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稿(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1:27:44
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直面现实的勇气,针对当前党的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勾勒出了一幅具有可操作性的党建路线图。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会精神的解读,最重要的便是对《决定》的理解。现就《决定》中的六个关键词浅谈如下。
关键词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学习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早年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
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号召全党重新学习的任务又一次被郑重提出。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从山沟沟里打出来的“土八路” 不但要管理国家,还要管好国家,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那时全党上下空前的学习热情温暖着每一寸土地。建国后,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1959年夏,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讨论读书问题时指出:有鉴于去年许多领导同志,县、社干部,对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不大了解,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有鉴于现在工作中还有事物主义,所以应当好好读书。他告诫大家,不要搞得很忙乱,“要有时间想想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上述思想,对在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充分认识进一步学习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深刻的启迪。 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的要求,他指出,“这些年来,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现在要搞现代化建设,就更加不懂了。” 紧接着,在1992 年初,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提出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他解释说:“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面对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江泽民指出:“我们不懂得、不熟悉、不精通的东西还很多,或者过去懂得的、熟悉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又变成不懂得、不熟悉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 “学习型”这个词,正式闯入人们的眼帘,是在 2001 年5 月,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江泽民提出 21世纪的中国要致力于“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必须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基本途径”。2002年 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这一思想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在十六大召开后不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务。在 2004 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正式写进我党文件的。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我们党在肩负时代赋予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时,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政能力所宣示的现实而崇高的追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极富远见。看世情: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推动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特点,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态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一切,既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也形成了新的压力。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这对我们来讲,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看国情:今天,我们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三农”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发展方式问题,就业问题,教育、卫生事业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求解,都是现实提出的严峻挑战。这样的新起点,这样的新挑战,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面临着一个“从头学起”的新任务和新考验。
看党情:经过改革开放,党的生机和活力被激发出来了。党已经完成干部队伍的整体性新老更替,“文化大革命”以后党培养的干部已经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年轻党员在党内的比重和作用越来越大,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与此同时,党内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也格外令人忧虑。正是这样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加强学习,实施学习这一赶上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工程,并在这次全会上鲜明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课题,可以毫不谦虚的说,这是这次全会的一个重大成果。令人忧虑的是,在干部学习问题上的调研表明,一些干部借口工作繁忙“不愿学”,一些干部碌碌无为“不爱学”,一些干部装点门面“不真学”,还有一些干部急功近利“不深学”。一个在全国 范围内组织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有 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不足3 小时,其中“工作太忙,抽不出时 间读书”的占 40%;“应酬太多,读书时间被挤占”的占 22.7%。与不愿学、不爱学、不真学、不深学现象相联系的是,享乐多、应酬多、拉关系多、跑官要官多,由此而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深层次原因,即在于这次全会的《决定》所揭示的:缺乏理想,信念动摇。因此,提倡学习,加强学习,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是为了读几本书、记几个概念、背几条原理,而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赶上时代;是为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 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就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出来的根本原因。
2007 年新春,大年初三,胡锦涛总书记轻车简从,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正在那里接受治疗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总书记说:“我看了你的事迹介绍,很受感动。你长期在军队院校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建设学习型政党,重点就是要像总书记在这里说的那样,努力掌握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 想、新知识、新经验,顺应时代发展,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更好地带领人民在时代风云变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是这次全会明确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四大要求。根据这样的要求,全会《决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长期战略任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写过一篇文章:《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文中指出,“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 这三个“世所罕见”忧患极深,责任极大,清醒之极。有专家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一种严峻、真切、现实的考验。既然是考验,就有一个能不能合格、及格的问题,也就有一个对外部环境是否知己知彼的问题。很显然,面对这个考验,唯一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继续加强学习。
当前,在我市一些领导干部中,同样也存在着“不愿学”、“不 爱学”、“不真学”、“不深学”等现象,影响了我市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干部作用的发挥。市委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意见》中,提出了强化理论武装的三条措施和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任务,需要我们各位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狠抓落实。
关键词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民主与自由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中,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体下,对民主的含义及其具体实现形式的理解和认识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政体下,人们对民主含义的理解就是官为民做主。作为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一种清官政治,民主主要是靠能够体察民情、体恤民怨、注重民利的那些明君、良臣、清官为民做主来实现。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集权政体下,人们对民主含义的理解就是:由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或者说是走群众路线。其中主要包括由人民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群众参与民主监督三个民主方面。所以,作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为主和三个为辅”。即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选择任用上,采取以领导机关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为主,以群众参与民意测验、民主推荐、民主选举为辅;在对各种公共事务的管理上,采取以领导机关自上而下的集中决策为主,以群众参与民主讨论、民主咨询、民主协商为辅;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职务罢免上,实行以领导机关自上而下的集中监督管理为主,以群众参与民主投诉、民主评议、民主弹劾、民主揭露为辅。
在西方法治国家的民主政体下,人们对民主含义的理解就是:人民主权。人民主权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对各级政府官员的民主授权和民主限权两个方面。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就是以多数票决形式的民主授权和民主选举制度与以立法监督权和行政决策权分权制衡形式的民主限权和民主监督制度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西方法制国家民主的原意就是一种与个别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国家形式。“多数人”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的多数人。所以西方法制国家民主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有事物的国家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党内民主方面,经历了坚持完善、曲折发展的复杂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1949 年— 1956 年,这八年是坚持与完善阶段。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另一方面也面临新的问题。通过民众和民主党派对党的监督完善党内民主,是这时期的一个特点。而毛泽东的“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也万岁”和周恩来的“两个鼻孔出气肌体才健康”的提法,则是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此问题所持理念的生动体现。
第二个阶段是从 1957 年至改革开放前,这二十余年是曲折 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陆续出现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无政府主义等不正常的情况。然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党内民主也付出了很多努力。颇有代表性的是1962  年的“七千人大会”。这是建国后规模最大的干部大会,全国县委书记以上官员齐聚北京,听取毛泽东有关民主集中制的报告。在毛泽东的倡导下,“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成为党内的共识。
第三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这三十年是健全发展阶段。在这期间,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行使职权、领导干部终身制取消,等等,均是这一时期党内民主与监督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党形成了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新理念,将党内民主提到新的地位和水平。一些重大举措也相继出台,如制定条例保障党员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基层支部直选制度并逐步扩大差额选举制度,减少副书记职数,加强对“一把手”的民主监督等等。当前,发展党内民主已经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在解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时说,四中全会重申了十六大报告的提法,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同时,也着重指出,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决定》提出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强调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说,这显示出党内民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基层为重点实行渐进式改革。
许耀桐说,党内民主要强调民主集中制,首先强调党员的主体地位,保证和落实党员的权利。党员的权利包括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建议权、批评权、监督权、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控告权、申诉权、辩护权、检举或揭发权、罢免权、保留意见权等等。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对党的各级干部的批评权、选举权、罢免权。这“三权”至为重要。党内生活正常不正常,与这“三权”的实际情况执行得怎么样,实行得好不好有很大的关系。《决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如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