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的体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2:00:36
2009-2-12 13:44:14  文章来源:学英语报社   点击数:1589
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鄄cultural. (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育。然而在现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差异,这势必会影响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陈述中外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的体现。
一、体现在词汇和习惯语中的文化差异
词汇既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的文化差异首先会体现在各种词汇中。同一个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头脑中反映的意象和联想可能完全不同。
首先,许多表示颜色的词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者喜庆日子相关,内涵较单一。而在英语中,red一词的内涵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英语中尽管有red letter day(纪念日,喜庆的日子),the red carpet(红地毯,比喻隆重的接待或欢迎),但在更多场合中,红色为不祥之兆。此外,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汉语中常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不一定对应用“red”,如红茶(black tea),红豆(love pea)。白色在中国有凶、丧、恐怖的含义,在西方文化中,white有“苍白,善良,情感强烈”的含义,常代表好的和正面的意义。如white lie指无恶意的谎言,white day指吉日。黑色在中国常被看作具有“悲哀,不幸,或者恐怖神秘”的含义,而在英语中,黑色还有“庄重,严肃”之意,如 a black tie dinner(正式的聚餐会)。同时,因为黑色在记账时表示“盈利”,因此有black figure/in the black(盈利,赚钱)这些词汇。green一词也与汉语意义有差异。green是“绿色”,但green-eyed却是指汉语中的“眼红、妒嫉”。此外,由于美元是绿色的,受价值取向的影响,在英语中,green 指金钱,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green back(美钞)。汉语中的黄色有“淫秽下流”之意,在英语中的色情电影却是blue movie/film。汉语中的“黑马”是指有潜力的、爆发力强的人,然而black sheep在英语中却是“害群之马,败家子”。
其次,还有许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也因中外文化不同而意义不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狗”了。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汇通常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咬吕洞宾等等。然而在英语国家,狗则被看作是人的亲密伙伴,因此习语中多数是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在我国,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代表着吉祥、权威和高贵,而在西方,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恶魔的化身。熊在中西文化中产生的联想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则会想起“窝囊,没本事”,而英语中,bear 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所有这些词汇和习语无不体现了中外文化间的差异。
除上述两类词汇之外,中外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许多其它词汇上。如:landlord一词,中国人可能会想起地主周扒皮的形象,而英国人头脑中可能是个和善的房东。再如,被我们翻译成“农民”的peasant在英语中其实是贬义,在英美字典中peasant是指“教养不好,粗鲁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并不是我们所指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这些是由于各国社会历史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同时,还有些词汇的意义因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差异。比如:汉语中的“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飞,给人以美好的向往,而“西风”往往给人萧条、凄凉之感。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便是很好的例证。然而在英国文化中,因其地理环境不同,使得这两种“风”的含义完全相反。因此有谚语:Winds blowing from the east,bode no good for man and beast. Winds blowing from the west,please everyone the best. (风起东方,人畜遭殃;风从西来,欢乐开怀)。此外,词汇还会因宗教、历史文化而产生差异。cross本是指“十字架”,但因西方所信仰的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是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因此cross便意指“苦难”。同样的,to meet one’s waterloo这一习语因为拿破仑的滑铁卢战败,而被用来指“遭到惨败,受到沉重的打击”。
二、体现在思维意识中的文化差异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强调伦理,长幼有序,尤其倡导尊老爱幼、敬重长辈,并经常在称呼长辈时前面加上“老”字,以示尊重。如老张、老李、您老等。然而,这点在西方人的思维意识中则完全不同。例如,一位五十多岁的美籍教师刚刚旅游回来,一名中国学生很关心地对她说:“You look tired, please have a rest, old people need more rest.”美籍教师听后很不高兴地说,“I don’t think I am that old, please don’t worry about it!”因为在西方“老”意味着风烛残年,老年人喜欢别人说自己仍然充满活力,忌讳别人说自己old(老)。
类似的,英美教师刚下课,中国同行可能来个“Good morning,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b.”这种话在中国人听来可能觉得很贴心,但英美人会觉得你怀疑他的能力不行,连上一堂课都觉得累或认为你是对他智商的侮辱(an insult to his intelligence)。同样地,当英美朋友患了感冒,中国朋友会说“You should drink more water.”(你应该多喝水);英美朋友要出门,户外寒冷,中国朋友会关照“You should put on more clothes.”(你应该多穿衣服),在中国的文化中,听者觉得你对他很关心,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英美人会以为你把他当作一个弱智者来教训而产生反感。例如,一位翻译在陪外宾时,每到一处总是要说:“You come this way. You sit here. Don’t go too fast. Follow me.”等,满以为对客人接待热情,照顾该是无微不至,然而外宾却极为不满,第二天不愿与他外出,他们觉得这个翻译不懂礼貌,不停地给他下命令,像对待小孩一样。这就是中外思维意识上的差异。
此外,西方人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强调个性自由及解放。英美人在说话时处处流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如,英语中“I”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写的,就极好地说明了这点。同时他们很注重尊重他人,但方式却可能与中国完全不同。例如,西方人在收到礼物时,是会当面打开以表示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而中国人这时的表现方式则完全与之相反。
三、体现在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若以为对方所有的交际习惯与自己一样,则会给交际带来很大的困难。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外宾想上厕所,便对翻译说:“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吗?) 而翻译却把somewhere 误解为“某处”,因而回答:“Yes, 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在中国,你哪儿都可以去)外宾不禁愕然。
此外,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受到对方赞扬时的反应也迥然不同。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在受到赞扬时,中国人通常会谦虚地予以否定,而美国人则会坦率地对别人的赞美表示谢意。《英语世界》杂志刊登了这样一则真实故事:一位台湾要员携夫人去美国访问,在一次私下交谈中,美国主任赞扬这位台湾客人说“您夫人真漂亮!”,但是这位台湾官员立即予以否定,并用英语道“Where?Where?”这是汉语“哪里,哪里”直译的英语,其实他想谦虚一点,可是美国主任却不知所云,以为客人向他反问,不得不说了句“Everywhere!”(到处都漂亮!)这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外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
在中国,见面时人们通常会用“吃过了吗”、“去哪里”、“在干什么呢”来与别人打招呼。然而在英语中,“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是人们所反感的问题,因为,这些被视为刺探了别人的隐私。而“Have you had your lunch?” 在英语中会被误认为你要邀请别人一起吃饭。英美人寒暄时最频繁的话题通常是天气状况或与天气有关的预测,如,“What a fine day!”“It’s a nice day, isn’t it?”
此外,英语中还有一些交际禁忌。年龄、婚姻、收入、体重、宗教在西方都是大家所忌讳的问题,这五个问题和另两个“去哪儿”、“吃了吗”被称为“七不问”,因为这些都属个人隐私。在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则对话,一位中国姑娘问:“Mrs. Read, how old are you?”Mrs. Read:“Ah, it’s a secret!”这些都说明了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际习惯的差异。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否则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注重中外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用外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以便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