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回填汉墓让路建高速 高速所毁古墓无法估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55:40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5月29日02:25



正在“搭棚避雨”的曹休墓。曹休墓不会被临时性回填,下一步将作陈列展示,不远处为扩建中的连霍高速路。本报记者 张静 摄
2009年年底,一代枭雄曹操的陵墓在安阳出土。2010年5月1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洛阳召开新闻发布会,在连霍高速路扩建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中,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获重大发现,曹操族子、三国名将曹休墓被意外发现,曹操、曹休墓的发掘引来新一轮的“文物热”。
然而随着高速公路的扩建、城市的扩张,让不少人为默默守候地下上千年的古墓命运感到担忧。
如何面对城市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矛盾焦点。
洛阳的五月,烈日当头,连霍高速扩建工地上尘土飞扬。
一辆接一辆的取土车,满载着从不远处麦田中挖出的黄土,拉到连霍高速公路北面。
连霍高速郑洛段扩建工地的11标段施工现场,地基尚未完全铺好,而邻近的12标段已开始铺设路面。同样要在今年年底完成的工程,工期相差甚多,现场施工人员拿着图纸日日奔波,面色焦虑。
在同一个工作现场,同样焦虑的还有文物考古人员,对他们来说,这里是邙山陵墓群东汉陵区的考古现场,他们要赶在约定工期前结束基建考古发掘。自从去年3月进入工地,他们已经发掘出曹休墓和两座东汉陵园建筑遗址。
考古发掘与高速施工已经并行一年多,对于新发掘的遗址区,当地文物部门正在研究保护展示方案,曹休墓现已搭棚继续发掘,两座东汉陵园建筑遗址也已开始临时性回填。
高速公路建设与古陵墓群保护,在古都洛阳成了一道难解的题。
道路扩建与文物保护的碰撞
连霍高速公路始建于1992年,始于江苏连云港,终点为新疆的霍尔果斯。1995年底,郑州到洛阳段建成通车,其中穿越邙山陵墓群长达52公里。
洛阳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古代都城,前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古代陵墓和陪葬墓群。
邙山在洛阳之北,邙山陵墓群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资料显示,这里埋葬有6代24位帝王,分成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为西晋、曹魏陵区以及夹河段的东汉、西晋墓群四个区域。
在“连霍高速穿越邙山陵墓群线路图”上清楚显示,已探明的遗址密密麻麻遍布公路两旁。“那时候,邙山陵墓群还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观念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形成的。”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说。
河南省文物部门后来承认,连霍高速始建时损毁了多少古墓,无法估算。“好多东西已经压在路基下面了”,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司治平说。
2001年,洛阳邙山陵墓群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立项。
2005年,河南提出“3小时经济圈”,连霍高速扩建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四年后,郑州提出“通道经济”概念,要在交通上把郑州打造成“东方芝加哥”,成为“世界枢纽之城”。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改扩建,即是这一行动计划中36项交通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交通部门称,建成后,日通行能力将比目前提高2到3倍,可满足未来20年内运输发展要求。
扩建工程于2008年11月正式动工,高速公路再次“碰撞”邙山陵墓群。在此次基建考古中,意外发掘出曹休墓和两个东汉帝陵陵园遗址。
贯穿邙山陵墓区的不仅有连霍高速,还有二广高速公路,这两条高速纵横相交,将完整的邙山陵墓群分割成了四块。
一直专注于洛阳文物保护的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文艺评论家、学者叶鹏表示,对于洛阳这样一个立于“文物”之上的城市,城市经济建设,对现代化的向往与文物保护之间必然会有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是关键。
洛阳一位出租车司机听闻连霍高速扩建工地上又发掘出新遗址,一笑说,“洛阳遍地都是墓,早不稀奇了。现在洛阳确实需要发展,扩建高速对市民来说当然好,只不过以前是生者为死者让路,现在是死者为生者让路。”
相互逼压的考古与施工
工程扩建前,按照程序,文物部门将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现场,考古工作者和公路施工方各自赶着工程,两拨人看似互不干扰,但内在剑拔弩张。“因为工期和道路修改方案问题,双方一见面就吵。”考古人员钻探、发掘、回填,施工方紧随其后进场建设。
为赶工期,甚至有些未被挖开的地方,施工方已把架桥桩子着急地打到遗址坑边。
“我们回填完一片就交给他们一片。”考古工作人员看着和自己并行的公路施工人员说。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批示,此次考古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在一份文物部门、高速公路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四方签字的《会议纪要》上,清楚地写着“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补充经费120万,按节点全部完成奖励10万,否则罚款10万”。
负责此次发掘工作的是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严辉说,到目前为止,他们基本能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弟兄们没日没夜的干活,除了春节,没停过。”
公路施工方也有工期压力,原定今年年底,南侧新建的4个车道要完工;至2011年年底,全部工程完工。
负责高速路郑洛段11标段施工的中铁十一局工作人员说,“不能按时完工要罚款”。
东汉陵园遗址争议性回填
连霍高速穿越邙山陵墓群长达52公里,此次发现遗址地段主要集中紧邻洛阳东出口的1.8公里区域内,考古工作人员在曹魏陵区发现了具有标杆意义的曹休墓,和两座大型东汉墓。
对于这两处新现文物的处理,各级文物部门表态不一。
洛阳市文物局长郭引强明确地说,“曹休墓要保护的,下一步是要对外开放的,正在做方案。”他表示,包括东汉陵园建筑遗址在内也要保护展示,“不会回填”。
5月24日,文物部门多位相关人士曾一致表示,回填是一种破坏,“回填之后肯定无法再发掘。”相关人员颇为痛心地说,“在高速公路下作陈列展示,遗址能维持多久?作为一个陈列,让更多普通人知道的机会就彻底消失了。”
然而,现场工作人员介绍,8000平方米的东汉陵园建筑遗址,到5月23日,已回填了3000平方米。
5月25日中午,烈日之下,头戴草帽的工人们站在遗址坑内继续回填工作。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5月25日的一份公开申明中承认,正在进行临时保护性回填工作,同时根据有关领导和专家意见正在制订大面积考古发掘方案。
对于回填一事,洛阳市政府明确表示并不知情。根据流程,回填必须由洛阳市文物局上报至洛阳市政府分管领导,再上报至洛阳市市长。但负责分管文物保护工作的洛阳市副市长杨炳旭对媒体否认知悉此事。
“回填”也是河南省文物局的意见,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司治平说,这是基于保护的目的。“因为雨季就到了,遗址一经风吹雨打,会遭到严重破坏。”
对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苹芳则认为,学界对于回填的意见较为统一,这是一种常用的且较好的保护方式,“这能够较好的保护遗址原貌,即便是在高架桥之下,上下留足空间,条件成熟后仍然是可以进行展示的。”
洛阳古墓博物馆原馆长、古墓研究专家余扶危也表示,回填不会对遗址起到破坏作用,但在不同环境下会采取不同的方式。
改道不行 架桥也难
高速公路在地上,如何保护在地下的遗址?
方法一般有两种:绕行或架桥。对于公路扩建工程涉及邙山陵墓群的保护方案,文物部门和公路建设方多次协商后,采用了架桥方式。
根据国家文物局[2009]1086号文,《关于连霍高速公路郑洛段改扩建项目朱家仓互通至洛阳服务区涉及邙山陵墓群工程方案的批复》中提到7点批复意见。
其中包括同意采用桥梁二号方案,要求就高速公路运行对邙山陵墓群的振动影响制订减振措施;指导方案设计单位调整桥梁的桩位设置,桥梁高度要为今后该区域墓群及陵园遗址的考古、文物保护和展示预留空间。
改道方案在经过文物部门和高速公路建设方多番论证后,最终被舍弃。理由是,从二广高速公路到洛阳服务区段距离太近,转弯半径过大,影响行车安全,且需要大笔投资。
另一方面,邙山陵墓群面积756平方公里,大型的封土墓96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在这片“无卧牛之地”的文物宝地,任何一处都有可能再挖出来重大遗址。
即便是架桥,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方案里,遗址区上方的桥梁跨度为20米,这个跨度下,桥柱会打在遗址区范围内。考古工作人员说,仅陵园建筑遗址区内就会打入3根柱子。现场负责打桩的工人说,这桩打入地下的部分有40米深。
“这些都是不行的,地下挖一个很大的桩位,等于要破坏二三十平方米。”严辉说,他们正在要求施工方将桥梁跨度拉到35米。
“就算是架桥还是会对下面的文物有影响。”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很无奈地表示,由于朱家仓遗址区全长约1800米,面积约7.2万平方米,有一部分路基仍旧压在了遗址区上,而另一方面,高速公路运行的震动也会影响到遗址。
“施工方说,架桥的高度只有1.4米,桥面只会比铺路路面高一点,但是不会差太多,这点距离人下去都困难,以后怎么再挖,怎么展示?”考古工作人员忧心忡忡,他们希望桥面至少抬高到两三米。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司治平说,经过邙山陵墓群的这段公路采取何种方式如何修建的决策权在文物局。高速公路建设方负责提交方案,但如果文物部门认为不妥,建设方必须依据文物部门所提要求修改,方案不通过不能上工。
司治平说,他们还要邀请考古专家和桥梁专家一起再对方案进行研究。
然而,公路方表示,架桥对于他们来说,也有转弯半径和坡度的困难。
现状:邙山陵墓群日渐消失
本报讯 (记者张静)邙山陵墓群范围内分为建设控制区和文物保护区,高速公路扩建施工现场正位于文物保护区中心地带。目前,城市建设也日渐逼近邙山陵墓群。
当地文物部门2003年开始对邙山陵墓群进行普查,到2007年结束,原先有的960多座封土墓,仅剩下330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2007年之后,文物部门再复查发现,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业生产、老百姓生活、自然破坏都是原因。”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说。有时候,一场大雨,一座小墓就有可能塌了。
村民们为了耕地,“移墓”也是一个原因。“大汉冢原来直径有100多米,当地村民为了下面的耕地不断地去挖土,现在只剩下了一半了。”
根据文物部门统计,从80年代到90年代,仅朱家仓村一村,原有的100多个墓冢速减至10多个。
与自然破坏和当地百姓“移墓”相比,当地城市建设的入侵影响面则更广。
按照洛阳市第三期整体规划,全乡22个行政村均被列入征迁范围内,整个城市将向北邙山地区延伸。“红河工业园区一部分已经进入邙山陵墓群,有十座墓冢在其中,我们只能以墓冢为中心,划定600m×600m的范围定点保护。”
孟津县的新县城规划也正在慢慢伸入邙山陵墓群。洛阳市文物局局长郭引强证实并表示,新规划中有个大三角进入到邙山文物保护区范围内,孟津县已在修改方案。“如果不经修改,国家文物局是不会批的。”
但有学者认为,城市发展在不断蚕食邙山陵墓群,或许有一天,邙山陵墓群就会消失。“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最好的保护办法。”(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