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乐舞壁画(金庸天龍八部筆下的神仙姐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0:56:38
敦煌,是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是一个冲积而成的绿洲。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敦煌学也将走过了百年历程,。灿烂的敦煌文化遗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敦煌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敦煌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敦煌文化必将在新世纪发扬光大。
当你长途跋涉,不辞辛苦地向敦煌进发时,也许突发奇想,寻思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把自己虔诚敬仰的佛供奉于洞窟?是缺乏修建精彩庙堂的技术吗?不是。是缺乏资金吗?不是。那真正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佛家的出世理论和实践难以用言语说清,也难以用文字表白,甚至都不可思议。于是,就借助于绘画和雕塑。
洞窟,是具有最大绘画壁面,最理想的雕塑空间,最能表示佛理、摹拟宇宙的建筑形式。这一形式同佛教一道由印度通过西域传到了中国。典型的敦煌千佛洞,中央有一个方柱形的顶天立地的佛龛,这个佛龛的四面都塑有佛像。这种全方位的佛龛,按佛家"心即是佛"和"一切万法生于自心"的理论说,其实就是修行者自己;那布满四壁和窟顶的铺天盖地的壁画,表示着修行的各种境界。密密麻麻的干佛,仪态万方的护法神和佛经故事画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引人入圣。在护法神"天龙八部"里,"乐神"和"歌神"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他如"药叉"之类也都善长音乐。这就难怪敦煌的400多个洞窟中,除了很小的几个之外,几乎都有大量的天神们奏乐舞蹈的壁画,正是这些乐舞壁画,使敦煌莫高窟成为一个"美音缭绕"的世界。
莫高窟乐舞壁画足有千幅以上,绘画的时间跨度从十六国的北凉一直到清代,凡1500多年。其中唐代壁画最多,最为壮观。那里还藏有1000多年以前唐五代的手抄乐谱和舞谱。著名的"飞天"和"反弹琵琶"是乐舞壁画中的代表作,早已飞出敦煌,走向世界。但是,那更多、更精彩的辉煌壮丽的乐舞场面,形制独特的几十种乐器图像和其他神圣而美好的音乐壁画却鲜为人知。敦煌壁画上的乐舞形式有好多种,按佛教理论绘于不同的位置,十分讲究。最高一层,是悬在虚空的一群系着五彩飘带的乐器,有琵琶。箜篌、笙、笛、腰鼓等,它们都没有人演奏。这便是所谓"不鼓自鸣"的"天乐"。其实,这是中国古代画工发明的"画音乐"的办法。佛教理论说,修炼达到所谓"三十三天"之上的"唱乐天"时,其境光明遍彻,永为白昼,乐声自作。"自鸣天乐"即表示这种境界。往下,依次为"天宫伎乐"、"飞天伎乐"、"礼佛乐舞"、"羽人伎乐"、"药又伎乐"等。
飞天,佛教中天帝司乐之神,以香为食,不近酒肉,每当天上举行佛会,便凌空飞舞,抛洒鲜花,以作歌舞。故又称香神,乐神或者香音神。
眷属

飞天  正大仙容   庄严圣像

吉祥天  手持那一朵莲花  开在心中  便放得下那诸多的烦恼

伎乐天  丝绸为路  香花似雨  朵朵都是天上的仙葩  只这花虽然好  又何尝落到人间

龙女  追逐那飞花的美丽  盛开在枯黄的墙壁  一轮月亮落在莲池  心事无尘土  荷花自在开

自在观音  舞 众生痴迷

花雨图  寂静轮回的寞里  数千个弹指的哀怨  唱尽舞尽  无悔无怨

飞天

秋韵

天籁

湿婆舞王  闭目  洒落一种随意的惊艳  凡心渐次凋零  坐成一尊不动的佛
纵然千手千脚  七孔百窍  可解得了人世那千万的烦恼

自在观音  虔诚  静止  心灵悄然  如花绽放  低眉信手  道尽心中九转的情怨  只比嫦娥  多一份一生的劫难







"天宫伎乐",是绕窟一周的仙女,她们披着长巾,裸露半身,或弹奏乐器,或徒手而舞。
"飞天伎乐",是飞出楼阁的天宫伎乐,她们在天空中形成浩浩荡荡的乐舞队列,飘带袅袅,舞姿轻盈,如行云流水。
"礼佛乐舞",是经变画中乐神舞神礼佛、娱佛的场面。它绘置于窟壁中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画面巨大,数量繁多。如初唐220窟《东方药师经变》中,有一个分成两组的26人的乐队,两个人伴唱,四个女舞神横列一排在小圆毡上起舞。其中两个上身着锦,下穿长裤,外罩纱裙,头戴宝石冠,手饰王镯,肩披五彩飘带,轻歌曼舞。另外两个上身裸露,身披缨络,双手执五彩飘带大幅度平转,气氛十分热烈。中唐112窟《观无量寿经变》,即著名的反弹琵琶舞,伴奏者多达11人。慈眉善目的女舞神重心放在右脚,左腿提起,琵琶背朝前置于身后反弹。
"羽人伎乐"和"药叉伎乐"皆为护法天神。前者人面鸟身,后者是威武的力士,往往于经变画中持奏乐器或作舞蹈状。
这些天神的乐舞场面占整个乐舞壁画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令人目不暇接。除了那些凌空飘行的飞天伎乐之外,其他乐舞场面似与人间乐舞场面没有什么差别。有些乐器直至现在还在使用。各种舞姿亦被现代专家融会贯通,编创了拟古的"敦煌舞",其代表作便是享誉中外的《丝路花雨》。天上是人间的折射,敦煌乐舞壁画不正是我国古代音乐发达鼎盛的壮观留影吗?
人们将以此来领悟心中的"敦煌古乐"。
1900年,敦煌发现的"藏经洞"以其丰富的史料文献轰动了整个世界。其中有公元9世纪唐、五代时期的手抄乐谱。这正是发掘有声"敦煌古乐"之弥足珍贵的资料。人们把这些古谱称作"敦煌卷子谱"、"敦煌曲谱"、"敦煌乐谱"、"唐、五代敦煌琵琶谱"等等。原件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敦煌乐谱是唐代世俗歌舞音乐的琵琶伴奏谱。共有25首乐曲,其曲名分别为:《品弄》、《倾杯乐》、《急曲子》、《长沙女引》、《撒金砂》、《伊州》、《水鼓子》等。记谱使用的符号是所谓"宴乐减字谱",形似日文的假名。如:一、人、工、只、七、儿、作、、十、上,等等;谱字旁边,还有几个可能是表示时值或句断的符号。这批乐谱的背面抄着经文,专家们根据笔迹和原卷的情况,判定这是为了抄写经文,把三张不同人在不同时间抄写的谱子随意粘连在一起了。
从本世纪30年代起,最早致力于敦煌古谱解读研究的,是日本人林谦三,接着是中国人任二北、杨荫浏、饶宗颐、张世彬等。他们通过艰苦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解决了谱字的音高问题。80年代初,叶栋发表《敦煌曲谱研究》一文,并将25首乐曲根据自己研究所得,全部解译付诸演奏录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此后一批国内研究者异军突起,有陈应时、何昌林、关也维、席臻贯等,学术空气空前活跃。陈应时的新译谱1988年曾由"上海古乐团"演奏。席臻贯的新译谱,于1992年录制音带在国内外发行。各人的译谱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席译配有唐代诗词的录音,更直接地告诉我们:唐代歌曲典雅古朴,风格多样,音调独特。如第六首《急曲子》和第九首《急曲子》,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武曲;第十二首《倾杯乐》又情意绵绵,朴素真切。第十五曲《慢曲子心事子》委婉深情。第十六曲《又慢曲子伊州》凄切悠长。被编为女声合唱的第十八曲《水鼓子》,庄重肃穆,雍容华贵。第二十二曲《撒金砂》似有禅意。……
有关敦煌古乐的资料和论著,当首推牛龙菲所著之《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该书对敦煌壁画中几乎所有的音乐史料,分类进行了详细的录载和研究。根据此书,敦煌壁画总共出现乐器54种,除古琴、筝、萧、笙、笛等之外,还有4种琵琶、3种箜篌、3种风首琴、17种鼓。据该书不完全统计,这些乐器在壁画中共使用4095件次,绘有741把琵琶、293把笙、347支荜篥、410支横笛。出现100件以上乐器的洞窟6个。如五代第61窟,绘有经变画10种,有乐舞造型67组,出现乐器21种,182件次。其中绘有古琴8张,各式琵琶24把,排萧10把,笙11把,筚篥27支,横笛21支,拍板38串。实在是充实光辉,洋洋大观。
该书的研究部分,对一系列他人研究的专著、论文进行了评述,并附有国内外学人历年的中文专论文献索引,和有关敦煌壁画的画册图录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