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时空 2010.06.01(大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37:49
尊敬的夏谷老师:
您好。
我是京都的一名留学生,前不久我和我的同学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吵架。4月中旬中国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我看了这个新闻后睡不着觉,就找我的好朋友和同学王某商量组织留学生上街为青海地震募捐,上次四川大地震的时候,我就和王某一起上街为四川大地震募捐,这次我还想和他一起去;可是王某却对我说:“这次青海地震规模不大,死的人不多,所以没有必要上街募捐。”我听了以后,感到十分气愤,我觉得他太冷血了,就质问他:“死了2000多人,还不多吗?到底死多少人才值得我们上街募捐?”为了这件事情,我和王某断交了,夏谷老师,我做的对不对?
亲爱的读者
您对中国灾区人民的热血心肠是值得钦佩的。
2010年4月14日清晨,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玉树大地震的发生距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相隔不到两年。截止4月16日下午17时,据媒体报导地震已经造成1144人遇难,417人失踪。相对于死亡约9万人的汶川大地震来说,1144+417人是一个小数字。可对比一下青藏高原分布极低的人口密度和相对较低的震级,造成的“伤亡效应”似乎一点也不亚于汶川大地震。可是,汶川大地震时出现的“全民心系灾区,人人踊跃捐款”的“人性大复苏”景象在玉树大地震中却不再重现。是人们的心灵麻木了吗?非也,而是多了些思考。在玉树赈灾活动中出现了这样3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国家不缺钱”。有人专门列举一些数字来说明国家是如何不缺钱,开一次世博会,预算是4000亿,玉树县人口只有25万,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不到10亿,如果把办世博的经费砍掉1%就抵得上好几个玉树的经济规模了;金融风暴后为“拉动内需”,中央一拍板就是四万亿巨资,虽然出现了房价暴涨等令国人不满的实情,但中国政府的庞大财力再一次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免除外债、购买外债的资金都是以数百亿、千万亿人民币计。而在大兴土木,“拉动内需”等过程中,浪费和回扣都是极有可能的。因此,赈灾和灾后重建不应该再依靠国民捐款,而应该珍惜民力,更显国力。
第二种心态:对汶川大地震的捐款用途和去向心存质疑。国民的捐款都用于救灾了吗?在雁过拔毛腐败无孔不入的官僚体制下,相关部门对地震善款的去向给捐款人没有一个可信的交待,还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普通百姓的全部收入只能来自劳动所得,平时崇尚节俭,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尤其对于工薪阶层而言,这次地震捐款主张量力而行,而很多单位都实行了硬性捐款,就是按一定数额直接从工资里扣除,有些单位还以不同名义实行了不止一次。既然已被硬性扣过,就不再另作捐款。许多人很反感这种募捐方式,因为他们觉得这种强制令爱心了变味,使人的爱心和善良变为一种必须表示的怜悯。真正的爱心应是发自内心的,它不需要组织,不需要攀比,更不需要被强制(不管以何种形式)。
捐款是善行,但最大的善是用好善款,并对捐款者有交待。不捐款不是恶行,人有不捐的权利。最大的恶行是把捐款乱用、挪用、贪污。 {}\7 M|9\ 捐款是个人志愿,不能用道德去绑架捐款者。能捐多,也不见得是爱心比别人大,实力如此。捐的少,也不是爱心就比别人小,量力而行。不捐,也不见得就没有爱心,也许那时正好不方便。
第三种心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应该捐助。但为防止善款被贪污或挪作他用,最好是物质援助,比如直接往灾区寄衣物、食品等。
《圣经》哥林多后书第9章7节里说:“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据我看,您的朋友既然能在汶川大地震时踊跃组织捐款,说明他并不是“冷血”。我不赞成朋友之间偶然因一两句言语不合就轻言断交。《圣经》箴言第27章7节说:“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在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并不是好朋友就应该永远行动一致,朋友间意见相左是常有之事。这种时候,怎样使大家的意见达成统一与和谐,则表现出个人的心智是否成熟。即便是要纠正某个人的错误,也不应该直率生硬地指责或争吵,而要懂得运用技巧,才能避免制造敌人。
当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侯,我们最先遇到的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亲,他们会毫无条件地把关爱倾注给我们,但是,在主观心理和客观距离上,他们可能会成为我们最先远离的人。在某个时候,他们可能会不得已离我们而去,留下我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他们的爱他们的支持将变得再也无处寻找。然而人生中除了父母,我们还会遇到其他一些对我们有着特殊意义的人,朋友,即是其中之一。
《圣经》箴言第18章24节里说:“滥交朋友的,自取败坏;但有一朋友,比兄弟更亲密。”人世间就是这样不可思议,有的朋友比有血缘的至亲还可亲可信,因此我们应当珍惜有缘结识的每一位朋友。
以下是我摘录的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里的一段话:
「如果你想要知道,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如何管理你自己,又如何改善你的人性、品格,你可以看《弗兰克林自传》。这是一部有趣味的传记,也是一部美国文学名著。在这部自传中,弗兰克林指出他如何改过自已好辩的恶习,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最能干,和蔼,善于外交的人物。当弗兰克林还是一个经常犯错的年轻人时,一天,一位教会里的老教友把他叫到一边结结实实的训了一顿。
“朋友,”这位老教友叫弗兰克林的名字:“你太不应该了,你打击跟你意见不合的人,现在已没有任何人会理你的意见。你的朋友发觉你不在场时,他们会获得更多的快乐。你知道的太多了,以致再也不会有人告诉你任何事情……其实,你除了现在极有限度的知识外,不会再知道其它更多了。”
据我所知,弗兰克林之所以能成功,要归功于那位老教友尖锐有力的教训。那时弗兰克林的年纪已不小,有足够的聪明来领悟其中的真理。他已深深知道,如果不痛改前非,将会遭到社会所唾弃。所以他把自己过去所有不切符实际的人生观完全改了过来。弗兰克林这样说:“我替自己订了一项规则,我不让自己在意念上跟任何人有不相符的地方,我不固执肯定自己的见解…….凡有肯定含意的字句,就像“当然的”,“无疑的”等话,我都改用“我推断”,“我揣测”,或者是“我想像”等话来替代。当别人肯定的指出我的错误时,我放弃立刻就向对方反驳的意念,而是作婉转的回答……”」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在漫漫人生中仔细品尝这段话的意味,以此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