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辩证法回归到人本辩证法 or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0:10:20
从唯物辩证法回归到人本辩证法
[ 2010/3/10 8:24:00 | By: 曾飞 ]
25
从唯物辩证法回归到人本辩证法
曾飞
彻底否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MM理论的我国学者余斌博士在《辩证法与一切从实际出发之后》一文中引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写的序,提出了一个相关的重要问题:“仅仅从实际出发是不够的,出发之后怎么办?没有辩证法行吗?”
原文摘录如下:
“以下摘自《资本论》第卷马克思写的序,至于什么是辩证法和什么是诡辩法,这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对于那些想把辩证法摒弃的人,马克思也指出了辩证法将会如何灌进他们的头脑里去。简单指出一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这同样的'实际',有人认为是政府干预之功,有人认为是自由市场之功,还有人认为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让步之功。显然,仅仅从实际出发是不够的,出发之后怎么办?没有辩证法行吗?”(余斌:《辩证法与一切从实际出发之后》)
“……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辩证法与一切从实际出发之后》一文引用《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写的序言)
马克思说:“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列宁则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看来马克思之所以需要辩证法,目的在于研究“现象变化的规律”和“现象发展的规律”。辩证法的要旨不在于用黑格尔的三大规律解释一切。而在于研究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思维工具。如果我们要根据实践的结果对唯物辩证法进行“扬弃”的话。那么“扬”的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弃”的就是黑格尔的“三大规律”。那么这样的哲学方法,就是中道哲学的执中方法。如果要维持马克思主义用语的一贯性的话,那么执中方法也就可以称之为“辩证法”,但是我们赋予“辩证法”的新涵义则是一种观察研究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方法论。
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经验的余斌博士所提出的很实际的问题值得重视。直截了当地说,简单地抛弃辩证法,那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有可能因为缺乏合理的方法论而陷入空想。因而我能还是需要一种能够研究事物规律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或许可以是“人本辩证法”。但不应该是“唯物辩证法”。在中国传统的哲学里,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而是天人关系。前者用的是理性思维的二分法,后者用的是形象思维的两端。我们肯定理性思维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巨大作用,但必须注意到哲学关注的首要问题是“道”(整体规律),而不是“德”(局部法则)。理性思维长于处理局部法则(“德”),不长于处理整体规律(“道”)。哲学方法主要应该使用形象思维。因此,哲学问题用唯物与唯心来区分为两大阵营也就失去了根据,不应该继续采用。如果一定要在辩证法的前面冠予世界观的话,那也应该是天人关系中的人文观:以人为本。从而应该称为“人文辩证法”或“人本辩证法”[注1]。就实用性而言,“执中”就是“执两用中”的形象思维的方法,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辩证法”则是西为中用,特别是强调继承马克思关于需要辩证法的主旨:研究事物普遍联系、变化与发展规律的思维工具。因此用“执中辩证法”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应该有的新方法论也无不可。
西方为了克服逻辑思维的局限性,时下出现“中智学”、“中智逻辑”、“中道辩证法”,希望替代漏洞百出的黑格尔辩证法来作为新的哲学方法论。但它走的路子依旧是构建一个复杂的模糊集合,赋予这个模糊集合三个隶属函数:真、不确定、假的隶属度。从而使其能够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中道辩证法”。虽然“中道辩证法”吸收中国的传统思想,也突出了“中”在这个方法论中的地位。但是在理性思维的范围内,套用中道哲学的原理,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失败的根本原因。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至多是有益于改善逻辑演绎的性能,而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理性思维的局限性,也就难以有效建构新的哲学方法论。因此,我们构建新哲学方法论的走向,就只能是在形象思维的范围里进行,而不是在理性思维的范围里进行。
一切从实际出发,有黑格尔辩证法也不行啊!
“没有辩证法行吗?”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有“辩证法”也不行。道理很简单,从前苏联到现代中国的革命(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实践都否定了唯物辩证法。辩证法自身还缺乏根据,也不能自圆其说,连作为一种理论假说的起码条件也不具备。依靠它来作为研究实际问题,并提升为理论的思维工具根本无法胜任。作为思维工具,它远不如普通逻辑。至少,普通逻辑(归纳与演绎)促使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相当的程度上符合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一种方法论,如果能够在充分研究实际事物所展现的全部材料,并适当地叙述出来之后,用它来建构一个理论假说,那么也并非就万事大吉。这是所有从事理论工作的学者都心知肚明的:假说还需要经受各方面的验证,要经受使用这项假说指导实践之后的诸多结果的严格检验。经不起实践检验,经不起时间的严峻考验就无以成为科学理论。
既然唯物辩证法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经不起时间的严峻考验,显然是不合理的方法论,那么即使有了唯物辩证法,在一切从实际出发之后,有“辩证法”也不行!
应当抛弃“辩证法”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是马克思本人曾经预言过“辩证法”将要灌进想把辩证法摒弃的人的头脑里去,但是在实践检验面前,也是力不从心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回归到人本辩证法
余斌博士质疑说:“简单指出一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这同样的‘实际’,有人认为是政府干预之功,有人认为是自由市场之功,还有人认为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让步之功。显然,仅仅从实际出发是不够的,出发之后怎么办?没有辩证法行吗?”
在这里,问题有二。
其一,从一个“实际”出发,出现三种以上的理论解读(假说、猜想或阐释),国人习惯性地以为就会出现不可容忍的无所适从的混乱。在这里,不可容忍的这个前提是不合理的:一定只能有一种权威解读(符合辩证法的解读)存在吗?科学的进步,都是各种各样的假说、猜想,在经受了实验验证或实践检验的淘汰之后才确立为在一段时期内被公认的科学理论的。绝没有一经“辩证法”的论证,它就可以直接获得唯一科学理论的资格的道理。时下在我国的理论界,符合马克思主义即为科学理论的真理迷信依旧占据着统治地位。这是根本违背实事求是精神的可怕现象,必须根除。通俗地讲,辩证法不是检验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或另一个标准。唯一标准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这一点在我国理论界还远远没有成为现实。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其二,“没有辩证法行吗?”行!现实就是,全世界很大一部分科学家、理论家并没有接受唯物辩证法,包括爱因斯坦这样杰出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依然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没有辩证法,地球依然转转。
但是,质疑所指出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在研究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中,静止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单纯的形式逻辑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有更适宜研究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的更为完善的方法论。这一点思考则是现实的。
辩证法不是马克思发明的,他仅仅是为了科学研究而吸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应付急用。“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仅是在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个规律。在他看来,除此而外,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他一发现了这个规律,就详细地来考察这个规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后果…… 所以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为了这个目的,只要证明现有秩序的必然性,同时证明这种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过渡到另一种秩序的必然性就完全够了,而不管人们相信或不相信,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种过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正是为了探索“实际”的“变化的规律”和“发展的规律”而开始应用辩证法这样的方法论的。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而不是诡辩性的模棱两可的解释。
也就是说,如果摒弃辩证法的方法论,有能够替代黑格尔辩证法的“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的方法论吗?
回答是原本就有。
在科学界,除了形式逻辑,可以通过引进变量的方式,来研究变化与发展。现代又出现了系统论方法。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部分地解决系统整体研究的方法问题。但局限性依然存在。整体论通俗地表述就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含义是整体性不是部分诸属性的简单加和或集总,而是它们的整合效应。于是局限性就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如果分割必定会损害整体,我们是否还可以依据分割后的部分来认识整体?分析综合的理性方法无法保证有效。[注2]
因此,理性方法在整体论领域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科学界已经逐渐引入模式方法。如激光模式研究,DNA结构即核苷酸序列表达生物遗传信息的研究等等。用模式方法研究实际事物整体凸现的特性的方法已经悄然兴起。模式方法在研究实际事物的结构所凸现的特性方面就有逻辑方法所不具有的特长。可以补逻辑方法之不足。
从词源看,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dialego,意即谈话、论战。古代哲学家在辩论时把揭露、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胜的方法叫辩证法。后来辩证法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把世界现象看做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把世界变化看作是自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辩证法的概念已经发生转化,指的不是当初的辩论术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虑到“辩证法”一词在全世界使用的广泛性,考虑到引入外来文化的必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用法,将摒弃黑格尔辩证法之后的新方法论称为人本辩证法也无不可。这里所说的“辩证法”所传承的含义应该是关于普遍联系、变化和发展的哲学方法论,是整体思维[注1]的方法论,是模式思维规律的系统表述。
一句话,逻辑方法和模式方法并用的科学方法论,完全可以取代原本就无用的黑格尔辩证法。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不需要诡辩论来作为拐杖。所需要的是“中道哲学”的方法论,是“人本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人本辩证法的核心是“执两用中”
作为研究事物普遍联系、变化和发展意义上的所谓“辩证法”,也可以说是最早出现于中国。《易经》和《老子》比较集中的反映了这种辩证法——中道哲学方法。
思维的理念,也就是“名”。通过“名”的遵循规则的演化,以保证名以映实、名者实之宾的特性,也就是用这规则来保持“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人本辩证法的三个规则与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比较如下表:
人本辩证法的三大定律与黑格尔的三大规律比较表
人本辩证法的三大定律
一.执两用中定律;
二.结构变化引起质变定律;
三.物极必反定律。
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一.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二.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三.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人们不难发觉,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其实是中国中道哲学方法的翻版。不过是错误的翻版:把本属于形象思维的法则,硬套进理性思维的领域中去,结果彻底地坏了原本正确反映了逻辑思维规律性的形式逻辑,也糟蹋了原本正确反映形象思维规律性的中道哲学,走向了诡辩的不归路。但是,天才的黑格尔却精明地从相当复杂的中国《易经》和《老子》中概括出三大规律,这也该算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这个贡献能启发人们如何把过于复杂,很难把握的《易》理简化,构成科学体系,以便于实际应用,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整体特性,以指导人们的行动。
在这里,人本辩证法的三大法则可以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来推出。并不需要再搞出一整套极其复杂、高深莫测的论证来证明它的“合法地位”。这个假说来源于从“河图”、“洛书”、黄帝、尧舜、夏代的“连山”易、殷商的“归藏”易、周易、老聃、李耳、一直到孔子的一些列理论。至于它是不是与实际相符合,称得上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就要由实践来检验,包括过去数千年的实践检验在内。
显然,人本辩证法的核心是执两用中的方法,这个方法用两端来构造出各种用来表达“名”在思维中结构的模式:一种思维法式,也就是二进制数学0,1两种数字构成的一个序列。而结构的每一变化,就出现了反映不同质的不同事物的“法式”,序列结构的变化也就反映了“名”的变化及所映照的实际事物的变化。只要是事物的结构模式已经确定,人们就可以用模式属性的“手册”来查出这一类模式的基本属性和代表事例,包括它的变化与发展的特性;相反,知道事物的某些特性,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手册”反过来推测它可能有的结构模式。这部古老的抽象模式“手册”就是《易经》。但由于时代久远,其文字难懂,事例比较古老,人们不易看懂,这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耗费精力来加以现代化,使它成为现代的、经过科学规范的实用“手册”。这是后话。
而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则是大家所熟悉的原理。不再细说。
人本辩证法三定律:执中律、质变律、返复律
下面我们集中说明人本辩证法应该有的现代理论架构,更详细的理论系统则需要专门的篇章。叙述中,为了简明而要,就不再细述它的古代来源。
人本辩证法描述一种现象,用“事物”表达,这是一种“名”(理念),它所反应的“实”(实际存在),则称为“实际事物”。“名”与“实”对举,不能混同。“名”只是“实”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或称为理念、概念(广义,除了用内涵或外延方式定义的概念,还有用格局方式定义的概念[注4])。人本辩证法似乎应该继续采用马克思的基本假设:“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假设“名”与“实”这两个系列的变化同构。或者说假设两个系列所含的信息具有同一性。所谓“外部世界”(“实”)运动的“一般规律”我们没有办法证实它是真实的。因而,这假设无法证明。人们至多只能由实践去检验以这个假设为前提,能否带来理论与实际相符合,能否指导人们达到预期目的的结果。
一.执中律:
执两用中定律——一种“中”的模式,表征为一种由事物的两端所组成的序列,并对应一类属性。
执两用中源于黄帝直至尧舜时代形成的“允执其中”的方法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执两用中的明确叙述见诸孔子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其方法是执其两端——阴与阳,或二进制的0与1;而用其中——阴、阳或二进制的0、1构成的一个序列。用这样的序列来表征一个事物的“名”:一种思维结构模式。
因为人的思维单元只有激发与不激发两种状态,用二进制表示就是0、1两态。由若干个思维单元激发或不激发的状态组成一个序列,老子称之为“法式”,这个法式表达一个思维模式,也就是事物的结构模式。
人类的形象思维用这种模式来表征事物的特征,也因而形象思维也称为模式思维。思维单元的0、1两态就称为两端,而形象思维就只能用两端0、1所构成的序列来表征,这种由两端组成的序列就称为“中”。
譬如,水的结构特征可以用静-动-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阴、阳、阴序列,或二进制数字[010]表征。太阳、男性的结构特征可以用阳、阳、阳序列,或二进制数字[111]表征。月亮、女性的结构特征可以用阴、阴、阴序列,或二进制数字[000]表征。
作为表征的系统,实用的有一维、二维、三维、复合四种模式系列:(注:方括弧前面的十进制数字是序数,方括弧内的是二进制数数字。)
一维模式系列:21=2(种);0[0]、1[1]。
二维模式系列:22=4(种);0[00]、1[01]、2[10]、3[11]。
三维模式系列:23=8(种);0[000]、1[001]、2[010]、3[011]、4[100]、5[101]、6[110]、7[111]。
复合模式系列:26=43=82=64(种);(复合模式序列可能有三种构成方式:两个三维模式序列排列而成,82=64;三个二维模式序列排列而成,43=64;六个一维模式序列排列而成,26=64)
00[000000] 01[000001] 02[000010] 03[000011] 04[000100] 05[000101] 06[000110] 07[000111]
08[001000] 09[001001] 10[001010] 11[001011] 12[001100] 13[001101] 14[001110] 15[001111]
16[010000] 17[010001] 18[010010] 19[010011] 20[010100] 21[010101] 22[010110] 23[010111]
24[011000] 25[011001] 26[011010] 27[011011] 28[011100] 29[011101] 30[011110] 31[011111]
32[100000] 33[100001] 34[100010] 35[100011] 36[100100] 37[100101] 38[100110] 39[100111]
40[101000] 41[101001] 42[101010] 43[101011] 44[101100] 45[101101] 46[101110] 47[101111]
48[110000] 49[110001] 50[110010] 51[110011] 52[110100] 53[110101] 54[110110] 55[110111]
56[111000] 57[111001] 58[111010] 59[111011] 60[111100] 61[111101] 62[111110] 63[111111]
系列中的每一个序列,成为复合模式,表示成如M36[100100]。其中M表示模式。模式序数36其实就是二进制数100100等值的十进位数。这个序数在以后的演化计算中很有用。用二进制和十进制互化的算法,可以从其中的一个计算出另一个数。[注3]
执两用中的基本原理为:一种“中”的模式对应一种属性。用中的含意就是,用一种思维的“中”的模式序列,可以表征一种事物的基本属性。简化则为:一种“中”的模式,表征为一种由事物的两端所组成的序列,并对应一类属性。
实例:基因的结构,就与六维序列形成一一对应。用六维序列可以完善地表征遗传密码的基本结构。每一种六维的“中”表征一种遗传密码,一种遗传密码对应一种密码的功能。对此,高凡先生说:“德国著名生物科学家施恩伯格最早指出,生物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笔者注:即上述的六维序列)结构相似。据陈凯东在《周易志》中介绍,生物遗传的物质是核酸,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种。核酸是由四种不同的碱基的核甘酸组成。四种核甘酸三个一组构成一组遗传密码,这便有43=64种密码组合。核酸对应太极,两种核酸对应阴阳(笔者注:即二进制数0、1),四种核甘酸对应四象(笔者注:即上述二维序列),六十四种遗传密码对应六十四卦。请见《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对应表》。施恩伯格说:人类历史上一种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遗传密码的发现。至今已被认识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个特殊系统(它组合了生命形式),由64个密码(词)组成……。中国5000年的一个词生系统(易经)可宣称它在自然哲学方面的优先权。”(高凡:《易与遗传密码》)也就是说,可以用易模式的四象的模式来对照四种核苷酸。可以由六十四卦的模式来对照四种核苷酸每三种组合而成的六十四种遗传密码。对于探索遗传密码等事物的结构模式,《易》具有明显的通用思维工具的作用。而《易经》的六十四卦就是中国古代表达六维序列的方式。四种核甘酸三个一组构成一组遗传密码,就是六维系列的第二种构成方式:三个二维序列排列而成,43=64。而《易经》的六十四卦是第一种构成方式:两个三维序列排列而成,82=64。具体构成方式不同,但形成的系列完全相同。
二.质变律:
结构变化引起质变定律——改变序列结构,其对应的属性就随之变化。
一种“中”的结构序列对应一种属性。不同的“中”,结构序列不同,表征不同的另一种属性。结构序列一变化,也就产生了“质”变。
因此,改变了序列的结构,所表征的属性也随之改变。
结构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的原理就是:改变一种“中”的序列中的任何一个数,就变成另一种“中”,它所表征的属性,也就变化成这一种“中”所对应的属性。简化则为:改变序列结构,其对应的属性就随之变化。
实例:水的结构特征用静-动-静的结构来表征,也就是用序列[010]表征。改变第二位数字,1变为0,变成新序列[000],也就是静-静-静的结构,那它表征的就不再是“水”,而变成“冰”。“质”变化了,从水的流动性,变成了冰的凝固不动的另一类属性。
三.返复律:
物极必反定律——变化到了极端,就会产生返复的现象。
我们从三维结构序列来看变化:
三维结构序列模式总共只有八种:[000]、[001]、[010]、[011]、[100]、[101]、[110]、[111]。
其中的任何一种模式,比如[000],一个个变动将依次产生:[100]-[110]-[111],变化到了这里,已经到了极点,再变化下去,就依次产生:[110]-[100]-[000],产生了返回到变化起点的现象。
序列这种演化的特征,反映了事物演化的特征:事物从一种状态,依次变化到了极端,就会产生返回的现象。简化则为:变化到了极端,会产生返回的现象。
实例:冰[000]-水[010]-汽[111] 再演化下去,就会返回:汽[111]-水[010]-冰[000]。
从复合模式内部来看,比如[111111]可以表征一个事物,例如领导者的模式。从左到右的每一个数位,表征领导者初任领导,从底层到中层,中层到高层的不同时位,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威望低到威望高,一步步发展。发展到了第六位,威望就到了极端。于是衰败也就紧接而来,领导者的威望也就会日渐衰落,产生返复的现象。而新的领导者也会重复这个发展过程。
人本辩证法的演化法则:变化法则、发展法则、联系法则
人本辩证法反映事物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不需要用“亦此亦彼”的糊涂办法。
人本辩证法反映事物变化与发展的规律有两种关于序列的演化:一是模变,二是位变。
一.变化法则。
——一个事物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定向地演化成另一种事物。(模变)
模变是一个序列变动其中一个位的数字:0变为1;或1变为0。(也就是该位置的属性从阴、静、弱变为阳、动、强,或者相反)如M00[000000],变化其中的某一位数字,就变成另一模式,如M01[000001]。
模变反映了一个事物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定向地变化成另一种事物。
也就是一个序列的结构,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个位的数字,就可以演化成别的序列,结构变了,其属性也就跟着改变。这样就能通过结构变化,定向引起属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确定性的,不像老辩证法的既是……,又是……;既要……,又要……;既可能是……,又可能是……式的无用空话大话。人们可以据此预测变化,指导实践。
二.发展法则。
——一个事物从初始到灭亡,按阶段发展,发展到了极端,必然要返复到初始阶段的状态,重现发展的阶段特性,表现出发展的周期性。(位变)
位变反映了一个事物可以因为在序列中的时位的变化而改变发展的态势。譬如模式M63[111111],从左到右,有六个“位”。事物处在模式的哪一个时位,表达事物的发展阶段,初始阶段-中间阶段-高阶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具有该阶段的发展特性。该阶段的发展特性可以从《周易》这样的抽象模式手册中的爻辞查出。(抽象模式手册需要现代化)事物处在第五位是发展的黄金时位,到了第六位是衰亡时位。成语“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这个法则的简明描述。
譬如,青蛙卵-蝌蚪-青蛙。青蛙母体成长到了极点必定死亡。其下一代则呈现相似的发展周期。
三.联系法则。
——事物互相联系,或相生,或相克,或相反相成。
1.相反相成关系。
复合模式中出现两种相反相成的模式,即错模式和反模式。
错模式的意思就是模式的六个数位全部0、1反过来,也就是把模式里的0都变成1,1都变成0,形成另一个模式。如M00[000000]和M63[111111],M19[010011]和M44[101100]互为错模式。两个错模式序数之和为63,寻找一个模式的错模式,只需将63减去这个模式的序数,所得到的差就是其错模式的序数。错模式表达事物从完全相反的角度看问题所展现的属性。错模式在《易经》里称为错卦,又称对卦和旁通卦,指阴阳相对的卦。交错思考,触类旁通,把两个错模式联系起来,进行对照,从两个完全相反的角度看问题,相反相成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整体特性。
所谓的“两点论”则把这种全面看问题的方法,扭曲为“既看到成绩又看到缺点”的简单的要素加和。那是机械论,还原论,而不是整体论。譬如,关于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从正面的角度看问题,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贡献毕生的精力,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完全值得肯定,有一些失误也就无可厚非。从相反的角度看问题,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国际苏式马列主义教条的影响,国内封建官僚、半殖民地社会的奴性文化环境的条件限制,个人精力在艰苦革命过程中的耗费,以及晚年地位上升到了极端所引发的事物必然反复的情景下,出现不符合实际而没能领导好经济建设和根除千年官僚制的失败,是一种局限性。过错确实存在,但并非个人所愿,也并非全是一个人的过错。经过这样交错思考,才有可能整体性地评价毛泽东同志。而两点论的所谓七三开、三七开之类的机械评价,简单地划功与过,则只能制造实现混乱,对党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毫无益处可言。
把两个属性互补的错模式组合在一起,阴阳互补,一张一弛互补,不但能使看问题更加全面完整,还能使组织或工作更加完美。人们开玩笑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反模式的意思是两个模式的序列前后倒置;如M49[110001]与M35[100011],M7[000111]和M56[111000]。反模式在《易经》里称为“综卦”,又称反卦和覆卦,指将一卦反覆(颠倒)过来所得到的卦。如损M49[110001]与益M35[100011]两个模式互为反模式,两个模式综合起来,才表达了两个事物相互对立,又能互相转化的现象。
覆,就是颠倒过来,互相转化,有损就有益,在自然界表现为能量不灭定律,在军事上表现为敌损我益,敌我双方战争主动权能够互相转化。这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概念内部的对立统一所描绘的可能是实际事物的同一种表现。但不同的是在人本辩证法里,对立斗争与互相转化现象被表征成模式与反模式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两个概念的相互联系。而不是一个概念一分为二而构成的对立统一体。在《易经》的卦名里,“综”,就是综合,相互统一;“反”,就是相反,互相对立;“覆”,就是颠倒过来,可以互相转化为对立模式。这也就是说,“对立统一”的现象不是普遍现象,而是模式与反模式(反卦、覆卦或综卦)之间才有的特殊关系,并非一切模式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这就明白了为什么用黑格尔辩证法来指导人们的行动,会出现矛盾斗争扩大化,也就是斗争哲学的错误。
可见,矛盾对立、阶级斗争、战争、对抗、竞争、争夺等现象实际存在,但并不是“普遍规律”,不是在任何事情、任何时间里都存在。对立统一的现象只存在于两个互为反模式之间,转化为对立模式也只产生在事物发展到了极端的时刻才能发生。因此,唯有用执中的方法看问题,才不会遇事好走极端:要嘛一切都是阶级斗争,要嘛绝对没有阶级斗争;要嘛一概竞争,要嘛绝对反对竞争,而根本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有些模式比较特殊,没有反模式。如M63[111111]、M00[000000]、M51[110011]、M12[001100]等。或者说他们的反模式还是他们本身。
模式间的这些联系,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事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2.相生相克关系。
利用各抽象模式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对于判定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发展前景有重要的作用。譬如我们知道一个事物的模式属水性,“水生木”,那就可以推测可能会产生木性的事物;要克制这个水性的事物,“土克水”,就要使用属土性的事物来制服它。
五行生克关系如下:
三维模式与五行的对应表:
五行:五类典型的属性,以水、木、金、火、土五种代表物来表征类的基本属性;而不是所谓的“构成世界的五大元素”。
0 1 2 3 4 5 6 7
M0[000] M1[001] M2[010] M3[011] M4[100] M5[101] M6[110] M7[111]
阴土 阳土 水 阴木 阳木 火 阴金 阳金
土 水 木 火 金
生克关系:
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本辩证法之后国人作风的四大改变:预则立,用则成,变则通,和则美
一.预则立
——变事后的解释为事前的预测。
官员腐败,国之祸根,民之大害,久治不克。政府痛下决心,许多官员力主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注重治本和预防。在辩证法、两点论的指导下,反腐的进一步措施无非是既要加强治理的力度,又要加强预防的力度。但是这样的辩证法解读,事实上成了对腐败屡禁不止的事后解释:由于治理还需加强力度、预防还需加强力度,因此腐败问题尚未根除,也解释了只要继续“加强力度”,腐败就有望根除。但实际上有些地方官员完全可以借口上头的制度有待完善来进行搪塞,敷衍了事。腐败的根除依然还是未知数,人们心知肚明。
采用人本辩证法之后,作风才会根本改变,放弃空话大话,而务实用中,根除腐败问题。
根除腐败的具体措施,仅从二维模式系列来看:就有22=4种模式:M0[00]、M1[01]、M2[10]、M3[11]。这四种模式都是可供选择的“中”,哪一个适用,就要看各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当年香港的某些官员把持一方,贪污受贿,恶行昭彰,那么,应该采用的就是M2[10],以突击清查腐败官吏的大动作为第一阶段的基调,辅以制度漏洞的填补。至于在新建的部门,腐败未见端倪,则应采用M0[00],完善用人与治理体制,稳定一方。而不是两点论,既要又要,无的放矢,没有预测,没有突破点,形不成实用战术。即使在作战,譬如进攻,也要确定主攻与佯攻方向,制定一个实际的作战模式。也不能既要攻击左方,又要攻击右方地辩证一番,而根本无法部署实际攻击。
治国就是治吏。依靠谁来治吏?两端是:“依靠官员治官”和“依靠民众治官”。当前适宜的“用中”方案就是在“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上,精简官员,完善制度,加强两会和舆论监督机制的建设,使政府权力的运用在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下健康运行。这类方案是事前预测根治腐败的行动方向,而后务实地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既依靠官员治官又依靠民众治官的两点论来做事后解释,平息民愤。这样,腐败才有可能根除。
二.用则成
——变“既要又要”的空话大话为用中的定向、定性、定量的现实筹划。
国人深受房价高涨之害,政府多方出招。讲得最多的招数无非是“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又要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这就是“两点论”,“辩证地看问题”。但是有目共睹的是讲归讲,房价却变本加厉地飞涨,民众继续深受其害,解决之日遥遥无期。
采用人本辩证法之后,作风才会根本改变,放弃空话大话,而务实用中,有效解决高房价害民的问题。
也就是才会务实地制定出“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这两端的适用的“中”来,而给出定向、定性、定量的现实筹划。这种筹划很简单,那就是“用中”:立即采取措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化。也就是用政府调控手段具体地抑制炒房的“投资需求”,用廉租房等手段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权;在市场机制调控下保障“住房需求”,在充分的竞争中保持房价低价位运行,有效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与繁荣。有方略,有实施,才能成事。
三.变则通
——变追求数量的狂热为结构变革的务实行动。
国人饱受GDP崇拜之害,政府一再保证,既要保增长,又要保民生。这也是标准的两点论、辩证法。但是实际上在GDP硬性指标的目标管理的重压之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官员为了完成目标,保住官帽,民生岂有不被糟蹋之理?民生问题至今还亟待完善。辩证法的宏论早已沦为国人皆知的空话大话。
采用人本辩证法之后,作风才会根本改变,放弃空话大话,而务实用中,有效解决民生的问题。
如今两会上热议的保民生方略,正在朝着“用中”,结构变革的方向进展。
这也就有可能制定出在“生产”与“需求”这两端的“用中”的适宜方案来,真正在促进民生的大目标之下,来发展经济。通过合理提高人力资源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以及按劳取酬原则的真正实施,消除人力资源在分配中不平等的结构性变革,促使内需真正提高。使内需与外需合理平衡,有力促进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用务实替代空话大话。从根本上治理垄断暴利,保证改革成果由全体国民合理分享。这样的结构变革的务实方案,才能促使经济发展有效地改善民生。而空话大话的掩饰下,狂热地追求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就必然要沦为权贵聚敛财富的最佳手段。
四.和则美
——变对立斗争的折腾为冲气以为和的构建。
近年来群体事件频发。突显辩证法“对立斗争是绝对的”理论的“威力”。但这绝不是民之所愿,国家之福。引来的多半是破坏性明显的折腾。而所谓的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则很难阐释群体事件。无非是“坏事变好事”、“交学费”,甚至是“多数群众是好的,少数坏分子挑唆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之类的解释。这也算是“两点论”、辩证法,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
采用人本辩证法之后,作风才会根本改变,放弃空话大话,而务实用中,有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之所以不和谐,出现冲突,并非事物的原本属性。而是权贵违法侵犯民众利益所导致的不和谐。如果事先预防了极少数腐败官吏与地方豪绅勾结起来豪夺民财的劣行,这样的折腾就不会出现。也用不着用矛盾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来进行辩解。
“国家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如果这样的原则不受贪官的干扰,“官”与“民”两端的“中”在任何时期和情况下,都是不难合理把握的。实现官民和谐,共同治理国家,冲气以为和,构建和谐社会并不难实现。难的是官僚腐败屡禁不止,古今中外皆如此。因而“用中”的难度就加大了。官僚喜爱斗争哲学。而不肯持中和谐也就可以理解。唯有排除对立斗争的辩证法借口,才有利于治官,才能更有力地实现社会和谐。
结束语: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之后,我们回归到人本辩证法
总之,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地融入其他文化,展现了开放式的融合发展的进程。但每一次外来文化因素的冲击波,都会使原本相对平静的中华文化之海掀起阵阵波澜。潮涨潮涌,涨涨落落,都属正常现象,无需惊讶。中华文明之所以长青,就是这种开放与汲取外部负熵的积极成果。虽然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免有些曲折与磨难,但这是社会进步必然会有的波折。我们无需感叹过去,重要的是向前看!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给了引发社会变革的冲击源。而如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是文化又一波融合的重要内容。从中国古老的中道哲学,到西方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并向人本辩证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将此进行到底。以此打下中华崛起,成为世界现代文明的中流砥柱的深厚理论根基。
中国现代发展之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回归到人本辩证法,用它替代黑格尔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继承和发展中华中道哲学。
期盼在传统人文观的基石上,发展有深厚根基的中道哲学,有了千万学人用他们的心血去浇灌人本辩证法之花,它必将开遍大地。而涤荡诡辩论的污垢,开辟中华奋进之路!
[注1]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中国人文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商周之际,原来神灵崇拜风气浓厚的殷商宗教社会在周代逐渐产生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了“天命靡常”、“天不可信”等观念,周公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思想。到了春秋时期,孔子进一步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二字虽为中国文化所固有,《易传》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人文主义却是西方文化中Humanism一词的译语,也有人把它译成人本主义。所谓“人本”在西方文化中是相对于“物本”和“神本”而言的。然西方文化占强势地位的是“物本”和“神本”,前者成就科学和形而上学(哲学);后者成就宗教信仰。人文主义只是在“物体”和“神本”之间作一些补漏救弊的工作。因此,牟宗三才说:“在西方学术思想传统里,人文主义不是主流。而且它也是潜伏在那里,时隐时显,因此它始终没有彰显出来,完成其自身之系统,以为领导其文化生命前进之骨干。”
[注2]关于整体论与还原论。英国科学家戴维斯指出:“生命的奥秘也不在原子里,而在原子的结合模型里,其模式即其组合方式。就是说,生命的奥秘在于DNA和RNA之类的分子结构所包含的信息之中。一旦了解了整体现象的存在,也就用不着去寻找什么‘生命力’了。原子用不着被‘激活’才能产生生命现象。只要将原子以那种合适的复杂方式进行安排,就会出现生命。”出现生命是整体结构所凸现的整体属性,不是部分特性加和的结果。这才是整体论。而分析综合则是还原论。
[注3]可参考现代认知心理学: 1,知识表征:“记忆的二重——暗码理论”认为,信息是按两种方式在记忆中表征的——一为视觉的心象,一为言语的记忆。心象是对象表征的抽象类似物,它们是类似物,因为它们能够以它们自身的不断改变来模拟外在的对象的连续变化,它们又是抽象的,它们并不直接连系于视觉等通道,心象在本质上更多地是空间性而不是视觉性的,心象提供了很重要的一类知识表征,它同我们所熟悉的言语表征一样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种理论认为,信息还按抽象命题暗码来表征,有证据表明,一种抽象命题暗码在长期记忆内处于优势的地位。在成人,抽象命题表征尤其发达。2,格局理论:格局是大而复杂的知识单元,它们把我们关于对象的各种一般范畴、事件种类和人物类型的知识组织起来。例如鸟的概念,不仅可以用内涵性和外延性定义的方式来把握这个概念,而且可以通过从样例到原型,从原型到格局的过程来把握这个概念,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格局方式来组织范畴、事件种类、人物类型的知识用得最多。人们能从许多样例中抽出中心趋势,从而据以形成一个原型,从原型抽取的一套特征,就可以设想为一个格局,成人在处理工作时,大量应用格局的知识,从而能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格局、抽象命题表征等心理现象就是模式思维的基础。
[注4]二进制与十进制互化的计算方法:
十进制化为二进制。如:11001
算法:1×16 + 1×8 + 0×4 + 0×2 + 1×1 = 16+8+0+0+1 = 25
25=32
24=16
23=8
22=4
21=2
20=1
十进制化为二进制。如:25
算法
25 除以2 商12余1
12 除以2 商6余 0
6 除以2 商3余 0
3 除以2 商1余 1
1 除以2 商1余 1
答案 将余数反过来:11001
阅读全文(396) |回复(43) |反映问题 |引用通告(0) |编辑
标签:唯物辩证法 人本辩证法 人文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 人文主义 人本主义 中道哲学 执两用中
上一篇:辩证法原本就是诡辩论 下一篇:从辩证唯物主义回归到马克思的人本主义