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新型毒品的画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26:50
“我在16岁时,爸爸对我说:‘你已经长大了,但是有三件事一定不可以做:第一是绝对不能吸毒;第二是绝对不能参加黑社会;第三是不能赌博。’我一直牢记在心头,假如你想有我一样的体魄,记住:远离毒品。”——成龙
戳穿新型毒品的画皮
张庆光
历史告诉我们:1840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拉开中华民族禁绝毒品的序幕;长征四渡赤水时,红军打得敌人弃甲丢烟枪;解放后,毒品一度在我国销声匿迹。
新闻告诉我们:谢东、满文军夫妇、酒井法子等一个个明星名字和毒品联系在一起,是让人无奈的现实。从一个风光无限的偶像到一个因具有嗜痂之癖、被治安拘留的瘾君子让人扼腕叹息。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清新空气进来的同时,毒品这个无孔不入的魔鬼也悄然而至。90年代以来,以摇头丸为代表的“舞会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流行性泛滥的趋势,从早期的摇滚乐队、流行歌手和一些亚文化群体蔓延至以青少年为主的社会各阶层。新型毒品是指人工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是被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管制的精神药品。
麻古、冰毒、摇头丸,样样都是白骨精。吸人鲜血要人命,生不如死难为人。孙悟空除妖三件宝:火眼金睛、金箍棒、各路神仙。在对待新型毒品的德问题上,值得我们借鉴。今天,科学已经证明新型毒品这个魔鬼严重损害吸食者的魂魄,那么就让我们用火眼金睛识破新型毒品这个“魔鬼”,看看它的狰狞面目吧!
一、新型毒品之种类——魑魅魍魉
冰毒1919年由日本化学家A.Ogata首次合成,主要用于治疗哮喘和鼻炎,二战期间作为抗疲劳的药品在士兵中广泛使用,二战后投放市场,造成50年代的首次滥用,9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流行性滥用趋势。
新型毒品根据其毒理学性质分为四类:就像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吞噬着吸食者的魂魄。
1. 让灵魂“离”开躯体——魑:以中枢神经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或冰毒)、麻古。
2. 让灵魂到“未”知的世界——魅:致幻剂,代表:麦角乙二胺(即LSD,俗称一粒砂、黑芝麻、蟑螂屎、摇脚丸)、迷幻蘑菇、麦斯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氯胺酮即K粉)。
3. 让灵魂受“蒙蔽”或“失去”——魍:以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为主,代表:三唑仑(俗称迷药、蒙汗药、迷魂药)、安眠酮(即忽悠悠)、氟硝安定(俗称十字架)和γ-羟丁酸(又称液体迷魂药、G毒、fing霸、迷奸水)。
4. 兼具有“魑、魅”两者之特点——魉:兼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命(MDMA,即摇头丸)。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在迪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将K粉和冰毒、摇头丸混合在一起兜售给吸毒者食用,具有兴奋和致幻的双重作用。由此导致毒品之间相互作用产生1+1>2的毒性作用,很容易导致过量中毒甚至发生致命危险。
从表面上说,新型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并不明显,既使一段时间内不使用,也不会出现很强烈的生理反应,这是新型毒品区别于传统毒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即身体依赖性不是很明显,但其精神依赖及其造成的人身伤害和社会后果更甚于传统毒品。新型毒品的成瘾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成瘾上。吸毒者在吸食新型毒品后会迷恋上那种兴奋的、想入非非的感觉,欲罢不能,为了满足需要,吸食者使用的剂量会不断增加。新型毒品对身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脑神经的损害上,其程度比海洛因还要严重,而且这种损害具有不可逆性,是无法恢复的。
新型毒品吸食者一般是在吸食后出现幻觉、极度兴奋,导致行为失控而造成暴力犯罪。同时,由于其强烈的性刺激作用,极易发生越轨行为,引发性侵害和集体淫乱。
对待魑魅魍魉的新型毒品要听听老子之言:“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塞上你感觉的进出口,关闭你感觉的门户,生命与大道就永远不会枯竭了。打开你的感官,为满足你的感官的需要而行事,你就永远不可救药了。
二、新型毒品之绝技——笑里藏刀
那么新型毒品这个魔鬼,到底使用什么秘密武器让人中招的呢?就像新型毒品放到的三名歌星的歌曲名一样,它有三部曲:
1.先给你一张——“笑脸”,看上去很美,就像歌曲唱的那样:“可是可是我,却搞不清,你离我是近还是远,但我仍然仍然相信,你和我前生一定有缘。”新型毒品打着不成瘾、能减肥、增灵感的幌子让你免费尝试,请君入瓮。
2.让你——“我的眼里只有你”,就像歌曲唱的:“你温柔的甜美,好象鸟儿天上飞。”让你“为新型毒品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3.蓦然回首——“懂你”,“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你看清新型毒品这个恶魔的丑恶嘴脸,幡然醒悟时,悔之晚矣!
风光无限的明星为何要与毒品联系在一起呢?源于许多明星成名后的精神空虚感,对前途的焦虑感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感都使他们希冀能够从毒品的麻醉中获得一种解脱。但不管由于什么原因染上毒瘾,变成了“HIGH“一族”,其结局必然是深陷迷途、身败名裂。原本想把新型毒品当作艺术生涯的救命稻草,最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反而成为扼杀他们事业乃至于生命的无情绞索。
记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对任何花言巧语,我有一定之规,绝不吸第一口。
三、新型毒品之本质——图财害命
调查显示,吸食新型毒品的人群呈现出“三高一低”的特点,即社会层次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收入水平较高、年龄较低。吸食新型毒品的人群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而女性往往是只有十七、八岁的女孩。新型毒品之所以受青少年“青睐”,主要是因其迎合了年轻人喜欢寻求刺激、热衷于赶时髦的心理特点。在一些青少年的观念中,吸食新型毒品是前卫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甚至许多人不认为新型毒品是毒品。据对首次吸食新型毒品的年龄结构分析显示,小于18岁的占18.26%,19岁—35岁的占78.31%。
音乐是天堂,毒品是地狱。在“6·26国际禁毒日”到来前夕,把满文军的名字和毒品联系在一起,是让人无奈的现实。从一个风光无限的歌手到一个因具有嗜痂之癖、被治安拘留的的瘾君子让人扼腕叹息。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新型毒品就是难得之货,诱惑人们去做出不良的乃至违法的行为。
上世纪末有专家预测,苯丙胺类毒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毒品。一语成谶,随着人类跨入新世纪,新型毒品迅速流行,以一种“伪善”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有许多青少年认为其是“娱乐消遣品”,不同于海洛因。其实新型毒品:
吸毒摧残人的生命:人体正常的细胞兴奋活动是通过一种特殊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的。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中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可以得到有序的控制。但冰毒等新型毒品的摄取能使神经递质耗竭性的过量释放,由此产生持续的、高度的病理性的兴奋状态,可导致神经细胞大量被破坏,引起神经功能系统的紊乱;长时间高强度的兴奋引起大量出汗、肌肉震颤、急剧高温、肌肉溶解、急性精神障碍,因而经常会造成吸食者的突然死亡。打个比方:就像人类打仗一样,它攻到你的司令部去了,或者把你的通信系统破坏掉了,这就比跟你枪对枪地打要厉害得多。一般情况下1克的冰毒就能置人于死地。经过数次毒品的作用后,神经细胞释放的快乐型神经递质不断减少,吸食者知道不该吸食这类毒品,但悔之晚矣,因为毒品成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疾病。
吸毒祸害家庭:一人吸毒,全家遭殃。1.耗费大量钱财。试想吸毒的高额支出,既使富裕的家庭也会家徒四壁,债台高筑。2.导致家庭破裂。吸毒成瘾后,性格改变,变得自私虚伪,淡漠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子女的教育,导致家庭破裂。3.贻害后代。后天的改变也会透过“基因体甲基化”传给下一代,吸毒不仅自己健康不保,也会透过遗传祸留子孙。且生活在吸毒者家庭中的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常伴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和叛逆性。这样的孩子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006年,任禁毒大使的刘欢坦言:“圈内确实存在想借助吸毒来寻找灵感的人,比如一些年轻人,他们以为沾上这个东西才显得另类、才能展示自己的颓废,才能找到艺术灵感。” 他告诫年轻人:“毒品的味道一定不要去尝,吸毒不是时髦,不是流行。搞艺术绝对不能沾毒品,不管你是多么了不起的大师级人物,只要沾上那东西,肯定玩儿完。”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音乐家是靠毒品出名的。事实上,艺术灵感是靠平时的积淀才能激发的,靠吸毒来激发灵感显然是荒唐的。吸毒带来的所谓灵感,是虚幻的、病态的。明星不能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来换取所谓的“灵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那是梦中说梦,在“6.26”世界禁毒日之前我们要反思、需要醍醐灌顶,醍醐: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灌顶:佛教的一种仪式凡是继承阇梨位或弟子入门,须经师傅用醍醐灌撒头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我们要对社会上的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新型毒品的知识,增其智慧,远离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