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17:18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院教育技术学系 曹原
摘 要:本文初步探讨了如何利用协作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了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明确任务--小组计划--协作研究--成果汇总--最终评价。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协作学习 学习模式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随后,教育部[2001]6号文件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其目的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1]很显然,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我国今后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是,对于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解放自己的思维,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在协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加以探讨。
一、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指南》中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 。
这六个主要目标是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具体化。可以看出,要实现这六个目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以下几个方面;
亲自研究、解决问题
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
与他人合作
采用科学的方法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若还以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进行,那么对这几个方面就不会有充分的体验,最终使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考虑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采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
《指南》中把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类型分为三种: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指"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1] 协作学习特别有助于小组学习,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学习收益都将实现最大化。[2]所以,研究性学习可以将协作学习作为一种实施方式。
二、 协作学习概述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3]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协作学习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正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tion),个人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小组自加工(Group Processing)。
协作学习遵循以下基本原则[4]:
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成员大致2-5名;
其任务是为小组而精心设计的;
存在正互赖性,即为了大家的成功,相互促进是必须的;
每个成员以个人身份为其学习和参与工作负责任;
为成员之间合作技巧的建立给予必要的关注,并指定相应的时间;
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sage on the stage)"变成"身边的指导者(the guide on the side)"。
从学习者角度来讲,协作学习行为应该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任务和学习目2)团体设计3)成员设计4)进行作业5)总结性评价
协作学习强调任务驱动下学习者之间的积极协作,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5]将协作学习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不仅是对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的探索,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传播。
三. 基于协作学习的研究性学习
根据《指南》中指出的研究性学习的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我们在协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中,设计出一种新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如图一所示。该模式可以归纳为五个步骤:明确任务--小组计划--协作研究--成果汇总--最终评价

图一: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其总的指导思想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协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协作小组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明确任务
这一阶段是整个方法的关键,主要内容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前测信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内容有:
分组
分组的过程使得学习者由个人状态转变为有机结合的协作组状态,合适的分组是协作学习进行的前提条件。[6]因此,教师在分组之前有必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采集资料。根据研究课题、资源环境的不同,采用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互补性。
训练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是协作学习的五要素之一。社交技能不仅可以提高成绩,还有助于在小组成员之间建立更深入的互利关系。[7]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使学生们之间能够相互信任和支持,建立正互赖的协作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是对研究课题的选择,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积极思维,能够从中找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同时,教师也应当注意使学生的研究课题能够细化为若干个子任务,以便于以后协作学习的开展。
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
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分组,确定研究课题后,应当明确集体共有的目标是什么,成功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即学生对于所选的研究课题,要明确经过研究调查,最后赢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或结论。
1、 小组计划
从分组到任务学习需要经过一个准备阶段,使学习者融入协作小组当中。[6]协作小组在明确了任务目标后,小组成员要一致对研究课题进行讨论,设计小组工作的进程、规则,并为每个人分配相应的角色,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职责,将成员个人的成果和小组的成果统一起来。
问题分解
研究课题包括哪些内容,需要做哪些工作,将课题细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子任务,制定出小组的工作计划安排、规则。
角色分配
为每个小组成员分配相应的角色。学生要明确自己、他人以及整个协作小组的目标,了解自己以及他人所扮演的角色。
个人责任
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使每个小组成员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更强的个体,而个人责任是确保这点的关键。[8]因此,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部分工作,明确自己的工作都与小组的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协作环境
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9]协作环境是为协作小组共同学习准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化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创设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包括有协作小组工作、交互的空间,协作小组成员完成任务所需的一切可利用或可获得的资源。
教师指导
向学习者呈示或介绍相关资料,并对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充分地使用各种相关工具、资源。
3、协作研究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收集资料、获取信息2)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3)在小组内发布成果。这是学生协作研究的实施阶段,在这里,根据学生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协作也有不同的协作内容和协作形式。协作的基本手段是问题解决和角色之间的交流。在组织与实施协作研究的过程中:
1) 教师是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协作研究的主体。
2) 在协作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交互,但只是作为辅导者。
3) 小组成员之间要保证有充分的交互,充分的交互是协作学习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小组的工作,也要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修改。明确小组成员的哪些活动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小组的哪些活动可以继续,哪些需要修改,最终提高小组成员的工作效率。[7]
4) 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协作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协作手段,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必须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给以相应的反馈,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
4、成果汇总
协作小组以小组名义展示研究成果,并汇报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包括小组各成员的贡献的描述。具体内容包括:
1)小组成果展示
2)小组活动的计划任务安排
3)小组各成员是如何完成自己任务的
4)小组是怎样开展协作活动
1、 最终评价
评价根据所提出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内容,大致有以下几项评价:
1) 对总的研究过程情况的评价
2) 对协作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总的评价
3) 对协作小组内部各成员完成相应角色任务情况的评价。
4) 对协作小组总的协作行为的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形式不同,评价过程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所有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做出自评。
2) 小组内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互评。
3) 各协作小组对自己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做出自评。
4) 各协作小组之间对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做出互评。
5) 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表现分别进行评价。
6) 教师对各协作小组的表现分别进行评价。
7) 教师引导学生或教师本人对总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性评 价。
协作学习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教师的评价,教师对于个体的反馈比对小组整体的反馈更能激励学生。[7]
四、对模式的思考
1、模式的特点和条件
这种模式是为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二者的有效结合,必然能够充分发挥出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在实践中开扩思路、勇于创新,同时通过协作学习,学员不仅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信赖他人等重要的社交技能。因此,这种模式的特点有:
1) 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研究资源的设计提供者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我们参考了"基于协作学习的理论培训的教学设计活动与任务图",[5]提出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活动和任务,如图二所示。
2) 突出对学习者协作活动的指导,使学习者明确自己的职责,协同工作,共同使小组成果达到最大化。
3) 重视资源及环境的设置。
4) 强调每个学习者都有收获,通过协作研究,学习者可以一起体验克服困难的历程,感受到彼此合作的默契,一起分享最后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能够说自己的努力是小组成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图二: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活动
当然,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实施的特定条件,同时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教学活动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而产生相应的调整。因此,对于协作式研究性学习,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实施,其关键的一点是对协作环境的保证,有了一个良好的协作环境,协作学习的五个要素才有他们实现的舞台。
2、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里专门提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说它与传统环境下的模式有很大不同,而是因为网络环境可以更好的支持协作式研究性学习。
在前面所提到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其实是包括网络资源的,这里所说的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整个协作式研究性学习过程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有三个要素:[10]
1) 网上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
2) 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
3) 网络平台是合作研究与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
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需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创造一个网络协作环境。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协作学习的五个要素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此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做深入的讨论,仅简单介绍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博士提出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模型(Webcl),[6]供大家参考借鉴。该系统模型包括协作学习过程、资源设计、协作评价三个子系统:
协作学习过程子系统主要以学习者参与为主,包括学习者特征测量、小组形成、组准备、组进程和测试等几个步骤。
资源设计子系统包含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情境创设、资源设计、协作策略设计和协作进程设计等六个步骤。
协作评价子系统包括成绩评定、参数修正和协作评价等三个步骤。成绩评定是教师依据学习者的自测成绩、协作学习过程与协作行为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三者的关系如图三所示:

图三:WebCL系统模型中三个子系统关系图
Webcl系统模型实际上是为我们搭起了一个协作学习的结构化框架,研究性学习正是以这个框架为基础的具体操作过程。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这样(或类似)的网络协作学习平台上,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以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五、结语
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开阔思路、勇于进取。协作学习则是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素质的成长,如社交技能、自尊、责任心、心理健康等。二者就象是鸟儿的双翼,一旦实现了充分、有效的结合,一定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挣脱枷锁,翱翔于知识的蓝天。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04.11
2.Johnson、Johnson & Holubec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1991, http://www.clcrc.com
3.黄荣怀,"关于协作学习的结构化模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05
4.黄荣怀,"CSCL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6期
5.黄荣怀、曾兰芳、刘黄玲子,"协作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培训中的应用", 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10月
6.黄荣怀,"一种基于WEB的协作学习系统模型",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2月
7.David W. Johnson and Roger T. Johnson,"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http://www.clcrc.com
8.Roger T. and David W. Johnson,"AN OVERVIEW OF COOPERATIVE LEARNING",http://www.clcrc.com
9.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http://etc.elec.bnu.edu.cn/
10.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2001.09,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