在宣宗时代,尽管皇帝为了使河北军户免遭战役之苦,而尽数迁往河南,但猛安谋克户仍是旧习不改,游懒、赌博、奢华成风、不事农耕。于是政府为了养活这批人,不得不加重税收,结果导致其他民族的人民不信任金朝政府的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当面对蒙古军队进攻时,金朝已无可用之兵,只好收编义军,抓壮丁人伍,以前成百上千名的猛安谋克军,最少时竟剩三十至一百五十名的小兵团了。可见,猛安谋克制已然崩溃,形同虚设。作为军事组织如此,同军事职能连带的行政职能自然也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